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使用“现场全息呈现模型”
在我们经验性认知中,一般会以为一堂培训课程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师“讲”得如何,所以,在很多的教科书中,也特别强调培训师的“专业表达”。诚然,对一名培训师而言,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是教学的基础,也的确能够帮助培训师更好地传递课程内容和相关信息。
但是,笔者在十几年的培训实践中更真切和强烈的体会是,如果培训师一味地追求“表达”,能够在课堂现场头头是道,甚至还能“收获”许多学员艳羡的目光。而在学员心中真实的声音往往是,“老师真的很厉害,讲得很好,但这些跟我关系不大”,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学员基本“无感”,也就只能“呵呵”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员对课程的感受与认知呢?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与大家简单回顾一些笔者在早期培训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在刚刚从事培训的前两三年,我也曾经和很多培训师一样,特别重视,甚至痴迷于提升、改善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试图通过更加出彩的表达,赢得学员的认同与肯定。但是,在我接受学员的某些赞誉的同时,也看到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的茫然,甚至出现空洞的眼神。寻求反馈的结果,往往也是千篇一律地说,“讲得很好”,再追寻下去,最好的状态就是,“老师,你×××的那句话太有道理了”之类的回应。起初,我还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暗喜或骄傲,但是,年复一年,而且在不同的学员身上都只是得到如此类同的反馈之后,我开始陷入一些困惑之中。
——自己讲得真的那么好吗?
——具体好在哪里?
——那些学员“记住”的道理真的那么重要吗?
——难道学员只能从培训课堂当中才能获取这些“道理”吗?
——自己去接受培训,真正感觉到有收获的是那些所谓的“道理”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到有一天(大概已经是我从事培训工作四五年了),在课程结束之后,我照例询问一些学员的感受,其中一位在课堂现场总是若有所思的学员反馈,才让我顿时醒悟过来,他说:“老师,您的课程对我很多触动,也很有启发,但要说具体是那句话的收获,还真说不上,很多东西等我回去实践以后再琢磨。”等他说完之后,脸上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尴尬,也许是觉得没有给我太好的“面子”。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因为一下子把我此前心中的困惑都解开了。原来,学员接受培训的收获在于得到“触动”与“启发”,更重要的是“回去实践”。
如此看来,之前以“表达”为主要着力点的方式显然有其天然的缺陷,因为“表达”绝大部分情形都属于“单向传播”,甚至是“满堂灌”而已。从此之后,我就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终于发现,一堂能够“触动”“启发”学员去“实践实践”的培训课程,除了“专业表达”之外,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剖析、研究、总结其十几年的培训实践经验发现,学员对一堂培训课程,从感性层面的感受、感知到理性层面的认知、接受、认同,及至转化为工作实践中的指引,除了来自培训师表面、直观的“语言信息”的影响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比“语言信息”的影响更加直接、有力。
P2-4
自与廖老师合作至今十几年来,获得了客户广泛、一致的认可,课程重复采购率达到100%。本书是其身体力行的经验之作,充分体现了“人本、践诺、责任、成长”的培训理念。除实用的技巧之外,尤为重视“内容为王”的培训本质。相信一定能够引领培训师开启一扇全新之门。
——英豪通信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增利
我喜欢听廖老师的课,他的TTT课程让我的培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喜欢读廖老师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很深的文学修养,也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即用最荆、素的语言,抒写最真挚的情感;我喜欢交廖老师这样的朋友,正直、诚信、有才。
——中移铁通广东分公司集团客户部副总经理中移铁通高级内训师陈炼
企业的成功千差万别,但失败的因素大致相同,管理层面与员工层面在价值观业绩观上存在巨大的分歧,使企业的生命力消耗在不产生任何位移的内部矛盾之中。如何改善内部问题,方法很多,TTT就是其中之一。本书是廖老师近二十年实践的经验之作。正所谓“随顺机缘、正本垂范”,只有正心诚意才能成功,才能更好地连接上下,永葆企业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运行维护部省级内训师段建鹏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T丌读物,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类著作,却是一本教会我们从更宽泛的视角把握培训师从入门到成长到成熟;从技巧到做事到做人的好书。春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我认识的廖老师就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死磕一门课程却并非一成不变,用工匠的精神去做唯一的TTT雕刻却坚持与时俱进,这便是立言前先立功,立功前先立德。想了解培训师的成长,进入培训这个圈子并得以立足,这本书不可不读!
——中国移动集团内训师管理学院特聘讲师市场教研组副组长
中国移动四川移动攀枝花分公司数据部经理袁箐
认识并向廖老师学习多年,不得不说廖老师是我见过的,抵得住诱惑,真正专注于TTT这门课程的大师级导师。不认识他的人,没和他学习,是缘分未到;认识他的人,没和他学习,绝对是憾事一件。闻得廖老师将十几年授课经验浇筑成三部著作,拜读过后,再次获益:同样的问题,可以思考的更深;同样的活动,可以发酵的更有价值;同样的事件,可以点评的更加透彻,这,不就是T丌的真谛吗?
——中国电信学院培训发展与研究经理左健
十六年前,抛开成功熟悉领域,走进TTT,更作为TTT授权教练专注传播T丌,直至成为TTT引领者之一,信琳堪为功力沉淀与修为的典范,发掘深度价值链条,创出现场全息呈现模型、课程开发六线模型、持续学习次第精进模型等,诸多品牌企业引为主训导师,好评如潮!期待全国的培训师在信琳等优秀导师的点化帮助下走向成熟,成就卓越!
——启能师院院长明师讲习所校长刘子熙
当写下本书最后两个字“甚幸”的时候,的确深深体验着“思绪万千”的各种况味。
有人愿意将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似乎很有道理,毕竟这中间凝聚着很多的心血。但就我而言,还是更愿意把以上这些文字,想象成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驿站,站在这座驿站前,既可回望来时的路,更可眺望去向更远的方向。
无论来路还是去向,相信一直有很多的温暖陪伴。
比如,父母、爱人、孩子、兄弟姐妹等,都是我生命中至为重要的每一个人,感恩他们给予我更多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支持背后,不仅是一份从未缺席过的爱,更是一份没有任何附加要求的尊重和鼓励。
比如,师长、学员伙伴,感恩他们与我擦肩而过的每一个机缘,每一个眼神,每一次笑容,每一次回应,每一次的每一次,都是我自己一路风尘的陪伴。
当然,也要感恩自己,愿意在前行的路上驻足回望或远眺。
更要感谢翻阅本书并读到了最后这些文字的您。
如果书中所言,能够引发您的思考,期待这些思考最终能够转化成为您实实在在的行动效能。为此,相信您将和我一样,并不会仅止步于当下行为的改善,我们更愿意、更渴望去探寻,为这些行为改善提供持续支撑的坚实力量。
敬请关注《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中):构建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既然过去的已经长成了一座驿站,剩下的就是更加坚实地前行。
廖信琳
2017年6月
成长路上,你的温暖是一抹亮丽的色彩。
所谓“弹指一挥间”,16年前,仅因为试图摆脱某些迷茫、甚至有些被动的选择,竟然一路走到现在。想到未来仍然会在职业培训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行,是时候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往的时光,或问问自己,16年甚至更长时间孜孜以求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在每次《TTT》课程中,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与企业培训师们提及一个话题,就是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师,是否真切地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培训师?其中真正的初心动机是什么?通过培训工作实践,到底能够收获什么?如此的询问或追问,事实上也是自己这十几年来始终念念在兹的思考。
毫无疑问,如果要为自己的行为选择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理由要显得“高、大、上”,类似“实现自我价值”等说辞似乎最无懈可击。
但问题在于,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哪些具体的表现或感受表明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是工资收入?学员的认同?还是组织的信赖?抑或是其他原因?
也许这些都是答案,可是,很多看起来美妙的答案往往经不起穷追不舍的追问。比如,难道只有选择或通过培训实践这个平台才能实现上述这些所谓的“价值”?我相信任何人都心知肚明,这个社会上有着数不清的路径都可以实现这些祈愿。因此,追溯到出发的那一刻,然后聆听一路走来的心声,应该是面对未来不再彷徨的关键法门。
许多学员曾经也询问过我,当初(2000年)为什么会放弃拥有较为丰厚收入的工作而选择转型?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现在想来,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当时的确已经感受到了职业成长的天花板,二是听说做一名职业培训师也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因为,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可能正确的选择,不见得需要多少周全的理由,甚至可以很世俗,关键在于能够迈出第一步。两难的是,等自己真正抬起腿来准备前行的时候,就会发现,曾经的想象和所谓的规划并不会因为心愿有多么强烈而顺利达成。
我不想赘述其中的艰难和煎熬。自己在精进中等待,在等待中精进的不断重复和轮回之后,慢慢发现前方的亮光时,蓦然回首,当初的理由似乎变得模糊和遥远了。
那么,必须继续追问的就是:
——既然起初的心愿已经达成,接下来如何面对漫漫前路?
——是继续满足于当初心愿实现的快感?这份快感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如果这份满足感突然一天变得虚空呢?
——在职业实践中是否有过新的体悟?这份体悟到底又是什么?
——如果没有新的体悟是否会让自己在前行路上逐渐身心疲惫?甚至迟滞不前? 如此的叩问,回首走过的路程,发现自己何等幸运。
当有一天,读到冯友兰先生阐述的“人生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时,寂静的心炸响一声惊雷,以此观照自己“初心”,才猛然警觉,原来逐渐得意的仅是“功利境界”而已。那么,到底何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又是一番何种景象?如果继续审问,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一个无解的死胡同,即便抵达如此境界又如何?毕竟“人死如灯灭”的观念实在是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如此纠结的空洞和虚无,开始在相当一段时间成为自己喃喃自语的呓语,犹如在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巷中独自徘徊,前进?后退?还是原地伫立?当然,现在回想那段日子,也许可以莞尔一笑,而真正直面惨淡背后的真相,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自己的“懦弱”,“懦弱”到虚无,也仍然没有勇气用任何方式结束与世界的连接,所以才仍旧走着,而正是这种看似“懦弱”的行走前行,自己才慢慢地体悟到原来所有的风景恰恰来自道路上的风尘。
当自己忽然意识到如此“真谛”时,如“电光火石”般,一下子洞开了所有的迷雾,原来“成长”才是自己真正的原点。于是乎,一切都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无论案前的独自沉思,还是课堂现场的恣意分享;
——无论是对鸡零狗碎的驻足,还是对宏大叙事的关注;
——无论是晨起待舞,还是日落伤感;
——无论是春花秋月,还是夏风冬雪;
——无论是赞誉一片,还是针砭微词;
这些,都成为“成长”的滋养。
当自己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慢慢就发现,从事职业培训,恰恰是提供给自己滋养的美妙机缘。
——你会因为培训的机缘结识每一个在生命长河中淬炼自己的学员;
——你会发现每一位学员都以他独有的姿态和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有效的连接:
——你更会发现每一次的课程的实践都是自己恣意成长的节点;
因为,学员陪伴着你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因为,学员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温暖;因为,学员会给到你真实而简单的回应。所有这一切,犹如一面始终在你面前的镜子,至此,你会深刻领悟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个中况味,如此,心中充盈,而已。
既然心中充盈,所以,我想说,原来成长路上一路有你!我更想说,原来成长路上,你的温暖就是我生命长河中上苍恩赐的一抹亮丽的色彩!我还想说,生命由此可以精彩,生命由此可以厚实,生命由此可以赋予所谓的意义。
廖信琳
2017年6月
廖信琳著的《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上)》按照“实际怎么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路,构成了层层深入、彼此勾连共计八个章节的完整体系,着力还原培训课程现场实施的全过程,为充分释放并彰显培训师“分享、沟通、启发、力行、察觉、影响”等现场行为的呈现效能,建构了一条有实效、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引导培训师在全景观照培训现场的基础上,直面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借助具体的实例再现场景,手把手教您“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的一招一式。
本书针对TTT培训师的职业提升、精进,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介绍,而是从根源出发,通过“剥洋葱”般的梳理过程,寻找隐藏在问题背后真实的内核,让更多TTT培训师在职业的道路上更上层楼。
以“职业使命的正向价值牵引”为理念。
以“成人学习的行为轮辐模型”为依归。
以“培训现场的全息呈现模型”为路径。
在职业培训的具体实践中,很多企业组织的培训课程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
——培训师激情澎湃,学员冷眼旁观;
——培训形式花样翻新,培训师机械重复,学员麻木无感;
——理念、观点标新立异,实为隔靴搔痒,无法落地;
——培训师技巧娴熟,学员假意配合;
——培训师口若悬河,学员昏昏欲睡;
——培训师自说白话,学员窃窃私语;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廖信琳著的《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上)》深入解剖“成人学习行为轮辐模型”,并以此为切入口,切实关注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轮转节点,依循“现场全息呈现模型”的实践路径,准确把握常见培训方法的操作要点,紧紧围绕“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的目标,着力还原培训课程现场实施的全过程,为充分释放并彰显培训师“分享、沟通、启发、力行、察觉、影响”等现场行为的呈现效能,建构了一条有实效、可操作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