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钢铁丰碑(武汉钢铁基地设计施工与建设)/共和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钢铁丰碑》。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重大事件单独构成一本书。在选题上,我们选取每一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在内容上,详细讲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钢铁丰碑》。

目录

一、决策与规划

 中央决定兴建武钢基地

 毛泽东看一号高炉出铁

 毛泽东视察大冶铁山

二、勘测与设计

 钻探队铁山辛苦探矿

 初勘铁山旧矿厂

 苏联专家勘祭铁石山

 为勘察冒雪修公路

 苏联专家铜鼓地跑尺

 完成青山矿山勘测图

三、施工与建设

 配合结构制作厂征购土地

 刻苦掌握震动器技术

 风雪夜建设武钢热电厂

 水泵站围囹下沉成功

 鼓架山采石场紧张施工

 建设武钢牵引变电工程

四、建成与投产

 省委书记来到焦炉工地

 武钢一号高炉砌砖竣工

 武钢焦化厂一号炉出铁

试读章节

毛泽东看一号高炉出铁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乘船到武钢视察。

毛泽东看到,武钢当时的办公地点,都是一排排简易低矮的平房。他在平房里坐下来,满怀兴致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厂区总平面图,听取了武钢领导人的汇报。

毛泽东赶到现场,要和工人们一道庆祝一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

武钢一号高炉,原定在1958年10月1日开炉出铁,迎接共和国第九个国庆节,由于武钢全体人员的努力、全国人民的支援和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于是决定提前在9月13日开炉投入生产。

9月12日,高炉全体职工都紧张、快乐地为第二天的出铁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许多苏联专家和炼铁厂的技术人员,在炉前炉后,进行生产前的总检查。

铁矿石、石灰石和焦炭,都已经往料车坑里运送。

出铁场上的铁沟,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候着铁水的奔流。

巨大的铁水罐,也已经停放在铁沟的流嘴下面,张着宽阔的嘴巴,等候着吞饮第一股铁水。

准备开炉点火用的引火柴,1400多条火车废枕木,正堆积在炉前,准备装进炉内。

炉前工们都集合在炉前,准备着往炉内运送这一堆堆枕木,这是开炉的第一仗。

他们由于忙着安装、运送等工作,都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了,眼睛里也出现了一道道的血丝,有的人嘴唇干裂了,嗓音也嘶哑了。

可是,大家谁也没有理会这些,他们都焦急地等待着装运枕木的命令。

高炉车间主任李凤恩几次对炉前工说:“同志们,先去休息休息吧,时间还早着呢。”

大家都摇摇头,笑着说:“不累,要出了铁才去睡啊!”

李凤恩心里很明白:大家的希望就是快快出铁。炼铁厂这次建厂的特点也是“快”。今晚你看到工地上还有一堆设备材料,明天早晨可能就看不到了,工人们连夜已经把它们安装好了。

现在,一号高炉马上就要架柴点火了,要出第一炉铁了,这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

李凤恩再看看老包和老徐这两个他的老战友,从一开始安装,他们三人就在一起工作。现在他们两个人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

李凤恩几次三番地要老包和老徐去休息,他们非但不听,反而还要李凤恩去休息,大家只好一块在这里顶着。

这时,老包和老徐对李凤恩说:“装枕木吧,老李。”

李凤恩看着这两个老小伙子性急的样子,他只好告诉他们说:“因为炉顶上的大小钟还没有调整好,得等一些时候。”

老包这个老炉前工的脸被炉火熏得黑黑的,再加上一脸的油垢,鼻子和嘴巴几乎都看不清楚,只看见一双黑眼珠在那里转动。

老徐身材高大,他干活就像老虎一样,哪里工作最紧张,他就在哪里出现。

23时30分,副厂长周传典下达了命令:开始装枕木。

炉前老工人们带着青年工人们,从高炉的风管口和出铁口很费劲地爬进了炉内。

炉里的烘炉余温在50度以上,一进去,大家立刻感到呼吸困难,头脑昏晕,汗如雨下。

6个进入炉内的老工人,各自带着一个青年工人,在三号、十一号风管口和铁碴口,把枕木一根一根地向炉内递送。  大家搬的搬,递的递,架的架,有些人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就干脆脱下衣服,光着膀子干。为了照顾一些年老工人的体力情况,青年人叫他们不要搬得太多,但是,老工人却越搬越起劲。

由于旧枕木上有许多钉子,许多人的身上、手上、脚上都被划破了,护士要给大家上药包扎,大家都不愿意,都不想耽误手中的活儿。

时间就是铁,为了在13日按时出铁,厂党委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要在4小时内把枕木装好。

李凤恩原是鞍钢的工人,根据在鞍钢的经验,架引火柴,起码需要8小时到12小时。但是大家都表示:“4小时装好枕木没问题。”

李凤恩对着风管向炉内喊了一声:“同志们,4小时完成架柴,大家有没有信心?”

炉里的人齐声响亮地回答:“有信心!”

李凤恩从架柴一开始,就和大家一起劳动,大家越干越欢。平时一大根枕木,需要两个人才抬得动,现在一个人搬起来还走得很轻松。

老工人朱明水站在高处,挥动着手臂对大家说:“同志们!鼓足干劲,提前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汇报成绩,让铁水快点出来!”

炉内的枕木越架越高,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汗水还在不断地向外流,可谁也顾不上去擦一把。

李凤恩不小心,手指被枕木上的钉子划破,指甲都被刮掉了,鲜血直流。大家看见了,都让李凤恩去休息,但是李凤恩却一点也没感到痛,他觉得这是小事情,现在炉外炉内正需要人,轻伤决不能下火线。等一包扎好,李凤恩把一瓶一瓶的汽水递给炉里的人,他们拿到大瓶的汽水一饮而尽,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劳动中。

架完最后一根枕木,已经是13日3时了。1000多根枕木,只用了三个半小时。

这天清早,大家都兴奋地说:“咱们高炉第一次出铁,中央首长会不会来?”

还有人说:“如果毛主席能来该多好啊!”

中午12时,厂党委吕书记召集了一次会议,他说:“今天我们第一次出铁,毛主席要来。”

李凤恩一听毛泽东要来,感到十分兴奋,精神不由得一振,他听着吕书记又说:“我们今天一定要做到安全生产,叫毛主席愉快地看见出铁,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岗位。”

吕书记回过头来又对李凤恩说:“等毛主席上来后,我和你一道去见毛主席。”

李凤恩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52年,第二次是在1956年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的时候,这一次又能够见到领袖,心里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听完吕书记的讲话后,李凤恩回到炉前,对所有设备、工具和交通设施都进行了一次检查。检查完了以后,李凤恩召集炉前的工人们开会。

他说:“同志们,咱们参加建设武钢的工作真是光荣,今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要来了!”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惊喜地问道:“真的吗?”

李凤恩说:“是真的,大伙想想,用什么来迎接毛主席?”

大家都说开了:“毛主席一到,一定马上让他老人家看见铁水流出来!

“一定叫铁水流得多,流得快,让毛主席看见快快乐乐的。”

9月13日14时59分,毛泽东站在出铁台前,还特意给炉台工地主任韩喜递上一根中华香烟,然后自己点上烟,一边听苏联专家介绍,一边望着出铁口。

在高炉下面,毛泽东关心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出铁呀?是不是有把握?”  当听说有99%的把握,但也可能有预计不到的万一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

今天看不到,我明天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

没过多久,人们一声惊呼:“快出铁了!”

毛泽东站起来,15时25分,铁水从炉内冲出来,李凤恩跳起来报喜:“毛主席,铁水流出来了!”

毛泽东鼓掌祝贺,向在场工人高举双臂,高喊:“同志们好!”全场欢声雷动。

很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当毛泽东了解到炼焦能够回收大批化学产品的情况后,一再对武钢的领导说:“你们也可以回收,应该多搞些。你们这样的企业,应该办点化学工业,办点机械工业,办点建筑材料工业,各种工业都办点,办成综合性联合企业。”

P5-10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钢铁丰碑(武汉钢铁基地设计施工与建设)/共和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学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8684
开本 32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3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