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那边(海洋与战略随想集)
内容
试读章节

来自德意志的挑战

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帝国宰相俾斯麦具有一个缜密的外交目标,其核心便是将过去的武力外交转为和平外交,确保新生德意志帝国在外交上的安泰。在这一国策下,德意志帝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整个欧洲最生机勃勃的国家。但是由于德国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辞职,德国的外交顿时陷入了僵局,使得德国两侧的陆军大国法俄结盟。

威廉二世还对当时盛行的马汉《海权论》痴迷不已,他所任命的海军行政长官提尔皮茨是一位非常卓越的、现代官僚机构的经营者和操纵者,第一流的政论家和宣传家。他不但在民意操纵和经费获取方面成绩卓著,而且他对于舰队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

提尔皮茨认为如果能够保持英国海军实力的三分之二左右,那么一旦英德发生海上冲突,英国就会感到,即便有能力打败德国,但是在战胜德国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便将承担丧失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其海权的风险,由此来抑制英国对于与德国争雄海上的决心,人称“风险理论”。为了建设这支舰队,提尔皮茨认为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此他多次制定了《舰队法》,在短期内急遽地扩展德国海军的实力。

德国海军的急速增长引起了英国的警觉,于是英国和德国两国展开了炽烈的造舰竞赛。使得英德两国的传统友谊顿失,英国反而与其传统敌手法国签署协议,英国将其生命线地中海的防务交付法国,而自己将舰队全力集中在北海,英德两国在这样的敌意中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

“风险理论”本身的用意便是迫使英国无法下决心针对德国的海上战略进行最后摊牌,而两国宣战之日。便是“风险理论”的破产之时。因为不管英国在承担这个风险的结果将会如何,处于劣势状态的德国海军最终败北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战争爆发后,两国在海上各自用封锁和破交来打击对方的战争经济,最后酷爱海军的威廉二世被自己的水兵赶下了皇位。

在战争过程中,另一个和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大国也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被卷入了战争,这个国家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个原则中包含的条款事实上是对英国企图通过海上封锁打击敌国经济手段的一种否定。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有名言称“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美国使用“软实力”取得了德国的“铁腕”也无法获取的、与英国拥有同等海军实力的资格。昙花一现的日本海军

在近代的海上角逐之场上,基本上都是白人的舞台,但是还有一匹来自亚洲的“黄马”,那就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从体制入手实施改革,直接看准当时世界最强有力的体系,走上了文明开化之路。由于日本和周边国家相比较为弱小,加上帝国主义列强对当时清政府的宰割,使得日本始终具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们力图“富国强兵”以“脱亚入欧”,参与对殖民地的瓜分。

日本海军在创始之时,其主导思想就带有非常明显的进攻性,对于海军的建设也具有非常显著的针对性,目标就是打败假想敌的舰队。可以说,日本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无所谓海权战略思想的。

由于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日本缺乏海上贸易传统,故此,对于保护海上航线的重要意义非常缺乏深刻理解。日本海军军人中对于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缺乏远见,对日本这个缺乏资源的岛国一旦丧失海权,整个国家经济就会陷入瘫痪的重大危机缺乏警惕。马汉的战略思想给予日本最大的刺激就是寻求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而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近乎完美的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更是加深了日本海军固步自封的恶习,更使得日军迷信海上决战的理念,进一步曲解了马汉的海权思想,进而从某种意义上看,给它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表面上和英国签署有同盟条约,然而日本所希望的体系,是一个更为排他的、与英国倡导的自由贸易格格不入的封闭式实体。由于日本经济扩张过程中具有的排他性,日本外交战略上呈现的扩张性,加上日本着力于建设一直具有强烈攻击色彩的海军,因此随着战争的结束,英日在经济上的矛盾也只能会愈发突出,加上美国在太平洋和日本矛盾的加深,在美国的外交努力下,英国和日本的同盟条约被废弃。

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的日益孤立,其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日益抬头,最终使得日本在迈向战争的道路上不能自已,最后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P7-9

目录

海权与战略

 各国海权兴衰

 在定远的巨影之下

 提尔皮茨风险战略的成败

 从橙色到彩虹——美国海军对日战略计划

 柔软的下腹部?!——二战中的意大利战线:一个战略检讨

 海权与海上丝绸之路

战史随笔

 德赛将军小传

 只要是灰色的,啥都给我撞沉它!——黎萨海战

 对马大海战

 挑战日本“八八舰队”的巨舰们

 两栖作战和埃利斯中校——奠定太平洋岛屿作战的基石

 中途岛战役73周年的回顾

 抽烟的眼镜蛇:亚平宁山脉中的巴西远征军

 扼杀日本帝国的饥饿作战

 从开罗、德黑兰到波茨坦

 波兰虽然沦丧,雄鹰依然翱翔

 七十年前那“最长的一天”

 孤岛要塞的登陆苦战

 不准叫萨克斯管,叫“金属制弯曲尺八”!——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其间的“敌性用语”闹剧

 幻梦中的“必胜战策”

 回眸二战的史迪威神话

 迈向“蓝海”的第一步:西沙海战

日本海上自卫队研究

 迎来还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

 探寻战后日本的航母之梦

 海那边:日本自卫队将领谈日本“岛屿防卫”

 海那边:日本自卫队将领谈海自舰艇新动向

序言

著名海军史学者章骞先生离开广大喜爱他的读者已经一年了。英年早逝的章骞先生平生酷爱学习思考、博闻强记、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著作和文章。

出版章骞先生的扛鼎之作《无畏之海》的山东画报出版社为了纪念他的周年祭,收集了章骞先生撰写的数十篇文章集为本书。这几十篇文章中,有些已经发表并早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也有一些是章骞先生还未正式发表的思考散录。其中有关于海权理论的、有对世界各海洋强国历史经验总结的、有分析世界著名海战案例的、有对近代中国及其邻国海洋发展的分析研究的,当然还包括一些世界军事历史和海军历史中的奇闻掌故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章骞先生在世界历史、军事历史、战争历史,尤其是海军历史和舰船发展历史方面的广博知识和深厚造诣。

章骞先生在这些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时而像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在思考和分析关于海洋、海权的过去和未来的理论问题;时而像一位多次海上风云的亲历者为我们回顾和反思历史经验;时而又像一位见多识广的历史老师在给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引人人胜的趣闻轶事。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知识、启迪和思想的交流。

虽然章骞先生的研究兴趣涉猎甚广,在最近几年则尤擅长于海权理论的研究著述。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曾在二战后采访了数十位德国将领后写了一本《山那边》的军事理论著作,分析二战时期的军事战略问题。本书中的数篇文章则是章骞先生通过对海权理论、主要海上强国的海权发展历史、中国的海洋发展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他自己对海权和海洋发展的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和思想,这也许是本书起名为《海那边》的原因之一。

几百年来,海权一直是萦绕着每一个世界历史上新兴崛起国家的斯芬克斯之谜,似乎每一个新兴强国都应该是去谋求控制海洋、获取海神手中的三叉戟即所谓的海权,凡不能成功的则难以崛起成功。从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乃至当今世界海洋霸主美国的历史似乎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在近代是个有海无防的国家,屡屡遭受西方列强从海上而来的人侵。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海无防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国的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国人对海洋的理解不断深化、对海权概念的兴趣也日益浓厚。那么什么才是海权?中国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争取海权?在本书的多篇关于海权、各国海洋历史发展的文章,章骞先生思索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在近代,海权显然是一个权利政治的概念,尤其是十九世纪末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问世后,列强把建立强大海军、控制海洋作为海权的主要要义,而且列强都把这种海权看做是排他的、零和的关系,于是每一次海洋霸权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战争进程。建设超越对手的海军舰队,通过海上决战消灭对手从而控制海洋似乎成了获取海权的不二法门。章骞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对这种海权路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军事当然是所谓海权的重要内容,强大的海军、完备的海上基地体系和对竞争者挑战者的威慑都是获得和维护海权的重要内容,但是军事实力和军事胜利并不是获得海权的唯一重要因素。获得海权自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延续海权,这其中更核心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利益。一个新兴国家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发展则会诞生出对海洋的需求,在列强时代则体现为控制海洋的海权需求。在获得海权后国家不断从对海洋的控制和利用中获得经济利益推动国家的发展、从而具备不断强化的、维系海权的物质手段和能力。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通过海洋发展自身的贸易和经济,仅仅是在军事领域谋求其所谓的海权,即便一时能够建立显赫一时的海军、获得一定程度的海洋优势,但最终也将难以为继。英美是前一种海权国家的代表,而德俄则是后一种争夺海权失败的代表。章骞先生还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谋求合适的海权利益,而不是不顾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实力能力追求虚幻的海权,比如历史上的法国、德国、日本等就是因为制定了错误的战略目标导致了战略失误。

从历史经验出发,章骞先生也对中国未来的海洋发展进行了思考。当今中国的发展,对海洋的需求可谓前所未有。我们是世界最大的资源输入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所有这些绝大部分都必须通过海洋来进行,如何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正确合理的海洋战略、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在当今世界,重走列强老路、进行海洋争霸显然是中国不能重蹈的历史窠臼,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哲学和我们提倡的新型安全观。中国自身在历史上多次受到列强的海上侵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希望自身的崛起进程是一个能为世界带来机遇的和平进程,是一个合作共赢的进程。章骞先生从自己的研究心得出发,认为“到了二十一世纪,传统意义的海上冲突和对抗还将长期存在,有时候也不排除可能出现激烈冲突的可能,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问会将会形成比较复杂的光谱,交织出更多的变量。不管如何,与以往更多的以零和博弈进行排他式竞争的时代相比,各国在海上的博弈,更多地将趋向于追求共赢的倾向”。章骞先生不光在理论上认为未来的“海权”将不再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零和概念,而是谋求合作与共赢的概念,与此同时,章骞先生的视野还拓展到了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并将其与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的“一带一路”倡议所联系,“新时代的海权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提倡构建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共赢机制。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所具有的和平、发展、合作、创新、开放等特征是完全吻合的”。笔者认为章骞先生这些对于未来海权概念的思考、对于未来中国海洋战略的思考是非常富有前瞻意义的。

在本书关于其他领域的篇章中,章骞先生对一些军事历史、战争历史和海军历史的问题也有相当精到的分析,显示了他在这些领域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力,比如他对历史上一些著名海战案例的分析、对二战中一些历史事件的评判、对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展历史的回顾等,相信这些文章都可以带给读者饶有意味的启示。

笔者与章骞先生自少年起相知相交数十载,我们对历史、海洋、军事等领域有着共同的浓厚兴趣,经常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是我们共同的乐趣,也每每获益不浅。章骞先生的刻苦和勤勉为我所熟知,章骞先生的热情和坦诚也为他的每一位朋友和读者所熟知。章骞先生在他正当盛年时过早离去,我失去了一位诤友,广大读者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相信,章骞先生留下的诸多著述将使得我们能得以继续和他一如往常地进行交流并有所启迪,中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将告慰一生都在研究海洋的章骞先生。

谨以此文纪念章骞先生。

张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太平洋学会特约研究员

2017年7月于上海

内容推荐

作者章骞长年致力于世界海军史和海洋文化等研究领域,对世界各国海军历史多有涉猎研究,在专业领域内颇有盛名。《海那边(海洋与战略随想集)》即是作者多年来有关世界各国海军历史方面的文章结集。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海军兴衰进行了小切度的微观分析研究,管中窥豹,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各国海军历史,还可为我国海军史研究和海军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编辑推荐

《海那边(海洋与战略随想集)》共收录了章骞先生本人亲选的二十余篇文章,大多是他曾发表于一些期刊的精华作品。这些文章因为此前散见于各期刊,如果不是通过作者本人去了解,很难去读齐。准备结集时,章骞先生将文章按照主题归类,分别归人“海权与战略”、“战史随笔”、“日本海上自卫队研究”三个大的章节,这三个主题正是章骞近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那边(海洋与战略随想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25305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7190481
中图分类号 E19-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