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
内容
编辑推荐

1962年10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误导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他过高估计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隐瞒了古巴岛上的前苏联核弹头,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边缘……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目录

第一章 序幕

起步

母亲的回忆

兄长列昂尼德的身世

斯大林之死

柏林骚乱

从基辅到莫斯科

新的气象

参观米亚西谢夫设计局

与马林科夫关系的变化

狠批海军大国梦

初登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第二章 加速

秘密报告背后的秘闻

访火箭专家科罗廖夫

英国之行:图-104大出风头、“火箭攻势”、丢枪风波、采购趣闻

该死的U-2飞机

铁托——朋友兼对手

第三章 考验

第比利斯街头事件

波兰局势:转危为安

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内幕

苏伊士运河事件

名将叶列缅科的尴尬

惊心动魄的六月:元老派让父亲下台

罢免朱可夫

第四章 突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响尾蛇式导弹与中苏关系

伊拉克危机

倡议暂停核试验

火箭演习

第一次柏林危机

参观扬格利设计局

尼克松来访:市场风波、厨房辩论

美国之行:图-114飞机、IBM的自助餐厅、农场主加斯特、请柬不翼而飞

艰难的起步

苏联火箭首次登月

切洛梅的太空情结

第五章 竞赛

美国间谍飞机一再侵犯领空

莫斯科苦思良策、严加防范、击落U-2飞机的真相

赫鲁晓夫的外交游戏

与“反党集团”的斗争

巴黎首脑会议不欢而散

加紧导弹研制工作

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美国的“科隆计划”

俄国农民捡到美国“发现者号”

全力支援古巴

亲自参加联合国大会

皮鞋风波

P-16导弹发射失败,伤亡惨重

肯尼迪入主白宫,苏交还美飞行员

古巴告急

美国人声称将遨游太空;加加林捷足先登

字航英雄凯旋归来,莫斯科夹道欢迎

猪湾事件

父亲致函美国总统,入侵者全军覆没,保卫古巴任重道远

第六章 危机

裁军问题

德国问题

苏美首脑日内瓦会晤失败

恢复核试验

萨哈罗夫院士坚决反对

环球导弹

太空飞行计划

核动力轰炸饥方案被否决

柏林墙危机

美苏对峙,剑拔弩张

苏美首脑建立非官方联系渠道

斯大林遗体迁出陵墓

国防会议——规划火箭研制工作

卡斯特罗号召人民:“祖国或者死亡!”

秘密向古巴部署导弹

新切尔卡斯克工人流血事件

与古巴签订秘密协定,佩尼科夫斯基间谍案

调兵遣将,化装进入古巴

美国连连核爆炸,苏联进行新一轮核试验

阿富汗国王黑海度假

为美国大使回国饯行

苏美部分停止核试验

大批苏联武器运输船抵达古巴

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

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捉迷藏游戏

总统说:“我们遇到大麻烦了。”

决定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

为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绿灯

佩尼科夫斯基的最后一个情报

苏联政府发布备战命令

卡斯特罗紧急要求安理会讨论所发生的危机

苏美海上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苏船队奉命停止前进

赫鲁晓夫答应从古巴撤出导弹

美国许诺保证古巴安全

危机期间的克格勃与中央情报局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来往信函

莫斯科对驻古苏军的行动严加控制

卡斯特罗要求对美实行核打击

卡斯特罗拒绝会见苏联大使

卡斯特罗致信赫鲁晓夫

美国同意撤消土耳其基地

卡斯特罗认为赫鲁晓夫是个叛徒

米高扬专程去古巴游说

美国舰只频频向苏联潜艇挑衅

伊尔-28轰炸机与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

米高扬受到冷遇,卡斯特罗大发雷霆

美国要求实地检查导弹撤离现场,卡斯特罗断然拒绝

美国坚持在公海上进行检查

苏联同意敞开甲板,让美国人拍照清点

卡斯特罗怒不可遏,中断和米高扬的谈判

苏联再撤出伊尔-28轰炸机

美国解除海上封锁

根据生产原则改组党的机构

危机结束,米高扬返回莫斯科

世人评说

卡斯特罗对苏联的35天访问

卡斯特罗怒斥赫鲁晓夫等人

卡斯特罗在瞄准美国的导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第七章 结局

重提柏林问题

国防会议决定大批生产洲际弹道导弹

关于兵役制的争论

赫鲁晓夫大谈军队体制改革

中央的人事变化:勃列日涅夫任中央第二书记

五一节口号风波

苏美限制核试验协议

苏美建立热线电话

对越南战争隔岸观火

与美国联合登月的设想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国内问题积重难返。人们要摆脱父亲

勃列日涅夫主张从肉体上消灭赫鲁晓夫

别墅里的风波

走漏风声,勃列日涅夫举止失常

帽子的故事

一个时代结束了:“老爷子该休息了!”

为什么父亲不采取行动,进行斗争?

第八章 尾声·停滞

对父亲的批判: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

停止改革,恢复旧体制

编造谎言,为斯大林招魂

关于父亲销毁自己档案的传说

我的辩白

反导弹防御系统搁浅

登月计划受挫,H-1寿终正寝

试读章节

1962年10月28日的那个星期日的黄昏时分,是平常的秋天天气,夏日的炎热已无可奈何地逝去,而冬天则刚刚临近。

莫斯科的人行道上人流如潮,个个行色匆匆。大街上汽车稀少,噪音不大。不久前市内已禁止鸣笛。因此,那辆很不耐烦地冲着红灯狂叫不止的海鸥车就格外引人注目。这早已不是第一个十字路口。海鸥车在莫斯科大街上疾驶了整整半个小时,仿佛是漫无头绪地往胡同的狭窄间隙里乱钻乱跑。要去的胡同怎么也找不着,司机好不急躁,政府专用警报器那低沉的吼声简直像是绝望的喊叫。

着急是有缘由的。车上坐着一位负责同志,矮小墩实,头部较大。几根稀疏的棕发勉强遮住光溜溜的秃顶。

粗壮短小的手指痉挛地抓住盖有五个火漆印的红色公文袋。公文袋上赫然印着一串大黑字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其余空白,无任何地址。

海鸥车里坐着的这位负责同志非同小可,全国上下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无不唯他的马首是瞻。

公文袋里,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复函的打字稿。

世界濒临灾难的边缘,无可挽回的事情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因此这一次决定不通过各国首脑的正常通信渠道传递信件,而是在莫斯科电台立即广播。这一举措在国际生活中非同寻常,却十分奏效,几分钟后我国的复函即可放在收信人的桌上。众所周知,美国的无线电截听部门名不虚传。

事由为在古巴部署带核弹头的苏联中程弹道导弹。苏联领导人认为,只有这样孤注一掷,方可防止美国重演去年4月吉隆滩伞兵登陆的冒险游戏。

然而,无论赫鲁晓夫还是他在中央主席团的同僚都无法预言,美国将对此番举动作出何种反应。部署导弹一事是古巴和苏联这两个盟国相互同意的,似乎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巴,就算有几十枚停放在棕榈林中的导弹,居然会使它那强大的邻国胆战心惊。

但美国人的思维依据的是另外的原则,苏联与古巴共和国之间的协议被看成是对西半球的不能容许的入侵。美国对此无法容忍,风暴乍起。海上检疫,空袭威胁,侦察机在岛国上空不断盘旋,最后是宣布军队进入一级战备,世界正面临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

大洋两岸都十分了解核冲突的致命后果。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都认为决不可兵戎相见。然而单单不想打仗还不行,必须找到防止战争爆发的唯一正确的措施。两位领导人都意识到,一旦局势失控,冲突势所难免。

信件往来十分频繁。提出的方案一一被否决。苏联的建议美国人无法接受,美国的建议我们也无法接受。

紧张气氛日甚一日。美国有人力主惩罚固执任性的古巴人,以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摧毁导弹基地。总统不同意急躁者的意见,他知道此类举动必将招致反击。至于此后会发生什么事,连想都不愿去想

就在似乎感情已极度白热化之时,总统之弟、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举行会见。谈话具有非正式性质。罗伯特疲惫不堪,发红的双眼说明他已度过好几个不眠之夜。

罗伯特认为情势极为险恶。他说,总统面对要求在古巴登陆的军界人士的猛攻有些招架不住。他认为局势随时可能失控。因此,他代表总统要求克里姆林宫对美国领导人的信件立即作出肯定答复。

否则我们就无法使军界人士悬崖勒马,总统之弟最后大致这样说道。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外交部。克格勃和军事情报机关报告说,对古巴的干涉已准备停当,部队已开到出发阵地,进攻信号迫在眉睫。报告一份接一份地放到赫鲁晓夫的桌上。

哈瓦那的密码电报几乎同时到达。菲德尔·卡斯特罗警告说:根据古巴侦察机关的情报,入侵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开始。

在接到大使们令人惊慌的情报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那封将我国导弹撤离古巴与美国保证古巴不受侵犯结合起来的信件之后,中央主席团成员、中央书记和赫鲁晓夫的亲密助手全都会集到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别墅里。

眼下,千百万人的命运、人类的生活全都取决于这些人的决定,取决于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什么会占上风呢?是野心还是理智?毫无疑问,有人会说撤出导弹是在美国人的压力下让步,甚至是一种失败。理智获得了胜利。

父亲的建议言简意赅:只要美国总统保证不入侵古巴,就说明运去导弹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运送回国了。不能拿各国人民的命运当儿戏。

同僚们赞成父亲的意见,他当即开始口授致总统的信。经过一番加工修改和当众朗读后,最后定稿。全票通过。可以寄出了。

如此重要的决定当然应当同卡斯特罗商量,然而时间,时间……就在公文在苏古两国之间往返旅行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无人可以商量的情况。时间,时间……

赫鲁晓夫建议致总统信不必邮寄,直接交电台广播。没有反对意见。那位坐海鸥车的人当时在场,他自告奋勇将信件送到莫斯科电台。这样稳妥一些。

然而他和克里姆林宫车队的司机都不知道莫斯科电台的确切位置。知道在沙博洛夫卡,可究竟在哪儿呢?于是他们此刻就在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警报器不时哼哼几声。可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终于找到了。几位本市的负责人站在门口不知所措。他们已接到电话,知道“头头”要送来一则重要消息。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谢·赫鲁晓夫著//郭家申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3349
开本 32开
页数 7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0
出版时间 2000-03-01
首版时间 2000-03-01
印刷时间 200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
丛书名
印张 2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