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风华绝代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的风华绝代》是作者卫军英著的文史类文集,共分六编:“最后的风华绝代”、“岁月的浪漫交响”、“文化精神的历程”、“人生譬如一树花”、“我寄诗心向明月”、“般若澹然聆梵音”,收文104篇,包括《史与思:李广算是英雄吗》、《历史在美女面前转了个弯》、《寻根那一片古老的土地》、《雨天飘忽的思绪》等。

内容推荐

《最后的风华绝代》为文史散论著作,收录了卫军英教授近年来所写文史散论100余篇,基于历史文化而融于当代人生,涉及文学(尤其古典诗词)、历史、地理、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内容,表达诸般见解,抒发学者情志。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目录

第一编 最后的风华绝代

 史与思:李广算是英雄吗

 实力政策,英雄也有分量

 一曲广陵散,风范不可追

 最后的风华绝代

 酒与生命的密度

 运河殇·哀隋炀帝

 床前明月光,李白家何方

 李白拍马文章一样精彩

 白居易冷泉亭上别有境

 苏轼行云流水文如其人

 桐城末造古风日渐衰

 大道沉沦文章何须论

 名士自负气度已式微

 胜景登临斯人去风流云散

 自由历史与自由报人

 当今中国还会有这样的人物吗

 布鞋院士令人起敬黄老邪

第二编 岁月的浪漫交响

 江山美人英雄情结

 历史在美女面前转了个弯

 美女的颠覆:倾国之难

 一个美女诗人将走向何方

 朝鲜战场上的浪漫曲

 诗词要写情爱方写得好

 北欧游踪:红灯区升华的女神

 从斯德哥尔摩到井冈山的穿越

 汉皋解佩空余泪

 陌上花开,卿可缓缓归

 原来婉约词是这样写成的

 七夕荷花惜红衣兼词三首

 三月苏堤桃花如美人

 柳絮杨花如色心幻影

 放逐自己,只是为了一个约会

 湖海又溪行,七夕复婵娟

 秋风凌波厅,相约如红颜

第三编 文化精神的历程

 五彩滩图文激发的联想

 我的77级:为了过去的纪念

 在遥远的地方关注儿子的独立

 我们无法抹去的理想主义情怀

 寻根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五月驿马星动

 跨越三十年的两次高考

 我们平淡地存在着渐渐退出历史

 拥抱年轻的时代才不至于被淘汰

 工作生活:在技术与人性中舒展情怀

 融合也许就是在诸事之间往复平衡

 听不懂的学问却依然崇敬

 张五常的文章与金庸的武侠

 还能看到中国大学回归正道吗

 莫言的诺奖对科学文化的冲击

 淡淡岁月中淡漠了的人文精神

 大学老师授课与大学生听课

 中国知识分子失落了那些精神吗

第四编 人生譬如一树花

 雨天飘忽的思绪

 周密西湖游赏忆龙舟

 龙井踏青赏心乐事看早茶

 栖溪雅集,莫非兰亭之事

 唐宋诗词:守护我们心底的那片神圣

 何逊渐老,忘却春风词笔

 网络吐槽:我们该做点什么

 年序有别动静各有所爱

 用营销理论来进行宏大叙事

 学人之交不惟学术更兼性情

 月与石:远古的荒原渺小的人类

 文化创意延伸无限生活

 没有创新就不要糟蹋创意

 暮春徘徊:人生譬如一树花

 从冰岛蓝湖到挪威峡湾

 工作寻觅诗意,市井享受生活

 踏冰川凌碧波但为一枝清芙

 岁月静好,桐江有约严子陵

第五编 我寄诗心向明月

 新诗格律化需要“诗歌时代”

 贺新郎:文化的创意和学术的自由

 法云思阳明,帝阙兴感慨

 赋新元旦,迎来2015

 有所不为:闲云挥去无须裁

 稼轩效易安,我却步稼轩

 立春日七律翻作《汉宫春》

 《沁园春·除夕旧忆》顺贺春节

 烛影摇红·早春

 穹顶之下,元宵且尽婉约之辞

 庆春泽,人生不负春色

 春风少年游,樱花老去人白头

 云栖小步戏为拜星月慢

 波澜壮阔飞流直下股市三章

 新元之始寄许《行香子》

 寒流突如其来有冰封雪冻之感

 猴年春晚红包却唱水调歌

 春风三月成追忆

第六编 般若澹然聆梵音

 佛光山拜谒星云大师

 如何重构信仰和道德价值

 径山禅游纪兴废

 当科学无法解释时我们归之为因缘

 秋日杂记:佛事俗事雅事趣事

 五月春入夏,云烟俱迷茫

 大同之梦与哲人之思

 六月我与荷花有个约会

 融汇专业和菩萨对个话

 般若之光:城市叙事与文化记忆

 见此茫茫,宇宙人生尽入眼底

 秋天最需记忆的是给人生来点诗意

 即使参透名利也抛却不了世事

 辗转人生澹然从容是一种风度

 浅樽不胜又流年

 谁似临池竹,品味野梅酸

附录:屈原《国殇》研究叙说

试读章节

实力政策,英雄也有分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常言说时势造英雄,大凡伟大的时代,往往英雄辈出。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所以龚自珍诗中才要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出。”看来这样的时代需要时间的积累。战国群雄逐鹿,痛苦磨砺,霸业纵横,百家争鸣;汉武雄视一代,连接西域,横绝漠北,秋风长歌;唐宗贞观之治,文韬武略,星云灿烂,盛极一时。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英雄汇集的时代,不仅挥戈万里纵横驰骋,而且文化昌盛风骚万古。孙吴孟墨是英雄,卫青霍去病是英雄,李白杜甫又何尝不是英雄?一个有英雄基因的人,如果出生在诞生英雄的时代,那无疑是一种大幸,所谓风云际会说的就是这个。

不过说来这英雄也有分量,就像是如今游戏里那些作战的动画一样,各个级别不同,有大英雄也有小英雄,形形色色,各具风骚。有些英雄寻常的印象里很是了得,但仔细思忖,却也算不得什么大英雄。这话题是从《汉武大帝》引起的,闲来网上再看这部电视剧,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英雄令人长叹,另一个人物李广也令人感慨。

李广是一个古往今来被赞赏备至的英雄,正史如《史记》、《汉书》对之大加褒扬,其后许多文人笔下的李广也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飞将军。史书里面讲到,汉文帝时候李广尝侍从皇上骑射精湛,文帝日:“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景帝时又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在昌邑城下杀敌夺旗,授为将军。后来多次与匈奴交战,勇悍无比,故匈奴号日“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早年文帝给李广贴了一块金字招牌“万户侯岂足道哉”,只是文帝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几十年的辉煌历史中,成就了周亚夫、卫青、霍去病等汉匈战争中最闪耀的将星,而李广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却终究没有多大作为。征战多年的资深李广,其战绩不要说与那个小小年纪就功成名就、晋身大司马的骠骑将军来比,哪怕是和多年之后他的孙子,那个以5000步兵奋战匈奴10万铁骑,刃裂轮绝杀敌无数,最后下马被俘毁掉英名的李陵也不可同日而语。

看来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大英雄的资质,如霍去病自小就是大将之材。他没有学过兵法,18岁即率军作战,汉武帝要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要明白大致方略即可,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兵法。他多次悬军深入轻车迂回,都是临机立断对骑兵战术的精湛运用。霍去病是一个在短暂之间放射出极为强烈光辉的英雄,立功封侯了汉武帝要为他盖房子,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以至于24岁的时候便英年早逝,竞也没有留下后嗣。相比之下李将军沙场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臣自结发,大小七十余战”,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称道的。李广60岁在垂暮之年参加决定性的漠北之战时,因失道无功,最后引颈自杀,这使他成了历史上最窝囊的将军。如果仅就战功和重量级而论,24岁的霍去病是大英雄,而60岁的李广则最多只能算是个小英雄。

但是后来的文人却对李广称赞备至。这除了李广生涯本身的一些传奇色彩外,更重要的大概来自于司马迁《史记》中对李广的渲染吧。司马迁格外同情失败的英雄,这是因为他在这些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但是李广终生没有大的成就,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本身缺少成为大英雄的资质和胸怀。说一个故事就可以证明,话说李广因为兵败被罢归闲居,在蓝田终南山射猎。一天带了个随从外出,与人饮酒至晚上。回来时候到了亭上,霸陵尉酒醉,呵斥着不让过去,李广的随从说:这是以前闻名的李将军。不料霸陵尉回答:如今现职将军也不准夜行,何况你以前的将军!无可奈何李广当晚只好宿于亭下。后来没有过多久,匈奴侵入辽西,辽西太守被杀,韩安国将军也被打败徙居右北平,最后战死。于是汉武帝乃召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出发前请霸陵尉与他一起去,带至军中便斩之。这件事足可见李广的胸襟实在不开阔,而心胸偏狭正是为大将之忌,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他成不了大英雄的原因。

汉武帝时以斩首虏论军功,李广一生征战虽多,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虏杀敌人不多,所以没有封侯,这样看来也是必然的。说到底李广虽然也是名将之后,但终究还是缺乏成为大英雄的基因。所以古往今来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那些文人,大多是借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而已。而司马迁之所谓“李蔡为人在中下,却是封侯者”之说,对比之际所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还只能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个人评判,也有其偏颇之处。如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辈评说也无非是闲话历史而已。

P7-8

序言

尽管文明的发展在物质上堆积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的精神层面却正在经历某种异化式扭曲,所以马克斯·韦伯讲,人类的精神世界逐渐输给了物质世界。因此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待文化选择,也许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演化,未必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可以在中国找出很多有说服力的历史痕迹,有文章讲自唐宋以后,尤其经过元明清几代的杀戮和奴化,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卑琐,想来似乎有些道理。读中国文史典籍,难免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史记》中那些雄深雅健的人物,《世说新语》那种风流隽永的气质,《国风》阳光般的真纯流淌,如唐诗宋词般超妙的意境,在明清之际取而代之为《水浒传》中的营营苟且,和《红楼梦》里的儿女私情。那些曾经的风清朗月似乎渐行渐远,有了这种感觉于是便有了“最后的风华绝代”这个标签。

所谓风华绝代就是一种注重精神寄寓的浪漫气质,哲学家冯友兰谓之名士风流的人格美,他讲真正的风流人物,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必有妙赏、必有深情。这当然是中华文化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如庄子所说的鸿蒙之光,是穿透世俗迷惘的人性焕发,是生命意识与自然精神的谐和。因此,浪漫的人生,是个体之情穿越现象世界的升华,是生命追求与自然共鸣的交响。所以我们看到嵇康临刑,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他不怜悯自身,而是惋惜《广陵散》于今绝矣。我们看到西晋飘摇之际,《世说》写卫玠不得不去国离乡的情形: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得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这种一往情深都堪称是超越个体存在的宇宙精神。

回眸历史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所有物质的增加和社会的更迁,往往只是干巴巴的数字和索然无味的条款,而生灵活现的则只有人和人的性情。俯仰古往今来,众生之世无外乎“名、利、情”三字,但如何处置这三个字,却关乎人的生命体验。大抵说来,利字当头者难免见利忘义,名为尊者间或名节自保,情为重者则不时情为物累。说到底这也都是文化精神选择中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折射。文化精神的积淀,本身就是自然万物的人性化发展,是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这种建构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讲故事,每个人在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讲述自我的同时也在讲述社会讲述世界。因为人生阅历不同,所以也就有了世界的五彩缤纷。《梁书·范缜传》里有记载说,齐竟陵王萧子良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竞在何处?”为此范缜回到家,专门写了一篇《神灭论》,论证精神依附于物质,这就不但说到了人生的富贵贫贱,而且引申到了生命现象中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实际上我并不认同范缜的说法,人生的偶然并不是没有因果,而是往往看不出痕迹。至于年届天命之后,越来越感觉到,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如果过于强调生命的物质存在,那没有精神思想的肉体,又何异于草木山石泥土?而文化的积淀恰恰对此加以诠释,自然科学的研究也给予了证明。著名进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教授指出,基因是信息包而不是实体,DNA分子碱基只是承载基因信息的介质,而不是基因信息本身。牛津大学进化思想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名著《延伸的表现型》中,提出了“觅母”的概念,以此代指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信息。而觅母作为文化基因,并没有单一的存档介质。已故“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的解释是,在达尔文理论看来,我们只能在基因层次上进化,有了觅母,思想体系本身不需要生物性的变化也能进化。所以精神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不然人类为什么还反复强调精神价值永存呢?

有意思的是,当今社会逐物竞利,财富日增而精神颇多痛苦,所以偶然间便会生出一些疑问:人类究竟是在哪里出了问题?我总觉得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族群,甚至是作为整个物种的人类,自从几万年前开始自觉的时候,便选择了一条反自然的道路,这种日益内化的矛盾促成生命自身难以解脱的冲撞。所以人类越走越远,相伴而来带给自己的痛苦也会越来越深。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苦闷,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号呼,其实也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而如陶渊明和苏东坡这些千古风流者,其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们意识到了外在世界的不可逆转,因而能主动附随万物而归于内心,通过诗化人生,为自己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命与自然融于一体,因而充实光辉、淡然安乐。

这本《最后的风华绝代》,总为六编,收文逾百篇,而其中许多篇章,又是网络日志集成,有意识地保留了手机草草写就的风格,也是一时心境的反映。虽然因年轻时代的佚文而拉长了时间跨度,但主体还是集中于最近几年。而这几年恰好是我回归诗意人生陶然自乐之时,由传统文化的返溯又切人到东南佛国的探寻。我喜欢佛陀尤其是禅宗的澹然清净,宗教和所有的科学思想一样,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然其更为超越的则是,它还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寄寓。生活在杭州这个深具文化资源的城市中,使我常常有机会更加真切地感悟自然人生,譬如我会一个人跑到孤山,静坐在玛瑙坡上,想象智园禅师在此筑庐,不远处住着的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这两个好朋友都是隐士都会写诗,他们竞夕长谈,山道崎岖不远但丛树杂木,那时候没有路灯,夜深无月又该如何一路寻归。文化就是故事,演绎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将这些转化为诗文写作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我试图如古人那样,用诗词为自己建构一个明净的境界,并借助于她让精神世界显得更加丰盈一些。林林总总附着于文章之中的诗词有163首,其中长短句87首,近体诗76首,这些基本都是自《栖溪风月》结集后,到2016年底两年多点时间的创作。我的90后博士生吴倩协助我整理了这些文字,她本硕阶段所学专业都是文化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本书的文化符号感。

卫军英

2017年3月23日

杭州栖溪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风华绝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卫军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71076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6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2017163675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