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界定与度量
一 基础设施的界定
二 基础设施的度量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问题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问题的文献综述
第五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综述
一 技术创新研究起源
二 技术创新的特征
三 技术创新的内容
四 技术创新的类型
五 技术创新的来源
六 技术进步理论
七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八 技术创新的驱动系统
九 技术效率理论
十 从国家创新到区域创新
十一 简要评述
第三章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第一节 基础设施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整关系
一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二 交通基础设施变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 能源基础设施变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
四 信息基础设施变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
五 控制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脉冲响应
第二节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一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二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结果
三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四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细化
五 结论
第四章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进口贸易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基于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模型
一 基础设施对进口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
二 基础设施、进口贸易的国际研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三 基础设施与进口贸易国际研发对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四 基础设施的内生性问题及其处理
五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进一步细化
第二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贸易结构的研究
一 基础设施、国际研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 基础设施与贸易结构的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允析
三 结论
第五章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出口贸易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 基础设施外部性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出口贸易结构视角
一 中国的贸易结构状况
二 数据说明
三 基础设施、分类贸易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视角
一 模型的建立与数据说明
二 基础设施、出口复杂度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三 结论
第六章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行业层面的研究
第一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融资依赖的角度
一 经验观察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行业出口贸易的角度
一 基础设施、行业出口贸易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 计量模型
三 基础设施、行业出口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四 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行业出口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
一 基础设施、出口技术复杂度与中国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 经验观察
三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四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国际贸易基础设施规模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编著者梁超。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水平,而且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社会产出弹性、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出口贸易角度研究了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然而很少有文献关注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事实上,虽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进口贸易特别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出口贸易竞争的加剧也提升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专利的封锁,以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的加工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限,因此,在外部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力的提升,为此,研究基础设施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考察其作用机制成为一个关键的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基础设施规模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运用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本书分别从信息成本、融资成本角度探讨了基础设施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区的数据和分行业分地区的数据,利用实证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章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为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第三章考察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协整效应及脉冲响应影响,从集聚效应的角度研究了基础设施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第四章构建了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对进口贸易及其贸易结构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实证模型检验基础设施对中国地区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效应。第五章分别从出口贸易结构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考察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第六章利用分行业分地区的数据,从融资依赖、出口贸易和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考察了基础设施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第七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为中国利用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对各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对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在进口贸易较多的地区,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进口贸易的国际研发技术溢出比进口贸易额的技术溢出更能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分区域的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研发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第三,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能够促进出口结构的改善和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在出口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高的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四,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更促进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对地区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是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地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
《国际贸易基础设施规模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编著者梁超。
本书主要运用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本书分别从信息成本、融资成本角度探讨了基础设施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区的数据和分行业分地区的数据,利用实证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