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寄语点点(一位父亲的家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资深传媒人周志懿从湖南调往北京工作的多年间,写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点点的近百篇洋溢着深沉父爱的家信集,书中既有青少年在人生征程上健康成长需要知道的,例如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怎样看待幸福,要有怎样的理想等;又有在社会和职场应该知道的,例如要有怎样的胸怀,要怎样“糊涂处世,诚心做人”,怎样培养“生命的底气”和“仁者无敌”的风采等等,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弥补父爱缺位、为孩子提供做人做事智慧的上乘励志佳作。

该书自上市发行以来也备受全国读者好评,更有不少家长誉其为“21世纪的傅雷家书”。

内容推荐

一碗凝聚深情父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心灵鸡汤,一本以真实心路成长历程为孩子现身说法的精品博客文集,一部弥补父爱缺位、为孩子提供处世智慧的励志佳作。《南方周末》《新周刊》等三十位知名媒体总编辑鼎力推荐,让孩子拥有健全人格、幸福生活!

目录

·成长篇·

 推荐读四类书/3

 尽信书不如无书/7

 学习须讲方法/11

 知识的价值/15

 上网不能上瘾/17

 女人更需要一种精神/20

 幸福在哪里?/23

 做自己的护花使者/26

 尊严这东西/30

 只要心中有梦/34

 物欲与理想/37

 到农村去/41

 保留感动的能力/44

 也说修养/47

 聪明的人会自省/50

 关于真话/53

 漫谈女人的养生/56

 尊重自然的力量/60

 别沦为科技的奴隶/63

 音乐的魅力/66

·为人篇·

 漂亮有时也是一剂毒药/73

 女人的风光与幸福/76

 关于女人的情感/79

 学会吃亏/82

 永远不要背叛灵魂/84

 心中要有“大爱”/88

 做人的根本/92

 做到“和而不同”/96

 人应该讲责任/99

 尊重他人/101

 急躁是魔鬼/104

 永远不要歧视农民/107

 人该认命吗?/110

 拜佛与拆庙——我的心灵反思/113

·职场篇·

 培养生命的底气/119

 锻炼四种能力/124

 学会说话/129

 永远不要找借口/132

 怎么处理矛盾?/135

 如何观人?/138

 如何用人?/142

 仁者无敌?/145

 说与做/148

 成功的定义/151

 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155

 “糊涂”处世,诚心做人/158

 求人不如求己/161

 出世与入世/163

 心态与原则/166

 胸怀是冤枉撑大的/170

 学会包容/173

 要学会忙里偷闲/175

 孤独中寻找美丽/178

·感情篇·

 曾外祖母传记/183

 爷爷的故事/189

 爷爷的手抄本/194

 爱情神话/198

 怀旧的滋味/202

 珍惜朋友/205

 孝敬老人/207

 珍惜婚姻——《金婚》观后感/210

·杂谈篇·

 文学社/217

 酒风/220

 乡间夜猎/224

 童年的玩具/227

 老家的春节/230

 春节变迁/234

 男儿有泪也轻弹/238

 人生如戏/241

 公厕·女盲人·按摩店的女老板/246

 长白山感悟/249

 西湖小品/251

 感受济南/253

 人到中年/256

 感谢这个时代/258

后记/262

试读章节

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元宵佳节,你却回到长沙了,虽远隔千山,爸爸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想着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你的曾外祖母、曾外祖父,希望他们一切安好,元宵顺意,新年身体健康。也希望你长大后能如爸爸一样做个孝顺的晚辈。

你已经日渐长大。近几个月的时间里,自我意识明显地强大起来,许多事情都有了你自己的主意了。特别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你的脾气是如此地像小时候的我:倔强,灵活,调皮。有时让你顺从父母的意思还颇有难度。另一个与爸爸相似的地方就是总是反着说话,如爸爸小时候总习惯把“吃不下”用“吃不饱”来描述。你也差不了多远,明明是“昨天”,可你偏偏说是“明天”;明明是“晚上”,你偏偏说是“早晨”;唱“小燕子,穿花衣”,你偏偏唱成“小燕子,穿衣花”,我每次给你纠正,你还强词夺理,非要我按你的说法说才好,嘿嘿,好玩。

有个性倒是好事。爸爸小时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不如你,个性上自然也没你那么强悍,我想,你现在正在上幼儿园,慢慢地通过集体生活与老师的教导,许多习惯自然会调整过来的。特别是小学开始,你将不断地接受老师的熏陶,翻阅大量的书籍,学到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到大量的人生道理,你自然会慢慢地培养起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来。

我提议,也要求你要多读书,读好书,但却不知道你是否会与爸爸有一样的兴趣,不知道你对书的爱好会怎样,今天要给你讲的道理当然是建立在你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书要读,要记,但如不注意方法,也可能会把自己读成一个书呆子。我曾经遇到好几位这样的博士,寒窗至少二十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大多到三十岁上下,知识不可谓不多,专业不可谓不长,但同样找不着工作。更有甚者,东西全学到脑子里,要他谈谈却谈不出个所以然来,一到社交场合,总显得格格不入,近于迂腐。爸爸就不希望你做一个这样的迂者。如他们这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是书不可不读。我曾给你写过《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孩而言,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可想而知,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另一层意思是在你的学习阶段,不能读死书。特别是对于文科而言。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文一理,有些知识点是“死”的,如历史大事年表、地理要素、数学公式等,你无需多思,仅记忆下来,能熟练运用就行;但有些知识点却是活的,如哲学思想、历史的评价、专业的拓展等,这些则除了引用一些“死”的知识点作为佐证之外,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思维与判断,书中自然也有参考答案,但未必就一定要完全按照它们之意去领会。记得我考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老师就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描述,说大学以前,大家还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在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那么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应该听什么,记什么;可大学的学习方法就不能再这样,大学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应该反对什么,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道道来,可以堂而皇之地反对,所谓举一反三嘛,经过与老师辩论,最后再确定老师说的是否真是那么回事。我想也把这几句话转述给你,等你长大后自然会明白。其实这个时间是可以提前的,也不一定非得要等到大学,辩论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你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而最重要的一层意思也是我最想跟你说的意思,却还不是这些。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人从校园步入社会,会发现似乎原来所学与社会需要是如此地不接轨,即使是原来定位很明确的专业,真正到工作岗位以后也是如此的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更何况,在工作中除了要提高专业水平外,还要与人打交道,要在人际关系中穿梭,会牵涉到许多是是非非。这时候,为人处世自然会受到以往教育的影响,这些教育有些是学校给的,有些则是家庭给的。如果以往缺乏社会环境的历练,你步入社会时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困惑。爸爸自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们的老家在湘西一个民风纯朴的山村,受爷爷的影响,爸爸从小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铭记于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成为自己的座右铭。爸爸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可谓不立场明确,不可谓人生态度不积极,全是张扬人性善良、美丽的一面。好与坏,善与恶在爸爸的脑子里截然对立。然而这样一种思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

我说的这个观点并非对明辨是非的否定。大善与大恶面前,人必须有自己的立场,然而小善与小恶面前,我们则应该艺术地对待,不然不仅会于事无补,而且会让自己处处受制。就比如说,讲卫生自然是好事,对健康有益,但若与人同处一室,你喜欢讲卫生,爱干净,可别人喜欢乱一点,脏一点,认为那才是生活;再比如说谎话自然是被人们所不齿的,从小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不能说谎,可我们长大后则会经常看到人们对癌症晚期的亲人说他们只是得了普通的疾病……这样的例子太多。到底谁对谁错?“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大干世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我们可以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却无法强求别人也同我们一样。况且,真正进入社会以后你就会明白,其实善与恶、是与非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并非一条简单的直线就可以区隔,就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有时善事中包藏祸心,有时则坏事中实是善意。因此,如果我们简单地仅仅从事物的表面去评判其性质,则很可能反而添乱。特别是在管理中,我们看过很多中国古代宫廷戏,皇帝对大臣们的统治与管理如果仅仅简单地以忠与奸去用人,哪个朝代都不会久长。

对事物、事件性质的判断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处世的态度,对事物从简单的评判到审慎的权衡,本就是每个人思想成熟的过程。关键是这个过程的长短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定要经历许多惨痛的教训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根本性的改变,那无疑是可惜可叹的。

这才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真义。望你谨记。

父亲

P7-10

序言

《传媒》杂志社的周志懿先生,是我的忘年之交。他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在舆论界、媒体界颇有影响。但是,他为人谦逊,说自己不算知识分子,只能算是个“知道分子”。而从我和他的交往中,感觉他知道的思想、理论、知识以及人生、社会、世道,实在是不少的。就拿他给女儿点点未来可以阅读的这本《寄语点点——一位父亲的家书》来看,既有青少年在人生征程上健康成长需要知道的,例如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怎样看待幸福,要有怎样的理想等;又有在社会和职场应该知道的,例如要有怎样的胸怀,要怎样“糊涂处世,诚心做人”,怎样“培养生命的底气”,培养“仁者无敌”的风采等等。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弘扬了真诚、善良和仁美。书中把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仁爱与现代意识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代际互爱结合起来了,把家庭伦理道德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作者所说:“信中提倡真善美的品性”,“将是克服一切魔障的金钥匙”。

粗读了这本书稿,我不免想起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惟其解放,所以相亲。”“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容易做”。我想周志懿对待女儿的态度,大体上是力求沿着鲁迅在这里指引的方向践行的。鲁迅在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里,为了“解放子女”,曾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任,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今天的青少年,已经生活在经无数先烈和前辈们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开辟和建设的“宽阔光明”时代和环境中,他们更有可能从本书得到有益的启迪和感悟。我相信,本书会受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的父母师长们的喜爱。

2010年4月16日

后记

这本书的缘起,是在我的大女儿点点三岁生日的时候。当时我已调来北京,而孩子远在长沙,千里之隔,让我不能当面为孩子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心中颇感惭愧。继而转念一想,孩子过生日,到底给她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才最有意义?于是,我想到了文字。

最开始我的本意只是想以写信的方式记录对孩子的思念,写着写着,就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父亲,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或者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怎样的思想引导?关于这一点,我想在广大的年轻父母中,肯定会有很多的争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与氛围。比如有些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自己只要跟孩子玩就行了;有的父亲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家里往往表现出父严母慈的特点;有的父亲不希望教给孩子沉重的东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就行了;而有的父亲则希望孩子能从小就了解世事的不易,并希望孩子从小增长本领……我应该属于后者。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祖父是个没落地主,1956年一场大火又把家业烧之殆尽,此后便无根无落,靠佃住在乡邻家度日。父亲六兄妹无一不是省吃俭用,白手起家。虽然生活贫困,但是自祖父到我父亲这一代,无一不是自立自强。即使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记忆最深刻的是,祖父常常坐在院子里读《简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而父亲则常用《增广贤文》《百家姓》里边的典故或句子来教育我们。那个时候的老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母亲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发言权。因此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受父亲的影响的确要深很多。虽然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我父亲只上过小学,但由于家族的传承,父亲还是非常喜欢文字的。一方面平时言传身教大多是“之乎者也”,另一方面就是给我写信。虽然我收到信的次数并不多,但我至今仍然记忆深刻。父爱如山,每次我接到父亲的信都如获至宝,即使当时受了很大的委屈也会马上变得底气十足,腰杆挺得直直的。有意思的是,别看父亲受到的教育不多,但给我的信却无一不是七个字一句话,现在读来依然琅琅上口,道理鲜明。我想,正是因为在祖父身边的耳濡目染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才成就了我的今天。我的今天虽然在自己看来依然算是极其平常,但相对于父亲甚至祖父他们在那个年代所受的遭遇与生活条件而言,已经算是天渊之别了。

转眼间我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且生的都是女儿。以我的亲身体验,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决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一定要告诉孩子们一些什么。给孩子写信当然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所不同的是,当年我父亲写信给我的时候我已经成人,基本能懂得父亲的心思和要教的道理,而我的孩子尚幼,我的信应该是写给孩子的未来。这样的好处是,我能够通过记录亲身经历的生活点滴供她们在未来参考,这样的内容真实而且有借鉴意义;另外,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她们的父亲是多么地爱她们。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的大部分信件,都是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以我的个人观点品评各色事物,当然,也涉及我的祖父他们那个年代的一些艰难的往事,有些内容甚至稍显沉重。也许孩子们长大后已经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她们会有着对世界与人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老实说,我不知道我写下的这些信会不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获得她们的认同。但是我想,第一,我在信中的所思所想,仅仅是给孩子们一些参考,我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她们,也从未想过让孩子们完全按照我的意志去成长;第二,我的家书更多地是对我的生活及相关体验的真实记录,只要将这些记录告诉给孩子们就够了,至于听与不听,那并不是我的目的。作为父亲,我有义务告诉她们在我的身上以及她们的祖辈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我想这也应该是她们希望了解的;第三,我还是要在给她们的信中提倡真善美的品性,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化,不管形势会有多么恶劣或复杂,我想,真诚、善良的心灵会永远有市场,也将是克服一切魔障的金钥匙,我会通过这些信教给她们这些基本的人生道理,因为,我相信一个父亲对孩子天然的影响力。

我要感谢我的祖辈与父母亲,是他们给了我在我看来是最好的文化传承,使我今天能有许多的道理和故事教给孩子;我还要感谢点点的姥爷姥姥,他们对我的爱护及对点点的关照让我对大爱有了更深的体验;我要感谢许许多多从未谋面的博友们,在我给点点写信的日子里,他们给了我最大的爱护与关切,使我倍感温暖;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的努力。

这本书既送给我的点点和茗茗,也送给全天下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孩子甚至职场人士。我想这些书信里洋溢的情感,是天底下的父亲共有的。站在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并不只是代表我个人,同样代表着这世上共存的深沉厚重的父爱。希望这些书信能伴随孩子成长,更希望能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如果我的一些文章能让读者感到有所裨益,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厚爱,也祝愿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2010年3月2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孩子如何正确地成长和教育,给我们的每个家庭和学校,也给我们整个社会提出了许多严肃的问题。《寄语点点——一位父亲的家书》展示了一个父亲对培养优秀女儿的观点及理念,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崔保国

跟孩子说话,不是要让他听话,而是为了和他对话。

——《新周刊》执行总编辑 封新城

“没有教不了的知识,只有教不了的经验”,在这举世共有的育儿难题前,因父之名,真诚言说,传承生命的体验与处世的经验,无疑是最值得称道的努力。家书情真,万金难抵!

——2010全球青年领袖、《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 向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寄语点点(一位父亲的家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志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207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