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本郁达夫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洁宇编著的《图本郁达夫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传奇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郁达夫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郁达夫一生的优秀读物。

内容推荐

张洁宇编著的《图本郁达夫传》以文学笔法记述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生。整本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照片为基础,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也探寻了其文学领域的思想与成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住富春江边

第二章 到日本去

第三章 不爱又不得不爱的女人

第四章 开始“创造”的日子

第五章 人在旅途

第六章 时代的风 生活的雨

第七章 生命中突现的一道霞光

第八章 沪上风云

第九章 风雨茅庐 难避风雨

第十章 国难复家愁

第十一章 出走南洋

第十二章 他死在黎明到来时

试读章节

回上海不久,郁达夫便接到孙荃的来信。孙荃在信中不仅指责他“无义”,而且还以“死”相胁。这种态度似在郁达夫意料之中,又似出乎他的意料。他知道,是自己亲赴北京的时候了。他马上写了一封快信,答应孙荃于一两星期后赴京。

接到孙荃信的第二天,郁达夫又接到了北京的长兄郁曼陀的来信。信中对他大加责骂,显然,北京的亲人对他的这次订婚也气愤极了。

看到这些,郁达夫当然也感到愧疚。虽然最初读到孙荃和曼陀用以责备他的那些刺耳的话时,他也着实有点发火。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觉得毕竟是自己辜负了孙荃。虽然他自己也是旧式婚姻的牺牲者,追求自由的爱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站在孙荃的角度上,她也只能责备背叛了她一片苦心的丈夫啊。

转眼到了1928年初,郁达夫和王映霞原计划赴日本东京正式举行婚礼。行前,他们向一些亲友发出了喜帖。然而,由于形势变化,他们听说国民党南京政府要向郁达夫发难,于是他们只得改变了计划,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匿居了一个多月,待形势渐渐缓和,才返回到民厚南里的住处,于1928年1月在上海南京路东亚酒楼宴请宾客,正式宣布了结婚。

此时,郁达夫33岁,王映霞未满22岁。

婚后三四个月,王映霞的祖父王二南先生应聘在上海群治大学任教,因嫌住房陈旧,就在附近的赫德路嘉禾里后弄1442号租住了一幢东洋式的单幢住宅。为了与王老先生相邻而居,新婚的郁达夫夫妇就租住了嘉禾里前弄的1476号。这也是一幢东洋式住宅,只是没有天井,月租金比王老先生的房子便宜三分之一。对面正好是一个电车场,所以,这里的不少居民是电车司机和售票员。在“只认衣裳不认人”的上海,住在这样的地方是最易于隐蔽的了。

郁达夫和王映霞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住房不大,只有楼上一间正房的光线较为充足,但窗户朝北,冬寒而夏热。小屋的前后左右,除一条斜穿东西的大道之外,全是些斑驳的空地。家里的一切用具,全是向木器店里租来的。因为此时以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购买这些东西。他们也没有装电灯。一日三餐,也常在后弄的王映霞母亲家里吃。

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结合,毫无疑问令郁达夫的情感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曾忘情地称自己和王映霞是“富春江上神仙侣”。这倒也没有什么夸张,不过,这一对“神仙侣”毕竟生活在人世间,要食人间烟火,也就逃不过人世间一般夫妻都可能遇到的纠葛和烦恼,以至发生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

郁达夫和王映霞生活在一起后,在王映霞的照顾下,郁达夫的身体很快好了起来。他的肺病和黄疸病都渐渐痊愈了。王映霞在饮食起居上料理得很是周到,她是一个大家千金,原本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后来曾在上海和嘉兴独立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很快就成了持家的好主妇。

但是,与王映霞相反,郁达夫却是一个自幼个性孤僻、性格独特的人。青少年时代又因留学等等原因,一直没有机会让自己的精神和性格真正开朗起来。他自己也曾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弱点,说自己“在异乡漂泊了十年,差不多我的性格都变了……”。环境给郁达夫造成了一种苦闷的、颓废的性格,不习惯于有规律的家庭生活。

年轻的王映霞渴求的是一种安宁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郁达夫偏偏有时会想要逃离这种“安宁”,制造一些“麻烦”。这样的矛盾,在婚前当然未曾显露出来,但组成了家庭之后,性格上的问题却往往会酝酿出夫妻间的冲突。比如两人就常常因为饮酒之类的事情发生争执。王映霞希望郁达夫戒酒,而性格原本放荡不羁的郁达夫,见到酒时哪里管得住自己?

1928年冬天,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这是一个可爱的男孩,郁达夫给他取名郁飞,是为了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孩子的小名叫阳春,因为他的生日正好是在旧历十月中旬,刚好是民间所说的“十月小阳春”时节。

1929年8月,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女儿静子出生了。此前两个月,郁达夫曾受聘到安徽大学任教职,但刚到安庆,就有朋友来通知郁达夫,说有人正在布置暗算他,要他立即离开此地。郁达夫马上登上一条船回到上海,迅速地结束了他极为短暂的安徽之行。

从安庆回来之后,郁达夫一直心情不佳,静子的出生也未能安慰他烦乱的心绪。何况,初生的静子很爱哭闹,更惹起郁达夫对孩子的厌烦。于是,王映霞待静子刚刚满月,便把孩子带到了杭州,让母亲帮忙抚养。这样一别就是三年。

静子回到上海的时候,已是一个三岁的可爱的小姑娘了。只是,由于一直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对郁达夫有些认生。可能因为是女孩子的缘故,郁达夫一直不太喜欢静子。这次接回自己身边不久,他又提出把孩子送给别人。为此,他与王映霞商议了很多次。作为母亲,王映霞当然不舍得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更何况,这个孩子自小就没有享受到父母之爱,现在不作补偿,反而要将她送人,这是感情上很难接受的。

但是,王映霞最终没能拗过郁达夫,还是同意由郁达夫把孩子抱到淞江,交给一个当地的保姆照看。可是不到两年,未满五岁的静子就被一场急病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这在作为母亲的王映霞心里,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愧憾,甚至不能不在感情和意识深处对郁达夫有所怨艾。总之,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样一个沉重的打击,会在心里留下怎样的创伤,实在是可想而知的。

1930年夏的一天,郁达夫的二哥郁养吾从富阳来上海。郁达夫与二哥的感情非常好,兄弟相见,自然分外亲热。王映霞对郁养吾也非常热情,她始终对这位二哥当年能代表郁家出席他们的订婚仪式心怀感激。

然而,就在当晚的接风家宴上,郁达夫却因为王映霞对兄弟二人的酒量加以节制,竟然一怒之下,撇下二哥和妻子,第一次离家出走了。

王映霞第二天强作欢颜地送郁养吾离开上海,心中有说不出的委屈和气愤。她开始意识到,郁达夫的任性并不可能因为与她的感情和婚姻形式的束缚而得到改善。P122-124

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本郁达夫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洁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35663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4261702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