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洞察(评论卷)
内容
试读章节

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

北京这些日子风风雨雨,天空没有想象中那么澄澈。但是,天安门依然巍峨耸立,长安街依然车水马龙,香山的红叶还是如期而至,潭柘寺的钟声还是照样悠扬。时间伟大得无法遏止,该来的总归要来。《新京报》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千年古都的沉静。历史开始了。

155年前,卡尔·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152年前,亨利·雷蒙创办了《纽约时报》。85年前,邵飘萍创办了《京报》。54年前,《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诞生在新中国的拂晓和黎明。4个月前,光明和南方一见钟情。3个月前,光明和南方共偕连理。今天,2003年11月11日,冰雪消融,多云转晴,《新京报》在中国首都北京横空出世。

《新京报》是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媒体集团跨地区经营管理的报纸。作为一个试点,《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光明报人的新选择、南方报人的新起点、中国报人的新理想。《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

由于历史上进步报人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曾经烛照过一个时代,我们这张《新京报》的创刊,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次伟大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我们不敢掠人之美。但是我们也不能数典忘祖。作为有理想的当代中国报人,不能只向国外报业巅峰仰望,更要向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也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有责任感的政治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报业乃是社会生态链条中不能薄弱、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生态链条中如果缺了报业这一环,就好像林子中没有了鸟唱,田野上没有了蛙鸣,屋子里没有了猫叫;一个地区报业兴旺发达与否,乃是判断这个地区社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有责任感的政治家总是善于从中领悟效忠国家、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道理。

责任感总使一些人出类拔萃!《新京报》至高无上的责任就是忠诚看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新京报》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新京报》致力于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切新闻和一切责任。有责任报道一切新闻,追求新闻的终极价值和普世价值;更有责任对报道的新闻负一切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新京报》遵守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尊重社区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在体制内行使媒体的权力,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认同意识形态产品属性,奉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树立理性新闻观念,探索客观报道模式,努力重组事件、再现事实、还原真相;宣传有正负之分,新闻有真假之辨;有不可以报道的真新闻,但不可以报道假新闻;遵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讲究新闻方法。

《新京报》标徽为“圆形长城烽火台”。圆形,象征地球和眼球,象征观察世界,象征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长城,象征中国和北京,象征守土有责的媒体责任意识,象征对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富足和安宁负责,象征媒体要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烽火台,中国最古老的媒体和传播方式,中国传统特色中效率最高的传播方式,象征媒体终极价值和基本元素,象征媒体要发挥预警和监督的战斗性。凤凰形火炬,火炬象征光明,寓意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凤凰作为南中国的神鸟,寓意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火炬和风凰所传达的指引、探路、尝试、先锋、新生等内涵,寓意《新京报》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时间和空间的良心。  《新京报》标准字是天安门城墙色底方正大标宋字体加粗反白。《新京报》符号总是跟天安门城墙颜色出现在一起,时刻提醒《新京报》人和国内外读者:《新京报》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和中国特色;方正大标宋字体,表达与国际接轨和借助科技进步的愿望;加粗反白,突出镂刻效果,增强视觉冲击,象征《新京报》要成为一块传世招牌。

《新京报》将积极参与全球报业竞争,融人国际主流社会,接轨世界资本通道,创报业最现代化的经管体制,建国家最职业化的报业团队,办北京地区最国际化的严肃报纸;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北京群众,贴近北京实际,贴近北京生活;扎根北京,报道北京,服务北京,越是北京的,就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北京化就是国际化,北京特色就是国际特色;咬定高端市场,吸引中端市场,团结低端市场,成为北京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主流社会的首选和必读的报纸。

当今世界,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和一张能够代表这个城市形象的伟大的报纸联系在一起。报纸是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报纸办得不好,城市的形象就受损,城市的门面就难看,城市的口碑就不好。报纸更是城市的心灵,报纸办得难看,城市就美中不足。一座城市的报纸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从吸引外资的角度,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新京报》一定要好好办,要办好。

《新京报》是一张高起点的日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强强联合,互利互补,资源共享,《新京报》的优势不言而喻,势头可想而知。两大党报集团精心栽下的不是一棵小苗,而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由于营养充足、准备充分,《新京报》将成为一张完全可以省略成长经过的报纸,正像那句宣传口号说的那样,‘《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留得住时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止得住《新京报》这辆呼啸而来的列车。经过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报人的努力,《新京报》必将成为新世纪新北京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报纸,一张与大国首都地位相称的报纸,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P176-178

目录

第一章:时事锐评

 “房姐”何以能有41套北京房产

 改革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选举权是一切民主权利的“母权”

 “贵州枪击案”调查通报怎么像“辩护词”

 “执法钓鱼”的危害远大于“黑车”

 以理性和法律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

 “打回”预算报告是正常的人大监督

 “实属必然”:瓮安事件的警示

 为苍生泣血,我们举国致哀

 地震救灾,抢救生者当不忘关怀死者

 少些“旧城改造”,多些“旧房改造”

 房价假装下跌,我们假装欢呼

 教育改革可以走在户籍改革之前

 “官员自罚”:实质还是一种特权?

 人民大会堂能否免费开放

 像保护航天员一样保护每个公民

 以沉默应对舆论永远是下策

 警惕以人民的名义对付人民

 打破官员职位的“超稳定性”

 新闻发言人要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

 一个人和一亿人的命运

第二章:法治观察

 唐慧败诉,“法律精神”何在?

 “叔侄冤案”:纠错过程为何这么难

 爱国不需要民粹和暴力

 劳教冤案“纠错”不能总在曝光后

 巧家爆炸案:当初表态何必那么“急”?

 “法律至上”就没有迈不过的“乌坎”

 赵作海“有冤不申诉”令人错愕

 李庄案是否存在“幕后交易”不能成谜

 给“打黑案”辩护律师一点掌声

 “公款吃喝是犯罪”会不会成为孤本?

 律师做涉黑法官情妇的“隐喻”

 不穿囚衣出庭并非关键

 许霆案:法律应为人性弱点流下“温情眼泪”

 “聂树斌案”中正当程序为何失效?

 行政执法不应将公民置于危险之中

 “处罚公示”和“处罚告知”完全两码事

 做一名“不坏”的警察很重要

 法治是解决圆明园环评事件的必然方向

 佘祥林“杀妻”冤案的“标本”意义

 “乞讨权利”无须法律来证明

 让负责任的公民有讲理的地方

第三章:教育文化

 让校车成为最名副其实的“公车”

 “无间道”不能从中小学生开始

 不应让大学生做监督教学的“卧底”

 “罗彩霞案”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赵本山卖拐到蔡明售楼

 谁有定义“恶俗”的权力

 经典那么容易被糟蹋吗?

 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

 历史精密锻造严谨认真的国民性格

 超女启示开放社会必将前途无量

 “陈丹青愤怒”考问研究生招生体制

 “赞美光山县教育”是往伤口撒盐

 作家,你为何要咬苹果?

 不要拿曹禺为政绩招魂

第四章:草根民生

 一次闯红灯,终身“不诚信”?

 凤凰古城“一票制”是“杀鸡取卵”

 年轻人为什么又逃回“北上广”

 张悟本是医疗环境的一面镜子

 “牵尸谈价”还要被容忍到何时

 是什么导致了邓玉娇的悲剧

 不被信任的列车带来的惨剧

 像古人那样造桥

 路边摊贩是正大光明的职业

 整顿市容:多少不平假汝而行

第五章:国际随笔

 保障“证人出庭”不妨借鉴英国经验

 萨科齐为何屈就向媒体“汇报工作”

 18岁美国年轻人能当得了市长吗?

 大法官不是总统的人

 泰姬陵的保护给我们上了一课

 竞猜俄人质死亡数让人战栗

 里根是哪所大学毕业的?

 日本人质因何成为“国家罪人”

第六章:人文经济

 港交所为何拒绝阿里巴巴上市“诱惑”

 自贸区的“自由”和“试验”需更多宽容

 从地震报道看日本传媒的操守

 还原历史真相才是真诚的爱国主义

 “地铁仅留一报”让城市文化蒙羞

 像马寅初先生那样说真话

 生命的价值不因做了坏事而贬损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谁为遇难矿工开一个追悼会

第七章:年度社论

 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

 永远坚守人的价值

 责任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用点滴努力达成社会和谐愿景

 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

 2009,怀着希望前行

 祝福你,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所有努力,只为中国离未来更近一点

 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

 敬畏理想,相信未来

 有请春天

序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新京报创刊十年,新京报评论也奔走十年,一日不曾停歇,哪怕在春节这样应该莺歌燕舞的日子。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新京报十年评论作品的“代表者”。在浩瀚数千万字的评论作品中,这十来万字的内容,其实并不能对新京报评论进行精准描述,但窥斑知豹,从中捡拾十年记忆,也是一件有点意义的事情。

和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十年记忆,复原的不仅仅是对一份报纸评论的点点滴滴,也是抚摸一个国家成长的年轮。

转型期的中国,一些落后的、错误的观念需要摈弃,更多新的理念需要树立;而旧观念并不肯自愿谢幕,开启人们的心智、以先进理念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社会的每个细胞,力促整个社会形成对国家未来发展路径的共识,就成为新京报时事评论无可推卸的使命。

新京报评论一直努力践行“立于北京而怀远,彰显法治和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的理念。负责任地引领舆论潮头,第一时间对热点事件发声;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更看重“蜗牛般的进步”;崇尚建设性,不讽刺挖苦、冷嘲热讽,专业性地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拒绝道德审判和媒介审判。

十年,在中国媒体的“声音广场”上,新京报总是有着一席之地。而未来媒体的发展,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这一席之地能坚守多久?

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总是需要声音,谁也扼不住人类的喉咙,更不用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正如“人人都会做饭,但厨师从来就不会绝迹”一样,专业化的声音总是会从嘈嘈杂杂的舆论场上脱颖而出,人们也一定会向着那些真诚的、理性的、能带来新的认知的声音奔去。

这才是“新评论”的价值。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新闻评论与时俱进。就写作者而言,此前评论仅仅是媒体评论部的“职业写作”,后来扩大到社会各界,谓之“公民写作”。现在,更多从事专业研究的知识分子正在把头从书本上抬起,进入评论写作,拜网络或纸媒之赐,可以在书斋里“演讲”。新京报评论,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向广场的扩音器而已。

只要“新京报评论”的品牌在,这些“演讲者”的声音是出现在“纸”上还是未来出现在网上,真的并不重要。

感谢所有为“新京报评论”呕心沥血的人。包括先写稿后吃饭的诸位作者,包括视评论为报纸灵魂的报社领导,包括日日“痛并快乐着”的编辑部里已经离开或还在坚持的可爱的同事。

十年,曾经携手;未来,仍会并肩。因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评论者的信条。

王爱军(新京报副总编辑)

2013年10月

内容推荐

《洞察(评论卷)》汇集了选自《新京报》的一些评论性新闻。这些新闻被编排成七章,包括:时事锐评、法治观察、教育文化、草根民生、国际随笔、人文经济、年度社论。

《洞察(评论卷)》由曹保印主编。

编辑推荐

“新京报十周年精品系列”共五册,由曹保印主编的这本《洞察(评论卷)》阐述了媒体人怎么承载新闻人理想,以责任为灵魂,致力于记录时代步伐,用笔书写着进步的、美好的文字。体现着新闻人士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这批记者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以及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洞察(评论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保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700265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3239233
中图分类号 G212.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