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精)
内容
试读章节

1.不情愿接受的工作调动

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串数字:1985年7月16日。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我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只是那个时候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一次足以改变我人生的机遇。所以,当我得知自己将被调任到中央电视台任副台长时,才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那句“能不走吗?”甚至堵住了艾知生部长办公室的门。对于当年的那一幕,我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1985年7月16日,同往常一样,我早早地就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办公室,开始埋头工作。忽然间,电话铃声响起。

对方是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郝南平。他在电话里说:“是伟光同志吗?请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好,我马上来。”放下电话,我随即向他的办公室走去,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那里等待我的竟然是一纸意外的“任命”。

“杨伟光同志,部党组决定调你到中央电视台任副台长。”郝部长满脸微笑,平静地向我宣布了这一消息。可是,我却完全无法平静,觉得脑子里“轰”一下就蒙了。离开熟悉的广播,去做陌生的电视?这太突然了!

于是,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对郝部长说:“我对电台的业务比较熟悉,对电视比较陌生,能不走吗?”但是,郝部长只答复了我四个字:“已经定了。”

这个时候,我知道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便起身告辞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就接受了任命。那天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心里特别烦闷。晚上回到家后,还是没有想通,觉也没睡好。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再做一次努力,为什么呢?我当时认为我的理由是充分的。

从1961年毕业到1985年,我在广播领域工作了整整24个春夏秋冬,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线的骨干记者,到新闻部副主任、工商部副主任,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这里是我事业的起点,也是我成长的学校。所以,对于广播事业,我有着深切的眷恋,从未想过要离开。这是其一。

其二,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和学习提高,我对广播领域已经驾轻就熟,正是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四位副台长之一,我在台里担任着重要职责。而且,就在不久前,我还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广播会被电视冲垮吗?》的文章,论证广播不会被电视冲垮的问题。这篇文章还受到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吴冷西的赞赏,批示给《广播电视战线》杂志公开发表。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刻,我这个电台副台长居然要跑去主持电视工作,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当然,也有来自电视方面的担忧。我这个电视门外汉,一旦到了央视,他们能接受和认可吗?央视人才济济,其中不乏与我能力相当者,他们在央视苦干多年都没有当上副台长,对我这个外来者肯定会有抵触。此外,我毕竟是搞广播出身,对央视的业务也不熟悉,开展工作必将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不能不做考虑。

于是,第二天早上8点,带着这些想法和顾虑,我直接去堵了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办公室的门,希望部党组再考虑一下其他人选。(P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决定出版这本书,将我当年在改革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现在正火热进行的电视改革事业有所帮助,希望能对新一代改革创新的时代弄潮儿有所启示。

——杨伟光(广电部原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

伟光同志一生善思善断、求变求真,是新时期中国电视重要的改革者和开拓者。《我在央视当台长》讲述了值得每一位电视人铭记的那段岁月,捧卷品读,让我们深情追忆起杨老的求索与追寻、气度与情怀,也让我们一览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脉络,收获在新的媒体时代把握规律、创新进取的智慧和信心。

——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伟光台长把主政央视十余年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思留给了我们,这是一件亲历的电视改革日志,是一份珍贵的电视人文笔记,是一个丰富的电视高端档案,是一本生动的电视奋斗教科书。

——王纪言(凤凰卫视原执行副总裁、中文台台长)

杨伟光台长率先提出了电视媒体的产业化的概念,他不仅是电视媒体产业化的先驱,更是思考者和实践者。他提出中视股份的上市,为整个电视事业的开拓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引导。在他的领导下,央视产业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李培森(中央电视台原分党组成员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一位领导者自身的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引领的文化和塑造的环境。杨伟光台长塑造了中央电视台的辉煌时期,他的远见和担当让一批富有文化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得以施展才华。他也就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杨台”。

——杨澜(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我觉得杨台是个举重若轻的人,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而是一个把握方向的人。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老台长杨伟光本身就是一本书,是我们后一辈电视人学而不厌的大书,在他身上,我们明确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见证历史,记录真诚。无论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岗位,我们都要像老台长一样,坚守这个使命。这本书,是电视人的财富。

——李修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

目录

自序

推荐序

编著者序

第一章 两次任命:就这样和央视结了缘

 1.不情愿接受的工作调动

 2.新官上任,我先不“放火”

 3.“三门”干部的台长路

第二章 新闻改革:“改”,但也有“度”

 1.尴尬中的突围

 2.这才叫新闻!

 3.丁关根新鲜提法:衣食住行看

 4.从“太阳”情结说开

 5.成功探“雷区”,引发“说情风”

 6.从无冕之王到平民视角

 7.把观众请进演播室

 8.“度”的把握——我最喜欢的一个哲学概念

 9.开弓没有回头箭

第三章 文艺“四化”:“精”=“竞争力”

 1.文艺领域的“供不应求”

 2.不是“俊男美女”的主持人

 3.“多样化”赢喝彩

 4.难忘“'98春晚”

 5.终结纪录片“哑巴时代”

 6.“数量”还是“质量”的选择

 7.有质量,观众才会买账

第四章 从“录播”到“直播”:“敢”字为先

 1.“为什么不把人大讨论《破产法》录下来?”

 2.“若出错就打你们的屁股”

 3.打响实况直播第一战

 4.悬念,让直播更精彩

 5.香港回归直播中的成功与遗憾

 6.是勇者,也是强者

 7.“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五章 人才济济:得人心,得天下

 1.也曾陷入人才困境

 2.打造“理想者俱乐部”

 3.应该给人才应有的待遇

 4.“你们的智慧和创意呢?”

 5.“火车事件”引发的素质教育

 6.后勤保障保人心

 7.对年轻人的“爱憎分明”

第六章 广开“财”路:经济独立才好办事

 1.“杨传光,你是大老板了”

 2.惊心动魄的“标王”争夺战

 3.“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4.填补文化企业的“上市”空白

 5.“连横”地方台

 6.借力CNN,互通有无

 7.逆势“封杀”不如“满足需求”

 8.开源,也要节流

 9.开扶贫广告先河

第七章 盛会有我:超越,永无止境

 1.打破广播的“时效神话”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超越

 3.是东道主,就拿出水平来

 4.“小米加步枪”的奋斗

 5.成绩比面子重要

 6.“杨台长,你有什么秘诀吗?”

第八章 世界舞台:“走出去”更精彩

 1.在争议中前行

 2.迈稳“走出去”第一步

 3.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

 4.稳扎稳打“三大战役”

 5.与派克传媒的神速签约

 6.找准目标,提前3年实现目标

 7.“站得高”的姿态

第九章 剪不断的电视情缘

 1.“视协要搞好,非得杨伟光来不可”

 2.互联网电视——中国电视的未来

序言

站在改革的浪尖

从1999年我离开央视台长的位子到现在,过去14年了。14年,又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就像我从1985年到1999年在央视的那14年一样。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跟我一起怀念那一段央视时光,那可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虽然“我们”的央视岁月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每每回忆起来,总觉得鲜活如初,就像自己又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

中央电视台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央视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弱者”。从经济上来说,它处于一种要靠财政拨款来度日的境地。此外,在技术、设备和人才等各个方面,当时的央视也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直到90年代末,央视才真正开始强大起来,“中国第一媒体”的称号也才真正归属了中央电视台。央视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靠的是改革和创新。

这样一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改革,其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就更加不容易了。那些年我们宛如钢丝上的舞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这条改革之路上一路走来,我们曾无数次面临坚持还是放弃、这样做还是那样做的抉择,选择不同,结果往往也千差万别。选择保守,虽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同时也失去了革新和前进的机会;选择冒险,也许能够成功蜕变,但也意味着将自己推向了生死未卜的擂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一场赌博,勇气、魄力和把控力是改革者必备的素质。比如新闻领域,从《新闻联播》到之后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哪一次改革不是伴随着巨大风险与压力?在播报形式上也实现了技术突破。从电视对重要会议只做口头式播报发展到录播,再到后来的直播常态化,这其中若是害怕风险,若是多一点退缩,恐怕都不会有今天的央视。

当然,改革需要讲究方法,越是这样高难度的改革,就越要讲究改革的方法和艺术。主要是要把握好“度”。认准目标后,不要盲目冒进,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比如《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够被观众所接受,也被国家和领导所认可,就是因为经历了之前《东方时空》中小栏目《焦点时刻》的铺垫。对“度”的把握,事关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俄罗斯有句谚语叫作“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讲究方法和艺术,把握好“度”,我们就能攻克一道道改革难题。

如今,媒体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困难越来越大,但我们依然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冲击,更是一个机会。作为一个与电视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电视人,我始终关注着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且始终在思考,我还能为这份我挚爱的电视事业做些什么?

所以,我决定出版这本书,将我当年在改革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现在正火热进行的电视改革事业有所帮助,希望能对新一代改革创新的时代弄潮儿有所启示。

杨伟光

2013年6月

内容推荐

刘世英编著的《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精)》记录了杨伟光执政中央电视台的时期,是央视改革力度最大成就也极显著的时期。从《新闻联播》到之后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巨大风险与压力。也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尤其是大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启用有才能的新人,成就了众多央视名嘴,更成就了央视的辉煌,使其从曾经的“弱者”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

本书内容翔实,书写细腻,展现杨伟光一段非凡的人生岁月,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电视台及众多知名电视人的发展和成长。

编辑推荐

揭示央视众多知名栏目诞生的内幕、众多央视名嘴起步和成长的见证。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领军人。

从曾经的媒体“弱者”到中国“第一媒体”,原央视台长杨伟光口述央视改革历程。

刘世英编著的《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精)》由杨伟光口述,刘世英执笔整理。给广大读者分享了杨伟光当年在改革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现在正火热进行的电视改革事业有所帮助,希望能对新一代改革创新的时代弄潮儿有所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伟光口述
译者
编者 刘世英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6827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2017142718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