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本丁玲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图本丁玲传》由涂绍钧著。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本传记更注重把作家丁玲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作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

内容推荐

本书命名为《图本丁玲传》,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在编写过程,作者涂绍钧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本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丁玲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丁玲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目录

第一章 飘零孤女

第二章 少年叛逆者

第三章 展翅高飞的鸟儿

第四章 闯荡北京

第五章 南下上海

第六章 在鲁迅旗帜下

第七章 入党前后

第八章 窑洞岁月

第九章 桑干河上

第十章 为了新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十一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十二章 重返文坛

尾声

试读章节

古城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始建于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为临沅县治,一条云贵和川东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驿道横贯其间,历为湘西北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桐油、生漆,以及沅水上游的铜、钨、锡、铅等矿产,均需经此通江达海,史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汉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来,曾先后改称义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东去,留下一串串悠远的故事传说至今。

相传舜帝曾让王位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坚辞不受,隐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乃为中国隐逸文化宗师;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涉江》,其“朝发枉睹兮,夕宿辰阳”句中的“枉睹”,亦为枉山脚下的枉水,当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现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闾港”遗迹可寻;春申君黄歇,《武陵旧志》说他是武陵人,《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现城中仍有“春申阁”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遗址;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于永贞元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谪居十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据考其名篇《陋室铭》亦写于常德;晚唐诗人李群玉,史称“诗篇妍丽,才力遒健”,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清初独树一帜、名垂千古的绘画大师髡残,亦诞生在常德;更有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诸如谢胱、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韩愈、自居易、李商隐、司空图、寇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郑板桥、林则徐、魏源等,均有诗作题咏于此;及至近现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刘复基、蒋翊武、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赋予这座江南古城无限神韵。

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四(1904年10月12日),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常德城中昔日的余太守府第深宅大院内,蒋冰之(丁玲)降生在外祖母家。次年11月,才被接回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富甲一方的蒋家(今属佘市镇高丰村)。安福县原为澧州属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临澧县。蒋冰之的外祖父余鹗(字泽春,号润斋),原本为一介寒儒,写得一手好字,尤工隶篆,是常德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自清咸丰中了武陵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古州厅同知,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大约是湖湘学子禀性使然,光绪十五年(1889年),64岁的余鹗在云南任上,“因有属员狡猾,枉法殃民,又树党,上下其手,见宦海风波,如恋栈,冰炭自不能相容,怕一旦有事,同归于尽。连上三禀辞职”。1897年10月,因病殁于常德。

蒋冰之的母亲余曼贞,也是这年嫁到蒋家的,她的这桩婚事,却是因其母在贵州古州饮于同乡蒋家时,酒后戏言,将年仅1岁多的幼女许配给安福同乡蒋定礼(亦为咸丰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普安厅同知、贵州乡试内廉监试官钦加盐运使司衔)的三公子蒋保黔(号浴岚)。当时,其父余鹗很不以为然,说:“吾家乃清寒士族,攀此富贵家子,悉他日若何?恐误我爱女。”而母亲却说:“既已许诺,不便翻悔。”然而余曼贞之后的命运,不幸被其父言中。原来蒋冰之的父亲蒋保黔,3岁亡父,14岁丧母,15岁时便带着一个妹妹与两个哥哥分家,独立门户。余曼贞初嫁为人妇,便要和丈夫一道挑起家庭的重担。

安福蒋家,历为县内首富。特别是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更是盛极一时。当地民间对其发家史曾有种种传说。一是蒋氏第八十七世蒋光业为李白成后裔说。李自成兵败之后,顺治二年(1645年)由湖北经津市、澧州进入安福县境,自忖霸业难图,遂将一幼子过继给蒋家,取名光业,并赠送大量金银财宝。经查《蒋氏宗谱》第十一卷,与传说显然相悖:“第八十七世蒋光业系大玺长子,字庭辉,号修田……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八月十六日寅时,殁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腊月十九日戌时,享年67岁,葬安福清水洪家河壬丙山向地支子午三分。”如按李自成兵败后死于湖北通山说(1645年),蒋光业整整晚出生了116年,如按李自成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的“夹山说”及“禅隐说”,李白成曾在此禅隐30年,圆寂于1675年,距蒋光业出生的1761年相差86年。二是蒋光业为李白成军需说,李自成兵败后,禅隐石门灵泉寺,嘱蒋光业广置田产,以图东山再起,如前所述,蒋光业生于1761年,如24岁做军需,离李自成兵败的1645年则晚了140年。三是李自成兵败时,曾在澧州山中遗弃一3岁幼子,被蒋氏八十三世蒋之幡拾得,取名蒋其魁,其九代孙为蒋冰之(丁玲)。经查《安福县志》之《人物·孝友》篇,所述“山中拾子”之事,发生在1643年11月张献忠攻陷澧州期间,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如日中天,攻克潼关,旋破西安,略定三边,正筹划大顺军建国事宜,根本不可能不远千里跑到澧州山中丢弃幼子。况且《蒋氏宗谱》明确记载蒋其魁出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而传说中的山中遗子1643年已有3岁,与蒋其魁的出生年份也显然不符。此事丁玲在1985年1月20日致甘肃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穆长青的一封信中曾说:“安福蒋家是否为李自成后代,我幼时也曾听到过一点传说,但印象中并无定论。一九八一年某杂志曾来找我求证,我把当年听到过的传闻转告,供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参考;在我的思想上或言谈上,都没有有力的考据去肯定或否定它。一九八二年我回湖南一趟,在家乡临澧县政府看到一套蒋氏族谱十余本,从第一代记述到九十余代,包括到我的父母及我自己。记述到我和我父母、外祖的史实与我所经历和知道的都属实无误。这族谱一直记到一九四八年。根据这族谱的记载,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白成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我不治史,也无暇及此,未能进一步研究立论。你如有兴,当可进一步探索,并向临澧县政府接洽借阅参考。”P002-006

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本丁玲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涂绍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35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2014261703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