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竹马青梅
内容
编辑推荐

竹马青梅,两小无猜,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爱情。一个人能否同时爱两个人?一个人该怎样去爱两个人?当爱情面临道德的防线,当爱情误入伦理的雷池!当爱情遭遇死神的捉弄,当爱情受到两难的挑战!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好故事,《竹马青梅》是一个更好看、更独特的故事。本书为超级畅销书《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的封笔之作,是艾米自认为笔下最富戏剧性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个跨越半个世纪至死不渝的真爱故事,包含了恋爱情、夫妻情、母女情、父子情于一身的故事。

内容推荐

文革期间,派驻某校的军代表爱上了该校女老师陶今芬,但陶已有丈夫,且有一女。因缘际会,大浪淘沙,陶今芬的丈夫被查出家乡还有一个老婆,犯了重婚罪,于是被戴上“坏分子”帽子,遣送回乡劳动改造,与陶今芬的婚姻遂告终结。

笃信“爱情高于一切”的陶今芬因此恨上了军代表,而她五岁的女儿岑今却与军代表的儿子卫国结下了深厚友谊。

若干年后,岑今与卫国再度相逢,爱情之火迅速燃烧,但此时的卫国,却不能延续竹马青梅的恋情。

又若干年后,岑今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爱上了一位华人留学生Victor。三代人的爱恨情仇,纠结在这一对小恋人身上,血缘,基因,伦理,道德,迷雾重重,矛盾深重。

一个人能不能同时爱两个人?竹马青梅是否就是最佳配合?无意中的兄妹乱伦究竟有没有罪?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声

代后记

试读章节

Part.1

竹马青梅·第一部

她累了,真的走不动了,就让他背着她。

她趴在他背上,看见他的影子照在地上,长长的。

她的头搁在他肩上,好像他脖子上长出了一个大包一样。

01

一向对汉语不那么感兴趣的女儿突然问:“妈妈,竹马青梅是什么意思?”

岑今听得一愣,她跟女儿说话经常会这样一愣,因为突然问有点儿拿不准女儿说的是英语还是汉语。她在家里—直是有意识地跟女儿说汉语的,女儿在她的要求下也尽量跟她说汉语,但有时说着说着会转而说起英语来,如果她没在意,常会把英语听成汉语,闹出笑话。

她意识到女儿说的是汉语,马上回答说:“竹马青梅啊,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是bamboo horse and young plums。”

女儿似乎很失望:“啊?是这个意思?我还以为是……”

“你以为是什么?”

女儿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是Love(爱)。”

“没错,是Love的意思,Calf Love(初恋,小孩子或者青春期过渡的、暂时的爱)。”

“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是Bamboo Horse呢?”

“那只是字面的意思,这个词像汉语里很多的词一样,都是有典故的,光从字面上看不出词的意思来。这个词来自一首诗,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两个小孩子,一男一女,女孩在门前的水井旁玩,想采摘树上刚刚长出来的梅子,但够不着,刚好男孩骑着竹马过来,看见女孩够不着,就帮她摘了下来。”

“梅子是什么?”

“应该就是Plum。”

“Plum?不好吃。竹马是什么?”

“就是Bamboo Horse,小孩子没马骑,就用一根竹棍子当马,叫竹马。”

“哈哈,像HarryPotter(哈利·波特)一样!”

她本来想解释—下说竹马不是哈利·波特骑的扫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来自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引起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联想,但她觉得这太复杂了一点儿,会越扯越远,还是暂时不说更好。

她接着讲解那首诗:“还没讲完呢。诗里说:两个小孩子,还没学知识,在一起玩得很好,一点儿没觉得两人性别上的差异。”

“So(那又怎么样呢)?”

“后来他们结婚了,女孩才十四岁,很害羞,男孩怎么叫她,她都不敢回头。”

“十四岁就结婚了?Which state allows people to get married at 14(哪个州允许十四岁就结婚)?”

“不是美国哪个州,这是中国的事。”

“哦,中国人十四岁就可以结婚?That’s crazy(真是疯了)!”

“这是以前的事。”

“哦,以前的事。妈妈,你十四岁的时候为什么不结婚?”

“那时不兴十四岁结婚。”

“但你说以前。”

“哦,我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这首诗是唐朝一个叫李白的大诗人写的。”

“后来呢?我是说,那个十四岁就结婚的小女孩儿。”  “后来?后来女孩儿长大一点儿了,就不那么害羞可,两人感情很好,但她的丈夫是个商人。”

女儿一惊:“He was wounded(他受伤了)?”

岑今忍不住笑起来。

女儿跟那些同年龄到美国来的中国小孩子相比,汉语听说能力算好的了,有些孩子听得懂汉语,但不肯说,还有的孩子完全英语化了,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女儿能听能说,但还是经常闹笑话。

她笑了一会儿解释说:“商人不是受伤的人,是Businessman(商人),她丈夫是个Businessman,经常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她非常挂念她的丈夫,希望她丈夫平平安安归来。”

“后来呢?’她丈夫死了?”

“没有。”

“离婚了?”

“不知道,那时的人应该不兴离婚。”

“她为什么不move(搬迁)到她丈夫工作的地方去呢?”

“那时候交通没这么方便,人们住在一个地方往往就是一辈子。”

“How boring(那多没意思啊)!”

她解释说:“那时的人想法不同,可能他们觉得能够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幸福,而那些不得不到外地去的才令人同情,叫做漂泊,就像飘在空中的树叶、漂在水上的浮萍一样,总想着回到故乡去。”

“You mean oneis birthplace(你的意思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

“对,‘故乡’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

女儿不解地问:“You mean you would always want to go back to China(你的意思是你会总想着回中国去)?”

她答不上来,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想回中国去,说不想,是假的,说想,似乎也不正确。

女儿放了她一马,没追问回中国的问题:“竹马青梅就是漂什么来着?”

“呵呵,不是,竹马青梅是从小就认识的男女结成夫妇。”

“但你说过是Calf love。”

“也有这个意思,但英语里好像找不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

“后来呢?”

“后来?诗就写完了。”

“后来呢?”

“后来你就问了我这个问题。”她踌躇了一会儿,装作不在意地问,‘小今,你怎么想到问这个词?”

女儿耸耸肩:“Nothing,Just want to know.(没什么,就是想知道)”

她一看女儿的表情,就知道今天是问不出什么来了。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权,不愿意让你知道的事,你就是问破嘴皮子他们也不会告诉你,问多了,他们还挺不耐烦的,把你当个老土看待,说你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女儿上楼去了自己的卧室,岑今还待在那里琢磨这事,女儿怎么会想到问“竹马青梅”这个词?而且猜到这个词跟爱情有关?莫非女儿恋爱了?跟谁呢?

小今已经十七岁了,按美国这边的风气,谈恋爱也谈得了’不过这边不叫谈恋爱,叫Date(约会)。如果是美国孩子,可能早就开始Date了,但小今还没正式Date过。

对女儿的Date问题,岑今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允许女儿Date吧,又怕影响女儿的学习,还怕女儿遇到坏小子,上当吃亏;不允许女儿Date吧,又怕把女儿搞得与众不同,被人当成怪物,还怕限制了女儿的自由,女儿会反叛。

她以前经常听她妈妈叹息,说还是生儿子省心,而生了她这个女儿,做妈妈的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小时候担心她被人拐走了,长大一点儿怕她被男人欺负,再长大一点儿,怕她早恋影响学习,又长大一点儿,又怕她找不着个好丈夫,等她结了婚,又怕丈夫对她不好,怕她不能生孩子,等她生了孩子,又怕她累着了,怕她身体不好,而且她生的又是女儿,于是她妈妈更得操心,要操她们母女两人的心了。

生下小今之前,她只觉得妈妈有点儿爱唠叨,有点儿夸张,妈妈的担心当然都是好的,但操的心都是白操的,她自己的事她还不知道?怎么会被人拐走,被人欺负,影响学习,不生孩子呢?

等她自己有了女儿,才明白妈妈的一番苦心,那是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担忧,除非没孩子,有了孩子就—定会担忧,不担忧就不叫母亲了。

对自己的女儿小今,她不也是从小就开始操心吗?还不说生病什么的,就是八竿子还打不着的婚姻大事,她都—直在操着心。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女儿才几岁时她就开始相女婿了。也不是她自己急切到这个地步,而是周围的人总会把话题往这上面扯。

女儿从小就被人夸长得漂亮,眼睛大大的,鼻梁高高的,额头鼓鼓的,嘴唇红红的,性格尤其可爱,乖乖的,不吵不闹,说几句小大人的话,乐死个人。

在国内的时候,总有人开玩笑说要跟她做亲家,要让自己的儿子做她家的上门女婿,但那都是些拖鼻涕的臭小子,没一个她看得上的。哪怕人家只是嘴里说说,她都觉得女儿吃了亏,总是一本正经地回答人家:“我可不搞父母包办那一套。”

现在想来,那些人肯定都很讨厌她:不过就是开开玩笑,你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她知道自己有时不太合群,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小事。

到了美国之后,这种要做亲家的人就少了,大概美国人不兴这一套,而国内来的留学生要么年纪轻,还没孩子,要么就忙于学业,没时间开这种玩笑。

P1-5

序言

我只是在讲故事

曾经有人问我:你对自己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哪部作品最满意?

我的回答是:我的文学创作生涯还没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只是在讲故事。

既然是讲故事,那么重点是“故事”,特点是“讲”。

所谓“故事”,不过就是故旧的事、从前的事,无所谓中心思想,也无所谓深远意义。有深远意义,故事也发生了;没有深远意义,故事还是发生了。你不能因为某个故事没深远意义就不让它发生,你也不能因为它发生了,就自定义给它一个深远意义。同样,你不能因为某个故事没有深远意义就不让我讲。

还是那句老话,我讲故事,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个人,她或他经历了这样一些事。

所谓“讲”,就是以讲话的方式把故事叙述出来。当然,我的读者分布在世界各地,我不可能搞个电话会议,亲口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所以我只好写下来,但我写的方式仍然是“讲”的方式,就像有几位朋友坐在我家客厅里,而我则坐在他们对面给他们讲故事一样,讲到张某说话,我便操起张某口音,讲到李某哭闹,我便模仿李某哭声,讲到张某跟李某对打,我便时而张某时而李某,打过来打过去,打得不亦乐乎。

凡是我在客厅讲故事时不会使用的词汇和句式,我在写故事时也不会使用。我不会像某些作家一样,虽然平时生活里说的也是大白话,但一提起笔来,就变成了所谓“书面语”、“文学语言”,仿佛只有那样才算是写作。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统一。比如以前的人说的是“白话”,写出来却是文言文,但现在还用文言文写作的已经很少了。由于网络的兴起,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那些看书时习惯于看到一种与口语不相同的书面语的人,会越来越失望。

并不是每件“故旧的事”都值得一讲。不值得一讲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术语来说,就叫“此人无故事”,从写作的角度讲,就叫“没有可读性”。

有不少网友把自己或朋友的故事推荐给我,问我能不能写出来,我在这里感谢这些网友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向那些故事未被选中的网友道个歉,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写出来。

下面就说说我选择故事的基本原则:

我选痒讲哪个故事的时候,首先看有没有“故事”,也就是有没有可读性,其次我也要看看适不适合我讲。

什么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有可读性呢?

1.至少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地方。

与众雷同的故事就没有可读性,因为人人都经历过,没经历过也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讲出来就没人听,除非你的叙述语言非常出众,读者不在意故事如何,只享受你的语言。

我知道我的叙述语言还没到那种火候,我也知道懂得欣赏叙述语言的读者并不多,所以我很在意故事的可读性。

实际上,故事若没有可读性,完全凭作者的语言特色吸引读者也是不长久的。不管是多么出色的语言,看多了,就厌倦了。风趣的语言,刚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有趣,但如果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没什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就是满篇插科打诨,耍嘴皮子,读者很快就厌倦了。

那么怎样才算与众不同呢?我比较看重的不同,首先是故事的不同,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至少有一样与众不同;然后是主要人物的不同,也就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至少有一样与众不同。

2.还没人写过。

不论多好的故事,如果已经有人写过,我再写就没有意义了。

有人给了我一个婆媳矛盾的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很有可读性,但因为六六已经写过了一个《双面胶》,刚好就是一个农村婆婆和城市媳妇的故事,而且写到了极致,我再怎么写,也很难有新的突破。

有人可能会说,白血病不是也有人写过了吗?你怎么还是写了《山楂树之恋》呢?

我说的“写过”指的是整个故事,从主题到情节再到主要人物,都被人在一个故事里写过,而不是故事里的一个事件被写过。

不能因为都写了白血病,就说两个故事是相同的;也不能因为写的是不同的病,就说两个故事是不同的。白血病只是故事里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在故事里起什么作用,人物是如何对待这个事件的,这些才是决定故事是否相同的根本因素。

什么样的故事不适合我讲呢?

1.我不喜欢的故事。

比如有人给了我这样一个故事:她怀孕的时候,丈夫有了外遇,还公开跟那个小三招摇过市,搞得人尽皆知,她一气之下提出离婚,后来因为考虑到肚子里的孩子,就改变了主意,接受了丈夫的道歉,没有离婚。

她认为这个故事很值得我写,写出来可以让大家向她学习,因为她觉得这是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爱孩子的标准。

像这样的故事,就不适合我写,因为我不喜欢。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网友推荐的,据说是他朋友的故事。他刚开始时问我“你写不写打工仔的故事”,我说我写故事不问出身,只关心故事内容。然后他告诉我,这是他朋友发家的故事,他那个朋友出身贫寒,没读过什么书,后来在经济大潮中白手起家,成了百万富翁,光宗耀祖,万人羡慕。

像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也写不好,因为我不喜欢。

2.我不熟悉的故事。

有的故事发生在我很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目前国内高中生的生活,或者港澳台地区的豪门生活等。我觉得这样的故事不适合我写,因为我对现在国内那些高中生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港澳台地区的豪门生活更不熟悉。如果我要勉强讲这样的故事,也不是不行,我可以向故事提供人打听,也可以阅读这方面的资料,但我不想淘那个神,费那个力,所以还是选择不讲。你的故事没选上,不等于你的故事不值得写,只是不适合我写而已。

综上所述,《竹马青梅》应该是一个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还没写过、对我来说还比较喜欢、涉及到的场景比较熟悉的故事。

后记

艾米说了,她是个爱做饭不爱收碗的人。反映在码字上,就是爱码故事,不爱码后记。虽然现在艾黄两人都很少做饭,但一旦艾米做一次饭,必然是叫老黄收碗。而艾米每码一个故事,都会叫老黄写后记。只不过她是个急性子,见老黄慢吞吞的,往往就等不及,自己动手写了。但她这次的《竹马青梅》没叫老黄为她“收碗”,而是号召大家都来“收碗”,令老黄无比怅然若失,是不是在艾米心目中,老黄的“宝刀”已经老了?既然号召对象是“大家”,老黄就毛遂自荐来“收碗”,应该也不为过,因为老黄现在的“家”也是挺大的呢,四世同堂,老的老到近百岁,小的小到地上爬,谁敢说咱家不大?

记不得《竹马青梅》是艾米写的第几个故事了,但老黄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这个故事是艾米写过的故事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三代人,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大起大落的悲喜交加,真比戏剧还戏剧!这个故事最戏剧的地方,是艾米动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有圣诞节重逢那一幕,那时的结尾定在小今和Victor身世大白、芷青与蔺枫重归于好上。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在岑今生命的“过山车”降至谷底的时候开写的,这也是为什么艾米刚一结束《尘埃腾飞》,就急忙开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不然她会休息一两个星期再动笔。

有不少人都说过,艾米写的故事,帮助她们度过了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光。这些人当中,有的是读者,有的是人物原型。读者的理由各种各样,但人物原型的理由大致相同:忙着提供故事素材,忙着跟读故事,忙着看读者的跟帖,客观上减少了可用于痛苦的时间。人物原型在跟读自己故事的时候,会有跳出自我,旁观他人生命的感觉,也帮助她们拉开距离,理清思绪,更客观全面地衡量一段感情。而读那些跟帖,更是集众人之智慧,令自己的痛苦获得升华。

艾米就是怀着这个目的速速开始了《竹马青梅》的写作,但她很快意识到卫国的再婚可能是个神话,虽然她早已决定不再写“为成全对方而自我躲避”类的故事,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开写了,那就只好写下去,况且这还是个十分戏剧性的故事。

虽然岑今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认定卫国确确实实是再婚了,但艾米这个人精不这样认为,她在听了岑今对这事的全部描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说:卫国肯定没再婚,不信咱们走着瞧,也许写着写着,卫国就跳出来“认黄”(承认事实)了。

事实证明艾米的推测没错,虽然不是卫国自己跳出来“认黄”,但卫国没再婚这一点被艾米说中了。事实也证明艾园不止艾米这一个人精,我们很多读者都猜到卫国并没再婚,“护卫队”的声势一直很浩大,即便在最后一集时有一些人产生了怀疑,但在几个铁杆“护卫队”的鼓动下,又都坚定起来,继续“护卫”。

卫国的处境比艾米连载《十年忽悠》时老黄的处境那是好得太多了!

说明读者成熟了,对人心人性的了解加深了。

也说明艾米的不再写“为成全对方而自我躲避”类故事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这个故事不仅富于戏剧性,还富于冲击性。

首先是冲击了艾黄自己的爱情观。

艾黄的爱情观,一言以蔽之,就是“只能有时间上的继起,不能有空间上的并存”。

艾米虽然写过婚外恋,比如《不懂说将来》里的海伦和Benny,《至死不渝》里的石燕和黄海,但那都不算“空间上的并存”,因为她们当时既不爱丈夫,也不跟丈夫在一起。而《竹马青梅》里的“空间上的并存”是的的确确的“并存”,无论是感情方面,还是性方面,都有过“并存”现象。但这个“并存”,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就不会出现这种“并存”现象,这与“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有本质上的区别。关于这一点,艾米会写专文加以分析,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其次是冲击了很多传统观念。

故事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大多不按常规出牌,在我们最介意的地方,他们可能不介意,在我们最不介意的地方,他们可能很介意。这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如果他们个个都像我们大家一样,各方面都像我们大家一样,那就没故事了。

故事里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很多的痛苦,都是“观念性的痛苦”,而“观念性的痛苦”,都是可以通过调整观念、改变观念来消除甚至避免的。所谓“观念性的痛苦”指的是非肉体的痛苦。吃不饱穿不暖是肉体上的痛苦,挨打受骂是肉体上的痛苦,丢了饭碗虽不是直接的肉体痛苦,但可以导致肉体痛苦,所以这些都不能算“观念性的痛苦”。

那什么是“观念性的痛苦”呢?

以《竹马青梅》为例,当岑今以为小今和维今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时,她因担心他们有过了性关系而痛苦,这就是“观念性的痛苦”,因为这纯粹是由于“乱伦丑恶”“乱伦罪大恶极”的观念引起的精神痛苦。当岑今不知道小今和维今是兄妹的时候,她不会感受这种痛苦;当她弄清楚小今和维今不是两兄妹之后,她也不会感受这种痛苦,只有在她以为小今和维今是两兄妹的时候,她才会感受这种痛苦。而痛苦的原因不是肉体方面的,而是观念方面的,所以我们说这是“观念性的痛苦”。

“观念性的痛苦”是由某种观念引起的,没有那种观念的人,也就不会为那种观念感受痛苦。比如小今,她的思想上就没这种“乱伦罪大恶极”的观念,或者说她不认为兄妹无意中做了爱就是罪大恶极,所以她就不会感受这种痛苦。一旦岑今把这一点想通了,改变了观念,她也不再为这事感到痛苦了。

仍以《竹马青梅》为例,芷青和岑今都有“女儿与人做爱,是女儿吃亏”的观念,所以他们严加防范。眼看防范不住了,就变成了担心。如果担心得不到消解,就变成了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所束缚,这些观念跟随了我们很多年,以至于我们都不觉得它们是“观念”了,更不觉得它们在束缚我们,它们成了天经地义的东西,成了我们的人生信条,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有人告诉我们,说“你这观念不对”,我们很可能会老半天回不过神来。

比如“白头偕老”的观念,就非常牢固地长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甚至不记得是从哪里得到这个观念的了,但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情才算爱情,只有白头偕老才是幸福。凡是没白头偕老的爱情,都不叫爱情。如果不能白头偕老,那就是我们的不幸,就是我们的错,不是把对方看错了,就是自己在什么地方做错了。带着这样的观念生活,就会经受很多“观念性的痛苦”,因为白头偕老这种事,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实现的。

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大多是“观念性的痛苦”,因为现在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的人已经很少了。

《竹马青梅》冲击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很多传统观念进行反思,进行纠正,从而在思想上获得更大的自由。

以后,当你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也许可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你的痛苦是不是“观念性的痛苦”,如果是,那么你也许可以通过改变观念来化解你的痛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竹马青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5472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