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沈葆德,她是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的人生,不是口口相传的传奇,但却能从中让人汲取到向上的力量——独立坚强的生活,坚守自己的梦想。

周惠民编著的这本《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路》以时间为主线,共47章。从1889年沈葆德在湖南四咸湖出生,一直写到1987年沈葆德病逝为止,以详实笔触为您揭开走在民国时期前列的女性教育家的励志一生——从她读私塾的童年到被教育部选送留美求学,从羡煞他人的婚姻到独自撑起一个家庭并抚养四个孩子,从日本侵华时期的坎坷流离到最终病逝。内容跨越一个世纪,中间穿插了半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兴衰。

此书能让读者感知一位名女人所经历的光辉和艰辛,发人深省,具有强大的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教育家,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才华横溢倾倒众生,她的婚姻受到当时媒体的关注,她倾尽一生带大四个孩子。她,就是沈葆德。

周惠民编著的这本《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路》用最清澈的文字、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过的一生。

目录

楔子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大伯母守寡后,仍然忠诚地留在自己的婆家。如果是在农村的老家,一定会在路旁为她树个贞节牌坊。为了表示她对沈家的坚贞,在我三婶生了第一个男孩的时候,那个男孩子就被过继给了她,作为亲生的儿子,承继家业。这就巩固了大伯母在沈家的地位。

葆德的奶奶的父母去世之后,沈家分成了两户。大伯母留在小西门奶奶的房子里。葆德的母亲(奶奶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去和大西门奶奶的妹妹(嫁给姓徐的地主)同住。

在后来的几年里,葆德过着美妙、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徐家,她有很多表姊妹。因为都是女孩子,自然就一块儿玩耍。她们把葆德带到田地里,一块摘野菜,还教她怎么把野菜做熟。她们教她怎么选出好的棉花,怎么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她对这些都很感兴趣。一般说,地主家里的女孩子在出嫁前,就是过这样的日子。可是对葆德来说,那都是为了好玩。

葆德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对于她来说,上海的街头和田野一样吸引人。街上有流动的商贩,他们卖小吃,卖臭豆腐、小玩具,用糖捏出的小人小花,用烤在火红的木炭上面的压力锅爆出米花和白果;有玩杂耍的,耍猴戏的,表演武术、软功的,为了让人往他们的帽子里丢铜板、并为他们叫好,表演着惊险的动作。

有一天,街上有人敲锣,把人都招呼出来。街上走着一大队人,最前面的那个人在大声呼喊,正在经过葆德的家门口。她母亲刚要叫住她,她已经飞快地溜了出去。最前面的那个人敲着大锣,她听不懂那人喊叫的是什么,但是似乎是说明什么事。后面的人穿了黑绸上衣、扎着裤脚的黑绸长裤,像京戏里大官那样迈着方步;手里拿着芭蕉叶那么宽的一片长长的、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他后面,走着一个衣着褴褛、面色死灰的人;他的头垂到胸前,两只胳膊被反绑在后面;他脖子后面插了个长长的木牌,上面写着些字。这个倒霉的人走起来东倒西歪,像是喝醉了酒。他后面是两个马弁,马弁不停地推那个人,让他跟上。那个人的后面,是一小群看热闹的,葆德也跑了进去。  队伍走出了大西门,到稻田的边上停了下来。从人们腿的缝隙里,葆德看到那个衣着褴褛、面色死灰的人。他跪在那里,身体有些摇摆,头还是低垂着。那个穿黑绸的人站在那个人的旁边。锣声停了,喊声也停了。人群的喧笑变成了喃喃的嘟嘟嘟囊囔。之后……

来得那么突然。死一般的寂静……一道白光……一声尖叫……葆德看到有个什么东西滚向了她的前方……这时,她眼前是一片血红。这个六岁的孩子吓得魂不附体,转头就跑。她母亲找到她的时候,她全身筛糠,变成了哑巴。她既不说话,也不吃不喝。最后,她母亲把她放到床上,从祖宗牌位前面的香炉里取了香灰,和上温水,灌到她嘴里。但是到了半夜,她还是惊醒,喊叫,出冷汗,不睡觉。第二天,她母亲请了个巫婆为她叫魂儿。那也不管事。好几天葆德都处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下。为了救她,她母亲每天去庙里烧香许愿。

葆德除了这个吓人的经历之外,她的童年是充满欢乐的:夏天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很欢乐。她鼻子总能闻到、皮肤总能感到暴风雨就要来了。她跑去野外,躺在凉爽的草里,听远处的呼喊声。

“阿妹,收衣裳啦!”

“阿塞,快去关窗!”

“阿独,快去抓鸡!”

“葆德,快回家,别打湿了衣裳!”

伴随着阵阵的雷鸣,在葆德的耳朵里,那些声音汇合成了美好的音乐。她盯着天上柔软的黑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消散了,又重新聚在一起,就像很多人随着雷电的节奏在跳舞。云彩是那么柔软,她觉得她的小脚已经不疼了。她会让雨点先落到她流着汗的脸上,再落在全身上,以减轻她小脚的胀痛。

有一天,葆德的母亲数落她:“看看,你都成什么样子了,就是个落汤鸡。尽管你的脚裹得还好,是个三寸金莲,可是你晒得那么黑,像个农村的野姑娘,什么人也不会娶你!你不能再野了,念书吧。”

P9-10

序言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心疼地看着她发愁:“看你这双大脚!怎么嫁得出去啊!”

女孩子根本不想什么嫁不嫁的事,只是想美,就对母亲说:“我不要大脚,我要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三寸金莲。”

到了能够把孩子的脚裹成三寸的时候,母亲想到了自己裹脚时那要死要活的痛苦。不过,为了女儿的前途不得不问问孩子。

“你真的肯裹脚吗?”

“我的小朋友都裹了。”

“那可是疼极了。”

“有多疼?”

“和结婚一样疼。”

“结婚有多疼?”

“和生孩子一样疼。”

孩子这时虽然刚过五岁,可是她决断地说:“等我长大了,我要结婚,要生孩子。我不怕疼。”

抱着这个决心,这个小孩子的脚就被裹了起来。

她的那一双小脚后来的遭遇,和中国进入摩登时代期间遭遇的痛苦,恰恰是相互对应着。

后记

周传钧的日记

10月10日,北京。

“妈妈走了。”

电话里传基的声音很平静,太平静了,不像是他的。愣了一下,床头的钟表指示还不到半夜。

应该立刻跳起来,奔出去。但是我没有。反而,花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来穿衣服。竟然还知道在镜子前面照了照。平常从来也不照镜子。下楼去,在电梯里想等会儿怎么回旅馆。北京过了午夜很难打车,除非是在接待外国人的饭店门口。在这个自行车和公交车的国度,出租车还是个新玩意儿。希望不会耽搁太久;再不,就让司机等着。可以先不给他车钱,那他就非等不可。

我知道那都是不该想的小事。我怎么了?怎么那么冷血?怎么会失去了理性?妈妈走啦!

我告诉司机地址:“小西天,电影学院。”为了让他觉得我是本地人,就对司机说,“走安德路,往北拐到新街口外大街。直走,左手边的电影学院宿舍。”

出租车飞快地在没有人的街上闯着红灯,我觉得我该和司机找点话说。我问他的收入和工作多久了。我惊奇地发现,他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大学教授的。我震惊了。几年前,教授和艺术家的收入还是最高的。我这是在想什么!我该不该为母亲伤心?

那个司机,像我对他好奇一样,对我也好奇:“你来北京干什么?”

“公事。”

我是世界银行派来出差的。要不然,我住不起合资的高档酒店。司机从后视镜里看着我,说,“你的中文比大多数华侨的好。你是什么时候离开中国的?”

“共产党占领之前……我是说解放以前。”

“占领和解放是一回事。这么晚,你出来干什么?”

“有个亲戚病了。”

亲戚?母亲只是个亲戚?她是病了吗?我立刻就想到耶稣的大弟子彼得;人们曾问他认不认识那个被判处死刑、背着沉重十字架的耶稣;彼得有理由说他不认识。可是我有什么理由说那是我的亲戚,而不说是母亲?我从来也没有感到我是那么的恶心。

出租车进了那宿舍的大门,停在一个没有灯光的楼前。司机同意等我。我进到黑乎乎的楼里,楼梯的灯亮了,不等灯灭,我就一口气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了顶楼。那套住房的门是开着的。我没有敲门就进去了。

那套住房里不像楼梯间那么黑,非常明亮。我看到里面家具不多。有五个裹在厚厚的羽绒服里的人,站在那里,背对着屋门。我听到有个人说话带有南方口音,所以我知道那是彩秀。五个人里,我只认识传基。

我的到来打断了彩秀的叙述。她冲着我转过头来,向我示意,但是并没有对我直接打招呼。为了我能听明白,她又开始从头说。

“大概是九点吧,她让我给她翻翻身。我给她翻了身,把被子窝好以后,我问她,‘阿婆,你觉得怎么样?’

“她的声音很平静,‘好多了。’

“然后,我就回到了我的床上。

“十点三十分,我醒了。

“你知道我睡觉非常轻,一夜我起来好几次,看看阿婆怎么样。

“我从屋的那头看到阿婆没有动静。平常,能够看到她铺盖稍稍一起一伏的,因为她在喘气。

“我赶忙爬起来去阿婆那里。我把手指头放在她鼻子下面:她不喘气了。

“我大声叫‘阿婆!阿婆!’她也没有应声。

“我摇摇她,她也不动。

“我摸摸她的脉,没有了。

“我赶快穿上棉袄,跑去找宫老师,让他去找周老师。谁能想到她最后说的是‘觉得好多了’?老天爷一定在保佑她老人家。”

大哥接过彩秀的话说:“我来到的时候,她还有体温,现在降了。你把嘴唇放到她头上试试。”

我犹豫了一下。

大哥督促我,“就像我们长病的时候她做的那样。”

我弯下了腰。记不清我有多久没有这么近地看到妈妈的脸了。我认识这个女人吗?我想她到底像我认识的哪个人。我想不出。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皮包骨头、凹下去的脸。这就是老头儿所说的“安阿伯市最漂亮的中国女孩”的脸吗?我看不出那怎么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脸;而她曾是那么漂亮!我曾经对她说,“要是爹不和你结婚,我就要和你结婚。”

突然,我注意到了那个鼻子。从那骷髅上高高耸起的,是那个“像阿拉伯马那样笔直”、像希腊雕像的那种优美的鼻子。没有错,那是妈妈的鼻子。

传基还在督促:“就像我们小时候她常常对我们做的那样。”从什么时候起,传基变得这么动感情?他从小就不愿意让妈妈亲他、抚摸他。

我说:“她还温乎。”

彩秀觉得妈妈希望自己死去。

“为什么?”

“她想在你离开北京之前先走。”

……

我拉着小欢的胳膊,问:“你最后看到奶奶是在什么时候?”

“她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

“那么,你见到她的时候,他还活着?”

“是的。”

“你和她讲过话吗?”

“讲过。”

“她对你说了什么?”

“她问了我的家庭作业。”

“那么,你就这样把她记在心里就好了。不要再去看她。这时候,她看上去并不如以前。可是人们总是把最后的印象记到心里。”

我不知道我侄女是不是因为我打断她而感激我,可是我知道我嫂嫂不那么想。

李溪桥说:“让咱们给她鞠躬吧。”

妈妈活着的时候,反对对偶像、雕像、相片和死人鞠躬。我猜想,那是她父亲教导她的。因此,我没有参与传基一家对妈妈最后一次表示敬意。我照了一些相片。一切结束的时候,李溪桥摘下了眼镜,擦擦自己的眼睛。

我们又按了铃,那个接待员又出来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就按了墙上的一个开关。轰隆隆的机器声令我们吃惊。机器声的回音响彻了整个大厅。传送带滚动起来。接待员走到母亲所躺的小车那里。他把小车歪了歪,母亲就从小车上滑到传送带上。  接待员把那张纸交给了大哥,简明地说:“把它交给前面的办公室,把骨灰盒也留在那里。”妈妈有一次自豪地告诉我,说新政权摒弃了资产阶级所有的物质上的矫揉造作。这就是她的意思吗?“过三天来取骨灰。”

我弯下腰,从那帘子和传送带之间,向那很窄的缝隙里窥看,看随传送带上那孤独、高起的部分。看起来它很渺小。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在那高起部分上面松松垮垮放的那身蓝中山服。那是妈妈吗?她必须自己独自一人走完这最后的路程吗?

那个突起走到了大厅的尽头。它转了个急弯。那件蓝色的中山服就在生锈的铁门后面消失了,那对解放脚还留在外面。很快,那双脚也消失了。

传送带停止了。

一片寂静,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

我站在没有人的柜台前,一个死寂的传送带,一个垂下的帘子,在它后面,是一个空虚的大厅,一扇生锈的铁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惠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09485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4173219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