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官海瑞/大明名臣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讲述了一代清官海瑞的不朽人生。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联袂推荐,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倾情题字。

内容推荐

海瑞,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大明王朝的官场上独一无二的特例,他极端廉洁,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但也被认为是极端乖僻,不合时宜。他几次为官,几次罢官,他在老百姓的眼里是清官,他在同僚的眼里是怪人。那么,还原历史真相,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瑞一生,做过小官,也做过大官,在刚刚做官的时候,他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一样有惊人之举,上级官员来视察,一群人都跪拜迎接,只有海瑞一人站立迎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举动,给他带来的是福是祸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清官海瑞》。

目录

序——论“清官”

第一章 海笔架/1

第二章 贵人/21

第三章 名侦探海瑞/35

第四章 强项令/51

第五章 抬棺骂嘉靖/71

第六章 海瑞与徐阶/89

第七章 海瑞下江南/107

第八章 一条鞭法/123

第九章 海瑞罢官/141

第十章 反腐风暴/157

第十一章 千古海青天/173

后记/185

海瑞年表大事记

(公元1514年—1587年)/187

试读章节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作为一个读书人,海瑞也免不了要像明清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自古华山一条道,只从科举博功名。

但海瑞毕竟是个牛人,所以海瑞中举远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要强得多。说“海瑞中举”比“范进中举”强得多的地方是,范进熬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举人,而且发榜时得知中举后,范进居然高兴得发了疯,幸得杀猪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上来,才醒了过来。海瑞比范进强,熬到三十八岁,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也不发疯,也不发痴,依然清醒得很,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他逐渐开始了对科举考试的批判与反思。

明清的科举考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低一级叫乡试,就像是现在的高考,考上的叫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所以乡试又被称为解试;第二级叫会试,就像现在考硕士,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最高一级是殿试,就是皇上亲自在金銮宝殿上御考,这就像现在的考博士,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过关的人就叫做进士,而第一名就是状元。那从解元考到会元再考中状元的人,就叫“连中三元”,就是全国最有名的大才子了。

整个明代,据说曾经“连中三元”的人,只有两个。但每一个考生都曾做过“连中三元”这样的梦。

就算不能“连中三元”,“连考三场”、“连过三级”也还是要争取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分子,即读书人,就讲究一个“学而优则仕”。而“学而优”的证明就是一级一级考上去,考不上去就是“不优”,就不能“仕”。只有越“优”,也就是考过的级别越高,“仕”的起点也才能越高,当的官也才能越大。这在当时,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身在局中的读书人,大多都会惯性一样地考下去,“活到老,考到老”,直至“烤焦”了整个惨淡无聊的人生。

海瑞考完乡试中举之后,即获得了举人的身份,虽然也可以出仕了,也就是可以踏入官场了,但因为举人的级别太低,他也只能做八九品的芝麻官。于是,跟所有“活到老,考到老”的读书人一样,海瑞还是努力地准备考下去。

乡试之后的考试是会试,虽然海瑞很努力,但他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因为科举考试每三年一轮,这一下就又耗去了六年。这时候,海瑞已经四十多岁了,实在是老大不小了,所以海瑞痛定思痛,对科举制度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然后毅然决然地说了一句在当时看来绝对是不合时宜的话。

王国宪的《海忠介公年谱》里记载:“(海瑞)再上春官不第,遂毅然自决日:‘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闰三月谒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

海瑞这话是说:“难道不通过科举、不考个进士就不能为天下人做事了?难道我堂堂男子汉,不考试就不能一展鸿鹄之志了?我还不信了,我就不考了,随便你给我个什么官儿吧,只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之心,什么官儿我都能做好!这个折磨人的科举我还就不考了!”

虽然我们把科举比作高考、考研与考博,但古代的科举与现在的考试相比毕竟不完全一样,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现在的高考、考研和考博选拔的是优秀的学生,而古代的科举选拔的就是官员。考上举人是可以当官了,但因举人而派下来的官,实在大不到哪里去。从个人仕途考虑,当然越往上考会越好,当官的起点也就会越高。所以把“学而优则仕”变成“考而优则仕”,这才是读书人的铁律。

但海瑞居然可以藐视这样的铁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了解过海瑞的一生,我们就会知道,海瑞这样的人,他跟绝大多数“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并不一样,他在意的并不是个人的仕途。因为他不在乎当什么样的官,所以自然可以超越“考而优则仕”的铁律。

所以,因为他只是个举人,他又不愿在科举考试里继续耗费青春与生命,吏部就派了他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儿,让他去做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儒学教谕。

这个儒学教谕就相当于官办学校中的教授兼校长,当然古代官学里的校长和教授那都算是公务员,虽然级别不高,但也算是个官儿。只是实在太小了点儿,像这个儒学教谕,常在九品与从八品之间,正是名副其实的芝麻官儿。

但海瑞并不在乎官儿有多小,他一看这还是让他当老师,这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他心中立刻升起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他就壮怀激烈地上任去了。

P4-6

序言

论“清官”

中国百姓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清官”情结——遇得到清官便极力赞颂,遇不到清官便极力呼唤——这使得“清官”一词,生生地成了中国“官文化”中的珍品。

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一个盛产“清官”而又“清官”稀缺的国度。

既“盛产”,又“稀缺”,岂非矛盾?

不错,就是这么矛盾!历史就是在矛盾里迤逦前行的。

先说“盛产”。

“清官”一词,原本与清官无关。《晋书·何遵传》曾云何遵之子何嵩“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著作郎。”这里的“清官”,其实是“清要的官职”的意思,这也是唐五代以前,“清官”一词的普遍含义。

此前,与后来的清官意思最为接近的词叫做“循吏”。司马迁创作《史记》,专列一篇“循吏列传”,要为那些能办事、且不贪的官员列传,以盛扬其名。这种名声当然是令名,是好名声,而这些人则是官员的表率,是值得称颂与呼唤的。所以这样的“循吏”后来又被称为“廉吏”、“能吏”、“良吏”,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清官”。

因为司马迁开了一个头,所以后来官修正史,大多都有“循吏传”、“良吏传”、“能吏传”之类的专篇。

像立有“循吏列传”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和《清史稿》。像立有“良吏列传”的有《晋书》、《宋书》、《梁书》、《魏书》、《旧唐书》和《元史》。另外,像《辽史》中立有“良吏列传”,而《南齐书》中更有“良政列传”。

于是,洋洋洒洒的史书卷帙浩繁,也就有了大量的清官问世。既然正史里有这么多清官的传记,那么说封建王朝的中国是一个“盛产”清官的国度,应该其言不虚。

想来也觉得有趣,按说清官应该是与贪官污吏相对应的,但像开了正史源头的《史记》、《汉书》等,有“循吏列传”,但却并没有什么“污吏列传”或“贪官列传”。虽说有“酷吏列传”,但像位列“酷吏列传”中被权贵侧目的“苍鹰”郅都和“强项令”董宣这样的人,其实反倒是标准的清官。后来,一直到欧阳修的《新唐书》方有了“奸臣传”,算是为后代史书中写贪官污吏的“奸臣传”与“佞臣传”们开了个头。

这样,就不难看出,至少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正史记载里,清官的人数是要大大超过贪官污吏的数量的。这倒是一个实在令人惊讶的推断,由此证明古代的中国“盛产”清官,看来也倒是可以成立的。

但清官数超过贪官数,这怎么可能呢?实在有悖小民们的常识啊!

那就再说“稀缺”。

虽说循吏、良吏、能吏可以说就是清官,但细究起来,循吏、良吏、能吏与清官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最早提到现代标准意义上的“清官”一词的,是金代元好问所作的《薛明府去思口号诗》。诗云: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这里说“能吏寻常见”,仿佛清官倒是很多的。但又说“人信有清官”,仿佛又见出清官的难得一见。那么,到底是可以“寻常见”,还是难得一见呢?

这就要说到“寻常见”与“难得一见”的区别。

说“能吏”可以“寻常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当然是官府,是衙门,是朝廷,是修史书的统治者们。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盛产循吏、能吏的国度,所以当然可以“寻常见”,所以才会那么多的“循吏列传”、“良吏列传”和“能吏列传”问世。

说“清官”难得一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那句“人信有清官”的“人”,当然不是官府的大老爷们,当然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们,当然只能是小民,只能是百姓。所以在小民眼里,在百姓眼里,真正的清官实在是难得一见。

这就是清官与循吏的本质区别——清官是小民眼里的清官,是百姓眼里的清官,而循吏则是官府眼里的循吏,是朝廷眼里的循吏。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了。

“盛产”的“清官”,不过是种自上而下的评价;“稀缺”的“清官”却是种自下而上的呼唤,是小民们、百姓们对那些正直、廉洁、善良并能给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真正带来福祉的官员的称赞。

这样的清官多吗?

把满眼的官员作为分母,当然不够多!

这,不过只是一个基于常识的判断!

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是“私”天下。皇权,或者说皇帝,才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贪”者。所以这也注定了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是古代中国不可避免的一种历史悲剧。

幸好,“稀缺”不等于“没有”。只要有,就还有希望,就还有让小民们渴望的眼神点燃光芒的可能。海瑞,就代表着这种可能!因为,他是一个典型——不是“盛产”出的典型,而是“稀缺”中的典型。作为小民们眼中、百姓们眼中真正的清官,海瑞用自己简单的人生谱写了历史中最为“稀缺”的“清官”的篇章。

那么,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

还是请诸君看书吧!

代为序。

郦波

庚寅仲夏夜于金陵水云居

后记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有些,只是擦肩而过;有些,深入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是在三四年前碰到他们,或者,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可如今,隔些时日不见,我就会想念他们,感觉便如亲人。

他们便是与我长期合作的《百家讲坛》的编导们,还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编辑们。

我很荣幸,能在短暂的生命中结识这样一群人。

他们敬业、努力,把赖以谋生的工作当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备受感染,自觉受到深刻的影响,仿佛因而也有升华。

他们细致、严谨,聚精会神地对待点滴,一丝不苟地勘误甄别,不论是我讲课中援引的史料,还是讲稿中的遣词用句,都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我实在是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才能完成在《百家讲坛》所作的“大明名臣”的系列,并将之出版成书。

他们善良、温情,大到生活的难处,小到行宿的琐事,甚至讲课时的一杯水,讲课后的一粒咽炎药,他们都会为你想到。我因此而感受到的不只是友情,而是更甚于友情的亲情。和他们在一起,就像温暖、幸福的一家人。

他们坚持、笃定,不会因小小的坎坷而放弃,也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努力、为之拼搏的事业,即使平凡但必将为文明、为历史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这种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坚信和他们一起努力下去,我这样一个普通教书匠的生命也因此可以获得某种新生与永恒。

正是在这样一群人的帮助下,我在《百家讲坛》的三年里,用一点一滴的汗水与努力“浇灌”出了“大明名臣”的系列,这包括已经与观众、读者见面的“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等系列。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更美好的未来属于我和他们——我们这群人!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他们,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也感谢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郦波

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夜晚

书评(媒体评论)

《清官海瑞》一书,贵在一个“清”字。清廉、清明、清正和清静,是人们对“清官”的文化企盼。

阎崇年

——著名历史学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继“包青天”之后又一位清官,他是天下苍生渴望公平正义的希望,他是不畏强权敢于讲真话的官员,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立群

——河南大学教授

我坚定相信,清官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海瑞正是中国清官的代表,他已经成为一种意义,一种象征。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是特别应该聆听海瑞的故事吗?

钱文忠

——复旦大学教授

郦波是感情细腻的人,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感性的历史,感性的历史才有趣、有味、有料、有益。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官海瑞/大明名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郦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7329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