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至尊幕府(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
内容
编辑推荐

幕僚,又称宾幕、幕客、宾师,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活跃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集团。

在蒋介石的身边,聚集着由各种关系、各种人物组成的幕僚集团。其中主要的有张静江、吴稚晖、陈果夫、张群、邵力子、杨永泰、吴铁城、陈布雷、朱家骅、等人。

蒋介石是怎样认识这些幕僚的?蒋介石为什么看中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运用什么手段将他们罗致幕下的?

他们为蒋介石效忠尽力,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为什么会有些人受到蒋介石的冷遇,而有些人则受到蒋介石的极力褒誉?

那就让我们揭开一个个历史的谜底。看一看蒋介石与这些高级幕僚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吧。

内容推荐

在蒋介石的身边,聚集着由各种关系、各种人物组成的幕僚集团。其中主要的有张静江、黄郛、吴稚晖、陈果夫、戴季陶、张群、邵力子、杨永泰、吴铁城、陈布雷、朱家骅、陈诚、陈方等人。

这些各负其责的幕僚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尽心竭力。

他们辅佐蒋介石黄埔建军,反共“清党”,奠定了蒋家王朝的基业;

他们帮助蒋介石策划荡平“诸侯”,武力统一,建立了独裁专制统治;

他们替蒋介石联络列强,筹划抗日,整理党务,使蒋介石度过了一次次危机;

他们为蒋介石策划军事“剿共”,发动内战,充当说客、打手,使蒋家王朝一次次转危为安。

目录

引子

民国“帝师”——张静江

 一、一副病歪歪的面容,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豪侠仗义的性情,令常怀“敬

惮之心”的蒋介石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蒋介石陷入困境备感沮丧时,他伸

出了援救的手,改变了蒋介石的命运。

 二、他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蒋老弟,而且在生活上关心盟弟;只要盟弟幸福,他

不惜亲自出马,做月老红娘,成全小老弟一桩美事。

 三、当蒋动辄闹情绪回家时,他急得口吐肺腑之言:“忍耐坚持。”结果,蒋

介石“忍耐”出一个黄埔军校校长来。

 四、他闻听蒋介石要在广州向共产党动手,立即拖着病弱的身子“刻日南下”,

为蒋出谋划策;深陷孤家寡人境地的蒋介石顿觉有了支撑,共同谋划出阴

险的“整理党务案”。

 五、蒋介石带兵北伐,他坐镇广州,留守后院;蒋要迁都南昌,他第一个表示

支持。他对蒋说:清党,果夫有办法。在共产党人的血泊中,他为蒋介石

奠定了一块块立国的基石。

 六、权力的丧失和瘫痪症的日益严重,使他渐渐淡出政治舞台。他总是

说:“不要做官,没有做头!”蒋为他主持追悼会,并亲书“痛失导

师”挽词。

半师半友——黄郛

 一、共同的革命志向使他们义结金兰,在天南海北实现青年时立下的豪言壮

语;北伐之初,他就向蒋介石提出了极不平凡的建议:储才,任方面。

蒋介石铭记在心,一时求贤若渴,大肆网罗人才,拼凑起蒋家王朝的最

初班底。

 二、在庐山牯岭,他与蒋朝夕相处,共谋大计。“离俄清党”、“底定东南”、

“与日英谅解”三条妙计,确定了即将建立的蒋家王朝的内外国策。蒋介

石反共反苏,与日妥协,联络英美,样样依计而行。

 三、他为蒋介石定下“清共离俄”的密计后,又连忙为蒋介石寻找国际方面

的靠山;他施展外交才能,使日本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清共”:他凭着在

北方活动多年的政治资本,使冯玉祥很轻易地站在蒋介石一边,为蒋介

石政府的开张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四、“五三惨案”发生,他力主绕道而行;为了蒋盟弟的威望,他甘愿替蒋

老弟担“丑”;可他非但没有得到嘉赏,反而很快被解除了职务,气得他

一怒之下跑到莫干山隐居起来。

 五、九一八国难后,蒋介石一个急电,他便走下莫干山;抱着“跳火坑”的心情,

他不辞劳苦,费尽口舌,担当起蒋赋予的对日交涉的重任。

 六、虽替蒋背黑锅而无憾,弥留之际仍不忘吹捧蒋“忠贞为国”,他对蒋介石

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疯狗”师爷——吴稚晖

 一、他家贫苦读,崇尚维新,成为国民党的大老,深受孙中山的尊敬:蒋介

石对他尊敬有加,他也对这位后进青年刮目相看。

 二、蒋介石要“清党”,他便召集中监委会,以非常方式处置共产党:蒋要拉

汪精卫反共,他以六十老翁之躯向汪下跪;汪要与蒋分庭抗礼,他当众

破口大骂,直骂得汪精卫狗血喷头。

 三、蒋介石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他焦急万分,到处奔走,动用看家的本领,以骂

为手段,为蒋助阵。党国要员转眼间便变成了一堆“政治垃圾”。

 四、他就是有这样的本领,当蒋介石一筹莫展时,他便成为蒋介石手中的一张

王牌,往往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蒋介石令他出马,他一定会尽力办

到。他信誓旦旦地将李济深骗到南京,自己的人格顿时扫地。

 五、“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这是他的名言。以国中大

老的身份,帮蒋说话,捧蒋上台,是他的拿手好戏。蒋介石每当宣誓就

职时,他都肩负着监誓和授旗的重任。这既是他向蒋忠诚的表白,又是

蒋给他的最高荣誉。

 六、他客死海峡彼岸,蒋介石为他举行“公祭”;蒋经国亲自将骨灰撒入东

海。蒋氏父子没有忘记他的忠诚。

“清党”杀手——陈果夫

 一、凭着叔父陈其美的关系,他自然而然地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缺钱少物的

黄埔军校能够维持下来,与他的默默“奉献”密不可分。蒋介石夸奖说:

果夫立了大功。

 二、夺得党权后,蒋介石立即把他召到广州;他不负蒋氏重望,不声不响地开始了

“清党”大业:成为蒋介石手下第一号“清党”杀手。

 三、一条《国民党重新整理计划案》,既清除了共产党,又打击了反对派;为

蒋介石掌管党务,奠定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格局:大打出手加政治

迫害,使反蒋派四处败逃。

 四、悄悄开张的中央俱乐部当初鲜为人知,但后来竞然成为国民党内赫赫有

名的“CC”系;被蒋介石一顿臭骂后,他终于醒过味来,在“结党为蒋”

的旗号下成立了两个反动的小团体,

 五、他拍马有方,吹捧有度,为蒋介石50大寿献机祝寿;去北方避寿的

蒋却避出一场“西安事变”来,经受住事变考验的他深得蒋介石的赞赏。

 六、为了控制国民党党务。他向蒋介石建议成立侍从室第三处:在如愿以偿地

控制了国民党人事大权后,他将侍三处变成了为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

方面的参谋单位。但这些仍不能消弭他与蒋之间的冲突。

 七、为了制约孔宋家族的经济势力,蒋介石支持陈果夫向金融界渗透:他略

施小计,便使孔祥熙乖乖交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的大权:仅用三年时间,他便建立一个金融帝国。

 八、病入膏肓的他得到蒋生活上的关照,但却无法弥补他对蒋的抱怨。他做梦

都没想到,蒋居然将大陆失败的罪责一股脑扣在他头上。

“畏友良师”——戴季陶

 一、他与蒋介石有着不平常的关系。当蒋介石负气跑回老家后,他不辞千里

前去劝说;当蒋介石苦于不知如何有所作为时,他向蒋介石提出了两项

具有战略性的建议:抓住军队、发展自己的势力。

 二、他策划反共理论,蒋付诸“清党”行动,一唱一和,配合默契。蒋介石是

他理论的践行者,他成为蒋最信赖的国策顾问。

 三、他辅佐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春风得意地位列五院院长的高位:

当蒋介石与胡汉民闹得不可开交时,他向蒋献上一条绝计:一不做,

二不休,先劝胡辞职,不行就强行扣留。胡做梦也没想到这是老朋友的主意。

 四、他是有名的“日本通”,写过一本《日本论》。当国难当头时,他提交了

一份秘密报告,提出了对日“三策”,定下了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基调。

 五、蒋介石被囚西安,他心急如焚。引经据典,高叫“讨伐”。谁曾想,吃力

不讨好,竞受到蒋的耍弄。一气之下,旧病发作。兄弟间如胶似漆的年

代转眼过去了。

 六、蒋介石要打内战,他不辞辛劳,献上一条“步步为营,先行巩固华北”

的老辣计谋。恨不得一口吃掉共产党的蒋,岂肯听他的劝告?他顿生

“抚凌云而自惜”之感。

 七、兄弟般的深情厚谊,使他为蒋介石当选总统做了出色表演,深得蒋的感

激;但当蒋被逼下野时,他却成了替罪羊和出气筒。他的心一下子凉了:

他只能以死来给盟兄留下一首无字的挽歌。

智囊“厨子”——张群

 一、他第二次见到蒋介石,便为其见多识广、侃侃而谈所倾倒:当蒋介石大

讲炮兵在当今作战中如何如何重要之后,他立即决定跟蒋一道学习炮兵。

当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后,他与蒋介石一道回国,冲到最前线:在辛亥革

命的风暴中结为金兰之盟。

 二、与蒋介石同为孙中山参军的他,略施小计便谋得一份高职,令蒋介石刮

目相看,从此后兄弟俩各奔东西,南北谋职谙仕途。

 三、听说盟兄发迹了,他日夜兼程前来投奔。以三寸不烂之舌,居然侃得孙大帅

“局外中立”,当老孙醒过味来时,他已当上了蒋兄的总参议。

 四、蒋被逼下野,他也辞职,为蒋的日本之行打前站;与田中的一席谈话,便确

定了对日外交的基本对策,开始冲在中日交涉的第一线。

 五、颇得蒋“攘外安内”真谛的他,施展灵活手腕,与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

八次会谈,周旋一年有余,强硬的态度、美妙的外交辞令,令强悍的对

手甘拜下风。四处逃避。

 六、自称是“蒋氏走狗”的他,很有成效地做着“糨糊胶水工作”;为了助蒋

图川,他忍辱负重,将四川变成了国民党的战略大后方。

 七、“行宪国大”选举总统,蒋介石坚辞不就,臣属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

需他轻轻点拨,众人茅塞顿开。蒋暗暗称赞:知我者,岳公也。

 八、蒋介石想重温“躲在峨眉山上”的旧梦,临危受命的他心领神会。可命运

不济,他差一点成为共产党的“阶下囚”,永远见不到蒋了。

“元老”幕长——邵力子

 一、蒋对这位同乡的才华慕名已久;在读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后,他

对蒋介石肃然起敬:当蒋邀他入幕时,他毫不犹豫地奔赴广州,任少将秘书长。

 二、人们惊奇地发现,蒋校长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他的讲演越来越

精彩,越来越有人喜欢。后来才明白,原来蒋校长幕后有一位“江南才子”捉刀。

 三、蒋看上了他有口皆碑的人缘、温和的性情和卓越的外交才干,两次派他

去游说冯玉祥,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外交生涯。

 四、他像影子一样紧跟在蒋的左右,一篇篇讨伐檄文,一封封电令文告,都

出于他的妙笔:为蒋“削藩”平乱立下了大功的他感到实在太累了,萌

生了辞职的念头,

 五、出任令人羡慕的封疆大吏,他不仅没有完成蒋介石交给他的任务,反而

与蒋介石一起稀里糊涂地被张、杨扣了起来:他没有像蒋那样“以怨报

德”,而是对其抗日义举深表同情。

 六、蒋介石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委他以国民党中宣部部长的重任;他继续

大胆“包庇”共产党,令蒋介石大为震怒:失去了宣传部部长的他不仅

没有伤感,反而兴奋地说:终于摆脱了一件苦差事。

 七、他是蒋专门对苏、对共活动的心腹干将,当需要与苏联和共产党合作时,

他都会被蒋委以重任,或出使苏联,或衔命谈判。可蒋没想到,自己的

心腹竞然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蒋幕“诸葛”——杨永泰

 一、“思贤若渴”的蒋介石常为缺乏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谋士”暗

自发愁:“满腹经纶”的他却常为怀才不遇、未逢“明主”而默默忧伤。

 二、初出茅庐,他便纵论天下大势,为蒋介石“三分天下”,献上一条

“削藩”妙计,喜得蒋介石手舞足蹈。不消三年,蒋便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三、“剿共”连遭败绩,蒋氏苦无良策。他及时呈上一道“出师表”。提出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老辣毒计。

 四、蒋为处理内争东奔西跑,焦头烂额;他则提议抽调精干心腹,组建一个

侍从室,协助蒋处理公文。蒋看到一大堆文件就头疼,他灵机一动,设

计了一种新式呈报表,令蒋十分满意。

 五、他建议派人钻进“巴壁虎”的肚子里, “掏心”“扒皮”外加“抽筋”,

将一个“四川王”活活气死,为蒋兵不血刃地夺得“天府之国”立下了奇功。

 六、他略施小计,便将CC系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气得CC大将们大骂不

止,到处求告;政学系与cc大斗法,蒋声称不偏不倚。

 七、一旦离开蒋的庇护,他便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发誓要“清君侧”的陈立

夫痛下杀手,一代奇才喋血扬子江畔,令蒋介石忧伤震怒。

党国“铁老”——吴铁城

 一、在反共“清党”问题上,他与蒋介石不谋而合,并成为蒋反共的一个

得力打手;不曾想。他替蒋夺得了军政大权,而蒋却将他作为替罪羊:

在阴暗的狱中,他没有抱怨蒋,因此更得蒋的信任。

 二、擅长交际的他奉蒋之命游说东北,劝得张学良心明眼亮,毅然宣布“易

帜”;若无其事地软磨硬泡,泡得张学良心中发毛,断然挥兵入关助蒋:

凭着三寸巧舌,他助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三、蒋介石没有忘记他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任命他接替张群任上海特别市市

长;早就想有所作为的他如鱼得水,在挨了一顿揍后,励精图治,为蒋

介石苦心经营这座国际性大都市。

 四、他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口号,把蒋介石发

起的青年从军运动推向高潮:他机智地发明了“吴铁城条文”,声誉鹊

起,却受到蒋的婉转批评。

 五、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他竞然劝蒋出国考察,令蒋介石大为震怒:为蒋

家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党国“铁老”,自恃劳苦功高,竞敢与蒋“总统”

正面顶撞,只落了个饮憾自杀的下场。

蒋氏“文胆”——陈布雷

 一、他横溢的才华,高洁的品质,令蒋介石仰慕已久;一挥而就的《告黄埔同

学书》,令蒋赞叹不已。但执意不做官的他,还是要回报界。

 二、他只答应做蒋的“私人秘书”,但蒋岂能罢休?越害怕沾上政界,越是官

运亨通。屡蒙垂青屡惶惶的他,最终还是投入蒋的幕下。

 三、一篇《祭告总理文》,有声有色,情文并茂,不独蒋介石击节叫绝,更令

国民党要员们抚棺痛哭,号啕顿足,涕流满面。

 四、奉蒋命杜撰“奇文”,受煎熬连折数笔,掷笔长叹捉刀难,良心有愧病魔

缠。他已化为蒋介石的灵魂,哪还能自作主张?他此时才体会到:蒋氏

“文胆”不好当。

 五、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他,成为蒋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

多少人的生杀命运都掌握在他的笔下。可他从不循私情,令人不能不敬

慕他人格的完美。

 六、他曾这样比喻自己与蒋介石的关系:蒋是火车头,拉着国民党的火车,

在不平的路基上跑得太快,左右摇摆太厉害时,我便紧急“刹车”,使之

速度稍减,保持平稳。陈布雷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为蒋家王朝尽“一

点微小的贡献”。

 七、民族存亡关头,他有了借自己的笔“挽狂澜于既倒”的报国机会。一篇篇

振奋激昂的绝代佳文,成为“抗日领袖”的一块块金字招牌。

 八、蒋夫人定期送来“三五”香烟、美国奶粉,蒋礼贤之周可谓苦心孤

诣:定要从一而终以报“皇恩浩荡”的他喃喃自语:“知我者,蒋公也。”

 九、在他心目中,蒋虽有缺陷,总是“明主”;国民党政府虽然腐败,总是

“正统”。大厦将倾,他苦心忠谏,却遭到蒋的抢白训斥;油尽灯枯的他

该休息休息了:百感交集的蒋用颤抖的笔,为他写下了盖棺论定的四字:

“当代完人”。

总裁“新宠”——朱家骅

 一、获得德国地质学博士的他,始终找不到投身政治的机会;他与蒋介石真

可谓不打不相识,在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引荐下,他结识蒋介石,并成

为政坛上的一颗新星。

 二、蒋介石赶走苏联军事顾问后,一心想聘请德国军事顾问;朱家骅摸透了

蒋介石的心思,从中穿针引线,促成一批批德国军事顾问源源不断地来

华,为蒋介石增强军事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羽毛渐丰的他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令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大为光火:但

得到蒋介石和戴季陶支持的他,不仅赶走了这位元老。而且竟敢拒命实

施“焦土抗战”和“以水代兵”,这种大胆行为不仅没有受到蒋介石的责

备,反而更为蒋所信任。

 四、为了制约汪精卫,也是为了制衡CC势力,蒋介石委任他为国民党中央的

秘书长,令人羡慕不已;他不负蒋介石对他的厚望,不仅将汪精卫束缚

得叫苦不迭,而且也使陈果夫感到如鲠在喉,后悔不已。

 五、凭着蒋的宠信和支持,他居然另立山头,俨然成为新CC系的首领,令二

陈格外恼怒。

 六、聪明绝顶的他竟然也有糊涂之时,为了向蒋介石争宠,居然策划“献鼎把

戏”;陈果夫略施小计,朱家骅便被蒋介石骂了个狗血喷头。

“天子门生”——陈诚

 一、蒋校长最危难之际,一句“绝对服从总司令”,使他终生成为蒋最亲密的

心腹,从此官运亨通,令人羡慕。

 二、蒋校长恩宠有加,亲自做媒,将善解人意的干女儿嫁给他;除师徒、主

幕关系之外,又加了一层“翁婿关系”。

 三、领兵“剿共”大败而归的他,闭门思过,钻研谋略;一条“战略上取攻势、

战术上取守势”的计策,颇得蒋氏青睐,逼得红军步步后退。

 四、阎锡山要留他在山西指挥军事,蒋一听就急了:“中正不可一日无辞

修。”他日夜南下,进军两广,蒋这才放下心来。

 五、奉命出任三青团书记长,他一口气兼并了各种小组织:自作主张的他令

蒋校长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撤了他的职。

 六、蒋介石让他为自己守半边门,对他的话听得有限;当战局危急时,他毫

不犹豫地出面收拾残局。

 七、在东北打了败仗的他一回到上海,便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杀”:关键

时刻,还是蒋校长替他解了围。

 八、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在下野前对他委以重任;危难之时的他不负重望,为

蒋经营了最后一块逃难地。

“大内总管”——陈方

 一、“江西才子”名不虚传,抒长诗痛斥蒋氏卖国,没想到居然骂出个“上校

秘书”当当;“小诸葛”慧眼识英才,为蒋储备一奇士。

 二、深谙权术之道的他,得到蒋夸奖后,总是回答:“领袖过奖了,全凭领

袖教诲栽培。”蒋一高兴,真的重用起他来了。

 三、别人出谋划策,总担心受蒋责训,而已得名师指点的他却总能让蒋

重视自己的表陈:同是一条平抑物价计策,他提出来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四、大胆妄为的他居然提出所谓“马尾法”,喻讥蒋不善用人;要是别人,早

就身首离异了,可蒋对他却更加重用。

 五、他主持的政务局俨然成了蒋的“军机处”,几乎凌驾于行政院之上;他拥

有一项令人羡慕的特殊权力:用蒋介石的名义发布“手令”。写完总统引

退声明后,他便真的与蒋总统共“下野”,浪迹他乡。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他是20世纪前叶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孙中山视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尊其为“导师”。他实际上充当着蒋家王朝“帝师”的角色,在最关键的时刻,点拨蒋介石走上权力的顶峰,渡过最危急的关头。

一、一副病歪歪的面容,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豪侠仗义的性情,令常怀“敬惮之心”的蒋介石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蒋介石陷入困境备感沮丧时。他伸出了援救的手,改变了蒋介石的命运。

提起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人们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他曾多次倾其所能为革命捐款。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革命圣人”,并亲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在革命党内有着崇高的威望。在经济上,他多年从事古董、丝绸、茶叶等经销活动,获利巨丰,成为江浙财团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谓富甲一方,影响全国。

张静江,字人杰。1878年出生于浙江吴兴一个富豪家庭,早年在南浔镇一次火警中,为保全张家市房,亲率救火队上房救火,不慎跌伤了脚,落下残疾。但自幼病弱的他,却有着倔强的性格,身残志坚,豪爽仗义,决心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张静江巧遇孙中山,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关于张静江与孙中山结识的经过,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02年5月,张随孙宝琦出使法国,在轮船上遇到了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以真名实姓和进行革命推翻清廷等主张相告,张静江则认为革命是大势所趋,表示赞同。当孙告诉张将经由欧洲到美国等地向华侨募捐时,张立即向孙表示,愿意先以3万两白银帮助孙的革命,并当即写了亲笔信给美国纽约通运公司经理、自己的妻舅姚叔兰,凭信一次照付。正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被这位热血青年的豪气感动,从此结下莫逆之交。

孙中山到美国后,果然凭着张静江的信取得了3万两白银。萍水相逢,张静江竟然能如此热心革命,深深地感动了孙中山。

另外一种说法是:张静江与孙中山初次见面是1905年冬,在开赴法国的轮船上。孙中山向张静江介绍了同盟会的纲领,并邀请张静江参加革命;张静江欣然同意,并表示愿以自己的家产资助革命。他诚恳地对孙中山说:“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双方约定通电暗号:需款数目以ABCDE为序,A为1万元,余次为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此时的孙中山,虽感其雄风侠骨,然而并未敢深信。直至1907年东京同盟会本部经费吃紧,孙中山偶尔忆起那次谈话,遂试发一电,文中标个“C”字,数日后果然从巴黎汇来了3万法郎,孙中山始信其真,倍感真诚。次年3月,因筹集两粤及云南起义经费,孙中山又先后以A、E字致电张静江,电发后数日,亦分别收到1万和5万法郎。张多次以巨资资助革命,孙中山给予其高度评价。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即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部长,张毅然受命,只因不便赴日就职,乃由次长廖仲恺代理。

随后,张静江旅居巴黎,向孙表示:除了效忠革命外,愿意继续输财相助!他以浙江商人特有的精明能干,做起古董书画生意,大发横财,源源不断地为孙中山提供宝贵的经费。孙中山则委任张负责筹划和掌管同盟会基金。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1905年春夏问,一位20多岁的青年对孙中山说:“请问先生姓孙吗?”

孙回答:“是的!”他激动地握着孙的手说:“久仰先生大名,今天总算有幸遇见了!我是张静江,对先生的革命主张,一向钦佩万分!事实上现在中国已是非革命不可了!”

孙中山以为他是一位留学生,张静江连连说:“我不是留学生,是驻法清使馆的商务随员。先生在巴黎的活动情形我都知道,只因为我是清使馆工作人员,有所不便,所以没有参加革命组织。”

最后张静江说:“钱财要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有价值,先生以后如有所需,请随时打电报来,我一定悉力以应。”

对于这一点,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说:“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出资最多而勇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以后,孙中山又多次对国民党人说:“静江为人,只尽义务而不问权利,三十余年如一日。”

在辛亥革命时期,张静江与同盟会的主要领袖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并与同乡陈其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张静江积极为创建民国而奔走时,蒋介石只不过是革命党中的一个小人物。

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能够结识革命圣人张静江,还是通过盟兄弟陈其美的关系。

1906年,蒋介石第一次东渡日本,结交了浙江籍的同盟会会员陈其美。陈其美的豪侠之气,深深地吸引着蒋介石。从此,蒋介石开始追随陈其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同盟会,密谋江浙起义、运动新军,在光复杭州时冲锋陷阵,初露头角。通过陈其美的关系,蒋介石认识了张静江:但此时的蒋介石资历威望还很浅,张静江对这位小老弟并没有太深的印象。蒋介石还没有可能与张静江深交。

蒋介石与张静江的深交,是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

当时,由于讨袁战争失败,革命党人被迫纷纷逃匿,或流亡国外。或隐藏真身,大都垂头丧气,缄口不谈革命。孙中山看到这种现状,决定在日本重新组建政党——中华革命党。陈其美、张静江等首先加入这个组织,分别负责军事和财政。在国内的蒋介石闻讯后,立即按照规定的入党手续,于1913年10月29日在上海加入了中华革命党,成为较早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党员之一。鉴于与陈其美的盟兄弟情谊,及其在党内的地位与作用,张静江早为蒋介石所垂青,在加入中华革命党时,蒋介石专门请张静江做监誓人。

对于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军人,张静江开始有了好感。这是蒋介石与张静江结识的最初机缘。

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受孙中山派遣回上海,发动反袁起义。蒋介石联络了一些革命党人,制定了一个夺取上海的军事作战计划,准备兵分三路攻占上海。然而,起义未遂便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破坏,蒋介石成为第一个通缉对象。被迫无奈,蒋介石只好躲藏到张静江家中。

当蒋匆忙逃到张家时,恰逢张静江外出,蒋只好到别处躲藏。这期间革命党人内部出现了叛徒,北洋军警早已知道张静江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将张宅团团围住。当蒋介石再次回到张宅时,已发现了张宅周围隐藏许多陌生人。凭着多年从事地下革命的警觉,他知道形势不妙,立即走开,才避免了一次厄运。

当张静江听说此事后,真为这位小老弟的机警感到欣慰。

1916年5月18日,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的盟兄陈其美被张宗昌收买的叛徒刺杀,暴尸街头。蒋介石闻讯赶到,冒着生命危险,将陈的尸体运回到自己的寓所,入殓祭奠。P1-3

序言

幕僚,又称宾幕、幕客、宾师,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活跃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苏秦、张仪、张良、诸葛亮、赵普、刘伯温等智囊名幕,他们或游说四方,或运筹帷幄,写下了一幕幕生动的传奇故事。

在20世纪的中国,在蒋介石身边,也聚集着一批高级幕僚,他们佐理文书,充当顾问,参与决策,演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历史活剧。

有人说,是幕僚成就了蒋介石的“事业”,没有这些幕僚的尽心辅佐,就不会有蒋介石的发达和辉煌。

还有人说,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是身边幕僚们一手“导演”和操纵的,没有这些幕僚,民国的历史肯定要重写。

幕僚在民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了解幕僚的活动,就无法揭开许多历史事件的谜底;蒋介石和他的幕僚的活动,可以从侧面折射出民国历史发展的走向。

在蒋介石的身边,聚集着由各种关系、各种人物组成的幕僚集团。其中主要的有张静江、黄郛、吴稚晖、陈果夫、戴季陶、张群、邵力子、杨永泰、吴铁城、陈布雷、朱家骅、陈诚、陈方等人。

这些各负其责的幕僚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尽心竭力。

他们辅佐蒋介石黄埔建军,反共“清党”,奠定了蒋家王朝的基业;

他们帮助蒋介石策划荡平“诸侯”,武力统一,建立了独裁专制统治;

他们替蒋介石联络列强,筹划抗日,整理党务,使蒋介石度过了一次次危机;

他们为蒋介石策划军事“剿共”,发动内战,充当说客、打手,使蒋家王朝一次次转危为安。

可以肯定地说,在蒋介石的每一件重大活动背后,都有这些高级幕僚在精心运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建立和巩固蒋家王朝,这些幕僚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你不禁会问:

蒋介石是怎样认识这些幕僚的?蒋介石为什么看中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运用什么手段将他们罗致幕下的?

你还可能要问:

当他们被蒋介石罗致幕下后,是如何效力于蒋介石而为其重用的?又是如何为蒋介石出谋划策的?蒋介石是如何对待这些“策论”的?

当然你更想知道:

他们为蒋介石效忠尽力,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为什么会有些人受到蒋介石的冷遇,而有些人则受到蒋介石的极力褒誉?

那就让我们揭开一个个历史的谜底。看一看蒋介石与这些高级幕僚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至尊幕府(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左玉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9304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