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文化》主要介绍了遥远而亲近的国度,悠远辉煌的古代文明,别具魅力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官方与民间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概述,文化产为概况,让世界了解秘鲁等。
图书 | 秘鲁文化(世界各国文化概览) |
内容 | 编辑推荐 《秘鲁文化》主要介绍了遥远而亲近的国度,悠远辉煌的古代文明,别具魅力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官方与民间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概述,文化产为概况,让世界了解秘鲁等。 内容推荐 打开世界地图,从首都北京向东偏南搜寻,越过浩瀚的太平洋,我们就可以在南美洲的西海岸赤道下面看到一块形似耸立着双耳昂首俯卧在太平洋岸的美洲豹的土地,这就是秘鲁。本书是“世界各国文化概览”之一,书中主要介绍了遥远而亲近的国度,悠远辉煌的古代文明,别具魅力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官方与民间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概述,文化产为概况,让世界了解秘鲁等。 目录 第一章 遥远而亲近的国度 一 秘鲁国名说从头 二 印加帝国的终结者皮萨罗 三 国旗、国歌和国徽的诞生 四 国之幸与民之不幸 五 遥远但不陌生的土地 第二章 悠远辉煌的古代文明 一 美洲土著文化源头新说_卡拉尔(Caral)遗址 二 古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查文(Chavin)文化 三 争奇斗妍的区域文化 四 古代文化的中兴——瓦里(Wari)文化 五 走向鼎盛的古代文化 六 古代文化的巅峰——印加文化 第三章 别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一 安第斯王冠上的明珠——帝国故都库斯克 二 深山里的建筑奇观——印加圣城马丘比丘 三 秘鲁现代考古学的奠基石——查文考古区 四 瓦斯卡兰国家公园 五 玛努国家公园 六 大洋彼岸的古老“长墙”——昌昌古城 七 阿比塞奥河国家公园 八 总督区首府风韵依旧——利马老城 九 永恒的不解之谜——纳斯卡地画 十 风景如画的殖民时代古城——阿雷基帕 十一 “四季春城”特鲁希略市 十二 香火延绵不断的帕恰卡马克神庙遗址 十三 纵横万里的印加皇家国道 十四 遗在深山人未识的丘克基劳遗址 十五 冰雪美人“安帕托侍女” 第四章 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一 近、现代文化之父 二 肥沃的文学土壤 三 艰难坎坷的舞台之路 四 异彩纷呈的音乐与舞蹈 五 特殊的民间年历 六 食在秘鲁 七 服饰趣谈 八 造型艺术面面观 九 现代艺术大师德-西斯罗印象 十 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 十一 摄影艺术和曼努埃尔·强比 十二 不断发展的影视创作 十三 西班牙斗牛和安第斯斗鸡 十四 优雅的花步走马 第五章 官方与民间文化机构 一 国会文化委员会及文化立法 二 政府文化管理机构 三 民间文化组织 四 主要文化设施 第六章 文化政策概述 第七章 文化产业概况 一 图书出版 二 舞台艺术 三 无线广播 四 唱片制造 五 电影 六 报纸期刊 七 电视 八 手工艺 九 博物馆 十 广告制作 第八章 让世界了解秘鲁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人名中西文对照表 附录三 地名中西文对照表 试读章节 二 印加帝国的终结者皮萨罗 我两次在秘鲁工作,时间先后长达11年之久。要说除了使馆所在地圣伊西德罗区的大街小巷什么地方去得最多,那就要数利马老城区的“武器广场”了——自己到广场周围的政府机关公干、到它附近的工艺品市场观光采购不算,单是陪同国内到访的团组和朋友同事就不计其数。而要说除了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和其他机构里常打交道的文化界朋友们的名字之外哪个秘鲁人的名字提到的最多,那就是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了——每次到“武器广场”必得介绍其正面的总统府,介绍总统府就不能不提到皮萨罗,况且他的青铜雕像无论是矗立在总统府西侧,还是被搬到利马老城城墙遗址公园,都照样在媒体上风光好一阵子。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到底何许人也? 像西班牙远征军里绝大多数人都出身贫寒一样,1478年出生于西班牙特鲁希略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本是皇家军队一位下级军官的私生子。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顿,没有条件接受教育,据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需要签名时,他总是画个十字权做签名。人近中年,为摆脱困境,遂寻找机会参加了征服美洲的远征军。先是跟随阿隆索·奥赫达征服卡里巴那,随后与马丁·费尔南德斯一起征服后来被命名为圣玛利亚拉安提瓜的地方。1513年,与德·巴尔博亚一起发现了太平洋。作为对他的褒奖,巴拿马最高行政长官佩德罗·阿里亚斯任命他为巴拿马市市长。1524年,他与迭戈·阿尔马格罗和埃尔南多·德·路克教士一起开始了寻找并征服印加帝国的远征——帕斯瓜尔·安达戈亚梦寐已久但不得不因病而放弃的宏伟计划。这一年,他们分两批从巴拿马出发,皮萨罗带领三十几人作为先头部队,随后阿尔马格罗率80余人增援。但这一次出师不利,他们在现今哥伦比亚的土地上尝到了印第安人的彪悍凶猛,阿尔马格罗还因被印第安人利箭射中而瞎了一只眼睛。不过皮萨罗并不气馁。他于1526年开始了第二次远征。他们从巴拿马出发后曾在海上与乘木筏北上的印第安人相遇。这些印第安人新奇的毛纺品衣着及其对家乡生活的介绍使他们确信富饶而辽阔的塔瓦廷苏约帝国(意为“东西南北四方帝国”)就在南方不远的地方。但他们也清楚,征服这个帝国远非区区百人能够成功。就在阿尔马格罗返回巴拿马请求支援时,皮萨罗及其部下在哥伦比亚中部太平洋近海嘎罗岛上遭遇的饥饿与热病不仅使多人丧生,也使幸存者士气大跌,纷纷表示不愿继续南下。更糟糕的是,当阿尔马格罗返回到嘎罗岛时,他带回的人马不是为增援南下而来,而是佩德罗·德·洛斯里奥斯派来接应皮萨罗败将残兵返回巴拿马的。皮萨罗与其他12名属下拒绝登船返回并发誓找不到印加帝国不回头——这就是著名的“嘎罗岛十三勇士”。他们在孤岛上坚守了近两年,一直到1528年皮萨罗手下的一名水手驾驶满载粮草的船只抵达岛屿,才又开始继续南下远征。他们沿厄’瓜多尔海岸由北向南艰难地探寻,终于抵达秘鲁北部的通贝斯港。上岸后的所见所闻使征服者们确信这里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那个富饶国度。皮萨罗于当年5月返回巴拿马,自负非凡地请求德·洛斯里奥斯支持他征服印加帝国的宏图大业。面对这个不久前违抗自己命令的胆大妄为之徒,德·洛斯里奥斯的回答依旧是断然否决。皮萨罗桀骜不驯的性格再一次驱使他一不做二不休——径直返回西班牙向卡洛斯国王面陈派兵征服那个遥远而富饶帝国的必要。在托莱多,皮萨罗结识了墨西哥远征军首领大名鼎鼎的埃尔南·科尔迪斯,并促使国王于1529年_7月26日签署了《托莱多和议书》。根据这个文件,皮萨罗被任命为秘鲁远征军总司令兼新卡斯蒂亚最高行政长官,并领年俸1000杜卡多金币,阿尔马格罗被授予伊达尔戈贵族称号并被任命为通贝斯市长,德·路克教士被任命为新瓦棱西亚大主教,嘎罗岛十三勇士均享受伊达尔戈贵族特权。 1531年初,皮萨罗、阿尔马格罗开始了他们的第三次远征。这一次,皮萨罗还带上了他的三个弟兄埃尔南多、胡安和贡萨洛。当他们再次到达通贝斯的时候,正是将印加帝国带入巅峰时代的瓦伊纳·卡帕克印加王染病去世而他的两个儿子瓦斯卡尔和阿塔瓦尔帕激烈争夺王位之际。此外,被印加王征讨臣服的许多属国也正伺机摆脱帝国的统治。加上此前从欧洲传人的天花病毒肆虐,帝国的光景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一切使皮萨罗对远征计划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决定向帝国纵深进军。步兵和骑兵先沿海岸南行,在萨尼亚挥师东进,直捣帝国腹地。虽然一路山高水远,他们终于在1532年11月到达卡哈马尔卡。看得出这已是一座凋敝得近乎荒废的城市。远征军向刚刚小胜其长兄的阿塔瓦尔帕发出照会,说明西班牙王国的军队已兵临城下,希望双方会晤共商大事。对西班牙人的到来,阿塔瓦尔帕一则以惧,一则以喜。惧的是这批身披铠甲手持火枪的外来人会不会就是“创世之神”维拉科恰(Viraeoeha)曾预言将终结印加帝国的天降神勇,而喜的则是何不利用这批神勇一举彻底消灭与自己争夺王位的长兄瓦斯卡尔。当他带领一众侍从仍以太阳之子的威仪来到中心广场与皮萨罗会面时,一切都已注定。礼仪、文化、宗教的差异最后导致阿塔瓦尔帕束手就擒,成为征服者的阶下囚。为免一死,阿塔瓦尔帕愿以整整装满一屋子的金银财宝换取生命。皮萨罗把这些珍宝留出一半准备奉献给西班牙国王,剩余一半则就地瓜分——那些冒死跟随皮萨罗南下远征的属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朝思暮想的黄金梦。然而可悲的是阿塔瓦尔帕并没有保住王位,甚至连自己的性命最后也没有保住。他的部将按原订计划刺死了跟他争权的瓦斯卡尔,而此时的瓦斯卡尔正是皮萨罗意欲立为新印加王的人选。于是阿塔瓦尔帕保住性命与王位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阿塔瓦尔帕于1533年7月被皮萨罗处死。 同年8月,皮萨罗率领远征军和不满印加统治的印第安人以及瓦依那·卡帕克王的幼子曼科·卡帕克继续向南方进军。11月,在阿塔瓦尔帕王被俘一周年之际,征服者终于抵达帝国首都库斯科。虽然当地百姓为曼科·卡帕克举行了十五世印加王的加冕典礼,皮萨罗也承认其王位,但在皮萨罗眼里他终归不过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1535年1月18日皮萨罗在利马定都,以其与《圣经》中记载东方三王寻找圣婴的日期重合,故名之为“三王之城”。正当皮萨罗踌躇满志筹划新都建设并委派阿尔马格罗继续向现今智利的方向进军的时候,对征服者日益不满的曼科·卡帕克决定起兵反抗并设计逃出了库斯科城。揭竿而起的印加民众迅速包围了库斯科并在城外的制高点萨克塞瓦曼与城里的西班牙守军和后来赶到的援军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天的殊死搏斗。在皮萨罗自顾不暇四处求援以便对付遍布印加帝国全境的叛乱时,从智利远征中无功而返的阿尔马格罗解了燃眉之急。当库斯科城里的西班牙守备军终于冲破曼科·卡帕克军队的重重包围攻陷萨克萨瓦曼要塞并把“叛军”赶到维尔卡班巴热带雨林里去的时候,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二人所率部队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火并,结果导致阿尔马格罗在萨利纳斯战役中被俘、受审并于1538年被处死。而作为印加帝国终结者的皮萨罗自己也于1541年6月26日被为报杀父之仇而潜入利马皮萨罗宫的阿尔马格罗的儿子小迭戈刺死,结束了充满挑战、惊骇、残暴与血腥的一生。 纵观几千年来各国对外征讨张疆土的历史,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远征美洲的艰险经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西语世界史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在西班牙王室向美洲远征殖民的事业中,皮萨罗、科尔迪斯、德·瓦尔迪维亚和德·克萨达应是名列前茅的四员虎将,人人堪称“美洲的恺撒”,而其中又以皮萨罗的经历最具震撼力。虽然科尔迪斯同样终结了美洲另一古代文明,但他的经历远没有皮萨罗的经历更具挑战性和刺激性;虽然成功征讨了智利的瓦尔迪维亚迎接了皮萨罗遇到过的同样的挑战,也没有像阿尔马格罗那样折戟沉沙,但他毕竟出身行伍世家并从二十几岁便接受严格军事训练;虽然德·克萨达像皮萨罗一样与印第安人反复交锋并成为现今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创建者,但从现今哥伦比亚北部沿海的圣玛尔塔出发到达波哥大的征途远比太平洋上的惊涛骇浪太平得多。换言之,皮萨罗在征服辽阔而强盛的印加帝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毅顽强、机敏狡诈、厚颜无耻和凶暴残忍都远在其他三人之上。 正因为如此,当利马市政府准备将矗立在总统府西侧的皮萨罗青铜雕像搬到2003年末刚刚修葺竣工的老城城墙遗址公园去的时候,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在媒体上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前者认为这样一位用火与血摧毁了一个辉煌的古代文明的真正野蛮人早就该离开市中心广场,哪怕把它封存在仓库里也别再玷污这块象征着秘鲁人民意志的地方。而后者则认为不管乐意与否,无论感受如何,皮萨罗毕竟是利马建城的奠基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利马老城区的格局就是皮萨罗所定,还是以尊重历史为好。争论归争论,利马市政府最终还是把皮萨罗的雕像移到了城墙遗址公园。 关于这座雕像,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就像秘鲁的国名来自遥远的巴拿马酋长名字一样,这座颇有争议的雕像也不是出自秘鲁或西班牙艺术家之手,甚至它的原型根本就不是皮萨罗本人。它的作者是1879年出生在美国布法罗的雕塑家查尔斯·凯瑞·拉姆斯。他早年在巴黎学习雕塑与铸造。此人喜爱马匹和一切与马有关的东西包括马球运动,还荣获过世界马球比赛冠军称号。1923年,拉姆斯以石膏为材料塑造了一名征服者的形象并送交给即将在巴黎举办的雕塑比赛,但这件作品并未获奖。1927年,西班牙特鲁希略市的阿尔瓦公爵正计划捐资为该市市中心广场建造一座纪念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雕像。而恰巧他从家里收藏的一册1923年巴黎雕塑比赛参赛作品图录里看到了拉姆斯的作品。其时拉姆斯已经过世,于是公爵便与雕塑家的遗孀玛利亚·哈里曼取得联系。双方就制作雕像的细节达成协议后不久,一座身披铠甲手持利剑骑在高头大马上面的骑士青铜雕像便矗立在特鲁希略市市中心广场上了。其实,雕像上的这位骑士并非皮萨罗本人,他的容貌与人们在史书上见到的皮萨罗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这座雕像不过是400年前为炫耀西班牙国王的威望而远渡重洋的将士们的一个象征。根据阿尔瓦公爵的意愿,工匠们用拉姆斯的原模还浇铸了另外两件,一件运到美国,另一件在1934年应利马市长路易斯·嘎罗·波拉斯之请作为建城400周年纪念送给利马市。雕像于1934年12月运抵卡亚俄港,后安置在利马市中心广场东侧大教堂门前。1952年,根据时任总统奥德里亚的建议,移置到总统府西侧的小广场一直到2003年再次搬家。 P6-1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秘鲁文化(世界各国文化概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世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426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77.8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