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强国之举》。
图书 | 强国之举(鞍钢三大重点工程胜利竣工)/共和国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强国之举》。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重大事件单独构成一本书。在选题上,我们选取每一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在内容上,详细讲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强国之举》。 目录 一、决策筹建 鞍山钢铁厂迎来解放 中央支持“三大工程”开工 鞍钢“三大工程”破土动工 二、艰苦奋斗 各类人才纷纷拥向鞍钢 建设者艰苦奋斗赶进度 张明山进行革新增效 鞍钢积极开展各种创新 鞍山工地建立责任制 苏联大力支援鞍钢建设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鞍钢 全同对鞍钢的物资支援 全国人民支援鞍钢建设 三、建设高潮 无缝钢管厂率先竣工 大型轧钢厂顺利完工 七号高炉顺利建设完成 “三大工程”举行交接仪式 四、投产运营 “三大工程”举行投产典礼 “三大工程”开始投产运营 鞍钢积极支援全国 试读章节 建设者艰苦奋斗赶进度 1952年下半年,“三大工程”是我国第一个钢铁基地伟大建设的开端,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工程,也是全体鞍钢建设者引以为自豪的浩大工程。 从此时起,鞍钢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始了。 在当时,鞍钢建设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光荣称号。他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忘我的劳动热情、迎战困难的英勇精神和钻研技术的顽强毅力,胜利地完成了“三大工程”建设和全部鞍钢的基本建设,赢得了高速度、高质量,培养了一支掌握现代先进技术的又红又专的建设大军,达到了“出钢材,出人才”的目的。 在那轰轰烈烈建设鞍钢的日日夜夜,鞍钢建设者的忘我劳动精神,可谓感天动地。 在建设七号高炉时,鞍钢工地流传着“难忘的九月”和“可纪念的七昼夜”的故事。 9月,红旗竞赛热火朝天,建设者提出: 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迎接国庆节,向毛主席献礼。 其中,安装高炉的工程更为壮观,工人们创造了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法,工程36米高,架工们搭起8层架子,多工种的工人在8层架子上同时进行8种作业,真是“里外三层,上下八段”。 当时,工序紧密衔接,上道工序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计划,下道工序便要停工。 于是,工地建设者们便你追我赶,奋勇拼搏。 一个担负安装管子的组长,看到别的组8小时装21根管子,自己组才装12根,便蹲在炉子里哭了。为此,这个组重新调整劳动组织,拼命加技巧,终于提高到8小时装42根,创造了新纪录。 在9月,全工地超额13.8%完成计划,工期提前了3天至15天,为高炉提前竣工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后来在鞍钢广为流传的“难忘的九月”,这个故事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鞍钢人。 1953年春节期间,鞍钢领导临时决定利用生产空隙,突击改建瓦斯管道。 在当时,本来工人都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一听到突击任务后,他们纷纷表示:“年可以不过,国家任务不能不完成。” 有的工人为了尽快投入到改建任务中来,他们在接到任务后的当天下午,就纷纷把自己买的要带回家的年货通过邮寄或让别人帮带回家。有些工人干脆直接把年货送人。 而这批留下来的工人中,有很多都是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老架工徐日俭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徐曰俭已经是24年没有回过家,他弟弟在朝鲜前线负伤回来很想见他,徐日俭也很想回家看看负伤的弟弟。但听到任务后,徐日俭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来。 徐日俭着急地说:“光我一个人走不要紧,大家都走,活谁干呢?” 于是,突击改建瓦斯管道的奋战开始了, 突击队员们在零下10度的严冬天气下,架工打头阵,把重达10吨的一节节大管子吊上了天,铆工站在高空管子上接缝,焊工爬到上面进行焊接,有的竟钻到管子里躺着焊。 试验管道压力时,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爬上管道,用肥皂沫、点蜡烛、点绳头等各种办法找焊缝的毛病,最后保证了试压一次合格。 整整七天七夜,工人是三班倒,干部是昼夜不眠,最多也就是躺在板凳上打个瞌睡。 铆工班长苏孟兰,连续五天五夜不眠,在领导命令下才回家,但是,他只换双鞋子又跑回来了。 苏孟兰的孩子问他:“爸爸你为什么不回家过年?” 苏孟兰说:“哪是家,高炉就是家。你瞧着吧,高炉一冒烟,我就回来。” 与七号高炉工地上“难忘的九月”和“可纪念的七昼夜”相同,在大型轧钢厂工地上,被称为“荣军队”的第九工程小队的英雄事迹,也是感人肺腑的。 这个工程小队是由荣军组成的,队长马洪金,在鞍山打国民党军队时,腿被子弹打断,医生说不能回部队了,他便参加了鞍钢建设。与队长相似,这支“荣军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荣战斗经历。 然而,在建设之初,他们对工程却是什么也不懂,这并没有难住英雄好汉们,他们表示:“过去在战争中流血,现在在建设祖国的时候,应该更不含糊,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当时,领导把铁渣坑工程任务交给这个小队。这个铁渣坑工程要用“开口沉箱法”施工,技术难度较大,他们勇敢地承担了,头一天打混凝土没有完成计划,质量更没有把握,急得队长和队员们睡不着觉,心想:“如果打坏了,还得用炸药炸掉重干,怎么办呢?” 于是,“荣军队”动起了脑子,终于找到了窍门,改变了施工方法,浇灌速度大大加快了。原来五分钟浇灌一车,现在缩短到两分半。 为了确保质量,一个叫邱治国的工人甚至躺在混凝土里,用两只脚把水泥挤进细小的孔隙里。 铁渣坑工程要开模板的时候,大家的心“突突”地跳,担心啊! 最后,苏联专家伸出大拇指称赞说:“质量百分之百。” “荣军队”队员们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因为他们没有愧对“荣军队”这个光荣称号。 在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开工后,鞍钢建设者还开展了抢工期的运动。 在抢工期过程中,各个战线的工人无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唯恐建厂计划被自己部门拉了后退。 在这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鞍钢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孟泰就是其中之一。 1898年,孟泰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一个贫农家庭。29岁到了鞍钢炼铁厂,当了配管工人,后来又随解放军离开鞍钢。 鞍钢解放后,孟泰带领全家,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了鞍钢。 一到鞍钢,他顾不得把自己的家安顿好,就往工厂里跑。当他看到高炉群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时候,就决心分担国家的困难,默默无声地工作起来。 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跑遍了十里厂区,刨冰雪,抠备件,扒废料堆,找材料,手碰破了不喊疼,脚冻坏了不叫苦。孟泰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了成千上万个零件,建起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 起初他这样做有些人并不理解,奚落他是捡破烂的。冷嘲热讽丝毫没有动摇他,他坚持到处拣废旧材料,终于带动了大家。 炼铁厂配管班工人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个月内,就回收了上千种材料和上万个零备件。 这些零备件当时根本买不到,而要修复高炉没有它们就修不成。 就在这年的7月,炼铁厂开工修第一座高炉二号高炉时,缺三通水门。“孟泰仓库”里有各种型号的三通水门1300个。幸好有“孟泰仓库”给解决了问题,在“孟泰仓库”里,任你挑,缺什么零件,它就有什么零件。 就这样,“孟泰仓库”立了大功。 后来在修复一、三号高炉时,所有管道系统的零件都是由“孟泰仓库”提供的,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在鞍钢建设过程中,抗美援朝还在继续,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还经常骚扰鞍钢。 这时,孟泰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他让老婆孩子下了乡,自己扛着行李,拎着米袋进了工厂,自愿承担起守护高炉的任务,决心与高炉共存亡。 每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孟泰就把铁钳装进口袋里,抓起一根早就准备好了的铁管子,爬上高炉的平台,站在两座高炉中间,紧紧地盯着总水门。他告诉工人们,总水门是高炉的心脏,如果敌机扔炸弹,我死也要用身体护住它。如果有特务上来破坏,先一管子结束了他! 当拉紧急警报时,工人们按规定都下了防空洞去躲避,孟泰却仍然站在高炉旁,仰面向天,搜索敌机的影子。 孟泰这种舍生忘死、誓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表现了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通过艰苦奋斗,孟泰为恢复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钢的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孟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爱厂如家、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被称为“孟泰精神”,誉满全国。 后来,孟泰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孟泰在前,千万个英雄模范紧紧相随。 1952年11月22曰,一位叫单长巨的年轻炉长,带领全炉职工,创造出了用6小时9分的时间就炼出一炉优质钢的世界纪录。 取得这一成就后,单长巨与全厂职工满怀激情地写信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向他们报告这一喜讯。 听到单长巨等工人们艰苦奋斗的事迹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给单长巨他们复信说: 祝贺你们在平炉炼钢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你们以高度的热情和创造精神,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创造了超过资本主义各国水平的炼钢时间和炉底面积利用系数的新纪录。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 在鞍钢建设中,还有很多劳动模范,其中一个叫詹建功。 在工作中,詹建功每天早早到厂,从未休息过节假日。当时,炼铁高炉工人操作水平较低,于是哪里有活,他就到哪里帮忙。 遇到高炉出现问题时,詹建功更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高炉上,随时准备解决各种问题。 有一次,高炉出铁水口已经打开,但下面没有铁罐,幸好詹建功及时发现了,才避免了一起铁水流到地上的重大事故。 除此之外,鞍钢还有李恩发、雷天壮、黄文篇……正是这批劳动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才激发了鞍钢工人的建设热情,才促进了“三大工程”的顺利完工。 P21-28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强国之举(鞍钢三大重点工程胜利竣工)/共和国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明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31750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9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10 |
宽 | 144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