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母亲》内容简介: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
图书 | 母亲/新课标课外经典阅读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高尔基的《母亲》内容简介: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 内容推荐 《母亲》是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该书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母亲》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1 每天在郊外工厂区的天空上,在布满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在工厂的汽笛震颤着狂啸起来的时候,那些在睡梦中疲惫的身子骨还未能完全恢复的人们,满脸不高兴地,就好像受惊的蟑螂一样,从那些破旧矮小的灰色房屋里走到街上。 工厂吞没了整整一天的时光,机器从人们的躯体里榨取了它所需要的力量。一整天的时光就这样毫无踪迹地从生活中逝去了,他们的生命又缩短了一点。但是,他们看着眼前的享受——烟雾缭绕的小酒铺里的休憩和快乐——还是觉得非常满意。 无论他们在哪里见了面,每次都说工厂,谈机器,骂工头——他们思考的东西,全部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在单调乏味而毫无变化的日子里,笨拙而乏力的想法有时也会发出孤独的亮光。他们回到家里就跟妻子吵闹,经常是拳脚相加的。 年轻的不是下酒馆,就是依次在各家举行晚会。他们拉起手风琴,唱着邪淫放肆的曲调,说起卑鄙过瘾的话,跳舞,喝酒。十分疲惫的人往往容易喝醉。醉了之后,满腹无名的怒火,立刻就翻腾起来,寻找着爆发的机会。一旦有了这种可以发泄的机会,他们便抓住不放了,就算是为了一丁点儿小事,也会像野兽一般残暴地厮打起来。头破血流是常事,有时打成残疾,甚至将人打死。 一些外地人偶尔也会光临这城郊的工厂区。 起初,他们只因为是陌生人而受到大家留意。后来,听他们讨论他们从前工作的地方,才稍微对他们有点好奇。 当他们感觉到这些陌生人与众不同的时候,工厂区的人们就把他们牢牢记住了。他们非常警惕地对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他们生怕这种人在他们生活中扔出某种东西,能够破坏他们虽然沉重却还平静的生活和常规的东西。虽然说是无聊,但人们已经习惯忍受生活加给他们的自始至终的力量的压迫,他们并不期望什么较好的改变,他们认为一切的改变只会加重压迫。 钳工米哈依尔·弗拉朵夫,也是这样生活着。他是个毛发浓密、脸色阴沉、眼睛非常小的人。当他那双眼睛藏在浓眉底下看人的时候,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猜疑的、不怀好意的冷笑。他在工厂里技术超群,是工厂区首屈一指的大力士。他对老板的态度很粗鲁,所以得到的工钱极少。每当休息的日子,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太喜欢他,也挺怕他。 偶尔的,大家想给他点教训,但总失败。弗拉朵夫看见有人前来挑衅的时候,便手操石头、木板或者铁片,宽宽地叉开两腿,默然无声等着来犯之敌。他那张从眼睛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嘴脸和那双黑毛浓浓的手,使大家感到恐惧。特别是他的目光,使人一看就胆寒——细小而且尖锐的眼睛,好像钢锥一般地刺人,与他目光相遇的人,都会感到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毫不留情的野兽般的冲劲。 “给我滚开!孬种!”他小声怒骂。从他满脸的毛须里面,露出又大又黄的牙齿。原想要揍他的人们一边流露出胆怯,一边咒骂着离开。 “孬种!”他在他们的背后骂着。他的双眼中透出钢锥一般锋利的冷笑。他挑衅似的伸直了脖子,昂起脑袋,跟在他们后面嚷道:“来呀!不怕死就滚过来!” 谁都怕死。 他养的狗非常高大,正如他自己非常高大一样。每天进厂的时候,那条狗总要送他到工厂门口,快到黄昏时,再到工厂门口去等他回来。每到休假日,弗拉朵夫就到酒店里去。他默不吭声地走着,好像是在找人似的,用眼光搜索着别人的脸。那条狗晃着长毛大尾巴,一天到晚地跟在他身后。他喝醉了之后就回家,坐下来吃晚饭。他用自己的饭碗喂狗,但从来不抚摸它。 那条狗也睡在他的身边。 在得疝气病快要死的那五天里,他全身变黑,双眼紧闭,咬住牙齿,在床上不断翻滚,时不时地对妻子说:“给我拿点老鼠药来,把我毒死算了……” 大夫告诉他要用粥剂治疗,而且必须接受手术,当天就得把他送进医院。 “去你妈的——我自己会死!…··孬种!”米哈依尔声音嘶哑地骂着。 大夫走后,他妻子边泪流满面边恳求他进行手术,但他却捏起拳头吓唬她,叫道:“我好了——对你没好处!” 早上,汽笛声响,工人们赶着去厂里上班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张大嘴巴,躺进棺材,而眉毛却怒气冲冲地紧锁着。 去参加葬礼的只有妻子、儿子、狗,以及被工厂开除了的做贼的老酒鬼达尼拉·沃索西柯夫,和几个在工厂区要饭的。他的妻子小声地哭了不大一会儿,鲍维尔没有哭。在路上遇见棺材的人们,都停住脚画着十字。 他们相互地议论着:“从今以后彼拉盖雅可以安心啦,那个人死了……” 有些人纠正似的说:“不是死了,是倒毙了……” 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母亲/新课标课外经典阅读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高尔基 |
译者 | 徐春和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6455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4 |
CIP核字 | 2013101761 |
中图分类号 | I5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