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指尖上的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指尖上的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余秋雨)都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们用最细腻的笔触和最独特的视角来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为人们提供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这些佳作名篇,让我们我们更加贴近自己的土地,更加了解周围的人。

商人经商用得到它,自省反思可以阅读它,闲聊瞎侃可以说起它,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符号与性格的最佳读本。

内容推荐

《指尖上的中国》集结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描写东西南北地域文化的名篇佳作,生动地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风土人情,描述了各地有趣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散文大家的指尖下,或调侃,或诙谐,或温情,或留恋……流淌出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字后面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这里有忠厚朴实的山西、豪气直爽的东北,有好客仗义的山东、机巧聪敏的上海,有阴柔谦和的福建、刚柔并济的湖南,有灵秀胆大的广东、有洒脱安逸的重庆……

《指尖上的中国》由余秋雨编著。

目录

【失落了上海,你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余秋雨

【上海的百年一梦】 王安忆

【浸透六朝烟水气的南京萝卜】 叶兆言

【那年,那一场苏北的风花雪月】 孟昌明

【湿润雪花里的杭州梦】 张抗抗

【古朴秦汉风,关西有大汉】 何西来

【运走桃花的重庆】 莫怀戚

【生活在广东,真是一种福气】 梅 筇

【山歌好比漓江人】 彭 匈

【品一杯叫"福建"的功夫茶】 温金海

【闽越福地,不可错过的福州】 施晓宇

【山东好汉也柔情,齐鲁君子亦豪爽】 刘玉堂

【咂摸咂摸"京味儿"】 陈建功

【天津人说话咯嘣脆】 林 希

【火辣辣的东北人情】 程黧眉

【抱愧山西,伤逝晋士】 余秋雨

【感性合肥,案头安徽】 李洁非

【守望中原,守望故士青山】 张 宇

【大杀四方的湖南"蛮子"】 刘佑平

【刚柔并济湖南人】 王开林

【南北相争之异趣】 赵无眠

试读章节

失落了上海,你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文/余秋雨

特珠的群落

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

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由于不能贴合这种上海文明。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各地文化科研部门往往缺不了上海人。上海的轻工业产品用起来也不错,上海向国家上缴的资金也极为可观,可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上海人出手不大方,宴会桌上喝不了几杯酒,与他们洽谈点什么却要多动几分脑筋,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

上海人可以被骂的由头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多得多。比如,不止一个扰乱了全国的政治恶棍是从上海发迹的,你上海还有什么话好说?不太关心政治的上海人便惶惶然不再言语,偶尔只在私底下嘀咕一声:“他们哪是上海人,都是外地来的!”但是,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

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这种尴尬远不是自今起。依我看,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剖视上海人的尴尬,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沉重课题。

徐家汇文明

上海前些年在徐家汇附近造了一家豪华的国际宾馆,叫华亭宾馆。这个名字起得不错,因为上海古名华亭。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称:

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因此,早期的上海人也是华亭人。但是,这与我们所说的上海文明基本不相干。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他的墓,离华亭宾馆很近。两相对应,首尾提携,概括着无形的上海文明。

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些踪影。这位聪明的金山卫秀才,南北游逛,在广东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一聊起来,十分融洽,徐光启开始知道了天主教是怎么回事。这年他三十四岁,对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宗教精神早已沉浸很深,但他并不把刚刚听说的西方宗教当作西洋镜一笑了之,也不仅仅作为一种域外知识在哪篇著作中记述一下而已,而是很深入地思考起来。他并不想放弃科举,四年后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时专门去拜访更著名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询问人生真谛。以后又与另一位传教士罗如望交结,并接受他的洗礼。

洗礼后第二年,徐光启考上了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这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已跨进了一道很荣耀的门坎,可以安安心心做个京官了。但这个上海人很不安心,老是去找当时正在北京的利玛窦,探讨的话题已远远超出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等无所不及。其中,他对数学兴趣最大,穿着翰林院的官服,痴痴迷迷地投入了精密的西方数学思维。不久,他居然和利玛窦一起译出了一大套《几何原本》,付诸刊行。当时还是明万历年间,离鸦片战争的炮火还有漫长的二百三十多年的光阴。

这个上海人非常善于处事,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几何原本》刊行二十二年后,他竟然做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获得了那么大的官职,他就正儿八经地宣扬天主教,提倡西方科学文明,延聘重用欧籍人士,忙乎了没几年,劳累而死。徐光启死后,崇祯皇帝还“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灵柩运回上海安葬。安葬地以后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代汇居地,开始称为“徐家汇”。徐光启至死都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奇异组合:他死后由朝廷追封加谥,而他的墓前又有教会立的拉丁文碑铭。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不像湖北人张居正那样为兴利除弊深谋远虑,不像广东人海瑞那样拼死苦谏,不像江西人汤显祖那样挚情吟唱,这便是出现在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

人生态度相当现实的徐光启是不大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的,但细说起来,他的身后流泽实在十分了得。他的安葬地徐家汇成了传播西方宗教和科学文明的重镇。著名的交通大学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就出现在这里,复旦大学在迁往江湾之前也一度设在附近的李公祠内。从徐家汇一带开始,向东延伸出一条淮海路,笔直地划过上海滩,它曾经是充分呈现西方文明的一道动脉,老上海高层社会的风度,长久地由此散发。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要把上海文明分个等级,最高一个等级也可名之为徐家汇文明。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指尖上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王安忆//叶兆言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31465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229951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