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跟刘志丹\谢子长率先举起红旗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陕西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刚发生辛亥革命不久,革命果实被外国列强操纵的反动军阀窃取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里愈陷愈深。习仲勋幼年就是在这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的社会中度过的。

苦难深重的人民

盼星星日分月亮,盼求得解放

西北高原东临黄河,西接昆仑,北连蒙古大沙漠,南近关中大平原,地域辽阔,纵横千里,一望无际;境内山峦绵延,川河相依,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

但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区军阀林立,连年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一遇天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十室九空,流离失所,满目疮痍。当年在陕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字字句句描述着劳苦大众的生存惨状:

吃的草籽野沙米,

穿的破烂老羊皮,

白天穿、黑夜盖,

天阴下雨毛朝外。

湿了有心晒一晒,

身上无衣不等待。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西北,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涂炭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忍无可忍,奋起抗税、抗捐、抗粮,屡遭反动当局的迫害和惨杀。穷苦农民的日子凄惨无比,又有民谣这样描述他们生存无望、走投无路的凄惶:

农民身上三把刀:

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受不了。

眼前只有三条路:

逃荒、寻死、坐监牢。①

1929年(民国十/\年),陕西发生大旱灾,更是惨不忍睹。1930年底,据当时国民党的陕西民政厅厅长邓长耀的统计,民国十八年的饥馑,全省有200多万人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奄奄一息。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雹、虫、瘟、兵匪之灾一起袭来,使全省92个县凄凉无比,尸骨遍地,甚而人人相食,惨绝人寰。

1929年5月,国民党内政部长薛笃弼在视察甘肃灾情后,不得不致行政院电称:“平凉迭遭兵匪,庐舍荡然,釜罄如洗。草根树皮,掘食殆尽。死亡之余,或卧疾不起,或赤身无衣。此种奇灾,历所未有。”

就在这个时候,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志丹、谢子长,于1929年、1932年先后奉命回到陕西,顺乎民心,担当民望,开展起革命活动。遵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深入兵营,开展兵运工作,组织暴动,拉起队伍,风起云涌,“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三秦大地点燃起星火燎原的态势。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

1926年春,13岁的习仲勋考入富平县立诚中学。立诚中学是参加辛亥革命的爱国名将胡景翼创办的。学校的校歌充满着革命激情和爱国情怀:

陶冶智力,

发扬国光。

雪去百年仇耻,

收复旧有疆场。

莫作白面书生,

束在高阁上。①

这个学校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

在学校的附近,先发生震动渭北平原的“蒲城学潮”,后为纪念巴黎公社,爆发了一场长达四个月的“第三师范学潮”。往前,有反清名将胡景翼活捉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子陆承武,著名的爱国志士张义安在三原举兵起义。在附近县,有国民党元老和著名革命人物于右任、井勿慕、胡景翼、张义安、杨虎城等人的英勇奋斗事迹,所有这些,在少年习仲勋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以重要的人生启迪,他憎恨黑暗,形成了不畏强暴、救民于水火的理想。

1928年1月下旬,习仲勋考入三原第三师范。

满腔热血、爱打抱不平的习仲勋入校不久,即投入到与反动训育主任魏海的斗争中。校方与当局狼狈为奸,将为正义而抗争的习仲勋和其他学生抓起来,押进看守所。在中共三原县委学生运动负责人武延俊的指挥下,年仅15岁的习仲勋坚定沉着,机智勇敢,在狱中组织了绝食斗争,并向同伴宣传革命道理,要大家坚持到底。他还要求大家团结一致,提出“保持气节,决不出卖同志”的口号。狱友动情地回忆说:他“虽年纪小,但很有主见,有魄力,说话有震慑力”。P5-9

后记

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我曾经亲历和见证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一些往事。对于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品质,我充满景仰和敬佩。因此,尽管能力水平有限,我还是尽我所能,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故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熟悉习仲勋同志的老同志、老战友的鼓励和关心。许多同志向我提供资料,帮助我核实史料。中央组织部领导同志和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同志也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诸多帮助和支持。期间,山西张仁健同志、陕西容全堂同志、中央组织部胡军勇同志,还参加了几次关于写作本书的座谈会。西北地区的乡亲们,还常常询问本书写作进展,盼望着这本书的出版。

在此,我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跟刘志丹、谢子长率先举起红旗/5

苦难深重的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求得解放/5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8

栉风沐雨,不忘先烈/16

【第二章】

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18

创建巩固的根据地/22

政策很得人心/25

坚持红旗不倒——陈家坡会议/29

牢牢扎根在群众之中,扩大统一战线/37

磨炼一批能征善战的虎将/41

正确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领袖/43

【第三章】

毛泽东的政治敏感和丰富经验,及时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46

三位亲历者的回忆/46

久旱逢甘霖,春风吹又生/52

【第四章】

始终站在新的起点上奋进/58

镇守南大门/60

坐镇北大门/65

【第五章】

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与彭大将军共创奇迹/69

转战陕北,抗击十倍之敌/69

策动国民党榆林保安部队起义/72

从陕北出发征战大西北/74

亲密友爱的指挥部/79

【第六章】

敢于讲真话、实话,坚持实事求是进行土地改革/87

在土地改革中/88

黄家川试点/92

向毛泽东三次直谏/96

【第七章】

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99

要抓住“牛鼻子”/102

两个不能变/112

【第八章】

以统战法宝机智解开民族问题的难题,/114

起用黄正清,顺利解决甘南叛乱/118

瓦解马良股匪/120

“七擒”项谦/122

【第九章】

善处逆境宽容厚德/126

胸怀宽广,不计前嫌/127

团结为重,不理流言/132

冷静沉着,善于等待/133

【第十章】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139

三次教诲,三次升华/139

光明磊落,广泛团结党内外一切人士/144

原则问题,毫不含糊/154

处险不惊,临危不惧/156

后记/159

序言

习仲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

青年时代,他激情满怀,立志要救民于水火。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西北的岁月,他毅然参加了共青团和共产党,组织了一营人马的兵变,紧接着北上陕北,跟刘志丹、谢子长在西北高原上举起了红旗。21岁时,在陕甘边创立苏维埃政府,并任主席。坚持走井冈山的道路,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日益强大,获得了全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称道,成为中央红军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

初创苏维埃政权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首先提出,要做好群众工作,处处时时“心里揣着人民”,必须牢牢地扎根在群众之中。他的名言是“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当人民忠诚的勤务员”。

从苏维埃主席到地委书记,到中央局书记,为广大干部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曾多次说:“实事求是就是党性。”他办一切事都从实际出发,旗帜鲜明地反对“左”倾路线和右的错误,把中央方针、任务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把群众迫切需要的当前利益与革命长远利益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创建和发展,创造性地解决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改革和民主建设,创造性地解决十分复杂、艰巨的西北民族问题,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多次称赞。

作为西北野战军的政委,他全力协同彭德怀司令员以2.6万的兵力抗击蒋介石24万国民党军队,成功地牵制了敌人,支持了华中、华东野战军的战略反攻。在地广人少、灾害交加的陕甘宁边区,他组织了五千多人的游击队、几万人的民兵,卓有成效地配合野战军逐步消灭“西北王”胡宗南及“马家军”几十万人,解放了大西北。  当人们对西北实际情况认识尚不清楚的时候,他敏锐地提出:“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西北的所有工作,如果脱离了民族问题,就是脱离了实际。”使西北地区党和军队统一了认识,保持了清醒头脑,及时制定了民族工作政策,巩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卓有成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了人民政权,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稳妥地顺利地完成民主改革、土地改革,为西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遇到困难和艰难时,我都不禁想起了习仲勋在西北领导我们艰苦奋斗的岁月,勇气和信心油然而增;每当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就会想起习仲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团结党内外人士的高尚风范,努力寻找到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途径和方法。

革命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在漫长的革命长河中,特别是在早期革命的巨风大浪中,遭受诋毁、排斥、打击,甚至被误杀,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习仲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一生。他为革命两次坐牢(一次敌人加罪的,一次“左”倾错误迫害的),先后两次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右派反革命”的帽子,两次遭到无端的排斥和打击。多次受到不公正对待,其中仅仅因为别人写的一部小说,就被下放、监禁16年。但他意志坚定,胸襟广阔,从未被压服,即使在黑云压城的岁月,他也是:

(一)冷静对待,既不向错误低头,也不垂头丧气,更未动摇自己的意志;

(二)读书学习,坚持锻炼身体;

(三)一旦恢复工作,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奋进。

我认识习仲勋是在抗战初期。之后,我参加了西北局、边区政府组织的征粮、扩兵、选举、土改、游击队等工作团队,由于多次充作领队,有很多请教他的机会。在保卫延安战役中,我是在延安撤出后见到他的,西北局成立了前委,我作为随军人员跟他转战陕甘宁边区,直到穿越了沙漠地带。攻克榆林前夕,又跟他回到西北局临时驻地绥德县义和区薛家渠,参加土改,开辟新区,建立政权,恢复党的组织,剿匪反霸,马不停蹄,不分昼夜,一直到西安、兰州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多次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同志被抽调去陕、青、宁、冀、鲁、湘等省区做调查,办理一些事情,几乎每次都向他请示和汇报,获得他的教诲。

一些老领导知道这些情节,建议我写一本关于习仲勋的书。我深知习仲勋形象高大,内涵丰富,以自己的政治文化水平难以胜任,未敢承诺。后来,有同志建议只写他在西北,写他在这期间最有创新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于是鼓起勇气,拾起秃笔,以缅怀和学习的心情写了十个问题。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竭诚希望获得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精)》作者何载同志,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兼中南海党总支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往事。作为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作者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追忆习仲勋同志战斗,工作期间“最有创新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对习仲勋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大西北的解放和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精)》史料丰富,感情真挚,思考严谨,是一部富有特色的缅怀习仲勋同志的回忆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本书由何载编著。

编辑推荐

何载编著的《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精)》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往事。作为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作者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追忆习仲勋同志战斗、工作期间“最有创新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对习仲勋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大西北的解放和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22173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146202
中图分类号 K827=76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