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传》——全国首度公开发行,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特别纪念!

真实客观的还原、不偏不倚的理解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和毛泽东的时代!

瑞贝卡·卡尔(RebeccaKarl)版毛泽东传,迄今为止涵盖最新成果的毛泽东传记。作者是纽约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中国生活20余年,亲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种变化,她在该书中融合中外各种观点,结合世界时代大背景以及当前毛泽东研究最新成果,阐述和揭示了一位20世纪伟人与中国百多年来历史变革与转型的深层内在逻辑关系。与以前毛泽东传记相比,观点更新颖和独到。

内容推荐

毛泽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如何发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并探索和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哪些成就?他因何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最终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由此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所有这一切存在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关系?

《毛泽东传》将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起点上,在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国际视野,阐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构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主义历史的核心,也是上个世纪社会改革以及现代化历史的核心”的崇高地位。  《毛泽东传》由瑞贝卡·卡尔所著。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毛泽东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 从自由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1912—1921年)

第三章 从城市走向农村(1921—1927年)

第四章 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到陕北(1927—1935年)

第五章 延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5—1949年)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第七章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恢复(1957—1965年)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政治挂帅(1966—1969年)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结局和毛泽东去世(1969—1976年)

试读章节

毛泽东的延安生活和“毛泽东思想”的阐述

居住在窑洞里的农民长期穴居在延安附近的黄土坡上,毛泽东因长征而产生的疲惫在些许宁静中得以恢复。1936年底,他的女儿李敏出生了,他可以陪伴在这个刚出生的女儿身边共享天伦之乐。李敏也是毛泽东与贺子珍所有的子女当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然而,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了。1937年,贺子珍再次怀孕,她要求毛泽东送她去苏联接受医疗护理。长征中遗留在体内的流弹碎片引起贺子珍很多生理上的病痛,她考虑堕胎。去了苏联莫斯科以后,贺子珍一直停留在那里,经过再三斟酌,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可孩子降生后,很快又因为肺炎夭折了。四岁那年,李敏被送往莫斯科陪伴母亲。早在1936年,被找到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两个孩子已经去了莫斯科。他们在那儿团聚了。193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正式离婚。

在延安,毛泽东重立家室,娶了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江青。江青是在1937年日本侵占中国后,与一大批左翼艺术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一同逃离上海,聚集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尽管江青出演过几部电影作品,但由于她缺乏革命性,共产党内大部分人都非常憎恶她,他们欣赏贺子珍,对毛泽东的此举感到困扰。江青很快成为毛泽东的妻子,直到她去世之时都一直保持着这个身份。他们唯一的女儿李讷长大成人。

尽管个人生活上有一些变化,又面临着在一个新地点发起共产主义运动的困难,毛泽东充分利用了在一个地方安定生活的机会,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苏联经济与哲学以及列宁的经典著作。他的秘书陈伯达一直协助他。陈伯达是从苏联回来的对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37年随左翼知识分子一道离开北平后到达延安。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毛泽东熟练地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类型分析方法,以及其他革命历史哲学的理论要素。毛泽东阅读这些作品时所做的注释与评论,揭示出了他自己的思想历程。对于斯大林机械理解历史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毛泽东发自内心的批判也清晰地显现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创立了他自己的政治理论,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原则全新激进的解读。这一理论,即著名的“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些年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显然是建立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独辟蹊径的探索的基础之上。毛泽东思想也通常被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或者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不过,当它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一元化的信条,并被认定为一种既成不变的文化发展方向时,这种提法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经得起检验。马克思主义是(也将一直都是)一个伴随着争议发展的理论,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化”就是这一激烈斗争的话题。对毛泽东思想更恰当的理解,是将其看作毛泽东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方法,将中国历史和当时的现实相融合,又通过对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解读,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物。这样的双向解读,正是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灵活辩证关系。

毛泽东这一时期的理论学习,在他同党内那些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党员们之间展开理论和权力上的斗争之时,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这些曾留学莫斯科的党员们又一次尖锐地批评了毛泽东的农村革命路线。这些日子的学习,也为毛泽东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提供了精确的理论指导:什么是中国开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如何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以及眼前最为紧迫、亟须解决的任务--该如何抵御日本的入侵?另外,延安时期及其之后的日子里,毛泽东思想也正式成了中国共产党和游击队作战的原则。也许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成了缔造一种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这种革命文化能够维系长远的社会运动,以激发全中国人民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共同克服所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以对抗一个强大的敌人:日本人。

P88-92

序言

对于一位从事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学者而言,如何对毛泽东与中国革命这一论题进行历史叙事和阐释评价无疑是极为困难的。它之所以富于挑战性,部分是因为这本是一个充满着政治色彩和个人情感倾向的话题;部分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毛泽东与革命的关系意味着什么,在他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从迥然各异的目的与期许中,去理顺当代经济、文化、政治需求,即便是以最为接近历史故事(historicalmoment)的方式,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如何对我们所研究的历史故事保持忠诚,即便是在当下回应公众的质疑,或是与之谈及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密切关注我们的现在,然而这是否已足够替代当下对那些历史故事的关注?我深信绝非如此。

在中国人的眼里,我的这项研究工作或许有着更多的一层困难:毕竟我不是一个中国人,也不在中国长大。不过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正值毛泽东刚刚去世不久。当时,为了一系列不同的政治构想,抓住一种不同于既往的全球化历史契机,毛泽东时代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MaoZedongThought)正被重新评价和定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长沙生活了一年多,那时我已经可以说一点中文。在那充满变化的年代里,我从我的朋友、学生,还有一度与我座谈过的人士当中,获悉了他们在毛泽东时代的遭遇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所做出的评价。当我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直至21世纪初,在中国度过更多的岁月之后,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内所发生的巨大转型。而这对于正确地记录这段历史日益构成了挑战。

我对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记述的这项工作,绝非以观察或实验为依据。我没有去寻找那些对于颇有争议的论题富有真知灼见的新资料,也无意去做此类的发现。相反地,我把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融入历史背景的语境阐释(interpretivecontextualization)的领域当中。我认为,只有将毛泽东放置在20世纪世界的全球背景之下,也就是让他置身于社会主义、(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抵制资本主义、冷战和激进的第三世界主义等风起云涌的全球浪潮之中,才有可能重新正确评价毛泽东。20世纪,不仅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毛泽东也在其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毛泽东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但同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一位终生不渝的革命家。纵观世界历史,20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而这对于中国以及马克思主义而言,都至关重要。不论好坏,作为对于这个革命世纪的回应,毛泽东投身其间,并有助于那个时代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而与此同时,与之相呼应的是,那时的世界也与中国发生联系,反过来也影响到了中国。我衷心希望在本书中,我能对此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辩证的叙述。  本书的写作目的因此也是多重的。一方面,有关毛泽东时期的大量书籍、论文、回忆录以及虚构性记述,都将毛泽东从被人为披上了帝国主义和殖民外衣的全球资本主义的语境当中剥离出来,而视之为孤立封闭的中国出现的伟大历史人物,这显然令人相当痛心。为了修正这种偏见,我试图将毛泽东放置在他所处的时代,放置在20世纪中国历史,以及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其革命实践的世界性试验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来考察。借此,我希图用一种完全非主流的对当下和未来的历史展望,来清晰呈现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以及像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出现或发生的,并阐明这些为什么能够出现或发生的原因。对我而言,本书是这样的一个计划,它致力于还原毛泽东——为他的时代,还原作为20世纪历史主潮的社会主义及其革命实践。不过,我要声明的是,从过去到现在,我对为毛泽东大唱颂歌并无兴趣。我所做的,只是希望还原一种世界背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总体意识:他为什么崛起,是什么让他和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又是什么让他成为一位极具独特影响的领袖人物。

另一方面,我意欲借助检视20世纪世界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来指出以下这一点:当时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能回答我们今天所提出的问题,即当下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追求与经济迫切需要,已迥异于毛泽东时代。在当下,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在民族主义的感奋下追求纯粹的财富与权力,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这些并不是毛泽东时代所主导的追求与欲望。如何解释那个时代与现在的不同?如何在历史偏离(historicalaberration)的状态下不带偏见地去理解这种差异?也就是说,我们该如何站在毛泽东的那个时代的立场上去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即便那个常令我们回想起来的时代已经远去?

上述这些,便是我写作这本书的中心意思与基本目的。

另外从最直接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是为了应对我的大学教学工作的需要。而更主要的是,我希望借助本书,让那些不熟悉中国、毛泽东,以及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的欧美读者,了解这一切。我以自己所期许的深度与阐述的严密性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同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以方便对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抱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也许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也会拨冗读读这本书。我惟愿如此。

最后,我衷心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为翻译和出版本书所做的努力,使得本书的中文版能够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可以及时面世。

瑞贝卡·E·卡尔(RebeccaE。Karl)

2013年1月15日纽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瑞贝卡·卡尔
译者 龚格格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97328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3211611
中图分类号 A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Duke University Pres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