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1.李鸿章的文学抱负

“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清朝的桂冠诗人。”

早在1846年,李鸿章就写下了这句对研究李鸿章一生的人来说意义深刻的话。当时,这位勤奋聪慧的年轻人正在为翌年将要参加的更高层次的考试做准备,一年后他将达到他祖国的最高文学水准——进入翰林院。

他完全获得了那项荣誉,并且在四千名考生中名列前三甲,我们可以设想的是,即使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也无疑可以在同时代有天赋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自己的一些话语显示他的志向非常崇高,他的勤奋和智慧很大程度上都用在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上,不管他的雄心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那些密切注意了他的卓著成就、对他赞誉很高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提出反驳意见。

李鸿章记事录里面的文字都是他时不时仓促、随意地写下的,同时他的语言风格和措词展现了他的勤奋和煞费苦心。这一切都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最重要的事实——从李鸿章的学生时代开始几乎延续到他死的那一天,他最珍视的是文学事业,他希望自己在祖国后世的传说之中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而存在,并且作品被人称颂。

“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清朝的桂冠诗人,”他在1846年写道。“我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五十年前他十分确切地告诉一位纽约记者。

“1846年1月——这天,完成了最后一堂考试,我知道自己考中了进士!我还知道自己名列前茅,因为答题的时候我笔意纵横,那些古典佳作我都能一字一句地背诵下来。”

“我相信就算是学识渊博、擅长六艺的周文王给我出考题,我的答案也会令他满意。一些艺术门类自周朝就开始兴起繁荣,我在这些方面的造诣肯定会让他惊奇。他曾教导我们,六艺是一个人生活和幸福的必需品,但他对经典古籍没有做过多的讨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这些古籍还没有现在这样重要。”

“周文王把六艺中的乐放在首位。这一方面我有所欠缺,因为如今是不会有绅士在大街上演奏乐曲,在集市上唱歌的。对射箭的技艺我也不在行,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成问题。两千八百年前,我们家族里有一位伟大的祖先,他的箭术非常高超。他制造了亚洲的第一批弓,材料都是取白某种不知名的树心,然后放在年轻母猪的尿液中浸泡数周,最后就变成了世界上最牢固、准确度最高的弓。我现在就可以练习箭术,并且变成一个能手,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士兵,现在狩猎也不能养活一个年轻人了。”

“骑术也是同样的情况。目前,马匹的使用量并不大,我也没有想过要去北部或西部骑骆驼。而且,骑骆驼并不是骑术。”

“但在周文王的其他三艺中没有我不擅长的,我肯定能让他满意,就像对我的进步满意的(此处这位年轻的进士列出了二百七十多个人名)……不管是背诵古典佳作,还是书法、数学、天文学,以及在社会、宗教仪式上我都十分振奋、充满信心。我还要不断加强天文学的学习,只有懂得天文学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诗人。”

“并不是只要一个人是进士,他就能创作出伟大的经典作品,但如果接受了那样的教育,并领会到了教育背后的仁爱,还能从仁爱出发找到愿望和目的,那么他就能胜任能使他的名字在同胞中光荣留存的工作。”

“这些条件我都已经具备了。我现在虚岁二十五岁,我的父亲现在虚岁四十二岁,我们之间相差十七岁。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我不整夜遭受困难,或者是不被这个喧嚷地区的恶棍袭击,而且这里的长官或总督能让我在他手下工作的话,我会十分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自尊和在别人心中的威望。人们可能会嘲笑我,学生们可能会朝我扔石头,学者和朋友们,特别是(另一个长名单)……可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清朝的桂冠诗人。”

“1846年1月27日。——今天我第九次读完了经典的《列女传》。我的书籍清单上的书量并不是很大,但我正充分利用那些我有的书。每次我认真地细细品读一本书时,我会在书的开头直到结尾都做上笔记。”

“这本书是那些我没有尝试去熟记某个章节的经典作品之一,但这本书中有很多优美的段落,那些对动人的英雄妇女的记录最为有趣。我已经在进行一些诗歌的创作以此来做纪念。”

“1月28日。——今天家人十分认真热切地在我面前提起了我的婚姻大事。特别是我的叔父,他比我父亲还要急切,他们在为我安排和合肥的一个姑娘联姻。这个年轻女子极其端庄有礼,只要是我能想到的美德她都具有,而且我母亲还担保说这个女子在任何方面都很能干。至于她的外貌,能让任何的年轻男子都想娶她回家。但常言道:‘摘花过早,生命之树的果子也就部分没了。’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使我印象很深。”

“并不是我不想娶这位来自体面家庭的甜美少女。她的家庭无论是在财富和名望方面都与我家门当户对,只是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准备好组建家庭——不管我的叔父会怎么说,也不管那些未来的遗产。我自然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我的人生会很长,我会获得足够的机会来取得成就并丰富我的人生。一个男人应该有足够多的子孙后代,来继承他的事业,这是既神圣又合理的,我也没有考虑过反对这样的自然规律和祖上遗训。”

P1-3

目录

编者前言

前言

1.李鸿章的文学抱负

2.李鸿章对基督教的看法

3.与戈登将军的关系

4.在嫘祖圣地前

5.在饥荒时期

6.献身农业

7.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思考

8.政变即将来临

9.在沙皇加冕典礼上

10.在德国的人和事

11.在法国和英国

12.大西洋上的航行和纽约

13.美国见闻

14.日记中的短注

15.义和团危机中的任务

16.奉命拯救朝廷

17.中日朝鲜之争

18.割让台湾

19.对杰出人士的评价

20.鸦片瘾和鸦片交易

地点、人名等

序言

我们相信,李鸿章的这些日记将说明事实的真相,或者为那位著名的总督辩护。他在生前随时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求福祉。已向公众发布的翻译稿件中的内容形式,无疑会吸引读者的注意。

人们可能觉得这位总督肯定不是一个认真记日记的人,实际上,恰好相反。北上到天津时,他把许多手稿都留在了汉口,后来在天津二十四年里的文稿都完好地存放在他的私人豪华宅邸里。直到大概两年前,两广总督,李鸿章的侄子,从汉口、广州、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十多个城市,收集了他的作品,存放到了这位老总督位于广州宫殿似的住宅内。后来,经过清政府的准许,同时经过李鸿章遗产继承人和托管人的同意,我们对大部分的文件和笔记进行了检查,并由继任总督的秘书R.艾米特·罗伯茨少校,在北京的王博士和广州的徐载老先生的协助下细致地进行了翻译。

我们将这位总督留下的文稿中的十七万多字翻译出来,并做出了比较分析。这一大批笔记是这位大学士第一次被译成英文的作品,这些作品第一次呈现到了英国和美国公众的面前。

需要指出的是,译作将不同的话题分门别类地放到了不同的标题下。在家人和朋友的亲切帮助,以及清政府的许可下,我们得到了处理这些从各个不同城市收集来的原稿的权利。处理中的一条线索可能是同一时期李鸿章的日记汇总。由于李鸿章可能会到清王朝的另一个地方担任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位。他可能会重新回到以前的话题,写上个三五页,或是二十页。再到后来,再次回到之前的话题,他可能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于李鸿章的作品数量巨大,共计约一百六十万英文文字,要把它们全部出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好就是从他的日记和别的手稿中挑选素材,归类到适当的主题下,同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然后,这就引入了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译者在将李总督精心处理的文字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些许困难,因为在确定事件发生时间的问题上他们完全理不清头绪。从李鸿章的早年开始,到他在天津担任总督期间,他都是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标注文稿——用奇怪的循环和统治时期。甚至对那些参与到翻译工作中的学者来说,这都根本无法理解。他们一致认为要想弄清楚每个条目产生的确切时间,需要耗费一个中国历史专家一年的时间,于是他们都赞成省掉其中的一部分。

自1870年后,虽然李鸿章通常用的是更现代的计时方法,但也有时候在给一些手稿和作品注明日期时走极端。例如,用“光绪十年,阴历五月十二,未时”来标记一些琐事发生的时间,完全忽略了去陈述与世界范围内都感兴趣的评论或史料相联系的时间和地点。在本书后半部分的一些内容中,有相应的日期标注,这是为了将这些事件与李鸿章对应的生活时期联系起来,而不是因为时间的存在会增加或减损他的作品的政治或文学价值。

可以说,这本书并不是想冒昧地把李鸿章关于以下给出主题的所有作品,或者是更大部分的作品都呈现在各种小标题下。而是要根据编者的目的做出选择,以挑选出那些他认为是最广泛最持久地受欢迎的内容。

W.F.曼尼克思

1912年12月于上海

内容推荐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有人说他是功臣,因为他创办淮军,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因为经他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备受争议的人物,在西方却享有盛誉。

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中西方对他会出现如此迥异的评价?当时的晚清究竟是怎样的境况?李鸿章为什么能成为晚清重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究竟是如何签订的?

《李鸿章回忆录》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威廉·弗兰西斯·曼尼克斯,因此该书的视角与其他写李鸿章的传记有明显的不同,能给读者以新奇和独特的感觉。这本《李鸿章回忆录》的写法类似于纪传体史书,能让读者顺畅地了解到作者想要向大家传递的各个方面信息。

哈尔滨出版社打造的这本《李鸿章回忆录》语言准确到位,不拖沓,符合人物传记的语言风格,同时能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李鸿章的各个方面以及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编辑推荐

威廉·弗兰西斯·曼尼克斯所著的《李鸿章回忆录》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题材图书,正如书名,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的各个方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李鸿章是在晚清时期在内政外交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它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威廉·弗兰西斯·曼尼克思
译者 崔珊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415237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3176857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