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月末
内容
编辑推荐

《八月末》是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协主席赵玫的最新长篇力作。小说讲述一段与现实贴近的都市悲歌。此长篇被评论家称作中国版的《危险的关系》。小说讲述发生在海边一群人既离奇又荒诞的故事。表达的是都市人与人之间既暧昧又冷漠,既温存又危险的若即若离的关系。

内容推荐

《八月末》是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也是一个爱的故事。

《八月末》源于现实,又游离现实,人物关系斑驳陆离。他们追逐着唯美,却破碎着激情;他们期冀着温暖,又无端地残酷。如此若即若离的感觉,风流云散的凄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目录

1.那时的爱情也是碧蓝的

2.远离荒漠一般的繁华

3.走进来就闻到了咖啡的香

4.黄昏的时候女儿坐在沙滩上

5.那时候他们不知廉耻

6.午夜中滋生的放荡

7.她把《第二性》读了很多遍

8.那些往事就像糟粕

9.每天都如同行走在刀锋上

10.她靠在那里死去的样子很感人

11.被噩梦扭曲的瞬间

12.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和哀伤

13.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14.油画上的裸体是谁

15.伊的恋爱的往昔

16.直到落叶开始飘零的深秋

17.就那样发生了,那场杀戮

18.每个人都像嫌疑犯

19.太阳穿透清晨的迷雾

20.电影就是他的墓碑

试读章节

伊终于可以不受困扰了。在深秋的海岸,远远地,地平线消失在翻滚的阴云下。仿佛暗灰色的斑翳。模模糊糊的,那迷蒙的混沌。

伊裹着白色丝巾。在沙滩上飘荡。难以抵御的太平洋上的海风。她终于孤单了。那是她梦寐以求的。再没有左邻右舍的喧晔,楼上楼下的响动。或许也没有了,可以窥见的他人的隐秘。静寂。在海的浪中,只剩下一种景象了。那千篇一律的不舍昼夜的撞击。永远不变的浪涌。伊还是看到了远方的灯塔。在昏暗的光里。仿佛有歌声飘起。在海面上。那么遥远。再普通不过的灯塔了,却曾承载梦想。

伊,她从来不曾真的经历过凶杀案,更没有想过会发生在她身边。被杀的人和杀人的人她都认识。这案件就像秋季的阴雨一般,始终环绕在她的脑海中。只要闭上眼睛她就能看到,那个满身是血渍的姑娘。就站在伊的窗外。雨淋在她的身上。衣服紧贴在肌肤上。那血迹于是淡泊了下来,向下淌着,那夹带着血的雨滴。她就站在伊的窗外。仿佛在乞求着什么。但伊却什么也听不到。她只记住了,那一刻窗外雨中的那张扭曲而惊恐万状的脸。

伊一直觉得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她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已年华老去。不,不单单是年华老去,而是几近于行将就木的时刻,她才拥有了这座海边的房子。这里远离城市中心,每天能看到大海波澜。在海边有这样一处房舍,是伊过去不敢想的。现在却踏踏实实地住进了“海岸家园”,从此每天凭栏远眺。

为了每日在沙滩上漫步,伊为自己定制了各种飘逸的服装。尤其那些能与海的不同色彩桕搭配的丝巾,就更像是一道道彩虹,斑斓地排列在伊的衣橱中。

是的,搬来海边的时候伊就想到了,这里的寂寞。她还知道只要搬来这里,就意味着她将一年四季在此长住。她不像“海岸家园”的其他住户,只把这里当做夏天的房子。或者那些开车的人们,每天不辞劳苦地往返于城市和海边。

伊赤着脚走在沙滩上。白色丝巾被海风拖起一道白色的飘曳。想着几个月前这里的熙熙攘攘。尤其周末的时候人们蜂拥而至,让海滩变得嘈杂肮脏,甚而密不透风。那时候她真的很厌烦,以为这个喧嚣的夏季不属于她。现在好了,海边一片萧瑟荒凉,有时候甚至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伊反而有点怀念那炎热的纷扰了,尤其当左邻右舍的房子里,再不会亮起午夜的灯光。

黄昏的风和黄昏的海浪。伊急急忙忙从厨房走出来。厨房的这扇门通向临海的阳台,而阳台下的木栈道则直接伸向大海。这就是“海岸家园”的诱人之处,尤其沿海岸建造的这些房子,就像是建在海面上的宫殿。

伊合上了那本书。眼前晃动的只有疑惑。一个如此智慧的女人,何以为一个男人而失去了几乎全部的自我?那么就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了,起码不再是彻底的女权主义斗士。

伊突然想读一两页书,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到了这一本。她不记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更无从想象自己为什么要把一本莫测高深的书带回家。

伊读书是因为她已经对书一无所知。或者她并不是为了读书,只是为了等待书中的一个什么人。她知道她等的那个人并不是她的情人。她怎么可以用情人来形容他呢?不,她和她正在等的那个人素不相识。他只是他得以存在的一个载体。已经很多的夜晚,她等不到他。她想,为什么要称女人水性杨花?在爱情上无拘无束、瞬息万变的明明是男人。

或者,她读书是因为她觉得她对书是有责任的。她不想从书中看到什么,或者她只想做出读书的姿势来。她对她读到的文字一无所知。不过她只能做到这些了。她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几十年她确实读了很多书。在那些崇尚阅读和鄙薄阅读的年代里。而她能够记下并铭刻于心的却不过几十行,所以读书对于她很可能只是一种姿势。

伊的脑子里晃来晃去的,更多的是那些电影的影像。而那些影像又是由她的文字构成的,这就是她得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她的笔下不仅有影像,还有无限斑驳的色彩。然后是场景的描述,很短的句子,以及,简洁的对话。这就是伊很多年来所做的,在尽量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为那些电影制作人服务。

一个凶杀案。却要承载淋漓尽致的人性,这要求太高了吧?在短短的九十分钟内说教?这个案件中将没有坏人。有的只是冷酷的法律和温暖的道德感。人性在爱情中悄然变异,抑或最终丧失殆尽。电影的名字,《八月末》。有限制性的,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与伊合作的那位年轻导演,已经在国际上拿到过诸多奖项。

伊还记得他第一次走进她家。那个晚上,伊留他住在了楼下的客房。整个晚上他都在吸烟。只说了,故事只能发生在八月末。

为什么非要是八月末?

但是伊最终什么也没说。她更关心的或者是导演略显苍白的脸。晦暗的肤色让人觉得健康正弃他而去。他的沉默,不知道是意味了深沉,还是在掩饰他的肤浅。伊没有对他的吸烟横加指责。因为她觉得自己心中早就没有了仁慈。她对他的生命状态不必负责,她当然也就无须充当那个饶舌的角色了。是的,任凭他。伊只是想到,她或许能够以她的文字,帮助导演实现他关于人性的架构。于是伊想起了托马斯·曼的小说。在那里托马斯.曼告诉人们,无论今日,还是过去,通向邪恶与毁灭的道路,总是敞开着的。

多么可怕。残酷的曼。后来维斯康蒂以曼的《威尼斯之死》改编的电影,竟然也充满了这种近似于真理般的柔软而邪恶的毁灭。只是电影中将诗人改作了作曲家,或者是因为维斯康蒂太热衷于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了。维斯康蒂将那望年的断臂之恋演绎得如此透彻凄美,又充满了理性。那种柏拉图式的暖昧,那种混合着导演、父亲和情人的温柔目光。维斯康蒂将曼的小说拍成电影永恒地保留了下来,电影的名字,《魂断威尼斯》。

不,伊并不是要和导演说这些。她只是顺便想到了托马斯·曼和维斯康蒂。P1-4

序言

《八月末》首先是大海的故事。海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海,各色人等才可能汇聚海边,献演他们爱恨情仇的生死篇章。

《八月末》还是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虽然只截取海边的夏季,但四季流转中,还是泄露了人们世事难料的命运。

《八月末》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无论电影、绘画还是舞蹈,以及操持这些技艺的艺术家们,都将在这里撞击出疼痛而惨烈的火花。那是一种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的蓝色幽光,是扭曲并璀璨的一种生命的景象。

当然《八月末》也是爱的故事。只是无论怎样的爱都太坎坷,也太艰辛。所有的人都在冒险,也都在追逐,却又始终不能摆脱那种即将被淹没的恐惧。

所以《八月末》也是一个毁灭的故事。一些人死去,一些人在悔恨自责中煎熬。各种各样毁灭的方式,自毁,或置他人于死地。总之,血淋淋的,那是理性的凋零。于是《八月末》可能又是一个犯罪的故事,只是犯罪者大都因为心在滴血。

小说源于现实,又游离现实。主题是模糊的,也许又是多义的。人物的边缘化,导致了人物关系的斑驳陆离。他们追逐着唯美,却破碎着激情;他们期冀着温暖,又无端地残酷。如此若即若离的感觉,风流云散的凄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要写的原本是一部轻松的小说,但最终呈现的却依旧是沉重的悲伤。那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某种宿命。暧昧而凄婉的,读后会伤心,却是不会落泪的那种伤心。

希望小说里能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于是在描述中尝试着,让语言与故事同等重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月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2314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