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是读史(致永不死去的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凡主编的这本《求是读史(致永不死去的历史)》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20世纪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亲历者,见证历史、还原真相、订正谬误。在他们的口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系于身。

《求是读史(致永不死去的历史)》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内容涉及国宝南迁,白马诗社在纽约,陈立夫家族命运,齐邦媛从东北到台湾的历程,张作霖家族变迁等故事。

内容推荐

“求是读史”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通俗历史类读物。《求是读史》丛书以历史为主线索,以文化为品位,以普及历史知识、解开历史谜案、还原历史真相、记录历史风云为目的,选文均从已发表的文化、历史、人物类稿件中精选,以细微的笔触写出千百年来的人物心灵史,探寻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物件的颠簸跌宕,展现世间的沧海桑田。

张凡主编的这本《求是读史(致永不死去的历史)》涉及国宝南迁,白马诗社在纽约,陈立夫家族命运,齐邦媛从东北到台湾的历程等故事。

目录

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

在纽约上空飘散的“五四”遗风

为毛泽东掌勺年夜饭

档案解密毛泽东毛泽民兄弟关系

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

张一纯追忆父亲张治中与周恩来

陈立夫家族三代人命运——专访陈其美之孙、陈立夫堂侄陈泽祯

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飘零台湾两代人的命运与悲歌

张作霖家族60年风雨岁月

程默:抢拍到的历史

黄永松:让“中国结”传遍世界

民族手工艺:在传承与颠覆之间

再续犹太人“上海方舟”传奇

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

当灾难来临,我们回到妈妈的故乡

95岁老人的13年跨国诉讼

起诉日本:民间对日诉讼举步维艰

国宴上的外交风云

激荡五十年:从《红旗》到《求是》

法学家小说里的罪与罚

演讲前大使馆曾“采访”坦总统

陕北“白氏”高官层出之谜

红色档案中的飞虎队争夺战

毛泽东族谱的故事

卫浴60年:公共与私密的流转变迁

试读章节

喜欢书画文物的人,大多知道北京故宫有个“三希堂”,它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房。能诗词、擅书法的乾隆素来喜欢在全国各地寻觅历代书法大家的名帖,在乾隆十一年他找到了让他叹为观止的3样宝贝——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墨宝,被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内,闲时便拿来把玩。

然而,乾隆皇帝不会想到,他珍爱的三件宝贝会在日后的百年命运多舛,如今更是天各一方——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几经辗转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现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三希聚首”,成了文人墨客们多年来不能圆的一个梦。

而今,时光流转至2010年,“三希聚首”的梦想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共同选取了7幅国宝级书画珍藏,将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制,并将它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一起展出,展览的主题为“同根的文明两岸故宫藏珍合璧”。而挑选出的7幅书画中就包括历经磨难、分存两岸的“三希帖”。

除“三希”外,这次“合璧”亮相的还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和现藏台北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二者复制品将以“双清汇流”为主题同期推出。

除“三希聚首”“双清汇流”外,“珠椟合璧”也是此次“合璧”展览的一个主题。“珠椟合璧”意指《怀素自叙帖》的前世今生:当年因日军侵略,北平故宫文物管理人员恐藏品《怀素自叙帖》遭到破坏,因而将帖册转移,但珍稀木材制作的椟匣却被留下。孰料“珠椟”一别竟至60载,《怀素自叙帖》现藏台北,椟匣藏于北京故宫。此次亮相世博的展品,是将依原版制作的帖册置于依原样制作的椟匣中。  2010年1月21日,三大主题下的“合璧”展览在北京举行了首发仪式。会上,有位老人目泛泪光,他就是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庄严之子,来自台湾的庄灵先生。作为几十年前“故宫国宝南迁”的亲历者,如今看到“三希聚首”“双清合流”“珠椟合璧”,庄灵心底所珍藏的,追随南迁文物一起播迁长大辗转飘零的记忆,也随之被开启。

宣统出宫他入宫

庄灵与国宝的缘分缘于他的父亲庄严。1924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庄严,进入刚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参与清点清宫文物。

1925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庄严从此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

1931年,“九一八”爆发,战火离文化中心北平(北京)只有200多公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抢运国宝,但却引起各方争议。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转至上海,而北平百姓则公开表示将武力阻止文物南迁。

1933年,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日益险恶,当年担任代理行政院长的宋子文当即指示文物暂迁上海租界,并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于是,故宫工作人员开始挑选文物,装箱放置,而庄严在当时即参加了各种不同文物的装箱工作。

在北平市长周大文的协助下,第一批故宫装箱文物于1933年2月5日连夜运出午门装上火车。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从北平西站出发,开往浦口。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贴满封条的2000余口木箱。木箱里除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档案珍本外,还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列车开启,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此外还有张学良的马队随车护卫。

此后,迁出文物在上海保存4年,其间曾挑选80箱精华前往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轰动一时。而庄严正是护送这80箱文物前往伦敦的工作人员之一。P1-3

序言

寻找回来的故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西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更何况,这是一个变化万端的世界,时代潮流浩荡而来,呼啸而去。

时间是一条不息的河流,人们涉水而过,总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有的被郑重其事地对待,浓墨重彩地描绘;有的则随风而去,再无踪影;还有的没入淤泥,被泥沙裹挟,历经沧海桑田,变成记忆的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每个时代总还有一些执着于寻找印迹的人,潜入时间长河,将这些散落的记忆打捞出来。《小康》杂志的编辑、记者们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们将自己沉潜往复的探寻成果集结成册,让今世和后世的人们可以观察、了解那些沉浮于岁月之河的人生。他们跋涉所及的,既有误会重重的古代史迹,也有掩埋已久的近代史事。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发了写父亲的念头。梁培恕写父亲,是他发现外界对父亲及其思想的种种解读很多都是简单化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真实的梁漱溟是什么样的?1999年时,梁培恕完成第一稿。这本写父亲的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却已是2011年。

这是儿子眼中的梁漱溟。

曹禺诞辰100周年,人们以不同方式赞许他的成就。也有人唏嘘,他晚年时因“写不出东西”而备受折磨。作为女儿,万方则感慨:灵性慢慢干涸,这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这是女儿心中的曹禺。

83岁的萧乾遗孀文洁若,如今仍愿做丈夫的影子:写回忆萧乾的书;随身带着萧乾的刻印;讲话时,一定扯到萧乾身上。在萧乾诞辰100周年时,纪念活动不断,活动现场总能见到文洁若,拄着她那根刻了萧乾名字的拐杖。

这是妻子眼中的萧乾。

三毛去世前,留了最后一封信给自己的知己、“爱人”眭澔平。三毛死后,眭澔平接续她的脚步,用20年时间行走180多个国家,以双眼、双手、双腿完成三毛未尽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那个率真外表下,“内心压抑得很深很深”的女人。

这是爱人眼中的三毛。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

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战斗的失踪人员。”

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在“二战”时被遗弃中国,身份认同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人们向曾经的敌人之子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

原央视著名主持人、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大力倡导“口述史学”,他率领的团队用8年时间采访了3500人,最终完成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到底讲的是什么?那些亲历者的讲述令人动容,那些普通的生命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为何会让人潸然泪下?

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怪异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朝晚期一个昏庸的高官。然而,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制造的百年冤案?

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跑到中国在黄土高原栽种了1800万棵树?

一个93岁的中国老人,又为什么要坚持在日本打13年的官司?

……

沉没的故事一经浮出,就一定能让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惊讶不已。

有些故事是讲大人物的,比如张治中女儿记忆中的周恩来,张作霖家族的60年甘辛,陈立夫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冰心与巴金的98封书信,儿子眼中的梁漱溟,名誉遭受磨损的曹禺晚年,林洙读懂的梁思成,等等。在那些名满天下、纵横世界的政治人物、文化名人的光环背后,那些被故意忽略或有意忘记的真性情悄然揭幕。后人由此理解他们的选择,赋予他们的爱恨以不同的意义。

有些故事是描述大事件的,关于一个国家的新生时刻,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关于八年抗战中真正的战士,虚构与真实的中国远征军,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命运悲歌,永远无法抵港的太平轮。在战火纷飞、国家创立的时刻,把青春与热血献给理想、却又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一代人,他们的经历岂能成为历史的空白?!

还有的故事是关于小人物、小事件、小传奇,讲述的都是时代中被裹着踉跄前行的人们。比如程默,一位摄影家,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影像记录者,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的野蛮大轰炸,也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延安的生活工作,还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比如康国雄,民国著名金融家康心如最小的儿子,本是“1949年以后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却因一顶“蒋介石干儿子”的大帽子,被困扰了一生,他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带着家人“活下去”。还有霍元甲,传奇的精武英雄,他的真实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非剑拔弩张,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却幸运地遇上了孙中山。  那条名叫历史的长河,不舍昼夜,奔腾向前。每一朵浪花里都隐藏着故事,每一颗水滴里都饱含着人生。难以忘怀的硝烟,爱恨交织的时刻,被碾压的人性,被命运捉弄的才华,都会相拥着、碰撞着,如泥沙俱下一般,汇入时代的大海。

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都注定以各自的方式与历史相遇。纵然我们不能复原历史,但我们还可以打捞记忆。最能打动人们心扉的,就是那些迎着命运的抗争。这与成败利钝无关。

请大家静一静,读一读这些故事。谢谢。

是为序。

钱文忠

2015-01-0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是读史(致永不死去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04671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4244131
中图分类号 K2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