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吕碧城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吕碧城,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少逢家变,刻苦向学,办报,办学,为妇女争权利,游学海外广求新知,广交文友,被誉为词坛第一人。热心慈善事业,获得国际声誉。本书资料翔实,介绍了吕碧城坎坷传奇的一生。附录为吕碧城诗、词、文选。

内容推荐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诗书自可育人。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还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本书介绍了吕碧城坎坷传奇的一生。

目录

楔子 圣因是哪个

一、少女逢家变

二、穷途遇贵人

三、办报说英华

四、声名起津门

五、矢志办女学

六、友情成怨怼

七、叩问神仙术

八、急流隐芳影

九、海外求新知

十、文坛广交游

十一、词坛第一人

十二、月老吝牵线

十三、人生求真谛

十四、慈悲护众生

十五、姊妹成参商

十六、芳踪留欧美

十七、国际扬芳名

十八、乱世难称意

十九、结缘在水族

附录:吕碧城诗文选

试读章节

如果父亲不死,大概吕碧城的前途早已安排稳妥了。

但现在一切成了未知。

碧城的母亲毕竟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颇具现代意识和眼光。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大地掀起一股办洋务、行新政的潮流。在这种大势的驱动下,她不愿意让女儿碌碌终老于农舍,走那条嫁人生子、操持家务、围绕灶台、稳坐炕头的老路。而希望她们能够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或许能走出一条有别于乡间愚夫愚妇的新路。于是,严氏准备将爱女托庇给远在直隶塘沽的兄弟严朗轩。为此,碧城母还问签于灶君庙,得到的神示为:“君才一等本加人,况又存心克体仁。倘是遭遇得意后,莫将伪气失天真。”恰是勉励学子出游,而且将来必定学业有成的暗示。于是,严氏不再犹豫,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毅然决然地带着十三岁的碧城来到天津(其二姐吕美荪可能也一同北上,存疑)。当时,天津是国内除上海之外,仅有的几个国际商埠之一,塘沽距天津只六十里,自然得风气之先。严朗轩任职塘沽盐课司大使(相当于盐场总管),官阶虽然不高,但吕碧城在那里能够得到良好教育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了。吕碧城在天津或塘沽受业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从她的《访旧记》中可以肯定地说,她曾在天津某学堂读书。那时虽然没有专为女子设立的学校,但也有一些私家女塾,另外在津外国人也办有西式学校,都为她提供了机会;抑或,吕碧城是否是在严修于1898年创建的“严氏女学”中就读过?尚有存疑。从她后来的学问来看,她不但国学根底深厚,而且接触了相当多的新知识,例如外语。而且,显然她对新学问是下了一番刻苦工夫的。出于对旧制度的抵触,她自觉地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以及科学文化;闲暇时,她还游历京师附近名胜。

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像吕碧城这样的知识女性并不多见,作为年家长辈的樊增祥不时以异常赏识的口吻给以夸赞道:“月明林下见斯人,乞取梅花作粉真。梦寐不离香雪海,谁知即是此花身。”

那时的女子从来没有出来做事的,所以大家闺秀们读书只是为了破俗而已。女人能够识字已是极稀有,所以大多数的文化女子都走学诗习画一途,而少有读经攻史,走高深学术道路的。吕碧城也不例外,早在十五六岁时,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已非同一般。她早年曾写下一阕《踏莎行》: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词的意境极为典雅,用辞也有新意,被当时的名士樊增祥、易顺鼎等人所激赏。

樊增祥与吕碧城之父吕凤岐乃是进士同年,所以两家也算世交。樊增祥不但在诗词上提携吕家姊妹,而且在危急时刻,帮了她家一个大忙。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不幸的命运接连捉弄吕氏这不幸的家庭。光绪三十四年(1908),吕碧城二十五岁时,寄居在安徽来安娘家的严氏及其幼女贤满,又遭到恶亲戚的欺凌。究其原因,可能是严氏还留有些财产,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遂引起恶徒的觊觎。这些丧尽天良的族人们竟勾结匪人将严氏掳走。幸亏惠如、碧城姊妹央求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请他营救母亲。樊增祥以为帮助吕氏一门寡母弱女,乃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他从心里赏识这几个才华出众的年侄女。他立即越省派兵,将匪徒抓获,将她们的母亲救离险境,总算躲过了一劫。但是,被匪徒劫持在那个时代是件很不名誉的事情,绝望之下,严氏及贤满母女双双仰药,以死抗争。所幸被当地的地方官及时救治过来。

遭遇退婚,又逢母亲遇劫,这两件事情对吕碧城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完全塑造了以后她对人生的看法。  早年,吕碧城在一首《绮罗香·忆兰》中,以她幽怨的目光注视着这对她太不公平的世界,发出心中的悲歌:

雪冷空林,云封幽谷,遥忆清芬何处?芳讯难通,多少离情别绪?折芳馨,远道谁遣,披萧艾,几时重遇?怅秋风,憔悴天涯,美人芳草怨迟暮。

灵均纫佩去后,应是风雷昼晦,暗成凄苦。薜老萝荒,山鬼自吟愁句。更恨他,湘水湘云,又遮断,梦中归路。但牵来,万丈相思,化为深夜雨。

通过对花中君子——幽兰的吟诵,以屈原自况的吕碧城抒发了一个年轻女子感叹生不逢时,对世事纷扰,报国无门流露出的苦恼情绪。也彰显了她与旧势力抗争的独立人格,体现了耿介绝俗,自强自立的文化精神。

吕碧城在塘沽度过她的少女时期,其间,经历了辽东之变、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身为一个有知识的少女,她眼见国仇家难,却是报国无门,只好徒呼负负,因此激起她心中强烈的忧患意识。现在的吕碧城已经把她对象庭不谐的幽怨转化为对国事不幸的愤懑——正如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吕碧城在《老马》诗中写道:

盐车独困感难禁,齿长空怜岁月侵。石径行来蹄响暗,沙滩眠罢水痕深。

自知谁市千金骨,终觉难消万里心。回忆一鞭红雨外,骄嘶直入杏花阴。P13-16

书评(媒体评论)

 “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吕碧城圣因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

(吕碧城)“其先世多掌文街,家学渊源,能文章,工诗画,尤娴音律。前驻日学监林鹍翔君为疆村入室弟子,倚声专家也,读女士词,叹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云。”

——凌辑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吕碧城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忠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6419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8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