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会心录
内容
试读章节

以礼解经,就是以当时士人行为规范来把握他们的办事方式,它应该与以史解经、以生命解经相互配置。由此又可以推导出《论语》第二次编纂,发生在庐墓守心孝结束,子夏、子张、子游推举有若主持儒门(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的很短时间内,这在《论语》文本中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第三次编纂发生在曾子死(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后不久,这是柳宗元在《论语辨》中考证出来的,宋儒程朱辈也认同这个说法,《论语》文本中也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第一次编纂的主持者,据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这条线索经过荀子,通向汉儒;第三次编纂的主持者是子思及乐正子春等曾门弟子,这条线索经过孟子,通向宋儒。二千年儒学的汉、宋两大学派,在《论语》于春秋战国之际五十余年间的三次编纂中,埋下了它们最初的源头。

这也告诉我们,东周秦汉的书籍制度与宋以后的刻本制度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它往往不是一次编成的,或先有一个祖本,然后在多次编纂中有所调整、有所增删;或组简传抄、单篇别行,抄录、口传、汇集、整理交叉进行,从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手中,形成了类乎考古学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研究者不应抓住后来叠加和扰乱的某些痕迹,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轻易地斥之为“伪书”;也不应由于记载很早,就忽略有晚出的材料掺入并叠加于其中。认真的态度,应该是细心辨析文本中的裂缝,各家记载的差异,材料沾染的飘尘,推究不限于真伪的多种可能性,究其发生,察其原委,从字里行问窥见生命的脉动。若要形容这种研究方式,当可用得上“披沙拣金,集腋成裘”八个字。《太平御览》卷八一一引《岭表录异》,有唐末郑圮的《伤淘者》诗:“披沙辛苦见伤怀,往往分毫望亦乖。力尽半年深水里,难全为一凤凰钗。”也就是说,这种在战国秦汉典籍中辨析“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我常有一种感慨,在材料的缝隙中发现古人生命的存在,或者说“以迹求心”,是需要悟性,需要敏锐的眼光的;而某些科班训练却钝化了被训练者的悟性和眼光,把材料当成死材料,对其中蕴含着的生命脉动视而不见。在这一点上,有些学者简直不如一个破案的警察,一个有经验的警察看到人室盗窃者的一个脚印,如获至宝,知道上面隐藏着人的生命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入窃者的年龄、身高、胖瘦、走路姿态,给破案提供八九不离十的参考。但是按照这些学者的方法,只要拿尺子量量脚印的方位和尺寸大小,就心满意足,觉得非常“实证”了。许多人读《史记》,连“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都不问一问老子仅是“周守藏室之史”,对于如此官阶,先秦的官方文字会把他的里籍记录得如此详细吗?《史记》记载那么多人,里籍记得最详细的,只有三个人,一是《本纪》中的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二是《世家》中的孔子,“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第三个就是《列传》中的老子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子的详细里籍,应是司马迁二十岁远游所得,《史记·太史公白序》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息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他到过刘邦、孔子的故乡,而“过梁、楚以归”,是指他过大梁之墟,观秦引黄河水灌大梁而灭魏的遗迹,以及信陵君拜访岩穴隐士,不耻下交的城东之夷门;而又经过“楚”,按照他回洛阳、长安的路途计,这个楚只能是“陈楚”,即老子的家乡。

既然司马迁到过老子家乡,又公布了老子家族一直传到西汉文、景之世的家谱,那么他对老子传的书写对象,是清楚的,并不像某些疑古者戴着有色眼镜说的,分不清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司马迁是警惕有人将老聃混同于老莱子、太史儋,才把他们与老聃著书不同,游说秦君并非隐士,进行分别辨析。司马迁心里明白,老子就是在传记末了又强调的“李耳无为白化,清静自正”;就是《太史公自序》说的“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孰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至于梁启超发现,老子传八代就到文、景之世,而年少于他的孔子传了十三世;尤其是老子之子李宗为“魏将”,如果按照周烈王于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为诸侯来算,距老子出生已经一百六七十年了,因此他的儿子无论如何是够不上的。新发现的唐朝墓碑中,有《唐右骁卫朔坡府故折冲都尉段公墓志铭》,其中记载:“公讳会,字志合,淄州邹平人也。其先颛项之苗裔。盖李宗自周适晋,仕魏献子为将有功,赐邑封段干大夫。孙木,文侯之师,偃息藩于王室,因地命氏,遂立姓焉。,’这块墓碑照顾到李宗够不上魏文侯,就把他为魏将的时间上推了百年左右,安置在魏献子执政晋国的时期(公元前514一前509年),这倒是对上榫卯了。P6-8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二十年是作者的学术大跨度转移的时期,在古今贯通,探究叙事学、诗学的基础上,兼及少数民族文学,并落脚于诸子学。因此作者涉及的国学,是投入现代创新意识的,是“中学”,却又是“新学”,同时它又是大视野的,既是古今贯通,诗歌与小说、历史与思潮贯通,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贯通。所以作者讲的国学,只能是“现代大国学”,国学是它的根基,现代是它的属性,大是它的模样。

——网友评论

目录

小序

第一辑 大国学术风范

现代大国应对自己的文化深入还原

我是如何还原诸子的?

先秦诸子发生学

第二辑 游弋子海

《论语还原》的方法论效应

回到本来的孔子

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

借问庄子您是谁?

还原孙武子

第三辑 经典论要

《史记》论要

李杜论要

陆游:诗魂与越中山水魂

桐城派与“文章的清朝”

第四辑 现代大国学

国学热与建立“现代大国学”

“现代大国学”的内涵和魄力

《格萨尔》千年纪念

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

鲁迅与孔子沟通说

钱锺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第五辑 精神谱系学

建造“中国心灵”

文学史研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以大文学观重开现代文学史的新格局

元气:来自文化根脉的深处

第六辑 治学路径

给中国的文化或文学发一张现代身份证

聊以充数的治学经验谈

治学的五条路径

序言

这个集子收录的二十余篇文字,是我近二十年来的短文、答问和一些讲演,多是随意而谈,随兴发挥,兴尽而止,少有拘束,家常话而已。这二十年类似的文字,粗算一下,有百余篇,选取与国学有关者,裒辑成册。

这二十年是我的学术大跨度转移的时期,在古今贯通,探究叙事学、诗学的基础上,兼及少数民族文学,并落脚于诸子学。因此我涉及的国学,是投入现代创新意识的,是“中学”,却又是“新学”,不像清末民初那样把国学等同于“旧学”。同时它又是大视野的,既是古今贯通,诗歌与小说、历史与思潮贯通,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贯通。所以我讲的国学,只能是“现代大国学”,国学是它的根基,现代是它的属性,大是它的模样。

我曾经说过,文章之结构,是人与天地之道签订的秘密契约。在全书的结构上,我把“现代大国学”一辑放在腰腹部,是气归丹田之处。在以答问方式谈了“现代大国学”与国学热以及“现代大国学”的内涵和魄力之后,选了四个具体的案例。《(格萨尔)千年纪念》彰显的是,国学不能只顾汉族而忘记少数民族、只顾文献传统而忽视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强调的是国学形态的现代转型,突出新的文化哲学。《鲁迅与孔子沟通说》突出了国学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关键,唯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是大国气象。《钱锺书与现代中国学术》则推许“打通之学”,打通诗文、小说、杂著,打通文史哲宗教,打通中国与外国。“现代大国学”的形态、内涵和方法,也就蕴含其中了。

这股丹田之气贯穿全身,形成了有机的生命整体。“大国学术风范”为首辑,是全书的头脑,讲的是一个现代大国如何把握国学的方向、流程,及应具有的胸襟、魄力。“游弋子海”一辑居其次,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水域进行巡阅,这是深入国学研究的根本,离开群经诸子,不足以言国学,因而这一辑是全书的心脏所在。“经典论要”一辑,是考察国学的流脉,由汉到清,绵延不绝,所辑包括汉、唐、宋、清,虽然不够丰厚,亦可窥豹一斑。再到“现代大国学”,这属于丹田之气的一辑,已是气脉打通,因而再来“精神谱系学”一辑,就进入文化血脉源流的考究了。古人重谱系,《唐六典》说:“谱系,以纪氏族继序。”郑樵《通志·氏族略》又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郑樵《通志》著录谱系凡六种一百七十部,都是家族血缘生长的大树。明人胡应麟《诗薮》云“古诗浩繁,作者至众。虽风格体裁,人以代异,支流原委,谱系具存”,已经把谱系树移植于文学领域。“治学路径”一辑殿后,自省是如何进入国学天地的,其中尤为强调“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五学并用,探讨了国学与我的个性化问题。

会心,就是将国学的根系与自我之心对撞,进发出生命的火花。“心热皆因火,花开不待春”,心有所感,不待时而发,因而没有正襟危坐的典重,少了装腔作势的刻板。我曾经说,对于经典,应在以史解经的基础上,强化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这个集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以生命解经的操练,读者或能从中窥见我的一些思想的最初萌芽和它们的生长过程。

(2014年2月23日)

内容推荐

《国学会心录》是作者杨义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和文化的短文、答问和讲演。

“大国学术风范”为首辑,是全书的头脑,讲的是一个现代大国如何把握国学的方向、流程,及胸襟、魄力。

“游弋子海”一辑居其次,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水域进行巡阅,这是深入国学研究的根本,离开群经诸子,不足以言国学。因而这一辑是全书的心脏所在。

“经典论要”一辑,是考察国学的流脉,由汉到清,绵延不绝,所辑包括汉、唐、宋、清,可窥豹一斑。

再到“现代大国学”这属于丹田之气的一辑,已是气脉打通,因而再来“精神谱系学”一辑,就进入文化血脉源流的考究了。

“治学路径”一辑殿后,自省是如何进入国学天地的,其中尤为强调“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五学并用,探讨了国学与自我的个性化问题。

编辑推荐

杨义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夏志清称作者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许多学者高度评价杨义贯通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并进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层次对话的通才式的研究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一个极至”;并有学者说:“当人们忧心忡忡地发出‘学术大师安在’、‘培养新一代大师’的呼吁,如今看着杨义跋涉于学术旅程上的身影,分明又听到大师的足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杨义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讲演被该校的教授认为是“多年来请到该校讲中国文化和文学最好的一位”,是“经典的讲演”。

他在英国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讲学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称他的讲学“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学术方向”,“听他的讲演是一种难得的智慧的享受”。

《国学会心录》是作者杨义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和文化的短文、答问和讲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会心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80574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203785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Life Bookstore Publishing Co.Ltd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