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本鲁迅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入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绍兴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高旭东、葛涛编著的《图本鲁迅传》以图文并茂的手法详细叙述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全书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是一本实用的人生导师及提高素质教育的优秀读物。

内容推荐

高旭东、葛涛编著的《图本鲁迅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传奇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鲁迅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鲁迅一生的优秀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大禹的后代

第二章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

第三章 家道中衰与南京求学

第四章 留学日本与科学救国

第五章 被冷落的“五四”先驱

第六章 从杭州到绍兴:教书与革命

第七章 从南京到北京:做官与沉沦

第八章 在坟头上呐喊

第九章 在荒原上彷徨

第十章 从厦门到广州:爱情与革命

第十一章 在血痕中幻灭

第十二章 定居上海与思想转向

第十三章 加入“左联”与反抗暴政

第十四章 精神知己与患难夫妻

第十五章 文化交流与中外沟通

第十六章 在枷锁中“跳舞”

第十七章 在论争中“横站”

第十八章 被永远铭记的“民族魂”

后记

试读章节

1906年春夏之际,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对许寿裳说:“我退学了。”“为什么?”鲁迅踌躇了一下,终于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但是当时留学的风气,学法政与理工者多,几乎没有学文学的,胡仁源问鲁迅:你弄文学做什么,这有什么用处?但是鲁迅不为所动。鲁迅在东京,将学籍列在独逸(德意志)学协会学校,虽然他也曾去修习德语,但其目的却是有个学籍,可以继续使用公费。鲁迅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搜求日文与德文的文艺书籍,准备文艺运动诸方面。

此时,鲁迅的家乡绍兴却闹翻了天,不知是谁的谣传,说鲁迅已经和一位日本女子结婚,连儿子都有了。于是催他回国的家信是一封接一封,后有一信说母亲病了,鲁迅只得回国。回家后才知道,原来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鲁迅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只好勉强做了朱安女士的新郎。据当时鲁迅的伴郎周冠五回忆,鲁迅一句话也不讲,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仍旧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和沉闷。鲁迅解嘲说,这是“母亲娶媳妇”,而且在革命时代,自己朝不保夕,母亲喜欢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考虑到鲁迅加人了经常回国暗杀清廷官员的光复会,这种解嘲有几分真,但是由此也铸就了鲁迅婚姻上的不幸。鲁迅在家乡只待了4天,就踏上回东京的路。不过,这次回国最大的收获是,二弟周作人也被派赴日本留学,二人同船东渡。从此,开始了兄弟二人同吃同住,一起切磋文艺、一起翻译的岁月。正如毛泽民、毛泽覃是被毛泽东带人革命队伍而成为革命家的,周作人成为著名文学家,很大意义上是鲁迅训导的结果。

鲁迅在思想上彻底告别改良派的科学维新救国,是与弃医从文同步发生的。当然,与革命派的实际接触也促成了他的转变。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同时与康梁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章太炎前期思想中那种反权威、反束缚,强调道德的力量,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以及对尼采、拜伦的推崇,都对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鲁迅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告别了改良派而走向了革命派。

1907年春天,鲁迅迁出伏见馆后搬进环境安静的中越馆。在这里,鲁迅与陶成章、龚未生、陈子英、陶望潮等光复会的骨干来往密切,他们隔三差五地到鲁迅那里谈天,有时还在鲁迅那里吃饭。鲁迅从陶成章这位光复会的实际主持人那里知道了更多革命的信息,并且与陶成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陶成章为了躲避日本警察的搜捕,甚至把光复会的会章、票据等机密文件拿到中越馆委托鲁迅保管,由此可见陶成章对鲁迅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光复会员。也许,鲁迅作为光复会会员曾接受指示回国暗杀清廷官员。7月,从国内传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被恩铭的亲兵挖心炒食的消息,徐的两位学生陈伯平与马宗汉也参与了起义,陈伯平战死,马宗汉被捕后遇害。不久,又传来秋瑾被杀的消息。这些烈士都是鲁迅的同乡,而且前三位到日本时,鲁迅还特别到横滨去迎接过。鲁迅的悲痛可想而知的。如果鲁迅被派遣回国暗杀恰是这一次,他心中还会产生强烈的内疚。

鲁迅晚年曾经对身边很亲近的人如胡风、冯雪峰、增田涉等回忆当年他与光复会的一些往事,说“我们那时候,实在简单得很”,说他从事反清革命运动时,曾被命令去暗杀。当时鲁迅说,他可以去,也可能死,死了丢下母亲怎么办,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就此而言,鲁迅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革命者是不同的,他更注重思想层面,而不是实际行动。在思想层面是越复杂越好,而实际层面则无需复杂,越简单越好,太复杂了反而丧失了行动的勇气。章太炎称呼陶成章为“焕强盗”或“焕皇帝”(陶成章字焕卿),而鲁迅曾对人说,焕卿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恐怕都不能幸免。虽说有一半是玩笑话,但另一半则充满了对革命后的深深疑虑,有这种疑虑之心存在,鲁迅行动起来怎么会果敢呢?后来陶成章在辛亥革命后被人暗害,据说鲁迅闻讯后落泪,悲痛之余支持成立“成章学校”,列为发起人,并且将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附小的校舍借给成章学校使用。

从这些方面,人们会发现鲁迅作为思想家(思考太多与疑虑太深)的优点,恰恰是他作为革命家(要求行动的果敢)的缺点。中越馆幽静的环境也特别适合鲁迅思考,据考,鲁迅晚睡晚起的习惯可能就是在无拘无束的中越馆里养成的。他晚上什么时候睡别人不知道,上午是10点左右起床,抽支烟看看报就该吃午饭了。所以,访者都是下午来。鲁迅没有忘记弃医从文的使命,当人们在从事反清革命的时候,鲁迅在想,革命之后怎么办,靠现在的国民素质能够建设一个新中国吗?如果革命仅仅是造反和改朝换代,那么革命又有何益?所以用文艺来启蒙国民,在鲁迅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鲁迅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去南江堂、丸山书店购买德文书籍。不过,据同吃同住的周作人回忆,学习德文的鲁迅其意却不在德国文学,他不买歌德的书,只有海涅的四本集子。他的德文更多的是通向被压迫民族争自由文学的敲门砖,通过这块砖头,他敲开了匈牙利、芬兰、保加利亚、捷克、塞尔维亚以及俄罗斯等东欧或北欧文学的大门。但是同样令人注意的是,鲁迅从事文学,绝非仅仅对文辞感兴趣,而是寻找文学的文化根源,由此他也研读了很多哲学文化书籍,包括德国哲学家尼采、叔本华的著作。

1907年夏,鲁迅酝酿了一年的文艺运动终于要破茧了。他和二弟联合了许寿裳、袁文薮等人,试图创办《新生》文艺杂志,作为文艺运动的前奏。鲁迅设计了封面,准备好了插图,印了专用稿纸。插图是英国19世纪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一个诗人抱着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在出版临近时,先是隐去了若干写稿人,接着又发生了抽逃资本事件,只剩下不名一文的二弟和许寿裳。据周作人回忆,隐去的写稿人主要就是袁文薮,他在东京和鲁迅谈得很好,说一到英国之后就写文章寄来,鲁迅对他期望最大,但是他到英国读书之后,连信都没回,更甭说寄稿件了。其实稿件也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印刷费用没有了着落。《新生》之花还没有开放就胎死腹中。P48-51

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后记

刚刚出版《高旭东讲鲁迅》,再来写《图本鲁迅传》,感觉与鲁迅似乎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真像韩石山在《文学自由谈》上封我的那样,成了“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其实不然,研究鲁迅的如鲫鱼过江,我本人也似乎与鲁迅研究学会无缘,而是成了鲁迅的论敌梁实秋研究学会的会长。无奈之下,就拉来了鲁迅博物馆的副研究员葛涛博士,一起合作。于是一人一半,我写前九章,他写后九章。前九章的图片主要是葛涛提供的,当然我也选取了其他的一些图片。他动笔比我快,写完也比我早,但是我却很顽固,自成一种格式,他后来不得不根据我的格式对他的那九章进行了调整。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完成,葛涛的工作量要比我大,这是需要说明的。这是我们师生第一次合作,我觉得很愉快,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合作下去,只要葛涛不嫌我偷懒。

高旭东

2008年10月9日天问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本鲁迅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旭东//葛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35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426170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8
17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