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是茨威格最经典的代表作,曾被多次改编为同名电影,讲述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内容推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是一部一个人的电影,自始至终。女人临死前的一封信,在男人四十一岁生日那天被展开,抚平,折痕清晰可见,声音平缓不带一丝哀怨:你,从未认识我……

茨威格专著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从幼稚到成熟,从成熟到老练,从老练到厌倦到绝望到淡漠着离开。始终是一个人,就像那朵冷艳的白色玫瑰,在孤傲、冰冷、飘忽眼神的包裹下持续燃烧着爱情,绽放得忧伤绝伦。

高尔基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的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

目录

译本序

忘却的梦

普拉特的春天

两个寂寞的人

森林上空的那颗星

朦胧夜的故事

家庭女教师

灼人的秘密

夏天的故事

月光巷

桎梏

雨润心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里昂的婚礼

国际象棋的故事

附录

茨威格遗书

试读章节

忘却的梦

一座滨海别墅。

幽静而朦胧的五针松便道上弥漫着略带咸味的海滨空气,微风不停地戏弄着橙树,好似纤细的手指不时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色彩绚丽的花朵。阳光将远处染得金光灿烂,山丘——山丘上精美的房舍宛如白色的珍珠在熠熠闪光,还有几里之遥的那座像蜡烛似的笔直地耸立着的灯塔,这一切都微光闪烁,轮廓清晰,界线分明,犹如镶嵌在深蓝色天穹中的一幅璀璨的图画。远处的海上出现了难得见到的白色光点,那是孤单的船只上闪光的篷帆。大海的波涛晃悠晃悠地偎依着筑有台阶的海岸,这座别墅就修建在岸边的台地上。海浪还在不停地往上升,一直深进到大花园里一片浓荫披覆的碧绿的草地上,最后消失在疲惫的、童话般的、寂静的花园里。

上午,暑气弥漫在这座沉睡的房屋上,房前那条铺着沙子的小路像一道白线,通向凉爽的观景台。下面,滚滚激浪不断拍击着海岸,发出阵阵轰响,水珠不时四下飞溅,在耀眼的阳光下呈现出彩虹辉映的钻石般的灿烂光华。明亮的太阳光芒一部分洒落在互相紧紧偎依着窃窃私语的五针松叶上,一部分被一把张开的日本遮阳伞挡住,伞上呈现出许多欢快的光斑,亮得刺目,令人难以忍受。

在遮阳伞的阴影中,一个女人靠在一把柔软的草编圈椅上,她的身材非常漂亮,上身穿一件宽松而舒适的针织衫。她那只没有戴指环的纤手漫不经心地垂下来,惬意地轻轻抚弄着一条狗的皮毛,那亮晶晶的绸缎般的皮毛;她的另一只手拿了一本书,黑睫毛下的一双灰色眼睛一直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书本上,眸子里好似忍着一丝微笑。这是一双不安静的大眼睛,黯淡而模糊的光线使这双眸子更显得妩媚动人。她轮廓鲜明的瓜子脸透着强烈而诱人的魅力,但这魅力并非天然,也不协调,它是将精心保养的某些局部之美刻意打理得万般风情,并巧妙地加以凸显出来:香气馥郁的亮晶晶的鬈发看似零乱不堪,但这发式却是一位女艺术家的精心之作;就是那莞尔一笑,那看书时在唇上颤动着、露出洁白光亮的珐琅质牙齿的莞尔一笑,也是长年累月对镜练习的结果。习惯成自然,现在已经成了固定的、去不掉的习惯艺术了。

沙砾路上传来一阵轻微的沙沙声。

她朝那儿望去,但坐姿并没有改变,像一只躺着的猫,沐浴在耀眼的暖融融的阳光下,只是懒洋洋地眯着磷光闪烁的眼睛打量着来人。

脚步声很快就临近了。一名身着号衣的仆人来到她跟前,递上一张狭长的名片,随后稍稍退后,等着主人的回应。

看到名片上的名字,她脸上现出惊喜的表情,一种只有在大街上陌生人向你亲切地打招呼时你才会有的表情。刹那间,她浓密的黑眉毛上现出几条微微的皱纹,显露出她在竭力思索,随即脸上突然露出欢快的样子,眼睛情不自禁地晶晶闪亮,好像是想起了早已消逝、早已忘得无影无踪的青春年华。名片上的这个名字又重新在她心里唤醒了那些岁月的清晰的图画。梦幻中的形象又渐渐显现,变得十分清晰,宛如在现实之中。

“这么说,”她突然回过神来,转向仆人,“这位先生想来拜访,那就请吧。”

仆人迈着轻快、谦卑的步子走了。一分钟的时间里周围寂静无声,只有永不疲倦的风儿在阳光灿烂的山顶上低声吟唱。山顶上到处铺满午间阳光洒下的沉甸甸的黄金。

接着,沙路上突然响起了轻快有力的脚步声,一个长长的身影定格在她的双脚前,她面前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随即,她也利索地从松软的椅座上立起身来。

他们的目光首先相遇。他朝她那婀娜多姿的身躯投去飞快的一瞥,她的眸子里也闪烁着一抹浅浅的嘲讽式的微笑。

“您还想到我,真是太好了。”她开始说道,同时向他伸出纤细、白洁、精心保养的手,他十分尊敬地用嘴唇碰了碰。

“夫人,我想非常坦诚地跟您聊聊,因为这是阔别多年之后的一次重逢,而且,我怕今后好长时间我们也不会再见面的。我到这里来,在很大程度上纯系偶然。由于这座宫殿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美丽,所以我就打听了一下,房主的姓氏使我重新想起了您,于是,我怀着深深的愧疚到这里认罪来了。”

“尽管这样,我可不会因此而不欢迎您,因为开始的一瞬间我也没想到是您,虽然在我心里您曾经是举足轻重的。”

现在两人都笑了。青年时代若隐若现的初恋仍散发出甜美的、淡淡的芬芳,它那使人沉醉的甜蜜唤醒了他们的心。它犹如一个梦,你醒来时会轻蔑地一撇嘴唇,虽然你很希望再做一次,再经历一次这样的梦。但是,美梦是恍惚迷离的,只能希冀而不敢索求,只有允诺而没有给予。

他们的谈话继续着。声音里已经出现一种真诚,一种温馨的亲密……

P1-3

序言

译本序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说,他“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

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企业家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犹太人,除了德语,还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家族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茨威格掌握多种外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的首都。这个老朽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君主国,在这世纪更迭时期,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和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政治上呈现一派颓败景象,但是首都维也纳却仍是处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这里汇聚了欧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弗兰德的各种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切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维也纳成了欧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当时文坛上群星璀璨,流派纷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或同时崛起,奥地利文学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维也纳则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大本营。前卫的“维也纳现代派”(又称“青年维也纳”)倡导新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而名震一时,造就了奥地利文学的辉煌。巴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穆西尔、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父子、马勒、勋贝格……这些当时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汇聚在这里,像群星闪耀在维也纳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学则为现代主义文学转向内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茨威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就读的中学是维也纳的一所名牌学校,以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1459-1519)的名字命名。他班上的同学对文学艺术都怀有狂热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新出版的报刊,了解新鲜事物,吸取新的营养。维也纳浓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文学才华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从思想修养上培育了茨威格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种子。当时,中学生们对正在兴起的势不可当的现代主义潮流如痴如狂。里尔克23岁就有了很高的文学声誉和许多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这位十六七岁就写下了不朽诗篇和后人难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学“神童”,对年轻的茨威格起了强烈的冲击作用。在这种文学气氛的熏陶和影响下,茨威格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十六七岁的茨威格,不仅知道波德菜尔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诗,而且还能背诵重要的名篇。他16岁(1897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早年创作以诗歌为主。

茨威格对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充满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她们人性的缺憾和弱点给予了真诚的谅解和宽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怀,显示出作家那颗金子般的心。

茨威格的小说一般很少交代人物和时代背景,给人以有点游离于生活的印象。《桎梏》和《国际象棋的故事》等是作家直接针对时政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前者是一篇反战小说,后者抨击法西斯对人们的精神迫害,完成于1942年初,在作家自杀前不久。这篇小说心理描写极其深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学习研究.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由此也可窥见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之一斑。

茨威格在传记文学上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推崇。他的传记小说《世界的建筑师》系列——《三大师》(1920)、《斗恶魔》(1925)和《三诗人》(1928),抛弃人物经历线性发展的外在现实,将心理分析的解剖刀直接切入人物心理,以传主的激情为主线,从人性的层面去考证传主的人格形态。通过传主一生中的几个瞬间或片段来凸显其精神画像,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他的其他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1921)、《约瑟夫·富歇》(1929)、《玛丽·安托瓦内特》(1932)、《玛丽·斯图亚特》(1935)和《巴尔扎克》(1946)等也都以心理描写为主……

有必要指出,茨威格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写了大量有名的剧作并在欧洲著名的大剧院上演,如《忒耳西忒斯》(1907)、《耶利米》(1917)、《沃尔波纳》(1926)、《穷人的羔羊》(1929)、《沉默寡言的女人》(1935)等。可是,人们在谈到茨威格时往往忘记或忽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一些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点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

本小说集中的《灼人的秘密》系高中甫先生和我合译,《桎梏》为黄湘龄先生所译;湘□兄是位责任心很强的、一丝不苟的译者,再三要我给他的这篇译文做一次核对,我只好从命。因此,我将这两篇小说一并收入本集之中。在这里,谨向中甫、惠文和湘龄三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韩耀成

2012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韩耀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8153
开本 32开
页数 4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3060384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