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闻往事(激荡的中国近现代新闻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新闻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本书只是就作者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现象稍作发挥。本书详尽的展示和叙述了新闻报刊在中国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的新闻环境,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早期报人将西方办报办刊理念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闻道路所进行的艰辛努力与变革。

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前近100年的近现代新闻史,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呐喊而启蒙和发展的。在此期间,无数中国早期报人,针对中国社会的强弱和广大民众的期盼,借鉴西方先进的新闻理念和办报方法,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启蒙与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推翻封建王朝摇旗呐喊;为实现社会民主不畏强权;为新中国的建立流血牺牲。涌现出了如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一大批杰出的新闻人士。

本书对新闻报刊在中国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的新闻环境,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展示和叙述。同时,对中国早期报人将西方办报办刊理念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闻道路所进行的艰辛努力与变革,给予了深切的敬意和充分的肯定。

书中列举了几位新闻前贤的人生建树和精神追求,他们或执著于新闻事业,倾心办报;或不畏强权,为民呐喊;或铁肩担道,求正求真;或直言敢谏,忘己无私。在从事新闻事业的人生历程中,坚持职业操守,坚守新闻的真实,读来令人敬佩与感叹。

目录

自序 前事今识——中国近现代的新闻往事

第一辑 前人往事

 张季鸾:隆重的葬礼与文人论政

 王芸生的清醒与迷失

 秋水长天祭量才

 铁肩辣手邵飘萍

 獬性十足林白水

 “奈何明月照沟渠”

 邹韬奋的精神遗产

 从范长江的婚礼说起

 失踪的储安平

第二辑 前尘今念

 “助产婆”的辛劳、失落和收获

 《申报》的改革

 “孤岛”上的抗日报刊

 《大公报》的“四不主义”及其他

 《大公报》在抗战中的迁移

 《大公报》在抗战中的言论

 遥望《新华日报》

第三辑 前思后想

 新闻事业的蝴蝶效应

 启蒙的艰辛

 近现代报刊与鸳鸯蝴蝶派小说

 错位的镣铐:国民党与新闻之关系

 新闻记者的操守与理想

试读章节

张季鸾:隆重的葬礼与文人论政

1941年9月6日,新记《大公报》的主笔张季鸾在重庆逝世。他的葬礼极为“豪华”,其一,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二,参加张季鸾葬礼的人来自三教九流,就连杜月笙都抚棺痛哭;其三,在民国的历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如此隆重的追悼活动,张季鸾是第一人,在他之后,也无人再获此殊荣了。所以说,张季鸾的葬礼真可谓空前绝后。

盖棺定论,我们且看张季鸾去世后的各方反应——

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唁电是:“《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禄,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罄。特电致唁,惟望节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林祖涵(林伯渠)的联名唁电是:“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是:“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蒯不再,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特此驰唁,敬乞节哀。”

周恩来和邓颖超还以私人身份写了挽联:“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国民党中央政府在9月26日发了《国民政府褒扬令》:“国民政府九月二十六日令:张炽章学识渊通,志行高洁,从事新闻事业,孜孜屹砣,历三十年。

以南董之直笔,作社会之导师,凡所论列,洞中寂要。抗战以来,尤能淬砺奋发,宣扬正谊,增进世界同情,博得国际称誉。比年连任参政员,对于国计民生,并多贡献。兹闻积劳病逝,轸悼殊深,应予明令褒扬,用昭懋绩。此令。”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1941年9月26日发表了短评,题目是《季鸾先生对报业的贡献》。

从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后,两党最高领导人能对同一个人同时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实属罕见。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评价是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背景下做出的,事实也是确实如此。但是,我们无法就此否认张季鸾先生所赢得的极高声望。从这些唁电和挽联上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各方在当时对张季鸾的褒扬绝对是出于共识,而不是为了“表演”和“作秀”。很多人都知道,张季鸾是蒋介石的“国士”,两人私人关系很好,所以,蒋介石对张季鸾的评价我们可以先放在一边不说,单共产党方面,周恩来除了官方的唁电之外还要亲写挽联,而且还将“文坛巨擘”、“报界宗师”、“报人模范”这些词毫不吝惜地题给张季鸾,这很能说明问题。而且,在1938年,周恩来就曾经说过:“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慨,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毛泽东也曾对吴冷西说过:“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时间是1958年,那时《大公报》及张季鸾早被“批倒批臭”了。可见,即便是在大批特批的时候,毛对张季鸾的才华还是认可的。

那么,张季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做到八面玲珑“到处做座上客”?能够“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他幼年时有点口吃,还体弱多病,但文章却写得又快又好。光绪=十一年(1905),张季鸾和鲁迅一样到日本去留学,学政治经济学。1918年,他与吴鼎昌、胡政之三人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1926年,新记《大公报》复刊,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时称“主笔”)。他一生的赫赫大名也就是在《大公报》写就的。

《大公报》是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报名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之意,以“开风气,牖民智”的宗旨,创刊之初即以直言敢谏而著称。熊少豪先生《五十来年北方报纸之事略》中说:“《大公报》创办之始,宗旨纯正,言论激切,一时声誉鹊起,惜锋芒太露,致遭官府之忌,而惹政客之注意,卒为某党所收买,坐是营业日散,销路日减。”就是《大公报》“销路日减”的情况下,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手了《大公报》,从而将《大公报》带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报业史上将《大公报》这段黄金岁月称作“吴胡张时期”,这也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国民营报刊的黄金时期。关于《大公报》的详细情况以及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等问题,笔者打算另文论及,故本文不讨多阐发。

P3-5

序言

前事今识——中国近现代的新闻往事

我上大学时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工作,也算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吧。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差甚大,曾经的豪情万丈和当下的残酷现实很不搭调,课堂上的理论推演与奔波中的尘劳造作相互抵牾。

按说,新闻以披露真相为第一要务,可实际上,很多真相根本就不让你披露。这期间的苦衷,大多数的传媒人都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不用我在此多说。后来我发现,不仅现实生活中的真相会被大量掩埋,就是历史真相亦是如此。

仅就一百多年的近现代新闻史而言,其中就有数不清的史实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许多新闻前贤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建树沉睡在历史的缝隙中,不为普通民众所知(就连今天的媒体人怕也对这段与自己职业紧密相关的历史知之甚少)。我认为,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憾。没有历史的发展脉络做参考,势必影响今天传媒人对自己人生坐标的选择与坚守;割断今天与历史的血脉联系,当然会妨碍我们精神之树的培护与成长。

我们需要回首来时路,我们需要仰望前贤行。基于此,我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集中研读中国新闻史。阅读的一个收获就是写下了这本书。新闻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我无力全部涉猎,只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现象稍作发挥,权作是对自己与新闻结缘的一种浅薄的交代吧。

需要说明的是,“前事”之真难求,“我识”之妄难除。疏漏之处与“我执”之见在所难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闻往事(激荡的中国近现代新闻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连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751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