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通过极其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日本与上海的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详尽地介绍给了广大读者。陈教授对日本近现代史非常精通,尤其他还是研究上海近代日本人社会的第一人。本书涵盖了近代日本与上海从最早先的往来一直到现在为止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内容,说这是了解近现代日中关系最好的书籍之一也不为过。

内容推荐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目录

出版说明

一套联系上海和世界的书 何承伟

总序

中国文化在交融和激荡中升华 熊月之

序言 横井裕

壹 上海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历史回顾

 1、“千岁丸”首航上海

 2、日本人最初的上海观感

 3、《中日修好条规》

 4、海上新航路

 5、日本人街的形成

 6、上海日本居留民团

 7、基层组织町内会

 8、土著派与会社派

 9、“一·二八事变”

 10、战时体制

 11、“以德报怨”的遣返政策

 12、没收财产与战争赔偿

 13、10万日本人平安回国

贰 跨越国境的文化传播与碰撞

 1、最早的日本商店田代屋

 2、“唐行妇”与东洋茶楼

 3、安田老山与《苏州河木桥》

 4、岸田吟香与“玉兰吟社”

 5、三井洋行支店长:山本条太郎

 6、“发明王”丰田佐吉

 7、内山书店:中日文化交流之窗

 8、石井柏亭与上海关专

 9、芥川龙之介的上海之游

 10、鲁迅家的主治医生

 11、横光利一与上海

 12、李香兰与《夜来香》

 13、“真正喜欢中国的人”:冈崎嘉平太

叁 国际都市的日本文化之窗

 1、日本人社区岁时风俗

 2、六三花园:最大的日本私人花园

 3、新公园(今鲁迅公园)

 4、日本人俱乐部

 5、最早的日本旅馆:东和洋行

 6、最早的日本报纸:《上海新报》

 7、日本商业街的艺术情趣

 8、料亭与艺伎

 9、三角地菜场(虹口市场)

 10、虹口娱乐街

 11、日商的广告文化

 12、海外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13、纺织工厂的企业文化

 14、日本人墓地与火葬场

肆 东瀛文化的历史遗产

 1、遗存的上海主要日本建玩

 2、“大自呜钟”:至今未消失的上海地名

 3、福民医院:四川北路历史最悠久的大医院

 4、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法租界中的科学“梦园”

 5、西本愿寺上海别院

伍 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交流

 1、从民间到官方:中日关系的新发展

 2、虹桥与浦东:新日侨住宅区

 3、东瀛文化的新亮点

 4、世博会日本馆

 5、爱心长存的慈善活动

 6、无偿资金援助的利民工程

 7、全球最大的海外日本人学校

 8、国际都市中的日文新媒体

 9、上海历史散步会

 10、白玉兰奖获得者

 11、企业精英的学术论著

 12、一位创业者的上海体验

 13、喜欢上海的日本人

 14、在上海安度晚年

陆 附录

 1、大事年表

 2、主要参考书目

 3、旅游地标指南

 4、旅游资讯

试读章节

1 “千岁丸”首航上海

1862年6月3日下午4时,一艘名叫“千岁丸”的三桅西洋帆船缓缓地抵达外滩天文台码头。船上悬挂着三个国家的旗帜,既有上海开埠后近20年来人们早已熟悉的英国米字旗和荷兰三色旗,还有第一次出现在黄浦江上的日章旗。日章旗的图案非常显眼:白色布地,中央是一个象征太阳的红色圆轮。当日寸'“日章旗”仅是日本船舶的标志,上海人形象地称其为“太阳旗”。随“千岁丸”抵达上海的,还有51位包括官员、武士、商人在内的日本人,他们身着颇有唐宋古风的青罗色和服,蓄着发髻,有的还佩带着长短武士刀。

“啊!东洋人来啦!”好奇的上海市民多有围观,并迅速地将消息传遍大街小巷。

“东洋人,不就是过去的倭人吗?”

是的,看到那些日本人,不禁令人想起尘封已久的历史。虽然早年宁波是中日交通的门户,但就上海所处的江南吴地而言,早在公元310年,即日本应神天皇41年,就曾有日本人出现,他们是名为阿知使主、都贺使主的父子,专程为寻求江南织工和裁缝而来到吴地。以后,吴地的衣服裁制和蚕丝技术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和服又称“吴服”就是一个例证。而上海记忆中最早的日本人,则是14—16世纪中期“倭寇”对上海的袭扰事件。日本镰仓时代末期,随着幕府权威的衰落,西部地区的一些领主、庄官、地头结伙商人、游人侵扰中国大陆沿海,他们结成的海盗集团,史称“倭寇”。上海史迹中的平倭墓碑(松江府城东门外)、倭井(闵行区诸翟)、倭子坟(浦东)等都是倭寇袭扰上海的历史见证。此后的数百年问,由于日本实行严厉的锁国政策,日本船只和人员被禁止出海航行。在那个漫长的年代,日本只开长崎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被允许进入长崎的也只有中国和荷兰商人。因此,上海人除了到长崎经商外,一般都难见日本人的真面目。

时隔几个世纪后,当上海人在黄浦江畔重新看到日本人时,因好奇而围观也是自然的。当然,时过境迁,新兴的地理概念与时俱进,上海人开始用“东洋人’的新称呼来专指大洋东邻的日本人。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称呼竟然流传了近百年,至今还留在“老上海”的记忆中。

那么,“千岁丸”为什么会出现在上海呢?原来,在上海开埠10年后,即1853年7月,锁国的日本也被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的四艘军舰敲开了国门。虽然也是被迫开国,但日本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逐步推进西洋化改革,将发展对外贸易纳入“强国富民”的基础。当时,上海开埠后的变化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西洋文明造就的上海都市繁华,令他们赞叹不已。日本人将上海称为亚洲的“欧罗巴”,希望能在离日本最近的地方观摩西洋文明。同日寸,也希望在上海学习国际贸易的通则,考察与中国贸易的具体细节,从而正式开通与中国的贸易之路。

“千岁丸”原是英国的一艘帆船,载重量为358吨。1862年4月在长崎停泊时被日本政府看中,并以3.4万美元的价格购入,取“可以使用千年的船”之意,命名为“千岁丸”。由于长期锁国,日本当时竟然找不出一名能驾驭西洋船的船长,无奈之下,除了聘请英国人担任船长外,航海员和水手也全是英国人。作为船主的日本人只能扮演乘客的身份。然而,令他们尴尬的不止一处,由于当时中日两国还没有签订贸易协定,他们不得不选择与中日两国都有商贸关系的荷兰国作为第三方,并缴纳不菲的中介费。因此,“千岁丸”上悬挂着的三国旗帜,让上海人看到的是新鲜和好奇,而日本人心中则有几分耻辱和苦涩。

P4-6

序言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套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书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何 承伟

凡搞图书出版的人都知道法兰克福书展,那是了解图书世界的窗口;但参与期刊出版的人,就不太清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期刊联盟大会,其实,那是讨论世界期刊产业走势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中国还不是会员,自然就无法参加。有幸的是,自那时起,我代表中国期刊界,跟着有关同仁,奔波世界各地,盼望着有矗一天能以正式的身份坐在世界期刊联盟大会的会议厅里。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影响力的扩大,2002年的春天,在南美阿根廷的首都,中国期刊人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交流,总是有来有去的。在整个申请加入的过程中,世界的明友自然也会应邀回访我们的祖国。其间,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当我尽力把参观的项目安排得丰富多彩,有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更有现代的,面对这些,国外友人虽然赞叹不已,好话连连,但总感到有点不满足。朋友熟了,我就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到底想看什么?”

没想到他们竟然说:“我们最想看我们的祖国与你们这里有关联的地方!”

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英国朋友走进外滩12号——汇丰银行旧址,韩国朋友来到了位于马当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屋——当年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朋友不仅要看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说该院的建筑与他们有关,还穿街走巷,来到不知名的舟山路59号,一间很小的屋子里。说美国总统卡特的得力助手——前美国财政部长犹太人麦可·布卢门撒尔在上海避难的8年时间里,就住在这里……

我没有想到,若干年前的往事竟然还有这么大的穿透力,难怪我后来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也点着名要去看看那里的上海村。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同行问我:“面对有7000万人来参观的世博会,你最想出的是什么书?”

我脱口而出:“我最想出的是《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这就是出版这套连接上海这座城市,与世界各国朋友心灵的大交流书系的真实的原因。

提出这个选题设想,立即得到了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的首肯和大力支持。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丛书以独特崭新的面貌、以中文版和外文版两个版本,呈现在海内外广大读者面前。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作为一部面向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文化普及作品,在编辑过程中,始终追求要体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首先它是—本享受“悦读”的书。《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一些读过这部书的专家也由衷感叹:“上海的国际文化包容性,能够以这样新颖独到、通俗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想到,实在是耳目为之一新!”

其次它是—本好看的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图片对于初来乍到的海内外游客,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书中的图片更出彩,各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丛书合作方上海市档案馆专门组织人手开发“珍档”,整理出了从未公开过的珍贵档案资料照片'供本书独家使用;学者教授也“倾囊而出”,熊月之、陈祖恩、汪之成等著名专家,都把自己数十年研究积累的“全部家当”奉献了出来;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先生,为此书献出了杰作;还有社会上的—大批热心人士,如蔡建忠先生等,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此外,本书的地图也是精心创意的产物,既实用又值得观赏、收藏。

另外它还是—本可查可读的工具书。本书作为文化和旅游兼备图书,在做文化的同时’凸现其实用性和知识性,具备查考功能。全书的百科知识、表格、指示图星罗棋布,向海内外人士详细介绍各国文化在上海的标志性特点,以及提供实际的旅游参观信息、休闲服务信息等。

为了让来上海的朋友真正觉得,上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介绍有关国家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还有近30年,这些国家参与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所创建的新的标志性的工程和活动项目。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当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本书的出版,不仅让外国友人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与有关国家的历史,更会促使双方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望《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大书,能成为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一座桥梁,在满足外国友人的心灵需求的同时,也能了却一个中国出版人的心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祖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4933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