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西安(废都斜阳)/老城市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安是一座古城,正像我们每个人所知道的那样,它古老得使生活其中的民居甚至不觉得日子消逝。兵马俑、法门寺、秦始皇、杨贵妃、安史之乱、梦书坑儒、火烧阿房宫……都是西安的历史精髓,绣鞋、五毒被褥、古埙、香包、剪纸、傩舞面具……亦古亦今、亦虚亦实,让你走近西安,了解西安,迷恋西安。

目录

第一章:秦砖汉瓦

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

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正剧与野史

贤德的踪迹

文物出生的故事灿烂又离奇

第二章:不敢谈繁华

老街巷,并不遥远的记忆

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漫长的冬季里……

赞美与咒骂

第三章:斯文之地,灵性之地  

斯文满长安

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

古都,难以清静

我的西安

试读章节

有一句老话: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我去过江浙一带,每到一县,令我瞠目结舌的是那里的博物馆里差不多都有几个以及几十个中过状元的名单表,而漫长的科举年代,整个陕西仅只有康海和王铎两个状元,据说一个还有后门之嫌。可陕西的黄土的确也是厚的,在西安之东的黄河边,随处便见几百米高的岸层尽是黄土,无一拳大的沙石;西安郊外的水井,井台上都架有巨大的轱辘,两个人或四个人抱着轱辘绞动半天才能绞上一桶水的。在这厚土上,气脉沉绵,除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墓和始皇赢政墓外,单是围绕着西安的汉唐两代的帝王陵墓竞多达三十余座,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乾陵。这些陵墓,唐时是以真山为陵,遍布于渭北平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而汉陵除文帝灞陵是以土塬为坟之外,其它均是在咸阳塬上人工筑成的方尖锥形大土坟,颇有类于埃及的金字塔。坟堆经过两千多年的雨水冲击和人为的破坏,墓基业已缩小,尖锥早不整齐,可望去仍如山丘。关中平原的地下是没有什么矿藏的,它只长庄稼和皇陵,庄稼是供人生存吃粮的,皇陵埋葬着王朝的象征。如果说埋一颗种子可以生长草木,那么埋下一个王朝的象征而生长出的就是王气,这恐怕也是明清之后陕西少有秀才的缘故吧,学文从艺毕竟是一桩“雕虫小技”啊。P003-006

序言

西安毕竟是西安(代序)

贾平凹

当我应承了为老西安写一本书后,老实讲,我是有些犯难了,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七年,对过去的事情却仍难以全面了解。以别人的经验写老城,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要凭了一大堆业已发黄的照片,但有关旧时西安的照片少得可怜,费尽了心机在数个档案馆里翻腾,又往一些老古董收藏家家中搜寻,得到的尽是一些“西安事变”、“解放西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国人皆知,哪里又用得着我写呢?

老西安没照片?这让多少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老西安就是少有照片资料。没有照片的老西安正是老西安。西安曾经叫做长安,这是用不着解说的,也用不着多说中国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汉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城市的恢宏与繁华辉煌于全世界。可宋元之后,国都东迁北移,如人走茶凉,西安遂渐渐衰败。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荒废沦落到规模如现今陕西的一个普通县城的大小,在仅有唐城十分之一的那一圈明朝的城墙里,街是土道,铺为平屋,没了城门的空门洞外就是庄稼地,胡基壕,蒿丘和涝地,夜里有猫头鹰飞到钟楼上叫啸,肯定有人家死了老的少的,要在门首用白布草席搭了灵棚哭丧,而黎明出城去报丧的就常见到狼拖着扫帚长尾在田埂上游走。北京、上海已经有洋人的租界了,蹬着高跟鞋拎着小坤包的摩登女郎和穿了西服挂了怀表的先生们生活里大量充斥了洋货,言语里也时不时夹杂了“密司特”之类的英文,而西安街头的墙上,一大片卖大力丸、治花柳病、售虎头万金油的广告里偶尔有一张两张胡蝶的、阮玲玉的烫发影照,普遍地把火柴称作洋火,把肥皂叫成洋碱,充其量有了名为“大芳”的一间照相馆。去馆子里照相,这是多么时髦的事!民间里广泛有着照相会摄去人的魂魄的,照相一定要照全身,照半身有杀身之祸的流言。但照相馆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十分之九点九的人只是经过了照相馆门口向里窥视,立即匆匆走过,同当今的下了岗的工人经过了西安凯悦五星级大酒店门口的感觉是一样的。一位南郊的九十岁的老人曾经对我说过他年轻时与人坐在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缘头是由“大芳”照相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油泼的辣子调得红红的。他说: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老人的哥哥后来在警察局里做事,得势了,也让他和老婆去照相馆照相,“我一进去,”老人说,“人家问全光还是侧光?我倒吓了一跳,照相还要脱光衣服?!我说,我就全光吧,老婆害羞,她光个上半身吧。”

正是因为整个老西安只有那么一两间小小的照相馆,进去照的只是官人、军阀和有钱的人,才导致了今日企图以老照片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的想法落空,也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到了老的西安区别于老的北京、上海、广州的独特处。

但是,西安毕竟是西安,无论说老道新,若要写中国,西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如果让西安人说起西安,随便从街上叫住一个人吧,都会眉色飞舞地排阔:西安嘛,西安在汉唐做国都的时候,北方是北夷呀,南方是南蛮吧。现在把四川盆地称“天府之国”,其实“天府之国”最早说的是我们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安是大地的圆点。西安是中国的中心。西安东有华岳,西是太白山,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土地是中国最厚的黄土地,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从古至今,它被水淹过吗?没有。被地震毁坏过吗(7没有。日本鬼子那么凶,他打到西安城边就停止了!据说新中国成立时选国都地,差一点就又选中了西安呢。瞧瞧吧,哪一个外国总统到中国来不是去了北京上海就要来西安吗,到中国不来西安那等于是没真正来过中国呀!这样的显派,外地人或许觉得发笑,但可以说,这种类似于败落大户人家的心态却顽固地潜藏于西安人的意识里。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幕:有一次我在一家宾馆见着几个外国人,他们与一女服务生交谈,听不懂西安话,问怎么不说普通话呢(7女服务生说:你知道大唐帝国吗?在唐代西安话就是普通话呀!这时候一只苍蝇正好飞落在外国一游客的帽子上,外国人惊叫这么好的宾馆怎么有苍蝇,女服务生一边赶苍蝇一边说:你没瞧这苍蝇是双眼皮吗,它是从唐朝一直飞过来的!

西安人凡是去过镇江的北固山的,都嘲笑那个梁武帝在山上写着的“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字,但我在北京却遭遇到一件事,令我大受刺激。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要去天桥找个熟人,不知怎么走,问起一个袒胸露乳的中年汉子:“同志,你们北京天桥怎么去?”他是极热情的,指点坐几路车到什么地方换坐几路车,然后顺着一条巷直走,向左拐再向右拐,如何如何就到了。指点完了,他却教导起了我:“听口音是西安的?边远地区来不容易0阿,应该好好逛逛呀!可我要告诉你,以后问路不要说你们北京天桥怎么去,北京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是全国人民的,你要问就问:同志,咱们首都的天桥在什么地方,怎么个走呀!”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口多么满,这一下我就憋咧。事隔了十年,我在上海,更是生了一肚子气,在一家小得可怜的旅馆里住,白天上街帮单位一个同事捎买衣服,跑遍了一条南京路,衣服号码都是个瘦,没一件符合同事腰身的。“上海人没有胖子”,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夜里回来,门房的老头坐在灯下用一个卤鸡脚下酒喝,见着我了硬要叫我也喝喝,我说一个鸡脚你嚼着我拿什么下酒呀,他说我这里有豆腐乳的,拉开抽屉,拿一根牙签扎起小碟子里的一块豆腐乳来。我笑了,没有吃,也没有喝,聊开天来。他知道了我是西安人,眼光从老花镜的上沿处盯着我,说:西安的?听说西安冷得很,一小便就一根冰拐杖把人撑住了?!我说冷是冷,但没上海这么阴冷。他又说:西安城外是不是戈壁滩?!我便不高兴了,说,是的,戈壁滩一直到新疆,出门得光膀子穿羊皮袄,野着嗓子拉骆驼哩!他说:大上海这么大,我还没见过骆驼的呢。我哼了一声:大上海就是大,日本就自称大和,那个马来西亚也叫做大马的……回到房间,气是气,却也生出几分悲哀:在西安时把西安说得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外省人竟还有这样看待西安的?!

当我在思谋着写这本书的时候,困扰我的还不是老照片的缺乏,也不是头痛于文章从哪个角度切入,而真的不知如何为西安定位(7我常常想,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旦成形,它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吧。我向来看一棵树一块石头不自觉地就将其人格化,比如去市政府的大院看到一簇树枝柯交错,便认定这些树前世肯定也是仕途上的政客;在作家协会的办公室看见了一只破窗而入的蝴蝶,就断言这是一个爱好文学者的冤魂。那么,城市必然是有灵魂的,偌大的一座西安,它的灵魂是什么呢?

翻阅了古籍典本,陕西是被简称秦的,秦原是西周边陲的一个古老部落,姓赢氏,善养马,其先公因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而封于秦地的。但秦地最早并不属于现在的陕西,归甘肃省。这有点如陕西人并不能自称陕人,原因是陕西实指河南陕县以西的地方一样。到了春秋时期,秦穆公开疆拓土,这下就包括了现在陕西的一些区域,并逐渐西移,秦的影响便强大起来,而在这辽阔的地区内自古有人往来于欧亚之间,秦的声名随戎狄部落的流徙传向域外,邻国于是称中国为秦。所谓的古波斯人称中国为赛尼,古希伯莱人称中国为希尼,古印度人称中国为支那、震旦,其实全都是秦的音译。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逼逐匈奴,威震殊俗,匈奴之流徙极远者往往至今欧北土……彼等称中国为秦,欧洲诸国亦相沿之而不改”。秦的英语音译也就是中国。中国人又称为汉人,中国的语言称汉语,国外研究中国学问的专家称之为汉学家,日本将中医也叫做汉医,那么,汉又是怎么来的呢?刘邦在秦亡以后,被项羽封地在陕西汉中,为汉王,刘邦数年后击败了项羽当然就在西安建立了汉朝,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人都自称为汉家臣民,西方诸国因此就称他们为汉、汉人,沿袭至今。而历史进入唐代,中国社会发展又是一个高峰期,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海上交通与国际交往也盛况空前,海外诸国又称中国人为唐人。此称谓一直延续,至今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巴西的圣保罗,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新加坡等地,华侨或外籍华裔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都起源于陕西和陕西的西安,历史的坐标就这样竖起了,如果不错的话,我以为要了解中国的近代文明那就得去北京,要了解中国的现代文明得去上海,而要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却只有去西安了。西安或许再也不能有如秦、汉、唐时期在中国的显赫地位了,它在18世纪衰弱,20世纪初更是荒凉不堪,直到现在,经济发展仍滞后于国内别的省份,但它因历史的积淀,全方位地保留着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明清以后的东西称为传统,如华侨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会功夫,会耍狮子龙灯,穿旗袍,唱京剧,吃动物内脏,喝茶喝烧酒等,其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东西在汉唐),使它具有了浑然的厚重的苍凉的独特风格,正是这样的灵魂支撑着它,氤氲笼绕着它,散发着魅力,强迫得天下人为之瞩目。

后记

敲开废都的大门——《老西安》编后

《老城市》系列丛书已经出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四分册,现在要紧接推出第二批。《老城市》编到这个份上了,再撇开老西安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批城市里第一个定的就是声震中外的古都西安。

编《老西安》首先碰到的棘手问题是图片难寻。上海、广州、武汉这些“门户开放”得早的城市,老早被拎着老式“镜箱”的洋人拍了个够,随着八国联军开进北京,拍照片的随军摄影师和外交官也不少,但地处西北一隅的废弃古都西安却绝少有洋人问津。他们不远万里前往敦煌一带盗宝时,顶多在西安呆上一二天,恐怕连照相匣子都没打开。加上近代衰落的西安照相业很不发达,因此西安古城的旧影照片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谁让我们运气不好,又碰上这个灰土土,不滋润的城市呢?我们首先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同志全力协助我们检索、查找,同时怀着一线希望去敲一个又一个单位和私人的大门,一遍又一遍去跑朱雀门外的古董地摊,又经过西安的同行李乃良、杨银乐先生的竭诚帮助,最后总算收集了不少。

编《老西安》面临的第二个要紧问题是撰文作家请谁?我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贾平凹先生;或者说我们决定出《老西安》时,多少就因为认定了贾平凹。不是因为什/厶“他对老西安熟悉”,实在是因为他的文章始终涌动着那股雄浑之气,既使人感受到意境的混沌苍茫,又使人在质朴率直的奇思妙想和揶揄里得到会心的一笑,读来“使我们生命快乐”,——这也是我们编书的初衷。

不过,想到贾平凹容易,找到贾平凹就不那么容易。一番周折,江苏《雨花》文学月刊的周桐淦主编总算为我们接上了线。

平凹先生在一篇《敲门》中称他最十白之事是敲门声。他的家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连门神秦琼、敬德的铠甲都被敲烂。有时上午敲不开下午敲,今天敲不开明天敲,“真是敲打不绝,声声惊心”。找他的都是为难之事,敲打之声使他无法读书和写作。于是,被逼有了“狡兔三窟”。他终于躲在没有门牌号码,不装电话,人们也找不到的一处地方闭门写作。那个地方大概挂着厚厚的窗幔,只有一张小桌、一盏台灯、一摞稿纸,桌子底下也许藏着一堆他寻觅来的秦砖汉瓦吧。我们不是去烦难他,而是带着对昔日古都的敬畏、眷恋,请他说一说废都的往事,他一定拗不过我们的好意。

于是,我们去敲“废都”的大门。

起初,我们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美术摄影编辑,登门去找这位多次获国际文学大奖的大作家,还要拿着一份准备好的编写题纲向他谈“写作要求”,心里真还有点忐忑不安。我们在一条名符其实的“陋巷”里找到他,见面不到几分钟,谈得就出奇的融洽愉快。平凹先生的坦诚质朴使我们很快默契。他拿着我们的编写题纲,看得仔细。他说,《老城市》这套丛书构思真的非常好,他喜欢这个选题。他也有过类似的萌动,但江苏的秀才先做了。他答应写《老西安》。

今年西安的严冬也并不太冷,大年初六平凹先生就在《美文》编辑部的办公室里等待我们收集的老西安图片。今年的炎夏也来得早,没有催促,平凹先生就将他辛苦写成的手稿托人带到了南京。按他的老习惯在方格稿纸反面书写的手稿誊写得清清爽爽,一位大作家的谦逊通达使我们很是感动。拿到手稿的当天我们就一夜读完,那感觉像一碗汤浓味鲜的羊肉泡馍那样使人饱足,像喝了一瓶醇香性烈的西凤酒那样使你兴奋酣畅。书稿写得有史、有实、有情、有韵,厚积薄发,信手拈来,画卷辽阔,整体浑然,平凹先生的自我经历、生活体味、心灵感悟和历史见解在书稿中尽兴而无形地表现了出来。文字,不故作艰涩,也不追求圆熟顺溜,正像平凹先生所讲的,有意“保持文字的一种质感”。我们认定这是一份好稿,旋即,转入了编辑。

身为著名作家的平凹先生在合作中朴茂而平实,对于我们欲将全书分割成十几节,列出十几个小标题的计划,他觉得不十分好,他想保持原稿那种特有的混沌、自在的感觉,专门来函与我们商量。这个想法很聪明,言之有理,有何不从?我们就依了他。关于书的副题,我们列了几个请他挑定,他说,你们办事这等认真,你们做主,我没意见。于是我们就选用了《老西安——废都斜阳》。

平凹先生灯下辛劳写作,我们四次西行劳顿奔波,最后又伏案对图和文进行精心地“编织”,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呈献给读者这本小书。读者们将怎样看待它呢?我们还是套用平凹先生在《九八年五月三日的笔记》中的一段话:今夜里我的书又被谁读呢?在书房里,在床头,在列车中,还是在厕所的马桶上?是认可或是摇头,是赞美或是咒骂?但我说,我们都是有缘的朋友,我要真心感谢他们,鱼的坟墓修在了人的肚腹,我的光荣永远在他们的毁誉之中。

速加 何兆兴

1999年8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西安(废都斜阳)/老城市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平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09646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1999-09-01
首版时间 1999-09-01
印刷时间 199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