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曹雪芹隐笔自叙诗--妙玉续诗解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中“妙玉叙诗”的解析,得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妙玉”为托名、用隐笔写叙事诗的结论。曹雪芹通过该自叙诗向世人披露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提示了自己对曹家兴盛生活逝去以及对自己痴情爱恋的一个女子死去的悲因与悲情,悲诉了自己一家的不幸遭遇。

内容推荐

谁见过《红楼梦》里有曹雪芹自叙诗?无人曾见!谁听说过《红楼梦》里有曹雪芹自叙诗?无人曾闻!此文即告诉读者:妙玉续诗即曹雪芹以妙玉为托名用隐笔写在《红楼梦》中的自叙诗。曹雪芹通过妙玉续诗之写向世^披露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揭示了自己对曹家鼎盛生活逝去以及对自己痴情爱恋的—个女子死去的悲情与悲因:悲诉了自己—家(独指曹寅亲支一家)的不幸遭遇。是也?非也?付读者鉴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披露了曹雪芹是一个遗腹子及其身世

第二章 曹頫入嗣袭职后给曹雪芹亲支一家带去的是伤害与灾难

第三章 披露了曹雪芹因思想叛逆、不肖等原因遭到了社会、世俗、家庭的束缚、压制乃至邪恶之人的伤害,以及曹雪芹痴情爱恋的一个女子因有绝色容貌遭到了虎狼男子的窥猎……

第四章 披露了曹家与清王朝之关系是“负重出力”与“沐浴朝恩”之关系,以及曹雪芹对曹家被抄心存不平之怨

第五章 披露了曹雪芹亲支一家与入嗣之人曹頫走的不是同一条道路,以及曹雪芹在生父为谁问题上的正本清源

第六章 披露了曹雪芹出过家和母亲有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曹雪芹的出家之寺与母亲生活之村的地理位置在北京城西

第七章 披露了曹頫是曹家未能继业之人,以及曹雪芹对曹频未能继业导致曹家败落而生发的愁烦与悲怨之情

第八章 披露了曹雪芹有未能遣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个女子之情之悲

第九章 提示读者:妙玉续诗不易读懂,需要下大工夫、花大气力去深研细论

结语

试读章节

第六章 披露了曹雪芹出过家和母亲有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曹雪芹的出家之寺与母亲生活之村的地理位置在北京城西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此为妙玉续诗的第十句。

栊翠寺:妙玉出家的地方,地点在大观园。

稻香村:李纨生活居住的地方,地点也在大观园。

此句诗义是:钟声鸣响在栊翠寺,雄鸡高唱在稻香村。

如果仅从字义上解释,妙玉第十句续诗算是解完了,然而,这样的解释有三点让人不明,一、妙玉在大观园的出家处日q栊翠庵,为什么在其续诗中改成了栊翠寺,是曹雪芹在将“庵”、“寺”二字混写,还是另有其他喻意?二、妙玉与李纨之间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为什么会被曹雪芹写在同一诗句即被写在“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同一诗句之中?三、曹雪芹通过“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一生活场景之写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传递给读者怎样的信息?看来,仅从字义上释解“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联系妙玉与李纨隐情作进一步的分析。下面即分析妙玉与李纨隐情。首先分析妙玉隐情。

(一)妙玉其人之隐

对妙玉其人隐隋着重从妙玉续诗内容和曹雪芹设在石头身上的伏笔两个方面作分析。

1.从妙玉续诗内容看妙玉隐情

前面我们解析了妙玉九句续诗,现将这九句续诗内容作一归纳,看看续诗都说了些什么。

妙玉前九句续诗的内容是:我的父亲病逝于家业的鼎盛之时,我是一个遗腹子,父亲死时我还在母腹之中。父亲的死对母亲是一个沉重打击,令母亲悲痛万分,悲泣不已。我出生后由守寡的母亲抚养。我是一个男孩,有着超人的文学才华。五十四年正月在康熙皇帝的恩典下,我四叔曹頫入嗣到了我家,给祖母李氏做了嗣子,并承袭了我父亲曹颐死后空缺出来的江宁织造。令人悲哀的是,曹频入嗣到我家后并未给我家带来欢乐与幸福,恰恰相反,带给我家的是伤害与灾难,使我家如履苔滑之路,如行泥沼之中,还要历受曹頫带给我家的寂寞与冷清。我不喜读时文,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也反感社会上的一些制度。由于不入时流,遭到了社会、世俗、家庭的束缚、压制以及邪恶之人的伤害。我痴情爱恋的一个女子也因不合时宜遭到了社会、世俗的束缚与压制,并且因有绝色容貌遭到了虎狼男子的伤害。曹家数十年、数代人为清王朝卖命出力,清王朝特别是康熙皇帝对曹家亦多有恩典,曹家的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也正是由此而来,对此,曹家人是清楚的。曹家被抄使曹家人有家不能回,曹家被抄牵涉到了曹家众多人的命运归宿。曹家被抄是雍正下的旨,我对雍正不念曹家对大清国的贡献,不念曾祖母孙氏对其父康熙幼年时的教养之恩和祖父曹寅四次在江宁接其父康熙銮驾之情而抄没曹家心有不平之怨。曹家被抄固然与亏空有关,但曹頫亦负有重大责任,他为官不端是导致曹家被抄的导火索,曹頫是曹家被抄的招祸之人,对此我心怀愤怨。曹頫与我家本非一家,入嗣后才与我家成了一家人,曹頫入嗣后与我家走的不是同一条道路,他走的是一条邪路。我知道我的源头在哪儿,不需问别人。我的源、根、生父是曹家有遗腹子的曹颙,而非是入嗣之人曹頫。此即妙玉前九句续诗隐述的内容。

从已释出的妙玉前九句续诗内容看,妙玉续诗实是曹雪芹的自叙诗,该诗不仅隐述了曹雪芹的身世、经历、遭遇及家事,而且还融入了曹雪芹对曹家发生之事的观点和看法,袒露出曹雪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感受。续诗内容充分表明,曹雪芹是在以妙玉为托名为自己做自叙。

分析完妙玉前九句续诗内容隐隋,再来看尚未解析的妙玉第十二句续诗“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之喻意。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是妙玉续诗的第十二句,句义是说一个女子对我之情只应由我自己消受,然而只应由自己消受的此女子之情却没能由自己消受,这心中的悲伤与无奈向谁去诉说呢?

芳情:芳,此处指女子。芳情所指是女子对男子之情。自遣:自己消受、消遣。雅趣:高雅的情趣。雅趣于此是障目词。向谁言:向谁去诉说呢?“向谁言”内含着伤悲与无奈。“雅趣向谁言”是一矛盾句,直释是高雅的情趣向谁去诉说呢之意,这显然不通,哪有向他人悲诉自己高雅情趣的道理呢?从“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整个句义看,雅趣当是带引号的,雅趣所指是当自遣之芳情没能自遣。“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真实含义是说本当由自己遣受的一个女子之情却没能由自己遣受,这心中的悲伤与无奈向谁去诉说呢?

妙玉第十二句续诗内容表明,妙玉是在以一个男子口吻和第一人称叙事,是在以一个男子的身份悲诉自己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试想,妙玉是一个女子,如何能遣受别的女子之情,可以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一句凸显妙玉所隐人的性别特征。从妙玉续诗旨在披露曹雪芹的身世、经历及遭遇看,“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真正发感人是曹雪芹,是曹雪芹在以妙玉之口悲诉自己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

以上对妙玉前九句续诗内容作了归纳,对妙玉第十二句续诗“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句义做了分析,从续诗内容的归纳和分析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妙玉是曹雪芹设在《红楼梦》中的托名与代言人。

2.妙玉与贾宝玉、曹雪芹一样,都是石头的喻比者

贾宝玉与曹雪芹是如何被喻比为石头的读者请参阅第三章,这里不作复述,下面着重介绍妙玉与石头的等喻问题。

妙玉与石头等喻曹雪芹是通过将妙玉喻比为美玉向读者作暗示的。

妙玉是曹雪芹笔下美玉的喻比者。妙玉被喻比为美玉出自其判词画面,妙玉判词画面明确将妙玉喻比为“一块美玉”。该如何认识和理解曹雪芹将妙玉喻比为美玉这件事呢?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喻人上是极其严谨的,对所喻之人都有着严格的界定与区分,“金”是薛宝钗的喻比符号,“木”是林黛玉的喻比符号,“玉”、“石”是贾宝玉的喻比符号,这些喻比可从譬喻薛宝钗与贾宝玉爱情的“金玉良姻”和喻比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的“木石前盟”中得知。史湘云虽然有金麒麟,但史湘云不是金,曹雪芹从未将史湘云喻比为金。再以带玉字的人名为例。《红楼梦》中带玉字的人名很多,但被曹雪芹明确喻为“美玉”的只有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中也带有玉字,但曹雪芹从未将林黛玉喻比过“美玉”。可以认为,曹雪芹将妙玉喻比为美玉绝不是曹雪芹的随意或无意之喻,而是其刻意的设计与安排,此其一;其二,《红楼梦》判词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点睛之笔,妙玉被喻比为美玉出自其判词,表明,将妙玉喻比为美玉是曹雪芹精心策划之产物,是其匠心之设。综上两点认为,曹雪芹将妙玉喻比为美玉绝不是其随手一写或随意一喻,而是其刻意之为,显有其用意和目的。

曹雪芹为什么要将妙玉喻比为美玉呢?

美玉者,石头也。笔者在第三章介绍过,女娲补天未用的那一块石头有多个称谓,有时叫石头,有时叫通灵,有时叫蠢物,有时叫通灵宝玉,除此些称谓外,曹雪芹对这块石头还有一个特征定位,此即“美玉”之定位:甄士隐看到的“蠢物”即幻形后和人世前的石头是一块“鲜明美玉”,林黛玉看到的通灵宝玉即幻形人世后的石头同样是“一块美玉”,可以说,美玉是曹雪芹对幻形后石头的一个特征定位,美玉是石头幻形后最显著的一个形貌特征。曹雪芹将妙玉喻比为美玉,就是在将妙玉喻比为石头,就是在向读者暗示,妙玉与贾宝玉、曹雪芹一样都是女娲补天未用之石的喻比者。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曹雪芹不仅将妙玉喻比为美玉,还将贾宝玉喻比为美玉。【枉凝眉】曲中的“美玉无瑕”就是曹雪芹对贾宝玉是美玉的一个喻比,贾宝玉同样是曹雪芹笔下美玉的喻比者。表明,曹雪芹不仅通过将贾宝玉与石头写为“一物”、“同物”暗示贾宝玉与石头有“等同”之喻,而且还通过贾宝玉是美玉之写再次向读者暗示贾宝玉与石头有“等同”之喻。

曹雪芹是石头的喻比者,妙玉也是石头的喻比者,这自然就表明曹雪芹与妙玉之间存在着等喻关系。从隐写角度说,等喻关系即“等同”关系,等喻关系就是隐写与被隐写之关系,即是说,小说中虚构之人妙玉与本真之人曹雪芹之间具有等喻、“等同”关系暗示的即是妙玉与曹雪芹之间存在着隐写与被隐写关系。正是因为曹雪芹与妙玉之间存在着隐写与被隐写关系,曹雪芹才以妙玉为托名、为身份为自己做自叙。

妙玉与贾宝玉都是隐写曹雪芹之人,那么,在妙玉与贾宝玉身上都隐写着曹雪芹的哪些经历与特征呢?这里也简单作一介绍。

(1)曹雪芹出过家

妙玉是出家人,暗示曹雪芹也是出家人。妙玉判词“云空未必空”既是对妙玉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及出家后又还俗的暗示,同时也是对曹雪芹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后又还俗的暗示。对贾宝玉出家,《红楼梦》未做明写,采取的是暗示,第二十二回回目“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以及宝玉多次向林黛玉表示她死他去做和尚,都是对贾宝玉后来出家做的暗示。《红楼梦》多处暗示了林黛玉之死,【红楼梦引子】中的“悼玉”是对林黛玉死去的暗示,“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是对林黛玉死去的暗示,葬花词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以及“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都是对林黛玉死去做的暗示。林黛玉死了,贾宝玉自然要践行自己的诺言出家,此为不写之写。

可以说,曹雪芹出过家,出家后又还俗即是通过妙玉与贾宝玉的出家隐情做的暗示。

(2)曹雪芹为世不容

妙玉是“世难容”之人,贾宝玉因思想叛逆、不肖等原因同样是一世所难容之人,妙玉与贾宝玉为世不容暗示的即是曹雪芹为世不容,一生艰难、坎坷。

(3)曹雪芹才华超人

妙玉是“才华阜比仙”之人,贾宝玉才思“空灵娟逸”,在诗文上自是“一种风流”,这些都是对所隐之人曹雪芹才华超人、才可比仙的暗示。

(4)曹雪芹因风尘之事遭到了漫言之谤,如遭泥陷

妙玉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和【世难容】曲“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明写妙玉因风尘之事如遭泥陷,暗指曹雪芹因风尘之事如遭泥陷。秦可卿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的诗句揭示出不肖之人贾宝玉因风尘之事遭到了漫言诬谤同样是在暗示曹雪芹因风尘之事遭到了漫言谤毁。写妙玉、贾宝玉因风尘之事遭陷、遭谤暗示的即是曹雪芹因风尘之事遭陷、遭谤。“美玉无瑕”是说贾宝玉是一无过错之人,“无瑕白玉”意同贾宝玉的“美玉无瑕”之写,同样在暗示妙玉是一无过错之人,“无过错”是针对贾宝玉、妙玉在风尘之事上遭谤、遭陷即无辜被毁誉而言的,曹雪芹写贾宝玉、妙玉在风尘之事上无过错暗示的即是自己在风尘之事上没有过错。曹雪芹因风尘之事遭陷、遭谤是曹雪芹设在《红楼梦》中的一重大隐情,详解见第八章。

在妙玉与贾宝玉身上还伏有曹雪芹的一些隐情,这里只说这几点,有的隐情在本文其他地方还有涉及。

可以说,曹雪芹在妙玉、贾宝玉身上注入了大量隐情,曹雪芹的许多重要经历和特征即是通过妙玉与贾宝玉的经历、特征作的暗示,对此不可失察。

P78-85

序言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一首诗,这首诗是妙玉在林黛玉、史湘云二人联句基础上续写的,共十三句,这里把它称为妙玉续诗。其诗云: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最颅朝光透,罘愚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词不华丽,句不惊人,在浩若繁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算不上耀眼之作,然而,正是这首不起眼的普通小诗却得到了一个人的特别看重,此人即《红楼梦》的书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说曹雪芹特别看重这首诗是因为他围绕该诗设下了三处醒目之笔。醒目之笔即提示读者解读文义之笔。那么,曹雪芹的三次醒目之笔都分别写在何处了呢?三次醒目之笔写的又是一些什么内容呢?下面对此作一介绍。

(一)第一次醒目之笔写于续诗之前,目的是告诉读者,续诗所写是“本来面目”,是“真情真事”。

第一次醒目之笔曹雪芹是借妙玉之口暗示给读者的。

妙玉续诗是妙玉在林黛玉、史湘云二人联句基础上续写的,续诗前,妙玉对林黛玉、史湘云二人说了这样的话:“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里我们不去探讨“咱们的闺阁面目”与“题目”是何旨意,这两个问题放到后文去说,这里只是说,妙玉说她的续诗写的是“本来面目”。何谓“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实面目,就是妙玉所说续诗要写的不能丢开的“真情真事”。续诗所写是“本来面目”即所写是“真情真事”无疑就暗示和要求我们解读妙玉续诗时不能只在纸上谈兵,不能只在诗的表面上做文章,务要与“真情真事”联系,务要与“真情真事”挂钩,否则续诗的“本来面目”便难以形现。

(二)第二次醒目之笔写于续诗的末尾,目的是告诉读者,妙玉续诗不易读懂,需要下大工夫、花大气力去深研细论。

曹雪芹担心读者看不懂妙玉这首续诗,于是便在续诗的最后加了一句提示语,此即第十三句的“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妙玉续诗不易读懂,读者解读该诗时要抱着通宵达旦不言疲倦烹茶更深入细论之决心和态度,直到弄通弄懂为止。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读者抱这样的决心、态度和连续作战之精神去解读这首续诗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续诗极不易懂,二是续诗极为重要。故有“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之提示。

(三)第三次醒目之笔写于续诗完成之后,目的是告诉读者,续诗者妙玉是一位诗仙,其续诗是诗仙大作,读者要高度重视。

妙玉被称为诗仙写在第七十六回,是通过黛玉、湘云二人之口告诉给读者的。

妙玉续诗是妙玉在黛玉、湘云二人联句基础上续写的,续诗写完后交与此二人看过,二人看后皆“赞赏不已”,并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显然,黛、湘二人这里把妙玉称作了诗仙。黛、湘二人说自己“却天天去纸上谈兵”之写暗示了妙玉续诗不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其意与妙玉所言续诗所写是“真情真事”相照应。可能有人会认为,黛玉、湘云在这里称妙玉为诗仙不过是恭维、玩笑之语,是当不得真的。其实不然,如果说称妙玉有诗仙之才的地方《红楼梦》里仅此一处之写这样认识尚可,但同义之写《红楼梦》里其他地方还有,比如[世难容]曲。[世难容]曲是写妙玉的,曲中就明确写妙玉是“才华阜比仙”,该曲虽然没有直写妙玉是一位诗仙,但“才华阜比仙”之写已然告诉我们,妙玉的诗才是可以比仙的。可以说,“才华阜比仙”之写是对妙玉有诗仙之才的最好注脚,表明,黛、湘二人称妙玉是诗仙非是虚言戏语,而是曹雪芹的本意之设。

读《红楼梦》可以知道,妙玉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位被人称作诗仙之人,我们要问,曹雪芹为什么不把诗仙桂冠戴在写诗高手贾宝玉或林黛玉的头上而独独给了写诗并不多名气也不大的妙玉呢?原因很多,之一即在醒目,即在提醒读者,妙玉是一位诗仙,其续诗非同凡诗,读者要高度关注。

以上即三次醒目之笔的具体出处及三次醒目之笔的具体内容。

显而易见,第一次醒目之笔是在告诉读者,妙玉续诗写的是“真情真事”,提示读者解读续诗时切莫空谈,务要与“真情真事,,相联系,务要与“真情真事”相挂钩,求其“本来面目”。第二次醒目之笔是告诉读者,妙玉续诗不易读懂,不要想通过简单作解就能解读它,必须要下大工夫、花大气力去深研细论。第三次醒目之笔是提醒读者,妙玉是一位诗仙,其续诗是诗仙大作,读者务要高度关注,切莫轻忽。三次醒目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目的同一,都是在设法帮助读者认识和解读妙玉这首续诗。

为了一首区区小诗,曹雪芹竟然三次向读者作提示、作醒目,这在《红楼梦》中是绝无仅有,仅此一点,即可窥妙玉续诗在《红楼梦》中的分量、价值以及曹雪芹对此诗的重视程度。

妙玉续诗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妙玉续诗中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真情真事”呢?

下面即依据《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版)前八十回对该诗作一解析,以明其内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曹雪芹隐笔自叙诗--妙玉续诗解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成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9585
开本 32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