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随笔《玫瑰的名字注》是作者为了解答《玫瑰的名字》而作的创作集。虽是为解答读者问题而作,《玫瑰的名字注》并不局限于读者的视野。通过这本小书,不仅可以了解到《玫瑰的名字》的创作历程,也能看出埃科是如何匠心独运,轻而易举地成为严肃畅销小说家的。
图书 | 玫瑰的名字注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部随笔《玫瑰的名字注》是作者为了解答《玫瑰的名字》而作的创作集。虽是为解答读者问题而作,《玫瑰的名字注》并不局限于读者的视野。通过这本小书,不仅可以了解到《玫瑰的名字》的创作历程,也能看出埃科是如何匠心独运,轻而易举地成为严肃畅销小说家的。 内容推荐 《玫瑰的名字注》是翁贝托·埃科关于他的代表作《玫瑰的名字》的创作谈。《玫瑰的名字》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他们经常借各种机会就书中的问题向埃科提问。比如,为什么叫“玫瑰”的名字?玫瑰与书中情节有什么关系?是否真的存在一触摸就致人于死地的毒药?迷宫是否有原型?到底谁是真正的罪犯?埃科被这些问题折磨得不胜耐烦,只好撰文为读者解惑。 目录 书名与含意 谈创作过程 中世纪,当然 面具 作为宇宙学行为的小说 谁说 暗示忽略法 气韵 构建读者 侦探形而上 后现代,反讽,消遣 历史小说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但是,先锋派(现代派)不再前进的时刻来临了,因为从此它生产了一种谈论它那些艰涩文本(概念艺术)的元语言。后现代对现代的回答足:既然这过去不能被毁灭,因为它的毁灭会导致沉寂,那么就应该承认需要重游过。以反的并非纯的游过。我考虑后现代的态度的时候就想到下而的一种态度: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很有教养的女人,但他知道他不能埘她说“我爱你爱到绝望”,因为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些词句芭芭拉·卡特兰德已经写过了。不过,有一个解火办法。他可以说:“就像芭芭拉·卡特兰德所说的那样,我爱你爱到绝望。”这样,住避免了虚假的译纯又清楚地表明我们不能以单纯的方式交谈之后,这男人还是向这女人说出他想说的话:他爱她,他在一个单纯消失的时代爱着她。如果女人继续这一玩法,她就足接受了某种爱情告白。个对话者谁都不觉得自己单纯,两个人都接受我们不能取消的过去和陈词滥调的挑战,两个人都很有意识并兴致盎然地玩起了这一反讽的游戏……但是,两个人却都又一次成功地淡起了爱。 反讽,元语言游戏,陈述的平方化。结果是,与现代派在一起,对游戏一窍不通,肯定就是拒绝;与后现代派在一起,人们可以对游戏毫无了解而把事情严肃地对待起来。这却是反讽的优点(与危险)之所在。总有人会把反讽话语严肃对待的。我认为毕加索、格里斯和布拉克的粘贴画是现代的,所以正常的人不能接受它们。相反,恩斯特所作的粘贴画,这些十几世纪版画的断片重叠,则是后现代的:人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奇异故事或梦幻叙事来阅读,而意识不到它们也是关于版画、可能还关于这个粘贴画本身的话语。如果后现代就是这样的,那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么斯特恩、拉伯雷也是后现代的,为什么博尔赫斯也肯定是,为什么现代时刻和后现代时刻在同一艺术家身上可以同时并存、快速接续或相互替换。看看乔伊斯吧。《肖像》是一个具有某种现代派尝试的故事。《都柏林人》尽管早于《肖像》,但比它更现代。《尤利西斯》处于临界状态。《芬尼根的觉醒》已经是后现代了,或至少可以说,它开辟了后现代的话语。为了理解它,需要的不是对陈词滥调的否定,而足一种新的反讽式思考。 我们已经把后现代差不多全谈剑r,包括它的初始阶段(也就是说起步于约翰·巴思一九六七年发表的“枯竭的文学”等论述,该文最近又在美国的后现代杂志《凯列班》第七期上发表)。这并不是说我完全同意后现代理论家(包括巴思)为作家和艺术家打的分数,指出谁是后现代,谁还不是。让我感兴趣的是,该倾向的理论家从他们的前提中总结出的那种理论质素:“我理想中的后现代作家既不模仿也不排斥他二十世纪的父辈和十九世纪的祖辈。他消化了现代主义,但并没有把它当成重负担在肩……也许这个作家不能指望争取或打动喜欢米切纳①和华莱士的读者,更不用说那些被大众媒介施过脑切除手术的文盲了,但他应该至少某些时候让一个更广泛的读者群感动和愉悦,这一读者群要比托马斯·曼称作艺术的献身、最初的基督徒那样的圈了更泛。砰想的后现代小说应该超越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内容主义、纯文学和介入文学、精英叙事和大众叙事等等的纠纷。我更喜欢与好的爵十乐或古典音乐的类比:在新听一段乐曲或者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许许多多他第一次听时没有把握到的东西,但这第一次应该让你兴奋到产牛再次倾听的欲望。无论是对专家还是对外行来说,概莫如此。”(巴思在一几八○年又旧话重提,但这次论述的题目是“充盈的文学”。)当然,这些话也可以被钟情悖论的人昕引用。菲德勒在一九八一年的一篇文论以及最近在《杂家》上与其他美国作家的论战中正是这样做的。菲德勒意在惊世骇俗,这显而易见。他推崇《最后一个莫希下人》,推崇其中的冒险叙事、哥特式风格、浓墨重彩的文字渲染。虽然评论界对这些都嗤之以鼻,但他认为这部小说知道如何制造神活、如何占据不止一代人的想象世界。他想知道是否会有人发表像《汤姆叔叔的小屋》那样的新作,让人不论是在厨房、在沙龙还是在儿童房里都读得津津有味。他把莎士比亚和那些知道如何使读者得到娱乐消遣的作家等同看待,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和《飘》相提并论。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太过细致的批评家才会这样看问题。他只是想拆除横在艺术与消遣性之间的栅栏。他本能地理解到,使一群广大的读者感动并占据他们的梦境,也许正是今日先锋派的做法,并且这也会让我们更感到如释重负地说,占据读者的梦境并不一定意味着给他们唱摇篮曲。它可以意味着令他们魂牵梦萦。P68-7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玫瑰的名字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意)翁贝托·埃科 |
译者 | 王东亮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4891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46.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187 |
宽 | 132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9-723号 |
版权提供者 | RCS Libri S.p.A.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