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爱成长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中,妈妈因何焦虑?爸爸为何“缺席”?

心理学大师亲述亲子教育中的19个痛点解决方案,你想知道的家庭成长心理学。

世间万物,做错的事都可以重来,唯独孩子的教育不能。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再挽回。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刘萍主编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书,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心理会客厅》栏目的文章结集而成的。

对于新生父母而言,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艰难摸索。好在,有这样一群资深心理学专家,他们有专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李中莹、武志红、张怡筠、赖佩霞、林紫、简·尼尔森、苏珊·佩罗等19位国内外心理学大师、专家,联手打造这19节亲子教育课,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内容推荐

会在浩瀚的书海中注意到刘萍主编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书,你一定也是为人父母者,带着一些对亲子教育的困惑与期待而来: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要不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

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家里的老人有冲突,怎么办?

你可能对此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好在,有这样一群资深心理学专家,他们有专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好的爱。

目录

序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刘萍

第一章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王健

 中国亲子关系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妈妈焦虑 /刘华清

 孩子都是老灵魂 /许添盛

第二章 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

 放下父母的不快乐 /赖佩霞

 母婴关系决定孩子一生 /武志红

 中国爸爸为何“缺席” /[美]乔·凯布雷

第三章 当冲突发生时,如何做父母

 你是那种容易被孩子激怒的父母吗 /[美]劳拉·马卡姆

 孩子我爱你,但答案是“不” /[美]简·尼尔森

 中国父母都需要这三场和解 /黄淑文

第四章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做了父母,别忘记自己也是小孩 /邱丽娃

 父母最欠缺的是换位思考 /蔡仲淮

 中国父母需要系统的养育观 /林紫

第五章 给孩子爱和自由

 哪个生命不希望自己成长 /董燕

 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 /李中莹

 给孩子爱与自由 /李雪

 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 /林昆辉

第六章 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情商教育的三堂必修课 /张怡筠

 故事总是有办法 /[澳大利亚]苏珊·佩罗

 曼陀罗绘画陪伴孩子成长 /陈灿锐

试读章节

孩子我爱你,但答案是“不”

人物 [美]简·尼尔森

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著有《正面管教》等18本亲子书籍,其中《正面管教》在全球发行量超过600万册。

观点

正面管教的基本概念是,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因为孩子只有先感觉好,才会做得好。

面对孩子,我曾手足无措

今年76岁[2013年5月,简·尼尔森接受《婚姻与家庭》杂志采访时76岁。]的我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2个孩子的曾祖母。我时常开玩笑说:“因为有一个庞大的家庭,所以我有很多机会来实践正面管教!”

但是在学习相关的亲子教育理念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和所有人一样。和丈夫结婚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正在上大学,从来没想过怎么去养育他们。在懵懵懂懂中,我生下了大儿子泰雷尔,当时我差10 天满19 岁。孩子出生后,有个朋友建议我一学期只修一门课,这样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而到我毕业的时候,孩子正好长大。但谁能想到,这个决定最后导致我花了11 年才拿到本科学位,因为在大学期间,我又陆续生了5 个孩子。

作为新手妈妈,我遇到了很多困难。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哄孩子让我有多困扰,如果不哄,孩子就会哇哇大哭,不能自己入睡。泰雷尔出生后,我的丈夫在军队服役,我和父母住在一起。我特别害怕儿子的哭声会把父母吵醒,因此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累得筋疲力尽。在养育前5 个孩子时,我都有类似的睡眠问题。

随着孩子们陆续出生,我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也不太固定,时而严厉,时而骄纵,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律与合作,经常吵闹、打架。5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每天早上不肯起床,不肯按时吃饭,不肯乖乖地出门上学;放学回到家,不写作业,不做家务,不收拾玩具;晚上不洗澡,不好好睡觉……那时的我面对这些混乱手足无措,只会威胁、吼叫,不停地大吼着:“快点儿去睡觉”“快点儿吃饭”“快点儿去做家务”……当这些办法无济于事时,我一度沮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笨蛋,一个失败的母亲。

最让我痛苦的,还是我和大儿子泰雷尔之间的矛盾。14 岁时,泰雷尔因为好奇,在家里的后院种了大麻。我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不懂得策略,我对孩子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深深伤害了他。泰雷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搭车游遍美国,还找到了一个工作,自此之后很少回家。在我学到正面管教的理念、修补母子关系之前,他已经长大成人了。虽然,我和泰雷尔后来成了最好的朋友,但是曾经有很多年,母子之间的关系非常恶劣。

正面管教

在教育孩子感到很艰难的那些年,我非常感谢丈夫的合作。很早以前,我们两个人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当其中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可以插手,这是合作,而不是“干涉”。每当愤怒的我开始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教时,丈夫就会主动走过来,温柔地说:“亲爱的,你为什么不出去散散步呢?”于是,一场可能的“战斗”就这么被化解了。当丈夫控制不住自己时,我也会提议他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不过,这样的机会非常少,因为他的性格很温和,很有耐心,极少有需要我介入、帮忙的情况。

可即使有丈夫的帮忙,我依然很困惑:到底要怎么让孩子学会自律与合作,怎么能够让自己从与孩子的争斗与吵闹中解脱出来呢?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儿童发展专业,这些课程让我知道,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但并没有教会我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幸运的是,在有了第五个孩子丽萨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正面管教”的亲子理念。正面管教的基本概念是: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因为孩子只有先感觉好,才会做得好。“让孩子感觉好”,并不是说妈妈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学会对孩子说“我爱你,但答案是‘不’”。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不同,但作为妈妈,我们都爱孩子,都希望给他们最好的。如同中国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美国父母也相信对孩子用惩罚和羞辱的方式才有效。但惩罚和羞辱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很糟糕,甚至丧失自尊和信心。

大约30 年前,我在美国自费出版了《正面管教》,第一版的2000 册很快就销售一空。我姨妈看完《正面管教》后,含着眼泪给我打电话,说:“我曾经确信,帮助女儿最好的方法,就是批评她。结果,女儿现在非常没有自信。如果我要是早知道正面管教就好了!”姨妈有好几个儿子,但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可想而知,她看见心爱的女儿变成这样,心中是多么的痛苦和悔恨!

学习正面管教,你至少得掌握三点

正面管教的内容非常丰富,光是帮助孩子学习自律与合作的方法,就有日常惯例表、家庭会议、特别时光等。其中,我特别强调了三点: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态度、积极暂停的办法和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原则。

和善与坚定并行

当你想去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前,一定要让他明白,你很爱他。只有先赢得孩子的心,他才会愿意与你合作。成功建立情感联结后,管教孩子时,必须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态度。和善,是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进行有限制地选择;坚定,是尊重家长自己的原则,哪怕孩子哭闹,也绝不屈服。这也是正面管教与传统的严厉管教或娇纵孩子不同的地方,严厉管教缺乏“和善”,娇纵孩子缺乏“坚定”。

我要分享一个中国妈妈的故事,这是常住深圳的正面管教家长讲师甄颖的亲身经历。我是甄颖的直属导师。曾经,甄颖因为4岁的女儿不好好吃饭而头疼。学习正面管教后,她决定要采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态度面对女儿。有一次,女儿又不肯好好吃饭,甄颖做的是面包,她却非要吃馄饨。甄颖就按照我教给她的办法说:“我不会重新做馄饨的。我们必须把面包吃完,然后去坐校车。”

女儿一下子就炸了!她跑到房间的另一边,隔着整个餐厅对妈妈尖叫:“妈妈我恨你,我要杀死你!”当时甄颖很生气,可是她突然想到我一再强调,要告诉孩子“我爱你”,于是她努力控制脾气,温和地说:“即使这样,我也爱你。”类似的对话重复几次后,女儿走过来抱住妈妈的腿,说:“妈妈我好生气,我觉得我现在不爱你了。可是我不喜欢这样,我也想爱你!”妈妈说:“没关系,虽然生气,但是你对妈妈的爱还在。妈妈一直都爱你!”最后女儿抱住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又问:“你是愿意坐在我的腿上吃,还是坐在我身边吃呢?”女儿最后坐在妈妈的腿上,高高兴兴吃了半片面包,然后上学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一遍遍告诉女儿“我爱你”,是“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不给孩子重新做早饭是“坚定”;允许孩子用不伤害妈妈的方式表达生气的情绪是“和善”;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不吃早餐、坐在哪里吃早餐,就是“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既有规矩,也有自由”。

积极暂停

在正面管教中,“积极暂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它的目的不是惩罚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积极的体验,让大人和孩子都感觉更好。具体做法是:由孩子布置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当他情绪失控时,就去那个地方待一会儿,直到他平静下来。

举个例子,妈妈和5 岁的儿子一起布置了一个暂停角—一个塞满玩具的蓝色帐篷。当孩子违反约定好的规则时,妈妈问他: “现在什么对你最有帮助呢?是去帐篷里待一会儿,还是把问题写在家庭会议日程表里?”儿子选择去帐篷里待一会儿。他在帐篷里玩了一会儿奥特曼,情绪很快就平静下来。等他从帐篷里爬出来时,已经把之前不愉快的事扔在一边了。

我建议,家长也可以在家里给自己布置一个暂停角,譬如沙发。如果孩子“积极暂停”后,依然坚持违反规则,那么家长可以到自己的暂停角待一会儿。不过离开孩子之前,一定要记得告诉孩子:“妈妈去暂停角待一会儿,等冷静下来,咱们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孩子喜欢生气的大人,他一听妈妈会冷静下来,就能耐心地等着你,而不会感觉自己被妈妈抛下。

专注于解决问题

“专注于解决问题”是正面管教里解决孩子间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妈妈总会努力找出谁是犯错方,然后惩罚犯错的孩子,同时安慰无辜的孩子。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一个结果:被安慰的孩子,会在妈妈看不到的时候挑起争斗,以便再从妈妈的保护中享受那种特殊感,于是孩子们就会争斗不断。专注于解决问题,就是要妈妈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偏袒任何一方;只关注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去追究责任。

孩子吵架,就和夫妻吵架一样,双方都有责任。在发生争吵时,我会把孩子们各自带到不同的房间冷静一下,或者,将问题写入家庭会议日程表中,在家庭会议时,大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我们能够平等对待他们时,当他们学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时,打闹就减少了80%。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多子女家庭。

正面管教,让全球数百万个家长和孩子终身受益。因为正面管教,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家有许多美好的“特别时光”,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间,固定的家庭会议时间。我们还经常一起野外露营(这是我丈夫的最爱),共同度过了许多令人享受的假期。有时候,我还会安排与每个孩子单独的“约会之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非常肯定我的工作。当最小的两个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全家曾经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我告诉孩子们,我打算辞掉工作,做全职妈妈。孩子们当即抗议:“我们不想你停止工作,我们很为你自豪啊。”

直到今天,想起那一刻,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没有完美的家长

既然正面管教的理念这么好,那是不是学会了正面管教,就能够成为不犯错的完美家长呢?答案是否定的。哪怕是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动摇。因为当家长真的很不容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那么多的耐心和爱。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和家长强调一点:“世上没有完美的家长。正面管教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在我的影响下,小女儿玛丽也开始从事正面管教的教育工作。有一天,玛丽问我:“妈妈,我出生的时候,您在做正面管教吗?” 我回答:“对啊!”玛丽问:“那么,您记不记得,您曾经拿着皮鞭追着我满屋子跑?”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我对这件事毫无印象。我问:“你确定?”玛丽回答:“是的,我记得我跳过沙发逃避您的追逐!”我笑着说:“看来,你当时一定把我气疯了!”后来,无论我还是玛丽,都喜欢和家长们分享这个小故事。因为它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世上没有完美的家长,哪怕是创立或推广正面管教的人也不例外。

还有一次,玛丽没给4岁的儿子他想要的东西,儿子打了她,而她也“失去了控制”。玛丽非常沮丧,哭着说:“妈妈,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继续做正面管教,我都失去信心了。”我当即问她:“你在生活中使用正面管教的频率有多少呢?”玛丽回答说:“98%的时间都在用。”我哈哈大笑起来:“我从来没有超过80% !”玛丽听了这句话便很快平静下来,然后和儿子一起解决了问题。我真骄傲,玛丽现在做妈妈,比我当年出色得多。

两代育儿

在中国,有的家长因为自己不完美而焦虑、自责,有的家长认为自己足够完美,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进行批评、指责。最明显的例子是隔代长辈教育孩子的问题。很多学习了正面管教的年轻妈妈,认为自己的理念比老人先进,所以老人必须听自己的,因此两代人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事实上,正面管教的核心是改善自己、影响自己。我们要尊重老人,就像我们不能对孩子进行说教一样,我们也不能对老人说教。但是,我们可以用行动来向老人展示新方法的效果。

比如,早上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去幼儿园,老人的办法是吓唬—“你再不走,警察就来抓你了”,或者利诱—“宝宝,你如果乖乖出门,奶奶就给你买好吃的”。那是因为老人只会这些方法,不会别的。妈妈不要硬邦邦地批评老人的办法,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惯例表(规定孩子起床、穿衣服、刷牙、吃饭、出门的时间),并且画出来贴在墙上。因为惯例表是孩子自己制定的, 他会乐于遵守。早晨起床、上学的问题解决了,老人感到轻松,也就容易接受妈妈的新方法。

和老人沟通时,也别忘记要先建立情感联结。我举个例子,爷爷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妈妈认为这样不好,需要和爷爷沟通这件事情。妈妈首先要感谢爷爷对孩子的爱,然后再和爷爷、孩子三个人一起商量,什么时间买玩具、去哪儿买玩具、买什么玩具、买多少玩具这些具体问题,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果没有先建立情感联结,急于解决问题,那么爷爷就可能会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商量的呀?我给自己孙子买玩具,还需要经过你们同意?”

关于两代育儿,我们要感激长辈的付出和爱。他能够帮助我们带孩子,是因为他爱我们。他爱的是两代人,而我们爱的其实只是一代人。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我们都不完美。在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正面管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变得完美,而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律与合作。孩子在挑战我们,我们同样也在挑战他们。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和尝试,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而所有的努力,都是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P79-88

序言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这本书,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心理会客厅》栏目的文章结集而成的。

《婚姻与家庭》杂志作为“中国家庭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多年来关注国人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文风清新活泼,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女性朋友的喜爱,是老百姓的情感危机顾问、幸福生活指南。

而《心理会客厅》是我们杂志的主打栏目,虽然开办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4年,相较杂志32年的历史来说,显得很年轻,但这个栏目却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名牌栏目之一。

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发现:伴随着每个人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自己艰难摸索。然而,有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柔软的心。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每期邀请一位著名心理咨询师,聊聊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别人带去幸福。

事实上,后来接受我们栏目采访的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心理学界的大家,比如:李中莹、蔡仲淮、刘华清、张怡筠等等。他们的讲述,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读者听得懂、看得懂的内容,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处理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现在,我们应中信出版社之邀,精选了其中19 位心理学大师对于亲子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结集出版,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让人大有收获。

会在浩瀚的书海中注意到这本书,我想您也一定是为人父母者,带着一些对亲子教育的困惑与期待而来。

不久前,我和一位新妈妈聊天,她的宝宝一岁多,已经开始“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带”了。尤其最近,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把碗和勺子往地上扔。你捡回来,他扔出去,大人越生气,他越高兴,一边扔一边咯咯咯地笑。

这位妈妈知道宝宝的行为是因为他喜欢听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在这个年龄段很正常,所以也没有训斥宝宝,反而和他一起玩儿。但家里的老人很生气,说她惯着孩子,这样孩子长大了,会没规矩。时间长了,这位妈妈觉得老人说的好像也有道理,便对自己的育儿方式产生了怀疑,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

类似的观念冲突与困惑,父母常常会遇到,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该不该马上抱?给孩子喂奶应该定时定点,还是孩子饿了就喂?何况,随着孩子长大,会有更多的问题冒出来。该不该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要不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也是一个妈妈,也曾有过迷茫、焦虑和压力。那个时候的我对育儿类的书如饥似渴,但每本书上说的观点又常常相悖,让人无所适从;孩子身上出现一点小问题,我就开始贴标签,甚至担心她会不会一辈子就是这样了;我还常常用父母对待我们的错误方式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却又无力挣脱。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及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我发现,与所有的育儿技巧比起来,妈妈心态的放松才是最最重要的。为人父母,不必要求自己完美,我们不可能做对每一件事情,有些事情,即使做错了,也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慢慢就没事了,反而是父母越关注,便可能越严重。

所以,我会建议那位新妈妈去学一点发展心理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其实应该成为为人父母者的标配了。否则,我们只会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苦恼,却不了解它们背后的心理原因。而这样的了解,是走进孩子内心的钥匙,也是解决问题的法宝。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了解了亲子教育的大原则,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去纠结,自己的心态也可以更平和、更从容。

我们这本书,就是一本贴近父母需求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但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接受起来需要一些勇气。

比如李雪说: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董燕说:比厌学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厌学的态度。

许添盛说: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林昆辉说: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就不会选择死亡,只有心中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时,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

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如此精彩,如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而这本合集就像是一条珍珠项链。父母要为所有的亲子问题负起全部的责任,这一点是所有专家的共识,也是把这些珍珠穿在一起的那条主线。

是的,抚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就像黄淑文老师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刘萍

《婚姻与家庭》杂志总编辑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陪伴父母,父母陪伴孩子。愿更多的父母读到此书,愿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

——林紫

亲子情缘深,值得好好经营。

——邱丽娃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一同在孩子的心里飞翔!

——许添盛

一个生命通过父母亲的身体来到世界,这是何等神圣的安排;祝福天下的父母都能从养育儿女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爱”的能力,而且日渐成长……

——赖佩霞

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

——林昆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爱成长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萍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6760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7122135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