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淘宝西游记(这样学习更有效)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妙趣横生的西游旅程中,我们可以淘到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成为快乐的学习高手。

本书作者通过对《西游记》的反复阅读和研究,终于系统地摸索出了一些学习的门道。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活学活用,大幅提升学习力,快速走出生活的困厄。“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那些在学习的田土里辛勤播种的人们,必将在人生的原野里丰收。

每一个笨蛋都从自己的学习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快速获益。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研究两万多名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之后,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规律。他说:这些方法如果在学校普及,讲授得法的话,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一半。

内容推荐

孙悟空和红孩儿很顽皮,长大了都很有出息,从小就老老实实的沙僧同学呢?

八戒同学的起点,比悟空同学和唐僧同学都要高,可他为什么没能成佛?

观音老师是个好老师,可她为什么不理解家长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心情?

深山中的樵夫与菩提祖师多年为邻,耳濡目染,可他为什么没能成仙?

在通天河底潜心修行1300多年的老鼋,为什么始终未得人身?

如来佛祖的爱徒阿傩、迦叶,为什么会向一贫如洗的唐僧索要钱物?

……

本书将通过《西游记》中这些生动睿智的故事,揭示“明理一窍通千窍”的学习与教育密码,帮助读者成长为孙悟空式的学习行家和人生赢家。

目录

自序 教育是他们,学习是我/1

《西游记》中主要学生简介/1

《西游记》中主要家长简介/3

《西游记》中主要老师简介/5

第一章 你在为谁学习

1.孙悟空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3

2.没有动力,神仙的邻居也寻常/11

3.动力太小,众师兄学不到真功夫/12

4.动力不纯,羊力大仙皮焦肉烂/13

第二章 你在哪里学习

1.孙悟空:走到哪学到哪/17

2.长期的寺院生活害惨唐僧/21

3.环境封闭:猪八戒学习不进反退/23

4.熊罴怪幽居仙洞:由妖精变神仙/24

5.黄风怪与金鱼精:圣地出恶霸/24

6.如来为何成为佛教的最高领袖/25

7.蜘蛛精与多目怪:一窝王八/26

8.“弼马温”与“外公”/27

第三章 如何掌控学习时间

1.孙悟空管理时间的奥秘/33

2.为什么玉皇大帝能力高超/39

3.为什么老鼋修行1300年未得人身/41

4.观音菩萨为何错估取经时间/42

第四章 如何活用学习工具

1.孙悟空:人对了,工具也就对了/47

2.凡马·龙马·挤马尿/54

3.一样的长袍,不一样的和尚/56

4.唐僧读书死,行者用书活/60

第五章 学习“天才”孙悟空

1.目标在上,天天向上/67

2.要成大事,莫随大流/68

3.把乐观武装到牙齿/71

4.良师益友,多多益善/73

第六章 “高压锅”里一唐僧

1.唐僧欺骗了谁?/79

2.儒学、佛学教条束缚太严重/80

3.唐僧肉树大招风/82

4.徒弟们的挑战/83

5.性压抑严重无法转移/85

6.谁还比不上唐僧?/87

第七章 猪八戒:庸才是怎么炼成的

1.赢在起点,输在终点/91

2.定位不清,大事难成/92

3.傻瓜是吃出来的,笨蛋是睡出来的/95

4.疏于思考,没头没脑/96

5.放纵性欲无异于放虎归山/98

6.老占小便宜,老了吃大亏/100

7.太爱财,难成才/101

8.牢骚太多,一生坐牢/103

9.废物最爱说废话/104

第八章 学生与家长、老师

1.父母不在,未来堪忧/109

2.父母不会爱,孩子难成才/115

3.菩提祖师与孙悟空/120

4.观音菩萨转化“坏学生”的四大招数/127

5.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131

6.孙悟空咒骂观音说明了什么/135

7.金池长老与广智、广谋:老师黑心,徒弟狠心/136

8.如来佛祖与学生/138

9.勿忘家长:观音、红孩儿师徒犯大错/141

附录一 品味《西游记》中关于学习的格言/143

附录二 品味《西游记》中关于学习的诗词/160

后记 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书——关于阅读经典的对话/165

部分参考书目/170

试读章节

1.孙悟空:走到哪学到哪

无论环境是好是坏,孙悟空基本上都不受它的控制,是学习空间里的主人。

花果山由好变“坏”

花果山地处东胜洲傲来国。如来佛祖对东胜洲评价不错,“敬天礼地,心爽气平”。花果山更是一座好山,地位也高,“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孙悟空就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花果山给孙悟空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花果山五彩缤纷,利于石猴观察、思维和记忆能力的培养。石猴尽情玩耍和游戏,并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不少本领。后来靠自己的实力当上了美猴王——花果山唯一的美猴王,享乐天真300年。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只能活342岁。在他猴子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阶段,他意识到继续待在花果山,自己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抛弃了在花果山拥有的一切,去寻找神仙学习长生不老术。

花果山还是花果山,可美猴王已不是当年的美猴王。可见,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环境的好与坏,是由学习的需要决定的。

游学南赡部洲

如来佛祖对南赡部洲评价极低,“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这里显然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但是,因为孙悟空的起点很低,他刚到南赡部洲的时候,还只是一只猴子。如果要成功地由猴变为人,人类的穿衣打扮、语言礼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他都需要学习。所以,环境再糟糕,对孙悟空也是很有价值的。

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几乎都是大旅游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美猴王在南赡部洲待了10年,长了不少见识。但见到的都是为名为利之徒,这些人对实现他求学的目标已经毫无用处了,美猴王只好另觅他处找神仙。

三星洞内闭关式学习

斜月三星洞地处西牛贺洲,是如来佛祖的地盘。如来曾骄傲地说:“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三星洞所在之处,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书中有诗描述三星洞的周边“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这个“灵福地”风水了得:空气畅通,阳光充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地貌阔大、雄壮,让人兴奋。

孙悟空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也很开阔、幽静:“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的确是一个静心学习的好地方。

十全十美的学习环境是不存在的。三星洞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孙悟空的大师兄们都是些目光短浅之辈,但这并没有妨碍孙悟空得到菩提祖师的特别关照。他在这里闭关,待了整整10年,学到了闯天下的本事。

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

八卦炉是孙悟空另外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他由于头脑发热,欲望膨胀,大闹天宫,犯下弥天大罪,被二郎神擒住。天庭为了处死这只大逆不道的妖猴,刀砍斧剁,雷打火烧,结果孙悟空一毫未损,于是太上老君想了一个狠招——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太上老君企图把孙悟空化为灰,结果善于在逆境和霉运中生存的孙悟空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炼就了一双可以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

学习的环境,有许多时候不是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的,是不自由的。所以,志存高远的学习者,都应该像孙悟空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化苦为乐,不放弃学习,继续增长才干,在不自由中学到新的自由。

其实,孙悟空自己就是一个八卦炉,能够把所有困难、横祸当成学习的机会,把它们熔化掉,成为自己丰富人生的一部分。

五行山下五六百年几无所获

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来后,大发神威,结果“恶有恶报”,被押五行山下。孙悟空一心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终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孙悟空没有意识到,如来是给他提供一个特别的学习环境,让他在山下思过。对于这个问题,孙悟空很长时间都没有想清楚。而且这里条件实在太差,一是饮食不好,“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二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附近的顽皮的小孩在他面前扒柴、在他脸上挑菜以外,没有什么高水平的人去“探监”。

被压在山下,孙悟空的心理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恨,恨如来哄骗了自己;一种是盼,盼取经人早日到来。他“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度日如年,反思的工作做得并不够,进步无从谈起,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对于喜欢采用“关禁闭”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启发。“关禁闭”可以用,但要慎用,时间也不能太长。

取经路是进步的大教室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六百年没有长进,跟随唐僧取经仅仅14年,就脱胎换骨,升格为“斗战胜佛”,再一次充分证明:环境造就人,生活教育人。

人们常常把生活当成老师,把社会比作大学校,孙悟空也有把西天取经路视为大教室的思想。《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唐僧师徒快到宝林寺之前,又遇高山,唐僧充满了一贯的忧虑,孙悟空则以高超的智慧予以化解。

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

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

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

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

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

行者“还不曾出大门”的想法,跟革命家们“万里长征第一步”思维如出一辙,是从战术上重视学习的困难;“把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则是从战略上藐视学习的困难。在好学、善学者眼里,天地就是一间开放式的大教室!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取经所提供的第一大学习环境是让孙悟空成为“人中人”,孙悟空不再是无所顾忌的独行侠,而是一个团队里的支柱,上有师父唐僧,并肩有八戒、沙僧两师弟,他们各有优缺点。孙悟空必须协调妥当,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这时候,他是在集体中学习,通过集体学习,也是为了集体学习。

取经所提供的第二大学习环境是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有一心想吃唐僧的男魔,有想与唐僧婚配的女怪,还有昏君,等等。光靠大闹天宫时候的武艺,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智慧,动用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都要求孙悟空以开阔的心胸,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这些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真实环境里的高效学习。孙悟空显然取得了最优异的成绩。  P17-20

序言

继《取经:<西游记>里的学习艺术》(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一书之后,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淘宝西游记》。这是我利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现代学习者充电的又一大尝试。

《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有一个威力无比的宝贝——“紫金红葫芦”,无论叫谁,只要他答应,就会被吸进去,最终被化为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个红葫芦,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都能在里面被解决掉。

例如,在《取经》一书中,我通过分析孙悟空识破菩提祖师盘中之谜的过程,得出一个观点:学习就是积累智慧、学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为此,我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来证明: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情。”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的船队快接近海岸的时候,岸上的印第安人却看不到他的船队,只是看到海浪在奇异地律动,因为外来人的船只已经远远超越了印第安人的理解。

这个例子足够精彩了,没有想到《西游记》还有更精彩的例子,可惜没有来得及引用。万寿山庄主人镇元子去上界听讲之前,特意嘱咐手下的两个道童用人参果款待老朋友唐僧。这果子一万年才能结出30个,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不料唐僧傻得很,竟然不敢吃——

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

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

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

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

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

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

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正因为《西游记》有足够多的材料供挑选,在写作过程我遵循一个原则:让《西游记》自己说话,大量引用原文,而且尽量避免重复引用。这既是对原著的尊重,也使对学习问题的探讨不再枯燥。

引用原文还可以方便不熟悉《西游记》的读者,让他们有机会体会名著的魅力。即使熟读《西游记》的人,也可以温故知新——单独挑出来一小段文字,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而对学习问题不“感冒”的读者,同样可以在故事中找到乐趣。

《取经》根据《西游记》的主要人物的学习历程探寻学习艺术。与之不同的是,《淘宝西游记》首先明确了学习的几大关键问题,再通过原著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寻找解决之道。如果说《取经》是对学习问题的“全面轰炸”,那么《淘宝西游记》就是对学习问题的“定点清除”。

《淘宝西游记》是否是对《取经》修修补补和乔装打扮的结果?否。古人的版权保护意识很强,红孩儿变成观音菩萨的模样哄骗猪八戒,观音菩萨得知后勃然大怒,愤而出山,下界降魔;牛魔王变成猪八戒的模样哄骗孙悟空,气得猪八戒与牛魔王战斗的时候一反常态,冲锋在前,视死如归。——抄袭他人、重复自己,都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也对不起创作《西游记》的老祖宗。

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在飞机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发现中国有一种很有名的酒,每一瓶在市场上的价格是800元。其实,这种酒的成本只有10元!可为了把这个酒卖出去,包装花了约200元,做广告花了300元,销售这种酒的渠道商也得到了300元。一瓶只值10元的酒,消费者却要花上800元去购买,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这位企业家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撇开各种中间渠道,开始在网上卖酒,想买酒的人,只要上他的网络,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拿货。

我觉得自己的这本书,有点像这个卖酒的网站。现在的学习、教育成本那么高,就在于中间渠道耗资太多!在应试教育“毁人不倦”的中学里,在只有大楼没有大师的大学里,多少智慧的花朵凋零?多少青春、金钱被浪费?

回首自己接受教育的历程,6年小学加上高中、大学、研究生各3年,我只能说,教育是他们的。

中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封闭系统。教育与社会相分离,教育与政治、经济两张皮。这个闭合系统,被切割成三四大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例如,招生人数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论文发表的多寡。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教育官员、学校领导、教师的升迁与待遇,而受教育者的前途,他们一辈子的幸福,远远不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国学生身体素质受到应试教育的摧残就是一个明证。

中国的学校,大部分就像官僚机构,强调统一的纪律与单一的标准,真正的因材施教只是一个远古的神话,调整学校结构以满足学生个人需求也有点像天方夜谭。有人通过篡改《同桌的你》的歌词,来讽刺当今的教育:

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

然后让你在现实中学坏。

谁把你的学历变成一纸空白,

然后告诉你这是优胜劣汰。

只有学习,才是自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改革总是要付出牺牲的,在教育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总有人被淹死,被用来垫脚。可是,有谁家的孩子,有哪一位学生,愿意用只有一次的青春和一辈子的幸福去做赌注?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避免成为牺牲品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快学会学习的方法,自己教育自己!

通过对《西游记》的反复阅读和研究,我终于系统地摸索出了一些学习的门道。多么希望我在20年以前就知道这些浅显的道理、这些容易遵循的方法。回想起来,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中,尽管每一天都在学习,可是关于学习本身,关于学习方法,却知之甚少。我全部的学校生涯,就像花800块钱买了一瓶本身价值只有10块钱的酒。

每一个笨蛋都从自己的学习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快速获益。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研究两万多名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之后,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规律。他说:这些方法如果在学校普及,讲授得法的话,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一半。

真诚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活学活用,大幅提升学习力,快速走出生活的困厄。“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那些在学习的田土里辛勤播种的人们,必将在人生的原野里丰收。

后记

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书——关于阅读经典的对话

问: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教育部向学生们推荐的必读书,热心人士也大力呼吁人们多阅读经典作品,但真正去阅读原著的人还是很少,以至于有人感叹“经典阅读处于危险之中”,这是为什么?

答: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早就讽刺过,他说:“文学经典作品是那些谁都希望自己读过,但谁也不愿意花力气去读的书籍。”

首先要注意的是,教育部为什么要推荐?热心人士为什么要呼吁?据传毛泽东就曾经说过: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其实,每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宝山,有无穷的宝藏,现代人有机会去淘宝,是非常幸运的。至于人们为什么不珍惜这种幸运,不去阅读,原因很复杂。

首先,阅读经典,是有门槛的,需要成本。四大名著的总字数,多达几百万,要全部读完,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要求每一个高中生通读四大名著,并不现实。以《西游记》的各种版本为例,短的有五六十万字,长的有八九十万字。即使在大学的中文系里,四大名著一本都没有认真读过的,也大有人在。

人都是很现实的、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阅读《西游记》,并不妨碍学生参加中考、高考,也不会给忙于挣钱谋商的人带来什么损失。那么,在没有直接而明显的收益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花很大的时间成本去读那些经典?何况现在阅读的选择又是那么多。

于今影视、网络那么发达,阅读大部头经典作品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即使国家每个月都设立一个全民阅读日,也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

问:你的意思是说不读《西游记》也没有关系?答:有这么一层含义在里头。但问题是,你可以不读《西游记》,但你不能不读书吧。既然你要读书,那为什么不读《西游记》这样最优秀的书?假如你只有读一本书的时间,为什么不读《西游记》?读一本不好的书浪费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两本好书!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读书要读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书,因为它们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考验,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经。

宋真宗赵桓写过一首《劝学诗》,里面有几句大家很熟悉的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西游记》真的就是这样的书。

2008年媒体报道一个消息,说美国正在研发纳米武器,“苍蝇”、“蚊子”、“蜜蜂”一样的小武器将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这个创意,就来自《西游记》。研发人员受了孙悟空的启发,因为孙悟空喜欢钻到敌人肚子里打败敌人。

读书其实就像是爬山,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小,等他登上泰山的时候,发现天下也不大了。《西游记》就是书籍中的泰山,能够给人一览众山小的巨大收获。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引导更多人去阅读《西游记》这些经典原著?

答:办法就是改变我们对经典的态度,改造我们阅读的方法。

《西游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敬畏她,亲近她。社会上对《西游记》的评价鱼龙混杂。有的说《西游记》反映农民起义,有的说《西游记》宣扬暴力,有的说《西游记》很平庸,有的说《西游记》只是游戏之作……这些观点,要么盲人摸象,要么是指鹿为马,要么坐井观天,要么捕风捉影。

更有一些道德低下、动机不纯的人,肆意践踏《西游记》,瞎编乱改,他们津津乐道于唐僧与观音菩萨谈恋爱、红孩儿是私生子,紧箍儿变成避孕套……这些没有出息的人,对不起祖宗,实在可恶。  要增强《西游记》原著的吸引力,就必须改造阅读的方法。人们不一定会因为《西游记》承载了什么文化遗产、宣扬了某种社会道德而去阅读它,却很可能会因为《西游记》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调剂,能够给自己的学习、人生提供帮助而去接近她。

阅读是有用的。让更多人阅读经典的办法,不是反复高歌经典有多么伟大,而是要吟唱经典对现实生活多么有益。人们不喜欢数字太多,但对于自己的工资和分数,从来不会嫌多。让人们通过阅读《西游记》来实现直接而又明显的收益,就是最好的办法。

老先生们总是说,要多看名著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话说得虽然不错,可是,名著所传递的传统文化是庞杂的,弄不好的话,名著没有熏陶人,人倒被名著熏蒸。清代学者张书绅就说过:“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

既然《西游记》内容如此丰富,对于阅历有限的读者来说,泛泛而读的结果可能所得甚少;如果要精读,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改造阅读方法的第一条,就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带着实用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去阅读。如果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就能一读见效、一针见血。

问:那怎么读《西游记》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答:《西游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必须带着问题去读。这些问题,不是它们: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猴子?吴承恩出生于哪一年?王灵官为什么能与齐天大圣打成平手?《西游记》中有多少个牛精?燃灯古佛是谁……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让专家们去研究吧。

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搞好团队管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怎么样才能干一番大事业?怎么样才能避免失败?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些贴近实际,来自生活的问题,就是阅读《西游记》的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西游记》这一座大宝库,就能够任我支配,为我所用;而不是迷失方向,宝山空回。

例如,对于以提高写作水平为阅读目的的人,《西游记》的几乎任何一回,都是学习中文写作的典范。《西游记》虽然400多岁了,可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老气、老套,而是饱含现代气息,是时髦的大手笔。例如,《西游记》中的名字,就非常有趣,如“有来有去”、“古怪刁钻”、“刁钻古怪”,它们多么像现在的网名啊。

我本人也是一个例子。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当老师,之后又花了三年时间拿了一个文学硕士学位。其间那么久,都没有阅读过《西游记》。迷上原著,是最近两三年的事。著名学者林庚曾写过一本《西游记漫话》,就是这一本薄薄的小书点燃了我对《西游记》这本厚厚的大书的兴趣。我买来原著,细细品尝,算是补课。由于我对教育和学习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有过不少思考。一接触原著后,一下就对上号了,让人吃惊、兴奋!

问:《西游记》那么长,看不完怎么办?而且里面不少字也不认识,一些古诗也看不懂。

答:《西游记》有一百回,好几十万字,很多人无法完整地通读一遍,并为此而沮丧。这种沮丧感其实没有必要。没有任何规定:读书只能从第一页开始,必须从头读到尾。《西游记》的开头就很不好懂,读者完全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回目看。

阅读的时候,阅读者才是主人,书只是主人的一个工具而已。看不懂的地方完全可以跳过去不看。《西游记》中的一部分诗词,其实也没有多大意思,不看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个别不认识的字词,并不妨碍阅读,大可以忽略不计。

问:很多人不太爱阅读原著,认为看《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就够了。  答:电视有它的巨大优势,看电视也是学习、了解《西游记》的一种途径。但是如果试图通过看电视来取代阅读以便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拍得再好的电视剧,也无法取代原著。

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西游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人正是通过它认识《西游记》的。即使这部公认的拍得好的电视剧,对原著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很多改动,歪曲了原著,漏掉了不少精华。

如《西游记续集》第12集《泪洒隐雾山》。它的情节改编自原著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和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

这两回的精华就是小人物(一个小妖)的智慧。它用“分瓣梅花计”和假人头计,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骗得团团转。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西游路上的妖怪,也是各有特色的。没有三板斧,程咬金敢半路杀出吗?而在电视《泪洒隐雾山》,小妖的智慧不见了,整个一集看下来,以打戏为主,打打杀杀,还停留在表现孙悟空的勇猛上,妖怪们的言谈则非常幼稚,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也很愚蠢。这表明拍摄电视的人对原著的理解很不够。

原著中有不少精彩的对话。例如,豹子精与猪八戒打斗时的两段对话——

对话一:

那妖精闻言,喝道:“你原来是唐僧的徒弟。我一向闻得唐僧的肉好吃,正要拿你哩。你却撞得来,我肯饶你?不要走!看杵!”

八戒道:“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妖精道:“我怎么是染博士?”

八戒道:“不是染博士,怎么会使棒槌?”

对话二:

行者忍不住,按落云头,厉声高叫道:“八戒不要忙,老孙来了!”那呆子听得是行者声音,仗着势,愈长威风,一顿钯,向前乱筑。那妖精抵敌不住,道:“这和尚先前不济,这会子怎么又发起狠来?”

八戒道:“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

这些智慧的对话,电视剧里都给删掉了。所以有人要说,只有老人、小孩和傻瓜才看电视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淘宝西游记(这样学习更有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盛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2441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