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村明月夜
内容
编辑推荐

  《山村明月夜》是作者贺享雍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又是一个秋天、下水、黑色、村长再记、五月人倍忙、客至、河街·彩画等多部经典之作,作者作品主要表现为以“历史理性”求“真”,以“人文关怀”向“善”,以“文本升华”崇“美”的价值取向,这也成为贺享雍小说被广泛关注与赞誉的根本原因所在。

内容推荐

《山村明月夜》内容介绍:

《山村明月夜》精选于乡土作家贺享雍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部分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17篇。

目录

贺享雍中、短篇小说论稿(代序)一

袁基亮

中篇小说末等官

又是一个秋天

下水

黑色

短篇小说村长三记

村长再记

五月人倍忙

客至

河街·彩画

幽静之地

小场小故事

郭家湾的子孙

大事

最后一次社祭

山村明月夜

蜜月,并不都是甜的

花花轿儿出山来

试读章节

4

王光明觉得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这一日,便请了假,也不告诉老伴和路生他们,独自来县医院诊断,医生让他去做胃镜检查,检查毕,医生收了报告单,问:“你家里来人没有?”王光明道:“我能走动,也没什么大毛病,家里来人于什么?”医生听了,不再说什么,就去开处方。王光明见医生也不告诉病情,便小心地问:“我这病……”医生打断他的话,道:“胃炎,慢慢就会好的!”王光明听了,放下心来,也说:“我也认为是胃上的小毛病,果然是!”就去取了药。回家的路上,心情比去时舒畅多了,腿脚上也生出了劲。回到乡上,大家都过来问候,王光明道:“没什么,吃五谷,生百病!我们乡干部,成天早出晚归,吃饭早一顿、晚一顿、饥一顿、饱一顿,没个规律,有胃病也是正常的!”大家听了,都齐声道:“没大病就好!不过,胃病可是一种富贵病,三分病,七分养。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再到工地去了,回家休息吧!”王光明道:“那咋个行?还有几天就开现场会了,不但要按时完工,还要保证质量,这阵离不开人的!再说,催收欠款、计划生育这些工作也还没完成任务!”同志们道:“工作再紧,身体还是重要!”李乡长见这样泛泛地劝他,不会奏效,便道:“我们确实离不开你,你先回去和嫂子说一下,免得她提心吊胆的!”王光明想了一想道:“这倒是可以的!我现在回去一趟,明日就从家里直接去工地!”说完,起身去了。等他走出乡政府院坝,这屋里却“哇”的一声,哭成一片。原来,王光明患的已是晚期胃癌。医生等他离开医院后,按着处方上的工作单位,给乡上打了电话,通知让家属带去住院治疗。李乡长见大家哭出了声,也泪眼模糊,却道:“别哭了,要是王书记想起什么回来了,就全暴露了!',大家才渐渐控制住情绪。叶副书记道:“王书记的医疗费怎么办?”李乡长道:“想尽千方百计,也要保证他的医疗费!’,财政所长道:“可全乡干部的医疗费早就没有了!不但医疗费没有,别的钱也光了。这个月的工资,又预支了石工的工钱!”李乡长道:“财政没有钱,可我们大家多少还是有点积蓄,大家先借出来吧!”说着,不知不觉红了眼圈。众人一见,都道:“李乡长,我们借出来就是了!你劝我们别哭,你却怎么又要哭了?”李乡长道:“我是为我们乡干部的处境难过!”这一说,大家心里就升起一股寒气,就都噙着眼泪,去拿了平时苦苦积蓄下的一点来。聚沙成塔,一下也凑了三千多元。这儿料理得差不多了,李乡长才去给路生和冬青打电话。路生第二天天刚亮就赶到了乡上。李乡长对他把情况详说了一遍,然后道:“今天一定要把王书记动员到医院去!这事只有你出面好,我们去,他会生疑的!”说罢,交出大家凑的三千多元钱。路生回到家,王光明诧异地问:“一大早的,你回来干啥子?”路生一副痛苦的神情道:“小莉不知咋个病了,正在县城医院治疗,想叫你去看看呢!”王光明大惊:“是啥子病?”路生道: “医生也不告诉病情,只叫住院治疗。一住院,小莉也不知咋个回事,就要爷爷!”王光明听了,心里又疼又爱,道:“今年我们家怕是走霉运!我昨日上午才去县医院检查,幸好只是胃病,却不料小莉又病了!”王光明就喜欢这个孙女,当即便随了路生往县城去。一路上,路生极力想找些轻松的话对王光明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倒是王光明走着走着,忽然问起冬青的事来,道:“冬青去找过吴书记没有?”路生听了,鼻头一酸,半天才道:“找过了!吴书记还责怪你不去找他,说这段时间忙,等过一阵,就解决冬青的事。”王光明听了又道:“丽娥与他和好没有?”路生道:“两人又亲热得跟结了婚似的!”王光明高兴起来,道,“春节后干脆把喜事办了!”

序言

贺享雍中、短篇小说论稿(代序)

袁基亮

贺享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不管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农民,他都曾经走过一段十分艰难的生活道路。他自幼家贫,十八岁小学毕业。即开始务农。早婚(虚岁十八),妻子也是农民。婚后得一子一女,不幸都患有先天性垂体侏儒症。自此,家庭经济拮据,为父为母者精神之苦痛,不难想见。1980年他调到乡文化站做干事,无固定工资;先是每天背小人书下乡,后来又背着黑白电视机走村串户。1989年被提拔为乡党委副书记。1992年正式调县委组织部工作。如上所述,他读书不多,后来完全靠自学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第一篇习作,1979年发表于文化馆所办的小册子《渠江文艺》,第二篇作品发表于地区刊物《巴山文艺》。作为一个农民作家,他的创作起点并不很高。依年代阅读其作品,更能够体会到他的创作艰辛。他在文学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的确来之不易。原因也许就是那么多的不幸中,他毕竟有幸得到了一份生活的馈赠,那就是丰富的生活本身和真切的人生体验。他笔下所写的就是他身边的乡亲和足下的土地,也许在他书中的那些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灵中,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涟漪。

以上所述,只在简单介绍贺享雍的生活经历。不言而喻,谈论一个作家,就是谈论他的作品。至于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的关系,自然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二者之间,既非物像与镜像的关系,也不是实体和影子的关系:它们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两者完全同一,那么创作的意义何在?如果两者完全没有关系,那么,批评与阐释的最终依据又在哪里呢?

迄今为止,贺享雍的作品大致可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个部分,贺享雍作品的这两个板块,从写作的时间顺序上来说,短篇小说在前,长篇小说在后,这是很清楚的。如果从整体关系而言,不妨认为,他的短篇写作就是在为长篇创作作准备,而长篇小说也可视为短篇作品的一种综合,这是从题材方面而言的;分而观之,短篇与长篇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讨论贺享雍的中、短篇创作。

一、作品的基调

贺享雍最初的作品《山村明月夜》,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伊始。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农村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在发生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不少得风气之先的作家笔下,出现了一批表现农民新的精神风貌的作品。有人在评价这些小说时,敏锐地准确地指出,它们“显示了精神的解放”。

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正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如阳光透射

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何士光在其短篇小说《乡场上》结尾处的抒情描写,正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的氛围。小说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贯彻后,不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使农民摆脱了旧的思想束缚和时代因袭的精神重负,恢复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应该说《山村明月夜》也是属于《乡场上》一类作品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喜剧性的故事,作品描写了山村姑娘的冰雪聪明,表现了年轻的主人公争取幸福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揭示出婚姻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生活的贫困和精神文化的落后。

小说结尾处也有一段情景交融的描写:

月亮冲出了浮云,柔水似的银辉更加璀璨晶莹,洒满了大地。然

而,蓝蓝的天幕上,前面挂着一块更大更厚的积云,皎洁的月光又将

被积云遮住,她还能冲出来吗……

分明在希望中又藏着疑虑,明朗中还隐含着忧郁。比较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微妙的差异。这使人想起周克芹同时期的短篇《山月不知心里事》,两个四川老乡好像可以彼此引为同调,渠江边上的这一轮山月和沱江边上的山月似乎有更多的相似。在贺享雍后来所写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以及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也总是有着一份相同的忧思和沉郁,撩拨着读者的心弦。沉郁的格调实在是其小说的_个显著的特征。

若是在阅读时对不同的篇目加以比较,这种沉郁的格调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点值得玩味。一是如上所述,本来是一篇喜剧性的故事,结尾时却透露出主人公一丝隐忧的愁绪,但细细一想,确乎又非突兀的一笔。三个姑娘以“巧计”制胜到底有几分侥幸,愚昧落后的势力并非就此铩羽而归。在这个意义上,主人公们为争取幸福而作出的抗争其实依然没有结束。

在《郭家湾的子孙》中,讲述年轻的寡妇肖槐玉,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以自己的机智和胆略,只身与“电老虎”相周旋。但她的所作所为却遭到了乡亲们的误解,当孤独无助的槐玉消失不见的时候,郭家湾的人却“并不在意”,直到“电老虎”栽了跟斗,人们才又想起了她。郭家湾人坐享肖槐玉带给他们的胜利,留给读者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别有一番滋味。

另一种形式表现为,通篇是低调沉郁的,而结尾却云开雾散,仿佛一下子明朗起来。

《五月人倍忙》设置了一个家事和公务的矛盾。加明和云芝是一对年轻的恩爱夫妻。加明在公社任管委会干部,长年在外,公务繁忙,家务事、庄稼活、照管两个孩子,里里外外全压在云芝一个人身上,其苦其累,可想而知。做丈夫的心里时感愧疚,而又始终无暇顾及,矛盾日积月累,终究达至临界极限。女人再也承受不住加之于她的重负了,冲突爆发,给丈夫下了最后通牒:不栽完秧子就别想离家,不然就离婚散伙。加明犹豫再三,虽万般无奈,终于还是不辞而别。小说描写加明在路上等车,云芝出乎意外地赶到了车站,原来她是来给丈夫认错的——

怕你生气,来给你说说。都是我一时心眼儿窄。不该……我……

加明眼睛湿润,喉头发酸,不知说什么才好。于是遂和好如初。

这个弯子云芝是怎么转过去的?情感的梗阻真的是豁然而通?这里,作者的“意图”如何,其实已经无关紧要,实际的艺术效果是,在读者心目中,“团圆”的结局传达出来的,是无法排遣的郁苦和对“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的挂虑。  顺便提一下,长篇小说《苍凉后土》的情节发展也是先抑后扬,主人公们在一个接一个的灾难面前,已是心滞力绌,痛苦不堪,最后却是拨云见“青天” (来了个青天大老爷),呈现出一个光明朗照的境界。这个结局的处理与《五月人倍忙》看似相似,其实大为不同。短篇的情节转折看似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而长篇却显出人为的勉强。正如有论者所言,如此结局“不知道究竟是应当使人高兴,还是更加令人感到悲哀”。

这由此表明,上述两种表现形式——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形式相反而意蕴相同,都是通过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把沉郁的情感调子演绎得淋漓尽致。但以手法和效果而言,先抑后扬,以喜写悲,韵致却更显含蓄。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贺享雍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这就是沉郁的格调。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人物的内心,还是周遭的环境,也无论是矛盾的纠结,还是情感的激荡,我们都能感觉到它低调的旋律。

二,短篇小说中的农村干部形象

把贺享雍的中、短篇小说中主要角色作一个简单统计就会发现,他写得最多的人物就是普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干部形象,在他笔下更显突出和生动。似乎他在描写这些人物时,情感更投入,并且融入了更多的思考。

小说中出现的基层干部,有《郭家湾的子孙》和《村长三记》中的村长。《五月人倍忙》中的公社管委会主任,《客至》《幽静之地》和《末等官》三篇所写的都是党委书记,这些无疑都与作者的自身经历和他对人物的深切体验密切相关。

《村长三记》写了三个小故事。

《兜圈》写村长为了完成粮油人库的收购任务,在毒日头里一道道沟、一道道梁地跑来跑去,逐家挨户催促征收。村民不知道上头又要摊派征缴什么了,就山上山下地跟村长兜圈子。村长忙活了大半天,却见不着一个人影。而他的管辖范围竟是三百多户人,七百多道沟沟梁梁。七百多道沟沟梁粱和一个孤单疲惫的身影,就是小说凸现出来的意象。  《午炊》讲述的是一个有“米”而无“巧妇”的故事。乡上来协助村里搞计划生育,为安排当天的午炊犯愁。找到一个女人不肯做,找两人也不答应,最后只有求到自己的老婆,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女人不但不应允,干脆锁上灶屋,一走了之。

第三“记”:《过年》。一村妇连生三胎,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村长下令挑走了她家的粮食,牵走了猪。谁知过年时节,女人竟闯进了村长的家门,又哭又闹,掀翻了一桌摆好的杯盘碗盏,还和村长老婆抓扯厮打。等到一场风波好不容易平息,自己的女人又哭又闹起来:“都是你这个砍脑壳、挨刀的,大年三十也不清静,我、我不和你过了……”

三个故事篇幅都很短小,写得极为精彩而且生动传神。这些事都是农村中经常发生的,对于贺享雍来说,显然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好像是顺手拈来,随意成篇,没有经过多少构思似的,给人以毫不费力的感觉,但是读来却有极强的生活实感,有一种很尖锐的穿透力。三篇虽然都以写事为主,没有去细细刻画人物,但是却写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写出了他们的左右两难和上下无奈的处境。他们仿佛在夹缝中生存,上有层层领导,在下直接面对农民。我们不妨把贺享雍笔下的这种类型的人物称之为夹缝中的“末等宫”。《兜圈》中有一首童谣,仿佛是为他们画出了一个剪影:

村长村长你莫吼,你是一条撵山狗。

上头叫你叨兔儿,你就不敢咬毛狗。

我相信,“末等官”这个人物类型的“共名”,完全可以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贴上自己的标记。

贺享雍的这类小说虽然没有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但它以对现实的极度贴近,近距离地对生活的逼视,确实抓住了一种典型的矛盾,写出了典型的生活环境和典型的生存境况。

《客至》中的“客”,是指上面派下来的所谓“抗旱工作队”。这伙人打着“抗旱”的旗帜,整日里不是打麻将,就是钓鱼,还让人陪着游山玩水看风景。乡党委书记老吴心里窝火,却叉无可奈何,一来不敢得罪,二来又想争取到一笔抗旱款子,所以还是被迫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拍电视的抗旱场面。小说旨在揭露领导干部中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写出了基层干部两难的苦处。小说结尾处,忽然天降大雨。冲散了“客人”们的好戏,这寓意嘲讽的一笔,却也把“主人”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写无奈,就容易导致单向地看取生活,同时也把人物性格简单化了,这样写出的生活就会流于平面,人也会是平面的画像。正如斯蒂文孙所说,小说是环境的诗。人的情感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人的行为也分成两类:主动的行为与被环境压迫的行为。同样是表现人物的无奈,而在《末等官》中,由于写出了主人公、乡党委书记王光明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无奈而有为的精神逻辑,而不仅仅是环境的被动产物,因而也就写出了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个性。

小说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县委书记路过下湿田改造工地,情况也不弄清楚,下车伊始就瞎指挥。挨批的人心里窝火,头也没抬就给他顶了回去:“你球吃多了,就知道瞎指挥!”县委书记气得够呛,急着去找王光明。当他转过身,那人早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为了化解县委书记的火气,王光明就说:“这人不是本乡的,如果是,谁还不认识县委书记?”如此,靠着他的机智,平息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风波。这个细节既表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带有普遍性的特征:知上知下,灵活、务实,又写出了王光明厚道的性格。

随着情节的推移,作品又展示出王光明性格中的另一面,而且是更主要的一面:耿介、正直,在是非原则上不含糊,不绕弯。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写王光明过生日,三亲六戚,新朋旧友,来了不少,气氛很是热闹。来贺喜的人中,有一个叫任老大的,是王光明的表亲。此人平常称霸乡里,加上他妹丈任县上一个关键局的局长,就更是有恃无恐。头天晚上,刚好有人向王光明告了他欺负孤儿寡妇的事,引起了他的极大愤慨。他不管什么沾亲带戚,也不顾任老大后台怎样,酒席宴上就把姓任的狠狠骂了一顿。后来老婆、儿子都埋怨他,他却说道:“人,总还得讲点天理良心!”

这样写人,既写出了基层干部的共性,又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在对比刻画中,使人物更显丰富、立体。如果只写出人物的机巧,不免就落人油滑,如果只写性格的方正,就会减少生活的实感。王光明的确是贺享雍三篇小说中写得最出色的人物,称得上是一个颇具典型性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末等官》在写法上很有些独特。一是事件众多,叙述密集。正如王光明说的:“这个官不好当哟!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搞得人都不像人了!”诸如农事生产、基本建设、征粮催款、计划生育,以及种种经济矛盾,民事纠纷,此外还写了王光明个人的家庭问题。叙述时固有详细,结构上却穿插重叠就像一件叫花子的百衲衣,密密麻麻地织在一起。二是文字排列绵密相连,不分段,不分行,读起来像是喘不过气来似的,叙事话语如同泥流漫延开来,人物、事件和文字的黏土、叙述的泥流搅混在一起,形成了一块泥板,而王光明的身影就在这块泥板上清晰地凸印出来。

三、贺享雍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般说来,读者要求于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是写好人物和故事。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故事与人物密不可分,具体到一篇小说中,就有可能出现或偏于故事,或偏于人物的差别;在类别上这就出现了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的区分。当然,在作品中把二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也是不少的。除了故事,连贯的动作和情节的安排,还有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供作家选择,用来描写和塑造人物,如场景、画面、形形色色的细节和心理表现等。

从贺享雍的前期作品中,我们可以揣测他多少也曾受到过故事的诱惑。

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小说大多短小精悍,并不以故事性取胜,我以为艺术上比较突出的是下述两个方面:

(一)用绘画手法展示生活的变化

贺享雍的短篇集子中有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说《河街彩画》。它没有故事,也没有单个的人物,自始至终,只是同一幅画面在不同时间中的色调、光影和氛围的变换。这一幅“画”,就是“河街”:临江的吊脚楼、楼前辟出一条狭长的带子——镶着青沙石板的路面;河街上面是楼堂馆舍,房屋雕粱画栋,门楼五脊六兽;河街里面一道千米古墙,墙头十多株千年古榕树,铜干铁枝,叶大如掌,浓荫罩住了整整一条河街……

河街过去曾经有过气派骄人的岁月,如今早已失去昔日的风光,一座座高楼和新的市镇拔地而起,河街就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陈年老货,日益冷清——河街人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妇人。

谁知忽有一日,省里电视台专门来此拍摄电视,镜头中的河街重新显出了庄重、古朴而典雅的风貌。电视播出之后,随即引来游览观光的客人,河街的身价倍涨,河街人脸上又有了光彩。

但是河街毕竟太古老了。在历经漫长的岁月之后,大墙一天天在倾斜,古榕树已经不能支撑风雨,沿街的破屋早就成了危房——河街的人在焦急中盼望、期待……

《河街》既是一块凝固的化石般的风物,又是一轴滚动变换的历史长卷,画中忽动忽静。光影明灭,蕴含着无尽的沧桑。它是一幅描绘景物的画面,更是一幅描绘内心的画面,一幅心境和情感的画面。同一幅画面,画中人和看画人位置有别,同是看画人,角度不同,引起的情绪也各有差异。小说以轻松幽默的语调所传达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旨,便都留给读者去思考、玩味了。

 “画面”是借白绘画艺术的一个术语,通过比喻转换使用于小说批评。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所谓“画面”包括背景描绘,创造人物活动的环境、氛围。其作用是为戏剧性场面作准备。广而青之,叙述、纪事、概括等修辞方式也都属于画面的性质。换句话说,凡在作品中描写的内容是由叙述者加以说明、解释、评论的,都可以归入画面的范畴。反之,人物发出动作,自己活动,便称之为场面(借自戏剧的术语)。场面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来看,而画面则是从作者为读者选定、指示的位置和角度来看。打个比方来说,展览中的实物展品属于场面(场景),而图片、文字介绍和解说员的解说,则属于画面的性质。一般来说。一篇小说总是交替使用画面和场景。如果只有场景,就成了只有对话和动作提示的戏剧剧本,而只使用耐面手法而无场景的小说,可以说极为少见。在这个意义上说, 《河街》以画面手法为主的表现形式是很独特的。

《最后一次社祭》全篇结构的关键就是三幅画面的交替和对比。其一,是对于两次社祭的描写,一次热闹,一次冷清,虽然同在一个地方,情景却是大相径庭。第一次社祭,由爷爷的曾爷爷主持,会同三姓祠堂族长,联合大祭土地,仪式庄重,场面肃然,十分壮观。这是画面一。画面二:第二次社祭,昔日的土地庙早已荡然无存,只余一个石洞。祭祀者只有爷爷一人孤独地面对着一个老态龙钟的土地神像。画面三:土地神栖身之处变成了竖着高大钻机、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钻机飞转,翻起黑褐色的泥浆,推土机很快就要把大梁子的山坡夷为平地。

画面的置换和对照用隐喻的修辞,表现了乡土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交汇、碰撞,揭示出传统的农本观念和现代化的矛盾。同时,画面的排列标明了时间的方向,清晰地显示了历史变迁的轨迹。

(二)抓住戏剧性情节和典型场景提示生活的矛盾

我们知道,一个并不真正需要的场景,一个没有特殊作用或是缺乏构思而产生不了效果的场景,是小说的弱点,这是小说家始终要警惕的。这样的弱点在贺享雍的有些篇章中也曾出现。比如《山村明月夜》通篇都缺少富于表现力的场景, 《最后一次社祭》描写主人公在公署里的场景就显得平淡而缺乏效果。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缺乏典型性和富于表现力场景的小说,往往反而是场景过多并且转换频繁。显然,一个理想的场景对展示人物的动作、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具有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写出这样的场景,就需要相当精致的技巧,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让人物活动的场面就可以完事大吉。

贺享雍配置场景的技巧特征在于,他将戏剧的情节和场景融合起来,达到了一种有机的统一。而显示出这种技巧的篇章。往往是结构浑然整一,叙述简洁凝练,而且篇幅也比较短小,因为最好的手法常常也是最经济的手法。

《幽静之地》叙述了一件“闻所未闻”之事。一家农户出殡,因为外面的小路太弯太窄,十六个人抬的棺材难以通过,于是取道另一家的地坝而行。这家人认为死人给他家带来了晦气,就舀了一碗米冲棺材撤。死者那边不依,将棺材停在这家堂屋口,说是撒米搅了亡灵,如不重新招魂开路,就停住棺材不走。双方争执不休,于是把官司打到了乡政府。

这就展示出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景——好戏开场了。一个有趣的开场,加上一个精彩的收场,中间演出一幕好戏,戏剧性的情节就这样串联起来了。

乡党委书记是一个文弱书生,大学毕业,且是政治系高材生,可是面对这场官司,左说右劝,道理说尽,就是解决不了。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书记茫然无措,下不了台的时候,一个石破天惊的声音骤然响起:“娘的个×,给我统统站起来!”书记身后耸立起一个魁梧的大汉。“娘的×!我看你们哪个龟儿子敢不服从解决!”只听他一阵厉声喝骂,威胁说如果不立即抬走棺材,就把死人拉去火化,然后双方各罚款二十元。转瞬之间,争吵顿时平息,两家不但各自掏钱认罚,还连声表示服从裁决,最后蔫儿头耷脑地离开了乡政府。待一众人等散尽,书记批评大汉说:“怎么能这样粗暴地对待群众?群众愚昧落后,我们应该多做启发、宣传工作……”这个大汉是个转业军人,曾在珍宝岛打过仗。他不以为然地打断书记的话,说:“你给他们讲了半天大道理,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对待这些东西,不蛮横不行,大道理哄小孩去!”

这是一个很有喜剧色彩,却又使人笑不出来的戏剧性场景。场景引发兴趣,提出问题,解决冲突,使用这种直接呈现的场景,就是让读者直接观看,仿佛参与到事件或是做一个旁观者。小说的这种修辞手段好像造成这样一种效果,它在询问读者:书记的解决方法你以为如何?大汉的方法又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头?如果让你来解决问题,你会怎样处理?“戏”已演完,作者似乎不作任何解释、评价,这就把答案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思考。反之,我们设想,要是不使用这种戏剧手法,而是作者站出来评说、解答一番,那该是什么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中那个旁观者就显得有些多余,他最后表露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恼”,也似乎成了多此一举的赘笔。

下面再来看一短篇: 《花花轿儿出山来》。我认为,无论从艺术的完整性,还是从艺术效果的纯粹性来看,《花花轿儿出山来》都算得上贺享雍短篇小说中的上品。

《花花轿儿出山来》的结构与《幽静之地》相仿佛,同样是由情节的自然铺垫,水到渠成地推演到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这种结构很像是一出独幕剧。所以。后来小说被改成现代川剧后,获得了四川省调演剧作创作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古色古香的花花轿儿,长长溜溜的送亲队伍,花轿晃悠,鼓乐齐鸣,停停走走,走走停停,鱼贯雁行在山间小道上……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乡风情画。在山垭间的公路上,两支接亲的人马不期而遇,碰到了一起。后边来的是一辆轿车,车内的一对新人要赶到工厂里去参加集体婚礼。按当地风俗,两堂“期会”(接亲的队伍称作期会)同了路,或者依先来后到的顺序走,或者后来向先到的打发让路钱,两边的新娘再交换一根帕儿。工厂里的新郎按乡下规矩,一一照办,这边抬花轿的伙计便准备让路放行,让轿车先走。谁知就在此时,坐在花轿中的新娘满香,在轿中猛然发出一声呼喊:“我要走前头!”满香的态度很坚决,无论对方怎样说好话,讲道理,她都不听,执意要走在前面。她认为要是让别人占了先,就会抢走她一生的幸福。最后是轿车上的新人没有办法,只有跟在满香的花花轿儿后边,慢慢朝前蠕动。

两支接亲的队伍谁先让,在农村姑娘满香的心中竟然是一场关系着自己幸福的命运之争,公路上的交锋对应着轿中人内心的交锋,于是我们在喜庆的鼓乐声中便听到了紧张的旋律,在这一出喜剧中看见了双重的戏剧性场面——一个场面在公路上,一个场面在人物的心灵中。一个场面是喜剧,另一个场面则是悲剧。在喜剧中我们体会到内在讽刺力量,在悲剧中我们却对主人公寄予怜悯和同情。

《花花轿儿出山来》与《幽静之地》一样,其喜剧手法所传达的审美意味很值得探究。历来的喜剧理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叔本华认为,喜剧性的本质在于荒谬与合乎情理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把这个定义用在此处倒是十分合适的。

在本文的第一节中,我们曾分析过贺享雍作品的基调,很明显,在本节所涉及的作品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那一种沉郁的调子和文中显露的忧患意识。贺享雍的这一类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大致该归于乡土风俗小说的范畴,笔触所指,多写乡村中愚昧的原始性的信仰、奇特的风土民情、落后的礼仪习俗和在历史重负、传统因袭束缚下的闭塞心态。贺享雍以一个农民作家的双重身份,审视和反思他生长其间的乡土家园,既不回避农民心理障碍和精神弱点,又对他们寄予深挚的同情。从这些方面来看,他的这类小说基本上还是属于五四以来乡土写实一派的路子,当然也带着新的时代印迹——毕竟,现代文明的脚步声已经逼得更近,也更加峻急和迫切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村明月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贺享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6924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201305990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