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家训--教育专家章创生讲美国人的教子经
内容
编辑推荐

市场上单纯讲美国家教小故事的多,但对比中国和美国家教方法的家教书还没有。本书作者选取的中国家教案例都是国内的真实读者来信,外国的案例则是作者多次出国考察的真实经历或者耳闻的真实故事,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同时,本书所举30个典型案例,几乎涵盖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领域和各种问题,在现代家庭的教子问题上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访美学者章创生所精选的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的30个美国家教案例为基础,以每一条家训引领一个有代表性案例,同时辅之以国内教育现状的案例两相对比,总结美国家庭教育精华,弥补国内家教之足,取长补短,为国内广大家长带来一种切实可行的家教理念和实行方法。

目录

引言

家训故事一:偷钓往事

家训故事二:我不上大学

家训故事三:伯纳德父子

家训故事四:一次苛刻的处罚

家训故事五:鲍比的友情

家训故事六:暑假的社会之旅

家训故事七:上帝的艾米丽

家训故事八:爸爸眼中的ABC

家训故事九:生命中的一堂课

家训故事十:一场棒球赛

家训故事十一:餐桌上的阅读课

家训故事十二:理查德家的洗车赛

家训故事十三:洛克菲勒孙子的零花钱

家训故事十四:我不出卖朋友

家训故事十五:雷蒙尼的受刑

家训故事十六:威尔森的忏悔

家训故事十七:眼泪,为父亲而流

家训故事十八:牛奶罐游戏

家训故事十九:父子俩的“性”事谈

家训故事二十:汉斯的床单

家训故事二十一:父爱的力量

家训故事二十二:骑自行车上哈佛

家训故事二十三:儿子,我们一起跑

家训故事二十四:留一半事给孩子做

家训故事二十五:在中美学画画

家训故事二十六:生与死的抉择

家训故事二十七:苦难成就的奇人

家训故事二十八:希拉里的父爱

家训故事二十九:请别叫他“神童”

家训故事三十:孩子的“紧箍咒”

附录 九则中国家庭的教育故事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美国是一个敬畏法律、敬重律师的先进法制国家。有23位总统出身于律师。国会中60%以上的议员曾当过律师,法官、检察官一般都有律师资格。它的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对总统的弹劾,小到对儿童的善待。可以说没有法律意识,在这个国家将寸步难行。美国家长从小就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下面这个故事是我们孩提时代常常目睹或经历过的寻常小事,而美国家庭却悟出了教育的分量:

我叫吉米,11岁那年我迷上了垂钓,只要有空,就会去家乡湖心岛的码头上钓鱼。

记得那是鲈鱼季节开放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父亲早早地就开始了垂钓。我系上鱼饵,练习着如何抛线。我真想在这个美好的夜晚,能钓到一条大鱼,那样我就可以向伙伴们炫耀我的运气和手艺了。

突然,鱼竿的端头向下钻了一下,接着整个鱼竿都向下弯了,我知道一定是钓到了一条大鱼。父亲在一旁惊异地望着我技巧纯熟地在码头边沿和那鱼儿周旋,眼神中充满了赞赏。

最后,我将筋疲力尽的鱼吃力地提出水面。我也兴奋得一下子退倒在地上。哟!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还是一条鲈鱼呢。

父亲擦着一根火柴,看了看表:十点钟——距离钓鱼开禁的时间还有两小时。他看了看鱼,又看了看我。

“孩子,我祝贺你,但你得把它放回去。”父亲说道。

“为什么?爸爸!”我大声叫道。

“现在还没到允许钓鱼的时间。”

我环视了一遍湖的四周。月光下静静的,附近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辩解道:“可这……没有人会来执法呀?”

“可我们心里得有规则。鱼,今后还会有的嘛。”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的了,爸爸。就这一次吧?好吗?”我几乎是在乞求父亲。

“不行。必须放了它。”父亲的脸色异样地严肃。

从他不可动摇的语气中,我知道这个决定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了。我只得慢慢地将鱼钩从大鲈鱼的唇上取下,然后蹲下将它放回水中。我的心依依不舍,像与心爱的伙伴诀别一样,我不可能再见到它了,也不可能再看到这么大的鲈鱼了。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是30年前的事了。现在,我是一个纽约的成功的建筑师,我仍旧常常带着儿女到这个码头上来钓鱼。

我的确没有猜错。自那次以后,我就再也没有钓上过那么大的鲈鱼了。但每次当我面临道德难题而举棋不定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再次浮现出那条鲈鱼来。

我不能忘记父亲曾告诉我,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得心里有法律。即便是没人瞧见的时候,即便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我们永远也不能放弃对道德准则的尊重。

我想,30年前我失去的只是一条鲈鱼,而得到的却是一生的精神财富。

在现实中,很多父亲会对吉米钓鱼的事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处理:孩子能够钓到这么大一条鱼,首先要赞扬他“儿子真有水平”;看到孩子那么高兴,我们总该满足他吧,怎么会叫他将鱼又放回去?在如此静寂的夜晚又无人知晓。更实惠点说,一家大小还能饱餐一顿河鲜呢。但是,在这皆大欢喜的眼前利益背后,我们却忽略了它将潜移默化地带给孩子这种信息:只要没人发觉,就可以为了利益而放弃规则。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习以为常,那么这个孩子还能在一个法制社会平安生存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吉米的父亲是理性的、智慧的,他的眼光比那些家长看得更远,他领受了孩子短暂的怨尤和误解,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的感恩和平安。  法律、规则,在我们国人心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几千年来的人治社会,使国人习惯揣摩人心胜于恪守规则。近些年来,当我们奋力迈上法制轨道的时候,几千年的沉疴让我们步履维艰。作为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却仍然还残存着无视“规则”的意识中。

我这儿保存了一篇一个初中学生林兰(化名)的文章《我的悔过》,她为了在一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当上“三好学生”,在关键的英语考试中携带复习资料并偷窥抄袭。事发后,她被老师处罚。下面是班主任同她谈心后,她写下的一篇感想,我们可从这感想中领悟到作为一个父亲的规则意识对孩子的影响:

昨天,我的英语考卷发下来了,我因作弊得了零分。开始我还同老师争辩,觉得这种事无须小题大做。后来经过和老师的一席交谈,我晚上又想了很久,才渐渐明白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我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自己总对身边一些违规的事情不以为然?

从小我是家里,特别是爸爸深爱的女儿。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我大概五岁那年去鹅岭公园看菊花展。上百种的菊花姹紫嫣红,异彩纷呈,叫人目不暇接。我看到一种叫珍珠大白菊的菊花,非常美丽,我很想要一朵。我向爸爸说我想要。爸爸四顾无人,竟然就偷偷溜进展区替我摘了两朵。我当时真高兴。爸爸说:“现在藏好,待会儿出去后再拿出来玩。”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到肯德基去吃午餐。那儿对小朋友特别优待,只要是儿童的生日,都能得到额外的礼品。那天,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放送变形金刚——那玩具的造型和功能真叫我向往。我对爸爸说:“给我买一个吧?”爸爸沉思了片刻,就去了服务台。没有多久,我就听到广播音乐的声音:祝林兰小朋友生日快乐!接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就唱了起来,我有些莫名其妙。爸爸走到我跟前,笑吟吟地将一个变形金刚玩具递给了我。我正欲开口问来由,爸爸却示意我什么也别问。我暗暗在心里想,爸爸肯定是做了违背店里规矩的事,因为那天不是我的生日。但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所以我也就没有觉得爸爸不好。

还有一件事就是前年爸爸考驾照。他两次理论考试都没有过关,到了第三次考试,恰巧那几天他很忙,根本就没有看书。一天,他突然回来说:“谢天谢地,总算过关了!”妈妈问他是怎么通过的。爸爸说:“今天考试时,我旁边坐的人是我的一个哥们儿,相互帮助嘛,不就解决了?”我说:“爸爸,你是作弊!”他却微微一笑说:“只要对自己有利,作弊又有什么?前几天‘焦点访谈’还报道四川省委党校考生还作弊呢。”

后来,我确实见到听到不少类似现象。特别是现在的大学,替人考试、替人做题的“枪手”遍地都是,一些大学校长、名教授还抄袭别人的论文,我也就渐渐不把作弊当做一件错事了。

我不责怪我的爸爸,这么多名人、干部都在作弊,他为什么不可以?

不过,从内心讲,我鄙视作弊,虽然它能带来利益,但它会腐蚀你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都丢失了,他还能在这世上很好的生活吗?

这次的作弊是我平生第一次,我想也应该是最后一次。

林兰同学的这篇悔过,既真切又深刻,还很具普遍意义。如果没有父亲在她小时候的“摘花”示范、“变形金刚”示范以及“考驾照”示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就不会有她的考场作弊。可见身为家长,规则意识何等重要!如果没有2006年四川省委党校全省统考作弊案和合肥电大统考作弊案、如果没有浙江大学轰动全国的“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如果没有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刘涛在国际刊物上多达70篇的特级造假……也难有林兰的作弊冲动。

这些年来,传承千年的社会道德标准自然无可非议,但有多少人能自觉遵守这个标准,做到人我一致,律己守度?相对于年轻的美国,我们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P8-12

序言

去年冬天,偶然碰到一个中学时代的好友,几句寒暄后,她提起了我的父母。她说我有两样东西让她特别羡慕,一是我母亲烧的一手好菜,二是跟我无话不谈的慈父。她只来过我家数次,却没想到对我父母的印象这么深。

我确实成长于一个氛围轻松和气的家庭。记得小时候,我总能听到一些同学和小伙伴抱怨他们父母的专制,在安慰他们的同时,我十分庆幸自己没有和他们一样的困扰。这得归功于我父亲。与我同龄的80后们肯定都有体会,那时的社会远不如现在开放,浓重的落后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地笼罩着孩提时的我们:师长永远高高在上,孩子就应该乖乖听话。

为了让我感受到平等的幸福与价值,父亲努力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气氛。他同意我直接叫他的名字,会为错误的批评主动向我道歉,会在我反驳他时他认真的聆听,家里涉及到我的决定都先询问我的意见,等等。如果说大部分中国孩子是聆听着训言长大的,我则是“被聆听”着长大的。“被聆听”等于被尊重,这就是我从小建立起来的认知。父亲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明白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父母应该用心聆听,孩子可以畅所欲言。

当我怀上女儿的时候,听父亲说要写一本对比中美家庭教育的新书。起初,我担心这样的书中定会有大篇幅的理论和说教,难免枯燥,还劝父亲不要动笔。几个月后,父亲说已经完稿了,并发来电子邮件让我读后提意见。我刚读几页便觉得很有新意,全然不是我预想的那样,而是用生动且极具代表性的故事来演绎他的观点。此时,我不免笑自己居然忘了父亲一贯的沟通方式——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教育都是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完成的。我兴奋地一口气读完,就像又跟父亲愉快地长长地聊了一次天。

书中中国家庭的一些作为也许会让人觉得可怕甚至可憎,而美国家庭的方式则温情而容易让孩子接受。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氛围,但孕育自己血脉的天性和使命却成就了同样程度的亲情关爱。我相信无论是中国家长还是美国家长,他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出于爱的动机,至于怎样才能爱得更有智慧,爱得更有意义和效果,则是我父亲构思这本书的初衷。

此时,我望着摇篮里恬然而睡的女儿,她那胖乎乎的小脸是那么可爱无邪。我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那一种强大的爱和由爱而生的责任。我不想去勾勒她的人生的辉煌抑或普通,成功抑或平凡,作为母亲,我最希望她生活得快乐、健康和坦然,一如我父亲对我的期望!

章海纳,作者章创生的女儿,80后,加拿大公民。17岁时只身赴北关留学,获奖学金就读于加拿大约克大学,攻读社会学与传媒学专业并提前一年修完所有学分。大学期间活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华裔学生会宣传部长、作为留学生代表出席在北约克市政厅举办的留学生讨论会等。现就职于某知名传媒公司,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后记

在我写作本书期间,2009年10月31日北京传来噩耗,“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溘然长逝。我除了对这一代伟人谨表哀悼外,更深深地对他在弥留之际对温总理的嘱咐——“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感慨良久。回溯他在1992年写给当时国务委员李铁映的信,更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忧患切切,感同身受:“先不说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单说我们义务教育,真是令人担忧。我的唯一孙儿,小学也是在名牌小学读的,但真令我失望,他的教育没有使他聪明,而是越学越笨!这怎么得了呵!我看我们教育界也该‘换脑筋’了!”

55年前,身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美国空军上校军衔,事业有成、生活优裕、鹏程万里的钱学森,“为了中国人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毅然抛弃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用他的爱国热情和非凡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能与世界超级大国抗衡的航天和国防工业。照理说,他的卓越贡献和荣誉之光完全可以让他安然瞑目了。然而,这位智者,这位中国的“良心”,割舍不下的不是他的国防科研,不是国家的GDP,更不是国民的居与食,而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能够跻身于世界之林的高素质人才。

他既是说给温总理听的,也是说给中国各级政府听的。温总理十分重视大师的箴言。

在我写作本书即将脱稿时,2010年1月6日从美国耶鲁大学又传来一则惊人的消息:2002届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M)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一时间,媒体沸沸扬扬,对此事褒贬不一。有的说张磊“应该把钱捐给中国教育”“捐给母校”,有的说“投资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个人没有义务”。有的说“张磊忘本不爱国”,有的说“应试教育不值得爱。知恩图报是好品质”……

张磊1972年出生在中国河南,17岁加人中国共产党,1989年以该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1997年,就职于中国五矿集团;1999年~2002年,任耶鲁大学投资基金办公室经理;2002年~2004年,任美国新生市场投资基金经理;2004年~2005年,任纽约证券交易所国际董事及中国首席代表。张磊说,他在耶鲁大学的任职及其经历给他带来了“难以估量其价值的经验”。张磊回到中国后,耶鲁大学对他的帮助超出了常青藤学校(指美国顶级大学)的任何一笔捐款。他利用来自耶鲁大学捐赠的创业资金,开办了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管理3000万美元的资金。如今他已拥有25亿资产。张磊表示:“如今事业做大做强了,捐赠耶鲁是件正常的反馈与报答。”张磊还表示:“在耶鲁管理学院求学,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事实上,张磊已经告诉我们他捐款的动机了,他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新闻报道来看,他事业的成功应该主要与耶鲁的教益有关。那么,他的捐款就是感恩行为,一个知恩必报的人,难道还值得非议吗?

更何况真正的答案还告诉我们:张磊的捐款除了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外,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这难道不也是对曾经养育过他的祖国的回报?

而一个把学校当做创收的平台,一个把优质教育作为谋取学生利益手段的学校,又有什么资格让毕业的学生“回报母校”?

一个德才兼备、聪明俊朗、思维健康的中国优秀大学生张磊,他没有理由不爱他就读过的学校,更没有理由不爱他的家乡和生他养他的国家——更何况他在中国还接受过近20年的爱国爱党的教育。是什么神奇的力量竞在短短几年之内便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一往情深,涌泉相报?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耶鲁管理学院求学,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教育的“给予”精神,就是爱的精神。

看看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有这种“给予”学生的精神吗?有这种爱的精神吗?正如温总理近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扪心自问,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给予了学生多少真正的爱?

一句伟人的临终箴言,一笔耶鲁大学的学生捐赠,向我们的国家、向我们的民族提出了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课题:在跨入21世纪——这个竞争既激烈又诡秘、既神圣又残酷的时代——

我们还没有理由去过多乐观我们的国防兵器;

我们还没有理由去过多乐观我们的GDP;

我们还没有理由去过多乐观我们的产粮超万亿斤;

我们还没有理由去过多乐观我们的房地产辉煌……

孟子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才是最重要的,和,才是最重要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教育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我们的中国母亲啊,您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全体国民啊,您准备好了吗?

2010年1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家训--教育专家章创生讲美国人的教子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创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7366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