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易与人生(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听易学界的权威人士杨庆中老师讲“《周易》与人生”!丰富我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把握变化之道,享受生命的乐趣!

《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本书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是学习周易中人生智慧的最佳读本。图文并茂,用周易智慧指导读者把握人生命运。所涉及二十个易学命题,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许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成语,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本书是对周易的智慧的积极解读,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内容深入浅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分内、外两编、二十个易学命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讨论了《周易》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在引用古代故事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内篇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篇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周易与人生》的“附录”部分则讨论了什么是命,八字与命运的关系等问题。

目录

引言:《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内编

 一 自强不息

 二 厚德载物

 三 忧患意识

 四 迁善改过

 五 中正和合

 六 谦卑礼敬

 七 纯诚信实

 八 利以合义

 九、持恒守志

 十、乐天知命

外编

 十一 时止时行

 十二 当位处顺

 十三 知几察变

 十四 慎始慎终

 十五 交感比应

 十六 屈伸有度

 十七 求同存异

 十八 裒多益寡

 十九 遁世无闷

 二十 极数知来

附录:

 一、《周易》概说

 二、《周易》六十四卦

试读章节

据《淮南子》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地被困,七天之中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但孔子却从不间断弹弦放歌。有一回颜回在外面捡野菜,听到子路与子贡一块发牢骚说:“我们的老师在鲁国被人给轰出来了,在卫国偷偷摸摸地不敢声张,在宋国则遭到他人的追杀,现在又困在了陈、蔡之地。杀老师的人无罪,侮辱老师的人得不到禁止,而老师却弄弦放歌,从不间断,难道君子对于这些遭遇就不觉得羞耻吗?”颜回听到他们的牢骚,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停止了弹唱,脸色凝重地叹了口气说:“由和赐,真是小人呀,你把他们叫进来,我要教训教训这两个家伙。”子路与子贡来到老师的面前,子贡先说道:“我们到了这等地步可以说是穷困之极了吧。”孔子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君子的达是达于道,君子的穷是穷于道,现在我孔丘虽然生逢离乱之世,但却抱持着仁义之道,坚守着我的理想,怎么能说是穷困之极了呢?反省自己,在道的体认方面没有亏欠;面临艰难,在德的修养方面没有闪失。冬天到来的时候,霜雪降下的时候,我才更加知道松柏的茂盛和品格。过去齐桓公遭无知之乱而出奔莒,晋文公遇丽姬之谗而出过曹,越王勾践与吴战而败,卧薪尝胆于会稽之山。他们都没有为眼前的不利所吓倒,相反却自励自省,终于复国。现在在陈、蔡之地遭受这点儿困难,对于我孔丘来说,不也是一种幸运吗?”孔子说罢,志气高昂,继续弹琴唱歌;子路则受老师的感染,激动不已,随着老师的歌声跳起舞来。子贡叹道:“老师的圣德如天之高广,如地之厚博,我哪里理解得到啊!”处困而强,矢志不渝,“霜雪既降”,始“知松柏之茂”,这难道不是一种可以与日月同辉的伟大人格吗!——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孔子。

与刚健自强相关联,乾健之德的另一种表现为“日新精神”。日新就是日新其德,如《系辞传》所说:“日新之谓盛德。”君子刚健自强,积极进取,自然会日新其德,勇往直前的。德性的修炼,不像用铁水铸器具,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淮南子·缪称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伴随人之一生的事情。如孔子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淮南子·缪称训》)。宋代思想家说:“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集·畅潜道录》)就如《乾》卦九三爻辞所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即君子整天都要振作精神,进德修业,不知疲倦,直到夜间仍须谨慎小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人类效仿并内化天之刚健自强、日新不已的品格,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刚毅勇敢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具体表现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永恒追求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纯诚心志。我想再也没有比“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更能形象地体现这种精神的了,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刚健德性的真实写照。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浩然正气是与人的自尊自信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它也源于人的刚健自强的品格修养。它具体表现为人的正直、气节和精神气概、操守涵养,又表现为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而由于这种气“至大至刚”,所以它能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宋朝的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作过一首《正气歌》,用诗的形式和语言对“浩然之气”进行了描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文天祥的《正气歌》不仅是用墨汁写的,而且是用鲜血写的。文天祥的身世经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P19-22

序言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然而,由于《周易》自身的复杂性,加之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陌生,人们对《周易》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多偏差,或者视之为神秘的天书,或者视之为单纯的占卜算命之书……而社会上的一些旁门左道也都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于是《周易》的面貌变得光怪陆离,让人觉得好像是雾里看花,似近实远。

事实上,如果懂一点相关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周易》并不神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许多都出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关,如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等等。其中像“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来自《周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是由《周易》的《革》卦和《鼎》卦组成,革是变革,鼎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再如“义结金兰”,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即所谓的结金兰之好。这个成语即出自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还有“三阳开泰”,“三阳”指的就是《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等等等等。

再比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三大殿是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名字“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又如故宫里的乾清官和坤宁宫之间由交泰殿联结,就是根据《周易》的思想原理。又如,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代表天,九五又是“飞龙在天”,所以人们把它比作皇帝,称之为“九五之尊”。

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会说“又变卦了”,“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可见,《周易》一点都不神秘,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应该如何给《周易》定位呢?或者换句话说,《周易》究竟应该算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意思是说,《周易》的道理,涉及的范围很广,主流的不论,旁支所及,举凡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士炼丹等,无不受到《周易》的深刻影响。这说明《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有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的地位非常特殊。自汉代始,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则是易学,《周易》就处于传统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所以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说:“易乃大道之源。”著名旅美学者成中英先生则形象地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地诠释《周易》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焕发青春的。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朱伯岜先生认为,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即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宇宙,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

要而言之,关于《周易》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们学习《周易》,目的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层面可以思考:第一个层面,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裨益。第二个层面,学习《周易》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层面,也是笔者在本书中所重点论述的,就是对于帮助我们安身立命,过正确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也正是孔圣人为我们探索出的一条学《易》之路。据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瞧不起巫师之流,对《周易》并不十分看重,到了晚年重读《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并慨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无大过”上面,“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这是他的学《易》体会,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学《易》的目的。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探讨《周易》的智慧——少犯大错误的智慧,安身立命的智慧!

《周易》的智慧可以细分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方面。《周易》的生活智慧可以概括为一个“变”字。“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周易》讲“变”,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如何防止变;另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如何促进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变和如何不变。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很成功的时候,便会希望保持住这种势头,即要防止变,但防止变的办法仍然是变。变什么呢?就是调试自我,谦卑虚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成功。清代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即“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尽了,便会凋谢;月亮圆了,就会亏缺。现实中的花,开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尽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圆的,这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但人不一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未尽开、未尽圆,其方法就是谦卑。《周易》的《谦》卦是极其重要的一卦,汉代人说此卦大可以保国,中可以保家,小可以保身。现实中不少企业或个人,曾经名噪一时,但转眼之间就垮掉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防止变,不知道怎样通过变来防止变。

相反,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要懂得如何促进变,这叫穷变通久。穷是指境况不如意的当下,变是要变这个“穷”,通则是克服、超越了穷,也就是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败越要有信心。总之,成功辉煌时就好比登上了山顶,这时如果不谦卑,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失败倒霉时就好比走到了谷底,这时只要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而防止变或促进变,就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变得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低谷,恰到好处,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路,恰到好处,就是保持成功。

防止变和促进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周易》讲变,根据是“时”,也就是“变通趋时”。“变通趋时”就是“屈伸随时”、“因时而变”。所谓时,就是客观变化的时势。《周易》的卦爻辞在解释卦爻象时,非常强调“时”,认为是否趋时,直接关系到吉凶祸福。而《易传》在解释《周易》古经时,也十分看重“与时偕行”,注重对“时之义”的阐发。

如何把握时?《周易》认为,关键在于“知几”。“几”是苗头、兆头。《周易》讲:“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知道事物发展的兆头,便可以成就天下功业。《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就是说,事物变化都有一个开始,你能及早辨察,就可以趋吉避凶。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能够无须着急,万物速成;不用费力,事半功倍。这叫“知几,其神乎”!也就是说,知道了“几”,知道了这个苗头和兆头,就能够达到很“神”的程度。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判断吉凶,而善于“知几”的人能在吉凶刚刚开始露头的时候,或者吉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仅有苗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周易》智慧的第二个层面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主要是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讲的,可以用“乐天知命”来概括。“乐天知命”,就是乐其天然,知其命运。而乐其天然之“乐”,又必须以“知命”为基础,所以“乐天知命”,归根结底还是“知命”。

“知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所谓的“知命”,实际上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周易》所讲的“乐天知命”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乐天知命”呢?《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就是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尽性,就是发挥人的仁义之性。遵循这样的路数,《周易》特别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比如《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等。“天行”即日月星辰在天上的运行,“地势”即山岳川流在地上的形势,“云雷”即云彩与震雷,这些自然现象包含了事物之理。《周易》就是教人们透过这些事物之理,去体会社会人生之理:看到日月星辰无休止有规律地运动,人要效法它,去体会自强不息的做人准则。看到大地养育万物乘载万物的特性,人要效法它,去体会厚德载物的美德。这是教我们透过自然理解人生,透过自然之理提升人的德性层次。所以,《周易》特别强调观物取象,观象取意;强调效天法地,明白宇宙之理,贯通生命之道。而这,也正是乐天知命的最终目的。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对宇宙人生有一个合理的理解,并因此使自己的生命活动也逐渐地合理化。而最合理的状态则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的合天人、合四时、合鬼神,实际上就是与宇宙合而为一。达到了这种合一,对于生命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所以《周易》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天人合一的。正因为如此,《周易》才特别强调“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也就是特别强调“生”,而“生”恰恰又是宇宙合理性的最佳表现。所以《周易》讲变、讲乐天知命等,都可以归结为讲“合理性”这三个字:讲宇宙的合理性,讲社会的合理性,讲人的合理性。“合理性”三个字也把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贯通了起来。把“合理性”这三个字再精简一下,就是一个“道”字,而人如果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合理性,遵循着这样一个道来建构自己,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就会与宇宙的合理性合而为一。这种合一就是境界很高的天人合一,也是最合理的存在形式,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如此。  本书分内外两编,由二十个易学命题构成,讨论了《周易》的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本书内编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编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考虑到《周易》一书结构特殊,有一套专门的术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附录”中特别收录了一篇专门介绍易学基础知识的文字,并附上《周易》六十四卦,供读者参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易与人生(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庆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486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