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21世纪心理健康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焦虑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感觉。人类尽可能地不受焦虑侵扰,看来只能是个深藏心底的梦想。我们常常会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神经质……本书作者描述了焦虑的感觉,考察了焦虑的种种心理状态,破译了焦虑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了改变和克服焦虑的方法,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中作者描述了焦虑的感觉,考察了焦虑的种种心理状态,破译了焦虑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了改变和克服焦虑的方法。作者要说的是:我们越是勇敢地面对焦虑,就越能正视我们需要改变的东西,我们也就越能与自己的感觉有更多的联系。我们会因此变得更为真诚,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真实,我们的人际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切,和善,更加具有活力。

目录

前言

上篇 认识焦虑

第一章 情绪与焦虑

一 什么是情绪

二 情绪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三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吗

四 与情绪同在

五 与焦虑相遇

六 焦虑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章 焦虑是怎样产生的

一 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

二 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

三 焦虑起源于认知障碍

四 焦虑是缺乏关爱导致的

五 有关存在意义的困扰导致焦虑

六 应激——引发焦虑的导火索

中篇 管理焦虑

第三章 精神分析观:了解并正视自己的内心冲突

一 了解自己,降低“水线” 

二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三 重新审视并评价自己的早年经历

四 接纳自己,引导自己

第四章 行为治疗观:学习恰当的行为方式

一 学习放松自己

二 掌握系统脱敏的方法

三 人际关系中的自信训练

四 其他降低焦虑的行为治疗技术

第五章 认知治疗观:从认知人手解决问题

一 合理情绪疗法

二 调节并选择构念

三 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 了解并矫正消极自动思维

五 问题解决训练

六 应激一接种训练

第六章 存在一人本主义治疗观:为关爱生命而作出建设性选择

一 给予生命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二 正视并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 选择为生命注入意义

下篇 焦虑的应对

第七章 青春期与社交焦虑和考试焦虑

一 青春病之一:社交焦虑

二 青春病之二:考试焦虑

三 青春期的发展任务

四 青春期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同一性危机

第八章 要社交,不要焦虑

一 社交焦虑的认知调节

二 社交焦虑的行为训练

三 情绪表达训练

第九章 带着适度的焦虑去考试

一 考试焦虑的认知矫正和弥补

二 行为训练:学习自信心和时间管理策略的培养

三 情绪管理训练

结束语

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焦虑的另一面。

即使是正常的焦虑,如果过度了,也会妨碍人的成长并给人带来很多苦恼。

例如,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如果他过分担心学习成绩,学习时注意力便难以集中,记忆力也会减退,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卑,会处处小心谨慎,不再敢追求高目标,严重的甚至会丧失保持原有水平的信心。

过度的焦虑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而且还会损害人的身体,影响人的食欲、睡眠,使人总处于疲惫状态。

道德焦虑若过度,同样会给人造成伤害。最典型的要数中国“文革”时提倡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了,以这样的道德准则要求天性善恶并存的人,其结果必是给人造成极大的内疚感、自罪感和困惑感,使人对自己极为苛刻、严厉,极端者甚至会以己为敌,与之伴生的则有:不接纳自己,怀疑自己,自我评价极低等。

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今中国的现状是,人的道德焦虑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再是过度而是十分地不足了。因此才会有诸如见死不救、撞人后驾车逃逸,以及泛滥成灾的欺骗、贪污、腐败以及为私利而毁坏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也许现在人们已开始意识到道德焦虑不足所带来的后患,开始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作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重新发现自律的莺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看病态焦虑对人的影响。

病态焦虑会使人长期处于与处境极不相称的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使人总是提心吊胆,被无名的恐惧、担心和忧虑所困扰,任何一个微小的事情都能使他作出最可怕的联想,如家人迟归会被想象为发生了车祸,工作中的小过失被夸大为会被革职的重大事故,就这样,在无名焦虑和预期焦虑的夹击下,受尽煎熬,植物神经系统也有可能出现严重紊乱,以至于经常出现心悸、头晕、浑身无力、胸闷等功能性障碍。

焦虑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它可能给予我们又可能剥夺我们,它可能保护我们又可能伤害我们,但如果我们对它的特点有了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就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引导它,与它同行,就像我们能与其他情绪友好同行一样。

P22-23

序言

300多年前的1675年,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完成了他的《伦理学》一书。在这本哲学名著中,他对人类的情绪、情感作了大量描述性陈述,他指出:“我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

斯宾诺莎的眼光何其敏锐,早在几百年前就对情绪有了如此细腻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一生努力实践理性人生。

但是,我不赞成斯宾诺莎关于“克制”、“控制”和他在以后的篇幅中反复谈到的“消灭”情绪的说法,也许在人借助科学手段认识自己之前,不得不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应付自己的情绪。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科学心理学已诞生了100多年的今天,在人类对自身又有了更深入认识的今天,在了解人都是善恶并存的这一事实的今天,人也应该学着接纳并且善待自己了。

更何况情绪还是我们得益于祖先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由于它的存在,人类才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尽管过度或不足的情绪会产生问题,但这世界上什么过度或不足不会成问题呢?善念过度,正义感不足不也都会带来问题吗?想想那个东郭先生!

再看世界上的事情,作用力总是等于反作用力的。对过度情绪的处理也一样,我们越去控制、压抑甚至企图消灭它,它的反冲力就会越强,它对人的伤害也就会越大,待到极限时,就有可能把我们淹没。

所以,在和过度的情绪——人性中的一部分——相遇时也一样,还是和平共处的好,要用“理解”、“调节”、“管理”取代“控制”、“克制”与“消灭”。

对待焦虑也一样。

焦虑是人性中最容易影响并且左右我们行为的情绪之一。过去人们常把它当作贬义词,这是不恰当的。试想,在危险面前我们若没有焦虑甚至恐惧(焦虑的最高级),我们怎么可能有逃生的反应与保存自己的希望?考试时一点焦虑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调动积极的心理能量去做题?

请换一种角度去体验焦虑吧!学习用一种更积极、更富有人性的方式去体验它、引导它、调节它,使它成为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动力,并让我们拥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所以,让我们学习——与焦虑同行!

后记

用《与焦虑同行》这个书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目的在于为焦虑正名。

焦虑是一个中性词,它适度时,是我们可以依赖的重要内在资源,它过度时,则是在向我们发出需要做重大调节的预警信号。

中国有一个成语“熟视无睹”,焦虑的积极面便是我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之一。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夸大了焦虑对人的害处,以至于很多人都把“焦虑”当成了贬义词。

这种对焦虑及其他情绪的误解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我希望这本书能为焦虑正名,使读者认识到焦虑的双重性,学会善用其积极面并调节其消极面。

我对焦虑等情绪的认识源于我十多年的咨询经验与研究。1984年我开始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时,眼里看到的都是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一过性的并且是可以自愈的。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心理疾病下掩藏着可以无限发展的成长潜能。

刚开始接触各类情绪问题时也一样,一听到哪位学生说他焦虑、担心、痛苦、忧伤时,我就十分紧张,怕这位同学会出事,但后来我发现,人对自己的情绪也具有无比奇妙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他愿意朝积极的方面努力,他就能很快重新振作起来;我还发现,情绪原来是我们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作为情绪之一的焦虑亦然。

即使典型的神经症与精神病患者也一样,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足够的调节能力,关键只在于如何激发起他们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的愿望。

而心理咨询的任务则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所具备的内在资源(情绪、意志、智力等),并激发人善用自身资源的愿望。

“条条道路通罗马”,“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

本书希望激发起的愿望是:了解情绪,善用情绪,了解焦虑,善用焦虑。

我确信,有了这样的愿望,就会有无数条通往健康情绪的道路。

杨眉

200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21世纪心理健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42955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3
出版时间 2001-06-01
首版时间 2001-06-01
印刷时间 200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3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