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窦桂梅与你共读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著的《呼兰河传》——一首记忆深处的歌谣吟唱出的诗意童年和如画乡土。

培养阅读能力,提供写作的范本,开阔知识视域。

活泼生动、雅致清新的双色版面设计和精美插画。

沉静典雅的原文阅读+充分调动孩子思考的课后练习。

孩子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仅要努力学习萧红平和质朴、不刻意雕饰的语言风格,更要学习她语言背后,对于人性美的歌颂、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赞叹以及对于童年的无限眷恋。

内容推荐

萧红著的《呼兰河传》是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代表作品。在这本书里,萧红以儿童纯真烂漫的视角追忆往昔,描绘出了呼兰河城真实的风土人情,以及乡民的悲惨生活,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无限依恋,以及对人世间温暖和爱的追求。茅盾认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目录

第一章 呼兰河小城,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寒冷、贫困笼罩着这片土地。一年四季,循环往复,人们在这里默默地生、默默地死,萧红把呼兰河城乡民的这种困境写得淋漓尽致,但字里行间却生动而风趣,每一个故事都笑中带泪,让人如临其境。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二章 本章写到了呼兰河城以“神”为中心的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逛庙会等所谓的精神生活。对此,萧红既有鄙视不屑,又有同情怜悯,在语言风格上充满了幽默的戏谑和深深的惆怅。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萧红对故乡的眷恋与悲悯便呼之欲出了。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三章 作者通过回忆发生在童年的趣事,写出了“我”与祖父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童年的追怀和留恋。“我家的后花园”不仅是萧红童年的乐园,更是她一生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构成了整部小说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明丽的风景。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四章 本章以“荒凉”作为基调,从“我家的后院”转到前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写出了家中物件和房屋的衰败破旧,写出了一户一户贫苦人家艰难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另一种印象。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五章 本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来到老胡家直至被折腾而死的一段短暂的人生。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讲述这段故事,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和丑恶卑劣的嘴脸,表达了作者对愚昧乡民的痛恨之情,寄托了自己深深的忧民之思。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六章 本章是《呼兰河传》中“像小说”的一章,它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形象,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情况构成了内在呼应。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第七章 本章勾画了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凄美爱情故事。作者以调侃的语气叙述了一个沉重的人生悲剧,讽刺了那些固守祖宗宗法的乡民们,痛恨他们的愚昧,对王大姐和冯歪嘴子更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本章导读

 原著呈现

 我阅读我感悟

 我阅读我实践

我阅读我挑战

我阅读我感悟参考答案

后记

试读章节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P3-5)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群星熠熠,而萧红是一抹暗色、一个寂寞的存在。1911年农历五月初,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区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了一个乳名叫荣华的女婴,这就是日后的萧红。萧红原名张迺莹,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以“萧红”为笔名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31年的短暂人生,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但是其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呼兰河传》是以萧红的故乡命名的一部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写小城风貌,第三、四章回忆家中人物,第五到七章描摹市井人物。作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著名作家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尽管距离这部书的完稿,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我们今天阅读它仍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

第一,通过阅读感受浓郁的乡土和时代特色。文学史上不乏为名家大师立传的作品,也不乏为英雄烈士立传的作品,当然也有为普通人立传的作品,却很少有人把一座小城作为小说的主轴。《呼兰河传》书如其名,是部纯粹的乡土小说。但它又是那样与众不同,全书以作者故乡小城“呼兰河”为主轴,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虽然没有什么曲折动人的情节,更没有歌功颂德的刻意夸赞,所写的生活都是底层人民最卑微的生活,所写的角色都是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却形象地反映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阅读本书,对于孩子们多角度认识社会、感受历史有很大帮助。

第二,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敏感细腻的生活体验。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于生活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她擅长把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表现出来。于是,在她的笔下,扎彩铺、火烧云、荒凉的院子仿佛都有了生命力一般,活了起来。特别是,萧红非常善于透过故事和人物表现人性的特点,比如,第一章里“大水坑”的故事,反映了部分中国人喜欢当围观的看客、爱占小便宜、好面子等缺点;第五章“小团圆媳妇”反映了封建迷信对人的伤害。作者总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将胸中复杂的感情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意在言内,又意在言外。

第三,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诗意随性的写作方式。读《呼兰河传》,和以往读其他小说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没有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也没有贯穿全书、形象丰满的人物,有时读着读着甚至会觉得没有逻辑、没有章法,而这却恰恰是萧红作品的独特之处。写这部作品时,萧红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内心已经安定,写作已经超越了一切束缚。她对什么印象深就写什么,谁的特点明显就写谁,心到之处笔才到。但正因为她所抓住的都是最为触动自己内心的东西,所以,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有时候寥寥几笔,就能够使景与人的特征跃然纸上,这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有感而发,要学会将生活中那些“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东西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好作品。

纵观全书,虽然没有通贯紧密的情节,但萧红那支妙笔,却将它们有机地连缀在一起,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意蕴,为中国文学史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后记

1940年12月完稿的《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创作的成熟之作,也是其短暂一生中的巅峰之作。萧红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并认为“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显然凝聚了萧红自己创作《呼兰河传》的宝贵经验,回顾文本,我们从“从什么角度‘说’”“‘说’什么”“怎么‘说”来了解本书的创作风格。

一、从什么角度“说”

萧红创作《呼兰河传》时选取了童年视角,可以说,童年视角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呼兰河传》文体的独特性。作为一个四五岁的女童,“我”既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作品通过“我”这样的“有限视野”,描述出了一个个生动而又深刻的画面,具体展示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困境。由于叙述者“我”是一个儿童,她所叙述的所见所闻所感易使读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她的叙述都是真实的,因为她叙述的只是她所知道和感受到的。正因为叙述者没有把一切都说满、说透,所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和思想来填充的广阔空间。

二、“说”什么

既然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童年视角叙事,那么,它着重要“说”的,当然也是“我”有关呼兰河的童年记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作品结尾处的这段文字虽是视角人物“我”的语言,但显然也是属于作者萧红自己的。它清楚地表明了《呼兰河传》的创作冲动来自萧红对于故乡泯灭不了的童年记忆。对于故乡,萧红的原始印象并不那么美好,甚至还有许多不堪回首的苦涩和创痛。这种情感是如此强烈,曾经使她极大地淡化了“家乡”的观念,发出了“无家”的慨然之叹。在《呼兰河传》第五章中,她满含悲凉地写下了这段文字:“呼兰河这地方,到底是太闭塞,文化是不大有的。虽然当地的官、绅,认为已经满意了,而且请了一位清代的翰林,作了一首歌”“使老百姓听了,也觉得呼兰河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一开口说话就‘我们呼兰河’;那在街道上捡粪的孩子,手里提着粪耙子,他还说‘我们呼兰河”’!,可不知道呼兰河给了他什么好处。也许那粪耙子就是呼兰河给了他的”,这些饱含挪揄色彩的叙述语言同样也表露出了萧红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三、怎么“说”

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记忆,而且在叙述方式上主要出于“我”这一儿童视角,作品便遵循所设情境的统一性,以童年思维方式对怀旧题材做出艺术传达,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我们知道,童年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它是图片式、跳跃式的,互相之间很少有逻辑关联。茅盾曾以揣测的口吻说过,在某些读者的眼里,《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作品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特征,是因为萧红依循儿童看取生活的思维方式所致。

儿童思维最倚重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在童年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也往往是最快乐或最痛苦的画面。确实,萧红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那些使自己产生过峰极体验的最美好和最不幸的一切,都化成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画面,从而使整部作品几乎都成了画面的连缀。这些画面看上去非常清浅,但是由于作者人生峰极体验的灌注,它们又显得非常深刻。

孩子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仅要努力学习萧红平和质朴、不刻意雕饰的语言风格,更要学习她语言背后,对于人性美的歌颂、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赞叹以及对于童年的无限眷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窦桂梅与你共读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965984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7162325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