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处世经典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们的处世做事。

本书主要从处世学的角度,对《道德经》中蕴涵的潜智慧加以解读阐发。《道德经》虽为文言文,但其文意还算朴实通俗,并不让人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只对原文做了直译。对于个别难懂的字句,则做了随文注释。本书并非严格的学术著作,阐发的重点也全在处世哲学上,所以一般是拣择其最主要的处世思想,做一发挥性说明。对个别重要和歧义较大的章节做了逐句解读,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老子的处世态度了解地更深入或更全面一点。

内容推荐

《老子》五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但老子宣扬道的目的,是教人以德。德是人们效法道的精神,立身处事的自然显现。“德者得也”,在古代德字与得相通。所以德也有两层含义,在意识层面为道德、品德,这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在事功方面为取得、获得,就是我们要明白该不该得,怎样得,怎样保住这个得不失掉。在老子看来,依道而得,才能够保持长久。

老子的守柔、寡欲、不争、无为等思想,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消极、避世。本书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层次解读,让你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背后,所蕴涵的最积极、同时也是最高明的处世智慧。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众妙之门:有与无的妙用

第二章 处事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

第五章 多言数穷:当心祸从口出

第六章 谷神不死:学会容纳和接受

第七章 天长地久:只有无私才能成就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变革才能通达

第九章 功遂身退:学会超越权力

第十章 专气致柔:遵道行事而有所得

第十一章 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把握欲望的尺度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永远保持戒惧之心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从无序中把握有序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明古知今,动静得宜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合于道才能长久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领导的四个层次

第十八章 不废大道:弃绝虚伪欺诈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素天真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不谋之谋,不用之用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依道而行必有所得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能曲能弯是生存的大智慧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说多做的益处

第二十四章 自知之明:自高自大者不能长久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事才合于天道

第二十六章 燕处超然:轻浮躁动是成事的大忌

第二十七章 知人善任:没有一无是处的人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最强大的往往表现为弱小

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弱

第三十一章 慎用兵戈:达到目的方法很多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

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胜: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保持谦虚之心

第三十五章 用之不竭:实践中有许多活知识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领导的艺术与谋略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不为往往才有大作为

第三十八章 朴厚立身:丢弃虚伪的道德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越低级的东西越能体现道

第四十章 反向行动的法则

第四十一章 大白若辱:坚守信念的人才能成功

第四十二章 损益之道:不肯失去就不会拥有

第四十三章 柔可胜刚:柔弱的东西能够取胜

第四十四章 多藏必厚亡:适足知止可以免害

第四十五章 大智若愚:极高明的处世智慧

第四十六章 知足而止: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运筹帷幄的决策眼光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无为才能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与人为善:善行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别让自己陷入死地

第五十一章 势不可恃:自恃己能往往会走向反面

第五十二章 见小日明:洞烛幽微是上等的智慧

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有所畏惧才能没有危险

第五十四章 修身齐家:善于持家,则家业兴旺

第五十五章 知和守常:得人和百事不废

第五十六章 玄同之妙:避免灾祸的生活准则

第五十七章 出奇制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依:祸至不惧,福来不喜

第五十九章 俭节则昌:节俭是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政令不烦: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为下:强者要做出谦下的姿态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美言可以市尊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懂得戒惧就不会有失败

第六十五章 玄德大顺:智慧越多,伪诈越甚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有所退让才能更顺畅地前进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自我管理的三个标准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勿逞一时之能

第六十九章 后发制人:退比进更能达到目的

第七十章 道贵在用: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没有缺点”是最大的缺点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受人敬重的法宝

第七十三章 聪明的人斗智不斗勇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不要成为权力的替罪羊

第七十五章 知死乐生: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第七十六章 柔弱用世:妄自尊大,也终会败亡

第七十七章 有余则损:权势富贵不可太过追求

第七十八章 柔可胜刚:过刚易折,过强易败

第七十九章 不责于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老子的救世良方

第八十一章 圣人不积:财要善聚也要善散

试读章节

第四章 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其功用却无穷无尽。它是多么深不可测呵,好像是万物的始元!它掩敛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辉,混同于周围的尘埃之中。它是那么幽隐呵,人们看不见它但又感觉它真实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所生,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潜智慧解读

前面几章主要是从人事治道也就是社会政治的层面,讲如何以“道”的精神来应世处世。这一章,则主要讲个人,如何从待人处事的事功方面,去领略“道”的妙用。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人生在世,每天都不免处于无尽的纷扰之中。如何排解这些纷扰呢?老子教我们要“挫其锐”,就是要收敛起自己的锐气,不要锋芒毕露。注意,这里所挫的并不是别人的锐气,而是自己的锋芒。根据老子的理解,锐气和锋芒正是造成冲突导致灭亡的原因。锐,是尖锐突出的意思,有棱角、有个性的东西都很尖锐,而尖锐的东西,最容易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待人处事不要太棱角、太锋芒,要懂得自我节制,把棱角锋芒收敛起来。

汉张良是帮助刘邦谋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刘邦打败项羽、定都关中大多是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张良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锋芒人物,他曾经在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途中伏击行刺,而未获成功。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搜捕,可见张良年轻时的勇锐。后来张良逃亡到下邳,从圯上老人学习谋略,圯上老人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教他“挫其锐”的功夫。

张良遇到圯上老人时,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自己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了,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样的人才是可教之材。”

圯下老人为什么要这样三番五次地折腾张良呢?苏轼评论说:“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说非常透彻。

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往往和他的自我节制的程度成正比。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最成功的人从来都不是最张扬、最刚锐的人,而是最懂得自我节制的人。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做一番事业,必须先磨平自己的棱角,先学会收敛锋芒。

我们再看看张良如何用“挫其锐,解其纷”的功夫,消解废立太子的纷争。

刘邦晚年因为宠幸戚夫人,打算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古代废立太子,不仅是帝王家事,也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体统,所以许多大臣都站出来极力阻止。特别是叔孙通,甚至以死相争。刘邦仍然要立赵王如意,并扬言,绝不让“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张良也是不同意废太子的,但他始终三缄其口。因为他认为刘邦“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难以口舌争之。怎么办呢?他暗地里建议太子,不惜金玉璧帛,卑辞安车,请来“商山四皓”,出入宫廷每以“四皓”相随。“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四位非常有名的隐士,刘邦其实早知道“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因为刘邦喜欢谩骂儒者,所以被他们拒绝了。

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刘邦大吃一惊,“我几次请你们出山,你们不肯帮忙,还逃避山林。现在为什么来辅佐我儿子呢?”,四皓说:“陛下你轻士善骂,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才逃避到山林中。但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的人都愿意为太子而赴死,所以我们也来辅佐太子了。”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羽翼已丰,如果再坚持更换太子,那他死后天下太平的局面将无法维持,于是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在待人处事方面,老子不但要我们“挫锐解纷”,还要求我们做到“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调和自己的光芒,不要太耀眼,达到和周围的人和环境混同一致。什么是光?光代表着光芒、成功、权力、才干、美丽等等。有光的人总是有些耀眼,但要注意别太耀眼。过于耀眼,刺得别人睁不开眼睛,就容易引起反弹,反过来伤害自己。这是一个矛盾,但能够处理好矛盾才是智慧的标志。

东汉名将张奂,屡建战功,颇有勋名,但性情鲠直。董卓曾想与张奂交好,让其兄赠缣百匹。张奂讨厌董卓为人,拒而不受。他这样的性情,在官场里自然会得罪不少人。《后汉书》里记载了张奂的几件事。

建宁二年(公元163年)四月,张奂借出现大风雨雹灾情,上疏灵帝,为窦武、陈蕃伸冤,要求给他们及其家属平反。事未成,却遭到宦官的怨恨,调张奂任太常。张奂又与尚书刘猛、刁韪、韦良等共向朝廷推荐王畅、李膺可参三公之选,又遭宦官曹节等人的反对,灵帝只得下诏对张奂等进行切责。奂等只得自囚数日于廷荐举,并罚三个月俸赎罪。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想让大臣们举荐他,百官畏惮,莫不相应,唯独张奂拒绝了他的请求。王寓怒,遂诬陷张奂结党。这样张奂便以党罪免官回家。张奂临命终时,总结自己的一生说:“自己仕途坎坷,十次做官。都是因为不能和光同尘,所以才被谗邪所忌。”

在《孟子》里也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叫仲子的人,非常有节操。他的哥哥在盖邑享受禄米一万钟;仲子认为哥哥的禄米是不该得来的,因而不吃;认为哥哥的房屋也是不该得来的,因而不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有一天回家,见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他紧皱着眉头说:“哪里来的这呃呃叫的东西?”后来,他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仲子吃。他哥哥从外面回来,告诉仲子:“这就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呀。”仲子便跑出去把吃的肉呕吐出来。

孟子批评说:像仲子这样的人,如果推广到顶点,只有把人变成蚯蚓才能办到!像这样的人,又怎么跟别人相处呢?

所以,一个人过于夸耀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一般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光芒太露,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为人处世还是含蓄一些为好。成熟的谷穗总是要下垂的。山因为高大而被雨水冲刷变形,山谷因为低下而获平安。一个人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锋芒毕露者必然要遭受挫折。

P23-26

序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们的处世做事。

老子的处世哲学,主要包括守柔、寡欲、不争、无为等思想。这些思想,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避世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对老子著作有深入一些的了解,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背后,往往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老子所说的“守柔”,并非是指真正的软弱,乃是指表面的柔弱,实为真正的雄强。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状态中,发现有生机的东西都是柔软的,而失去生机的东西是坚硬的,这说明从生命的发展持续中,“柔”才是最可发展的状态。所以老子说“守柔日强”。

据说与老子同时代有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也有说叫商容,寿命长至百岁。老子向他问道,老莱子张口吐舌,以舌存齿亡示其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比如水是最柔弱的事物,但是,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又没有哪种事物能胜得过水,因而水其实是真正的强者,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

老子提倡“守柔”的本意是“知雄守雌”,意即知道自己的强大,却故意呈现柔弱的姿态。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的,假如我们能预先发现这种变化的先兆(即“微明”),就必然会采取柔弱的态势。因为刚强并不能持久,柔弱含藏内敛反而能战胜刚强。

老子所说的“寡欲”,并不是让我们丢掉世间的一切欲望。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强烈的欲望,会使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丧失正确判断的能力。如十二章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另外,“寡欲”还有一层重要内涵,就是在我们为人处事时,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要顺势而为。老子说“咎莫大于欲得”,又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都是就这一层意思说的。

老子所谓“不争”,也不是消极的不争。老子明确地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的目的是为了没人能够和自己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老子为人处世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守柔即慈;寡欲即俭;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不争。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谓人应该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收敛锋芒,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无为”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无为”不单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则,更有帝王“南面之术”即今天所说“领导学”的意义。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历史上,汉初及唐初的统治者都是采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是顺乎自然的不妄为。这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老子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处世态度,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消极、避世。相反,它是最积极,同时也是最高明的处世哲学。  《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道,但老子宣扬道的目的,是教人以德。德是人们效法道的精神,立身处事的自然显现。“德者得也”,在古代德字与得相通。所以德也有两层含义,在意识层面为道德、品德,这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在事功方面为取得、获得,就是我们要明白该不该得,怎样得,怎样保住这个得不失掉。在老子看来,依道而得,才能够保持长久。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驳杂,思想深邃。从问世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还有好几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于唐朝的皇帝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因此,《道德经》还被当作“红宝书”收藏并阅读。在二十世纪的出土文献中,《道德经》现身的次数也是最多的,从敦煌卷子、马王堆帛书到郭店竹简,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是被翻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的中文书籍。这部书丰富的内涵使之有了多种不同的读法,有人将其看成武学兵书,有人将其看成政治秘籍,有人将其看成养生之法,还有人将其看成修道成仙的要诀。同一书,竞能读出完全相异的见解,真是旷世罕见,也足见这部《道德经》的魅力。

我们所写的这本书主要从处世学的角度,对《道德经》中蕴涵的潜智慧加以解读阐发。《道德经》虽为文言文,但其文意还算朴实通俗,并不让人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只对原文做了直译。对于个别难懂的字句,则做了随文注释。本书并非严格的学术著作,阐发的重点也全在处世哲学上,所以一般是拣择其最主要的处世思想,做一发挥性说明。对个别重要和歧义较大的章节做了逐句解读,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老子的处世态度了解地更深入或更全面一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处世经典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麦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7851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