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内容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的两种含义

 第二节 社会形式系统的结构

一、社会形式系统的各个要素

二、社会形式系统各要素的层次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概念

 第四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节 社会发展阶段的衔接——社会发展线索

一、社会发展的阶段

二、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及其共同性

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

四、交往和同步效应

五、人类社会发展的汇流趋势

六、汇流中的分叉

七、牵引超越原理

 第六节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编 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

导言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封建社会末世的生产关系

二、封建社会末世的交换关系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三、封建国家官僚体系的膨胀和行政能力的减弱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意识状况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根源

二、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交换关系的变化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构成的变化

一、地主阶级

二、农民阶级

三、资产阶级的前身之一——买办群体

四、工人阶级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政府机构的设置

二、清朝地方分权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三章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自给经济的瓦解

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阶级结构的

变化

一、资产阶级的来源

二、资产阶级的组成

 第三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辛酉政变与晚清的政治格局

二、维新变法运动

 第四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状况

一、洋务思潮

二、维新思潮

三、进化论

第四章 清王朝最后10年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清末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二、清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一、伦理的启蒙

二、政治的启蒙

三、民族主义的高涨

 第三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清末的政治危机

二、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

三、辛亥革命

小 结

第二编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

导言

第一章 北洋(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12~1928)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生产力状况

二、生产关系状况

三、交换关系状况

 第二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

一、名不副实的民主共和制度

二、中央政府的权力危机和地方主义的盛行

 第三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意识的批判

二、社会改造思潮中的各种主张

三、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起

四、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改造

 第四节 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

一、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合作破裂后阶级阵线的分化组合

第二章 抗目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28~1937)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与不变

一、基本上未变的部分:旧式封建剥削关系依旧保存,农业生产和生产力停滞不前

二、变化之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三、变化之二:国家垄断资本开始形成

四、变化之三:中国局部地区出现殖民地性质的经济

五、变化之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

 第二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

一、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制度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泛滥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1937~1945)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生产力状况

二、三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二、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

一、国民党政权的战时集权体制

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三、沦陷区政权

 第四节 抗日战每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文化“围剿”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主张

三、中间力量的政治思想主张

第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社会(1945~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走向覆灭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取得优势地位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剧变

一、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建立

三、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二、自由主义理想的复苏与幻灭

小结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问题。

在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它有什么样的结构,社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晚清时期中斩社会形态、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进行了介绍,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延明//吴敏//王宜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07609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7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