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内容
编辑推荐

留学越来越趋于低龄化,青少年在异域环境中往往需要独自面对诸多挑战。《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一书,通过作者孔一诺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中国男孩在美国军校的成长史。该书也为读者梳理出一个少年真实生动的国外求学成长路径。

书中,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书写了作者在翠谷军校三年的高中生活,展示了一个中国男孩在美国军校的成长史,梳理出了一条真实生动的国外求学成长路径。其中,《人生中唯一的“三封家书”》写出了他初来乍到的生涩,《毕业戒指舞会》记录了他的耍宝与恶作剧。

此书为一部轻松诙谐的自传体,书中涉及的青少年留学、海外生活对于当下的留学生、家长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出版前即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各大网络论坛连载火爆,有网友评论此书为“80、90后最有价值的成长励志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主人公孔一诺,从小家境优渥、父母宠爱,却在临上高中时选择了出国求学。一个在国内事事无忧、快乐单纯的优质男生,却要独自面对在异国他乡生存与成长的挑战。更不可思议的是,他选择的是一所在美国也以严格奉行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军校。如同将一只温顺柔弱的小羊投入凶险难测的狼群,少年孔一诺将如何面对生活的巨大转变和内心的强烈震荡?他将如何书写自己充满痛苦挣扎却也激情四溢的青春时光?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依据,用轻松畅快、趣味盎然的笔触,书写了孔一诺在翠谷军校三年的高中生活。其中既有初来乍到的生涩,也有疯狂受训的辛酸;既有成长路上收获荣誉的自豪与感动,也有少年天性中“无可救药”的耍宝与恶作剧。

通过书中的点滴记录,我们能清晰地梳理出孔一诺真实生动的成长路径,并真切感受到一个少不更事的男孩如何蜕变成充满责任感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书中涉及的青少年留学、海外生活,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对于当下的学生、家长都具有针对性极强的借鉴价值;而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的对人生和心灵的关照,对于青少年成长及其培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黎明前的噩梦/3

人生中唯一的“三封家书”/5

“恐怖”教官/13

“二百五的妈”/18

就这么开始了/28

一段哑巴生活/39

母亲第一次来看我/43

短假期的AA制同居/47

我吹牛是哥伦比亚大学的/52

洋基队主场——大运来也/54

女教官也太厉害了吧/56

我的老师会做原子弹/59

A Corrlparly集体受罚记/62

种族歧视?/67

学习的窍门儿/70

我最喜欢的课/75

我报了中文课/78

我的Sweet Eighteen/81

兄弟,愿意和我分一个555套餐么/84

万圣节游行/86

Confucius Says?我就是孔子家的/88

毕业戒指舞会/90

电视台采访/92

纽约春节之行/94

我和我的偶像/99

“马桶门”事件/101

打架事件/104

冬季“活动”/106

商业课的“校外活动”/108

大学招生会/112

世纪大牌局/116

我们与查尔斯王子/118

第一次参加州田径大赛/121

帮忙坐月子/123

电影记/126

未来的“领军人”/128

劳动是快乐的/132

孔子是韩国人?/136

最疯狂的毕业庆祝方式/138

校园枪击案/141

这不叫作弊,这叫资源共享/143

母亲第二次来看我/145

掘第一桶金/148

开学第一天——剃光头/151

时光倒流/153

一堂美式性教育课/159

挑战极限/161

我的学弟们/163

我想把学校搬到中国来/167

我的办公室/170

我收到了一封我救过的人写来的信/173

韩国兄弟们不吃辣泡菜面了/174

校外群架事件/176

看书看电影的语文课/178

带回家的考试/181

第一次为了保护“中国人”这三个字而愤怒/183

我第一次当代理团长/186

国际日/189

我差点被送到伊拉克/192

一次特殊的午餐/195

我要上西点军校/199

如何选择大学/203

第一次返校/205

我写了一篇文章,却让自己很震惊/208

男校的舞会/212

我怎么有点幸灾乐祸/214

学校里一群默默工作的人/218

人与人/220

兄弟情/224

第一次被验尿/228

我们的孩子们/230

理想的校园/232

男人,就要有个男人样/239

二十一岁生日我做了一件很疯狂的事情/245

一个电视采访,改变了我的看法/250

我有两个梦想/252

我想做一个感动世界的人/254

时间线/258

后记/259

试读章节

“二百五的妈”

用国内的标准客观评价,我算不上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充其量不过就是个中等生,人不笨,但绝对不能像用功的同学那样把吃奶的劲儿都搭上去拼分数,我觉得我做不到。(也许女生能做到。)

我是个走哪儿哪歇,随遇而安的人。由于对现实的无比宽容性,我的成绩此起彼伏,一不小心就全线下滑,高中就差几分没考上重点,这不就遇上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那一段,听到同学被某某重点高中录取,或谁谁去了哪里。自己心情一落千丈,都没脸出门见人了。闷在屋里就剩胡思乱想了。

由于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在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不太了解走读或公立学校,如果高中再去寄宿,我整个人可能就更傻了,出来连公共汽车都不会坐,骑自行车上学都不敢上马路,我个人认为再不能住校了,无论如何要当走读生!

众所周知,私立学校交了赞助费、学费什么的就能上,公立学校尤其是各级重点就难了,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我真的急火攻心了,虽说上进心不强,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我,真是前途渺茫了,眼看要失学,我急,我妈却不怎么急,好像我不是她40岁高龄生的独生子一样,让她“走走后门”,她不走,只是说: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负责。她坐在北京饭店喝茶!让我自己去求人想办法,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边喝茶边动脑筋思考着另类的想法了。

2006年1月,利用寒假的机会,妈妈说带我去美国看学校,当时我挺兴奋,看着一个个美国东海岸最好的私立学校的宣传册,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在脑子里开始一遍遍地描绘未来我在美国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轻松,多么的有趣。那时我在国内刚上高一,虽说差了几分,但在众人的帮助下上了西城区的重点中学,寄住在一位妈妈的“乡党”(老乡)家里,这也是我妈妈的“战术”安排,她认为让我住在别人家里,会让我学会自觉,学会遵守别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上约束自己。他们家有一位学习很好,上市重点的男孩,大我一岁,我尊称他为“宋哥”,我骑着阿姨的一辆旧坤车,开始了我的走读生涯。但毕竟高中并不像小学初中一样,是需要真本事的,一再的懒惰使我和大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就像母亲后来和我说的一样,送我去美国读书,是因为她不想让我承受那份高考的打击。真要是再经受一次“黑色高考”的打击,可能会让从小懦弱的我完全失去自信,也许一辈子都蔫头耷脑成为废人了,现在看来,一个对我的“救赎”计划,已经在暗中展开了。

我的家长们多方咨询,知道美国的好学校是需要申请,学生提供自己个人的简历以及有没有获得过什么成就,还有社会知名人士的推荐信的,所以那段时间我把我从小到大所有能够找到的奖状、证书、奖杯全翻出来了,然后为他们拍了一张很漂亮的合照,同时又找了许多爸妈朋友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帮我写了推荐信。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好事多磨,我们出发的那天,纽约下起了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首先我们在首都机场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起飞,然后又因为纽约肯尼迪机场大雪被迫关闭的原因,我们的飞机备降在了一个和中国没有签署航空协议的加拿大的小机场,所有的乘客不能下飞机,这个机场也不负责给我们提供食物。就这样又在这个机场停留了五六个小时。

我们起飞继续往纽约飞行,飞机上已经除了一顿最后的正餐外,连花生都让大家吃完了,机上洗手间也飘来了异味,终于到了纽约上空,由于积雪还没有完全清除,我们又在上空盘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终于安全降落。可是麻烦又来了,因为机场的工作人员无法开车来上班。所以等待停机位我们又在飞机上坐了一个多小时。

就这样,我的第一次美国本土旅行艰辛地拉开了序幕。  来到美国已经第三天了,母亲还是没有带着我去看任何的学校,我有些着急,就在这时,一位台湾朋友告诉了妈妈一个可靠的信息,有一所男子军校,可以录取我,问要不要开车去费城那边参观一下。也许是妈妈知道我是一个自制力差的孩子,对我得有点强制手段,所以一句别的话都没有说,我们就踏上了去费城的路。

这些年来,总是有人问我:为什么当初去美国会选了一所海军陆战队的军校?我也说不清,但是以下的这个故事可能会提供一个线索。

大约在我上初中时。我妈妈看到报纸上有条“豆腐块”消息:

北京的一所私立学校和航空协会合作试办一个“少年飞行班”,消息说保证学生飞行100小时,并有机会获得“驾照”。我妈妈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我报了名。

暑假快结束时,我妈要给我转学,却等不来录取的消息,于是她打电话询问此事,接电话的是一位值班的女士,她没好气地说:“这个班取消了!”

我妈问:“为什么?”

她说:“满北京就一个二百五的妈给孩子报了名!”

这些年来,在国内人们常问的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的军校怎么会收中国留学生?

在美国各有几所不同军兵种的军事化管理的中学。像《我是韩国人》那本书中申世庸上的是华盛顿附近的空军士官学校,在我去美国上军校前,一个姐姐送了我一本《我是韩国人》,但是我当时很浮躁,没看就出国了,如果当时看了那本书,可能后来择校时还会有变数PE?不得而知。我还知道我在美国的监护人珊地阿姨的儿子曾就读一所海军的士官学校,他们每年都有海上实习课,听说他们学校自备有一条大舰供教学使用,而且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军队和民用的航海事业。而我在费城的这所是海军陆战队的着装。

这些学校只是实施军事化的管理,完全遵守美军相应军兵种的现役条例,但是教授的文化课程与普通中学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学校都可以招收国际生,一直可以读完相当于大专(大二),但要进入西点就必须是与美国有协议的国家的留学生方可考入,这是后话。

Valley Forge Military Academy and College(翠谷军校)是个在美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一所私立学校,曾经也一度是一所美国高中界叱咤风云的学校,而学校更把自己称为“The best of this kind in the world”(世界同类学校中最好的)。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如商界中有利兹卡尔顿酒店的创办人,美国强生公司的CEO,美国四星上将,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塞林格(我在后面有专门介绍),参议员等等。虽然这所学校建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丘上,但确实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到了费城,我们找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也知道这所名校。勿用多费口舌,他就带我们上路了。并主动介绍当地风光,可惜当时我英语很差,不能听,只能看了。费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很多博物馆,充满了文化气息,毕竟这里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

车子驶上了高速公路,看着窗外景色的变换,渐渐地我们到了山上,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高尔夫球场环绕着,可见学校占地有多么的大,外围的树木也很多,和一开始的反差很大,学校外面的小镇是一个美国很著名的高档社区,等级相当于好莱坞的贝弗利山庄。在经过了一些曲折的林中小路和越过了一些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色后,最终我们的车停在了一幢古典红楼校招生办公室的外面。

这里很安静,也许是周末的缘故吧,又是刚下完雪,这里更多的是一份祥和和宁静,偶尔看见几个穿着军装的学生走过,看到有家长或外人参观,孩子们会停下来立正敬军礼,看起来训练有素。

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所军校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会看到连队训练什么的。口号震天,就好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只有那些在校园里“沉睡”着的美国内战时期的加侬炮,似乎暗示着它的不一般。

招生办的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简单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他和我们说了说学校有多少在校学生,有多少国际学生,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叫来了一个当时也是刚从中国来报到的大学部的中国学生,见到那个来自昆山的孩子,他当着家长和校方的面儿,显得有点紧张,又有点腼腆,问到学校的情况时,他只是随便地用中文说了一句这所学校“还行”,但是我注意到他似有难言之隐,这个想法也就一闪念。就过去了,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当时我的注意力被他那一身帅气的着装吸引住了。可是后来等我上了学校,进入了士兵训练营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或许他只是怕说错话被处罚吧,毕竟当时他也刚从士兵训练营毕业。

而母亲在见到这里的学生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则是:“你看这里的校服穿着多神气。”我看到这位学长穿着深藏青色的夹克衫,打着黑色的领带,足蹬擦得锃亮的皮靴,他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笔挺的身材,看上去是“帅呆了”。不容我多想,我马上明白我妈的意思:“我肯定就送你来这里了,你不要对其他学校抱任何幻想了。”

言归正传,那个接待我们的招生办老师为了拉近关系他还给我讲他曾经在亚洲的经历。

他参加过越战,给我看了他在越南打老虎的照片。可能他并未意识到,他在越南战场上跟谁在打仗,那时我们举国上下“抗美援越”。我相信,他要是弄清了这一层关系,就不会用这个理由来跟我套近乎了(不过后来我还是和这位老先生成为了朋友)。

学校说因为这个周末放假,所以校园里没有什么人。

一切看着都很陈旧,五栋宿舍里分别住了不同的连队,大学部的学生们住在山顶上的那栋楼里,而初、高中部的学生们住在下面的宿舍楼里,学校一共有两个团,步兵团和机动部队团,步兵团依次为:初、高中部的Alptla CotTlpany,Bravo Cotnpany,CharleyCotTlpanv以及大学部的Golf和India Cot_rlpany。所谓的步兵团,就是平时在阅兵式时是扛着来复枪走,接下来是机动部队:DeltaTroop(骑兵部队),Echo Batte ry(卡车拖加侬炮,摩托车),D rum and BugIe(鼓号乐队)以及Regimenlal Band(学校乐队)。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学校的乐队,因为每年学校的乐队都会被邀请去参加许多大型活动,比如纽约春季的游行和英国伦敦的游行。

一切的一切都很安静,很祥和,我完全没有想到真正在这里的生活会是那么的与这份宁静格格不入,当然这都是后话。

来到学生宿舍,每个房间住两个人,一个房间差不多10平米,两个书桌,两个衣柜,一个上下床。学校不准学生把自己的衣服放在衣柜里,所有的个人物品都要交到仓库去保管。衣柜的摆设也有规定,比如挂衣服的位置最右边要放雨衣,然后依次是一件平时穿的外套。出学校时穿的外套,迷彩服上衣,迷彩服裤子,冬季迷彩服大衣,几件校服衬衫,礼服上衣,礼服裤子,校裤。

在放衣服的格子边上。还有一个个的小格子用来放内衣裤,袜子等这些物品的摆放也有规定,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这个柜子里的东西一般是不会去动的,因为平时有检查,而且收拾起来麻烦,所以从年头到年尾,这些东西是不会被使用的。

看完面上的东西,再看床下,学校规定所有的鞋要穿规定的,除了运动鞋可以自己买(但是必须是深色的,最好是黑色的),鞋子的摆放也和柜子里的衣服一样有规定。

参观完宿舍,我们去了学生食堂,刚好是中午,我们也想“考察”一下学校的伙食情况。

学校餐厅还挺大的,四周都挂着全世界各国的国旗,我注意到没有中国的国旗,我知道,我来了就会有了。两侧是饮料机和自取麦片的大盒子,正中间是沙拉和熟肉,学生可以自己做三明治,最前面一排是热食,每个连队都有自己安排的座位。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午餐是什么。当时因为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所以热食的餐盘里只剩下了一些“剩菜残羹”。我们过去看了看,只看到一些煮得油油的肉末还有一些面包(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也算是我们运气不好,这是学校里公认的难吃食物,叫做Slapy Joe)。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从来不吃任何西式快餐的母亲,在看到学校的午餐后,当时就对所有人说:“走,我们出去吃麦当劳去!”

能把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都难为住的食物,说明这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后来,当我在这所学校生活了几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天的饭菜还真的是我们学校里做得最难吃的东西,就刚好让母亲碰到了。

参观完毕后,我忽然对这种井井有条的生活有些感兴趣,再加上男生爱面子,所以就决定来这所学校上学。

回到北京的一个月,生活很无聊,每天无所事事也不上学,就是准备签证的东西和收拾行李,颇有一种破釜沉舟之势。当时我北京的同学们都在准备会考的事情,所以我也没有经常去打扰大家。但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所有人都会说“太羡慕你了”,为什么?也许是我能够逃离高考吧。的确,当时我想过,如果在美国不能坚持下来的话,那么一边在国内没有文凭,在美国也混不出来名堂。我不彻底玩完了?成功与否,全都要靠自己了。

去美国大使馆面签的日子临近了,可是似乎我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准备好。

到了大使馆,因为我要独自一个人去美国,家长没有申请签证。就不能陪我进美国大使馆,我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尽量穿得“正人君子”样儿,给签证官一个好印象,我的想法是:美国再时髦,也不会欢迎嬉皮士留学生的,因此我在秀水街买了条正儿八经的西裤、衬衣。按照大使馆的要求,用透明的塑料袋装上自己的资料(以防止携带炸弹),手机、书包什么的都不能带。使馆区周围有很多小型的服务代办商,可以寄存小件物品,进大使馆的日子是事先约定好的,约定的办法是通过到中信银行,购买专用的电话卡,打电话咨询相关留学的程序,一张要54元钱,常常由于不懂打一个电话不明白,时间用完了,再买卡,再打,花了不少冤枉钱,可是签证官看了看我的材料,没说一句话拒绝了我的签证申请。

我被“拒签了”。有想去美国的人都知道拒签意味着什么,美国大使馆的拒签是不需要理由的,或者说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怀疑你有“移民倾向”。我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在国内的区重点中学已经办了退学手续,我听人说,美国大使馆只要一次拒签,就很难再拿到签证了,我等于是被判了死刑了!这可怎么办呢?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救命稻草来自先前帮我填表的那个小小的咨询服务公司,他们在仔细地对比了我的拒签印章后告诉我:这个印章是因材料不齐而拒签,我可以补充材料再试一次。

后来才知道,是我出示的资产材料不全。所谓的“资产”就是存款证明以及不动产证明和一些经济上的证明可以显示你不会非法移民到美国去的材料。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去我心里也轻松了很多。第二次是第一次失败后的两个星期,看着满屋子排队签证的人,那时我的感受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要去美国”,这时的我已经抱着一个反正无所谓了的态度。这两个星期,我仔细准备了“不动产”证明以及存款证明,再次去了大使馆,这次签证官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去一个军校上学?”

我说:“一个男孩想变成一个男人,就一定要接受一些锻炼,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签证官翻了翻我的材料,最后和我说:“那好吧,祝你好运!”

P18-27

序言

在北京军区大院门口见到王大姐,一转身突然看到一个身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制服的中国青年,出于一个中国老兵的本能,看了看这青年军服的肩章,我问了一句:是少尉吧?青年点头称是。

这美军少尉是王大姐的儿子孔一诺,也是本书的作者。怀着一种隐隐的诧异,引着和王姐同来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一行人就奔了西山。

路上才知道,王姐和出版社是来找我细聊关于给一诺书稿写序的事。出版社出于节省我时间、谅解我辛苦的好心,提前已经写好了内容提要,只等我的序言成稿,就准备开机印刷了,可见他们是多么中意本书。

因为要赶着去上海参加一个中欧社会论坛,陪王姐吃完自助餐就匆匆告别。临走,编辑把书稿送给了我。接过书稿,我又看了一眼那个身着美军海军陆战队少尉军服的中国青年,心里闪过一个小小的念头:也许我应该好好读读这个21岁的美国军官!21岁,当年我正好也是在这个年龄,从中国军校中毕业成为排级干部。从刚才短短的接触交谈中,我已经感觉他的眼神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刚毅和傲睨。这是只有真正军人才能看得懂的眼神。这是我在今日同年龄的中国青年,甚至是同军衔的中国军人中很少看得到的。这种心理传感,让我在接过书稿的一瞬间觉到了重量。也促使我决意打开书稿,窥视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眼神背后,到底潜行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我要使用“灵魂”这个词。我觉得人与人、中国人与美国人、中国军人与美国军人,最根本的差异不是构造,不是基因,而是灵魂!而在我和这个年轻人的第一眼对视中,我们互相瞩目的正是对方的灵魂!

由于雨雾,飞机从北京起飞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在沉沉的夜空中,我打开了书稿。一个15岁的中国小男孩穿越时空,出现在面前,忽然又消失在茫茫之中,像一只刚刚在浪峰上住脚立即又被狂风卷走的海鸟。

这是一个中国男孩在美国军校学习、成长的故事。本书中的美国军校并非中国军校的概念,而是完全采用美军管理教育体系的一所美国中学。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正在这里:一所并不授予美军军籍的美国中学,它是怎样把一个纯正的中国15岁少年,经过3年的时间,锻造成我眼前这个沉稳而不失刚猛之气的军官的?从无意中滑落的书稿最后一页上,我看到这样几行字:2006年3月22日至5月,士官:2006年8月,一等军士;2006年10月:军士;2007年1月,少尉。从士官训练营的士兵到成为军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是完全按照美国现役军校模式训练和晋升的学校,军衔升迁的严肃性不容置疑。接下来的一串数字是: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步兵团教官,军警队队长,代理步兵团团长。

哭鼻子、想家、高强度体能训练,整齐划一的秩序,甚至体罚,这些全世界军校和学生学员大部分必需的内容,在这个青年的笔下写得详细、生动,但在我却一带而过。毕竟,这也是我当年的经历。而且要说苦,我当年在雁门关当兵,身着秋装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塞外站岗,狂野的北风吹得枪管都发出啸叫,那才叫一个苦!

但是,很快地,我的目光就慢下来了。我看到了“万圣节游行”,看到了“毕业戒指舞会”,这些只有美国中学和美国军校才有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文化景象展开,那个熟悉的中国男孩开始变得陌生、另类,渐渐地,我的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和跟踪。

在“打架”一节,我的目光完全停下来了:“我和一个比我高一头的男孩打了起来!”

我心下暗暗叫了一声好!更好看的是,“以前训新兵时我已经和大家打过了招呼:一旦我以后和别人打架,不许有人来拦”。接下来的叙述越发好看:“不打不知道,真打起来,我发现我还挺能打的”。结局是戏剧性的:互有胜负的搏击过后,“最后我们竟然成了不错的朋友!”年轻的中国男孩将这一幕归结为“美式校园的友情”,但我这个中国空军的老上校却由此产生了复杂的联想。仅仅十几天前,《环球时报》刚刚约我写了一篇纪念朝鲜战争的文章。顺着万米高空无边的黑暗,我的思绪一把抓住六十年前的岁月。当年新中国的实力,何止低了美国白人一头!

自然界永远都尊崇强者,而人类生存的常态本来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丛林法则,世界通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崛起的国家,不是遵循这一法则登上世界舞台的。相反,近代中国正是因为不敢、不愿、不会对抗,所以才招致全世界蚕食鲸吞。只是在百年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那一班中国人才开始捡起抵抗的普世法则,挽狂澜于既倒,救民族于危亡。

但是,我痛惜地发现,对抗精神已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渐渐熄灭殆尽。国际政治、军事方面的事情就不说了,只看中国体育就可举一反三:凡是有网的项目,或没有对抗的项目,中国男女都捷报频传:但凡如篮球、足球、拳击等激烈对抗的项目,中国队则乏善可陈,其中对抗最激烈的男足,连出线都难如登天!日本、韩国、朝鲜能出线,种族和生理因素是无法解释的,那是什么原因?有关部门会找出无数的解释,但我看主要的原因就一条:就是没有孔一诺那样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欧洲的历史,为那些汗毛奇长的白种人留下了骑士精神。这种精神升华到民族和国家层面,就是勇武善战。我猜想,置身在这样的狼窝,孔一诺如果没有在自己的血中汲取点狼性,那身美国军装,只不过是一种猎奇的装饰。说句超预感的话,还没翻开这部书稿的时候,我就想,应该有打架的故事,最好还有打仗的章节。

如果本书没有“打架”这一节,我是不会相信书稿最后那一串军衔、军职跃升的数字的。我甚至都不会信任美式军事教育,我甚至可能怀疑我最初看到的那个海军陆战队少尉的眼神。

美国是什么国家?按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的话说,经过规模巨大的社会改造,传统上热爱和平的美国,已经成为邪恶的斯巴达国家。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成为战争国家。美国总统大多是当过军人的。几乎没有一任总统在职期间不打仗,而美国又是总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多的国家。这就是美国式教育造就的文化。

读到打架的章节,已是本书接近一半的位置。也许孔一诺打过这场架很快就忘了,但我看到这里已经知道,就从这里开始,那个中国男孩开始脱胎换骨了。每一条虫子变成蝴蝶,都必须经过茧蛹的阶段。钻出来就鲜艳夺目自由翻飞,钻不出来就万劫不复。钻的过程,就是蜕变。它很痛苦,但这痛苦孕育着壮丽。我突然兴奋地想:要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能够大批复制这样的男孩就好了!

美国的军事化中学当然没有开设打架的课。毫无疑问,是美国社会那种崇尚强者的文化,给了这个中国男孩骑士决斗的精神和勇气。当然,祖上革命家出身的血脉,以及号称“二百五妈妈”从小离经叛道的言传身教,也是内因。这课外的一课,在我看来,意义重大。没有一个国家在宪法里规定要和别的国家打仗,但从古至今,有哪个国家避免战争了?课程上没有的,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学。孔一诺是幸运的。中国应该有更多敢打架的男孩。不敢打架的男孩,很难想象他能打仗。我甚至想,一个不会、不敢、不想打架的男孩,即使历史赋予他领导的重任,在一个永远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他也不会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人。

可是,多少中国男孩会有孔一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在美国军事化中学受训的条件呢?

到此我不由得要对中国的教育长叹一声了。看看我们的小区幼儿园一律都是女老师,所有的班级都是什么丁香班、豆豆班。我就知道,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是铸造不出那个敢和比自己高一头的白人,一对一单打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少尉的。

我要惭愧我的两次军校经历了。我更惭愧我的从军经历:三十年只打过十五发子弹,甩过一个手榴弹,只在第一次军校时佩戴过一个月的手枪。固然这有空军军种性质的原因,但其他军种特别是机关,不配枪也是基本状态。

我一个军科的朋友告诉我,他在瑞士留学期间,发现瑞士男人睡觉,除了抱着老婆就是抱着枪。这可是一百多年没有打仗的国家!美国3亿多人,拥有2.5亿支枪;美国军队冷战前平均两年半打一仗,冷战后平均一年半打一仗,进入21世纪天天在打仗了。国情政治的因素不去说他,至少,这个国家的强力意志,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激发着作为一个男人的雄心。

军事化中学是美国文化的产物,而孔一诺又是美式军事化中学的产品。除了打架之外,让我目光驻足的还有他们毕业时驾机“轰炸”母校的“恶作剧”。美国是个鼓励想象、激励创新的国家,只规范道德,而绝不束缚思想。看看美国大片《阿凡达》和同时上映的中国大片《孔子》就知道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距是在哪里了:想象力!

有想像力才有科技力,有政治力,有军事力,有文化力,这些都是硬邦邦的“力”。相比之下,在种种的限制、规定、禁止之下,某些中国学者津津乐道的所谓“软实力”,总让我觉得软无力。

少尉的自信从一等军士开始,到了后来“作为高级军官”的说法,数次出现,令我欣喜之极!自古英雄出青年,中国有卫青、霍去病,西方有拿破仑,都是在二十到三十岁的年纪即惊天动地。从最初见到一诺的那个眼神,从书稿中数次自豪地自称“高级军官”,我感觉就是把一个师长给他,他也会当仁不让!一个人有虎气,一群人有虎气,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才会有虎气,当年的新中国,就是由那一班虎气之人创立的,也是由一国充满虎气的人民保卫的。

本书结论性的一节,大概是“男人,就要有个男人样”了。这也是唯一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又肃然起敬的一节。本节开头引述了《淮南子·原道》的话,说“大丈夫”应该“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没等看完下面的话,我就知道,本书文章可能接近尾声了。对男人的理解到了这个地步,已是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对此再做评述,已属多余。是真男人才能称大丈夫,惟大丈夫才能成大英雄,如曹操煮酒所言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到此,才可以家国天下一力担当。

一诺借钱学森之口问:为什么我们国内就培养不出优秀的特殊人才?一诺长大了。岂止长大,他已经开始“飞”了。他说他想把那个美式军校搬到中国来。我当时就说了一声好f

一诺的文笔十分老道,但我不愿意表扬他。我不希望这个有故事的人走上文学之路。但是,一诺,我等着读你的下一本书,看你在中国的成功故事。相比于后来的故事,你今天的一切只是个开头。

你一定不会忘了那个中国老兵看你的眼神。

戴旭匆匆于2010年7月18日

后记

我常开玩笑说:四十岁生儿子是“高风险投资”,如果稍一走神,就可能在某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把自己的孩子丢了。

当他蹒跚学步时,我曾对小阿姨说:一定要把他的坏脾气消灭在萌芽阶段,那个贵州来的小姑娘斗志昂扬撸起袖子问我说:怎么消灭?!

儿子记得很清楚:他小学时,我曾托人走后门开假条,带着他逃课去“游山玩水”。那是“三峡告别游”,因为大坝建成蓄水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景就再也看不到了,人的一生有些事是不能错过的。

姥姥活了88岁,最后一年沉疴在身时,儿子正上高一当着班长,他利用跟老师们关系搞得好,每天的最后一节自习都赶往姥姥家。

姥姥说:别耽误了你的功课。

儿子说:姥姥,咱们见一面就少一面了。

整个寒假他守在姥姥床前,直到姥姥离去,他小手牵老手始终没有松开姥姥渐凉的手……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生了两个儿子,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困难,当妈妈偏心小的,一应家务老大来做,一应吃穿先给老二,一年年过去了,孩子们长大了,老大无怨无悔,什么事都先想着父母亲。说实在的,感情这东西是没有是非道理的,老大的付出和孝敬,父母并不买账。但他就是不图回报,老二自幼从家中索取,长大了也是麻烦不断,但当妈的就是看着他舒心,偷着给他钱。

简单说:孩子为家庭付出了劳动,他就与家庭建立了感情。让孩子有空参与家务活儿,日积月累,家有他的付出,就有他的牵挂。有一年常下大雨,雨来时风也大,家里种的几亩老玉米被吹倒一大片,农活儿不等人,我们带着他下地扶玉米,泥巴粘掉了鞋,索性光着脚干活儿,后来只要夜里听到风起雨落,他都会从梦里惊醒,牵挂着地里的庄稼。

小学时,儿子从学校拿回了一个“读书小星星”的奖状,上了初中就看不到他一卷在手了,因此作文成了他的软肋,我回忆不起来他写过什么像样的东西,直到他在书中描绘了他在美国爱上了阅读。

我发现常常给他打越洋电话时,他都“泡”在图书馆里。

写作其实就是阅读的“惯性”,思维速度和语速的形成造就了写作,有时看孩子看“闲书”就上火,大可不必,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这几天很特别,高考刚刚结束,许多家长坐不住到乡下来找我聊天,考得好的和考得不好的全都焦虑不安,个个都上火患牙疼。考得好的说:志愿报得没底儿,考不好的不知报什么学校。我说:考完了还想他干什么?分数是改不了的,不如彻底让孩子放松解放出来。

分数没考好不要紧,可以上2+3,国内2年,国外3年,本硕连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考高分上名校的机会更好,起码便(bian)宜地登上了国际舞台。因此我安慰考得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孩子分儿考高了反倒有点儿划不来,够了二本去读2+3是不是有些浪费?如此一来对治牙痛真有奇效!

不多说了,说多了会让人反感,一个六十多岁的乡下老太婆,一个“现代文盲”,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手机的各种功能,你能“点亮智慧人生”?

上不了网是我的一个痛,报载总理在线征求教改大纲的修改方案,我有了一点儿想法却不会上传,干着急。我的观点是:纲举目张:首先要确定教育目标的大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接下来分成三个阶段:一、小学阶段的目标是养成快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快乐健康的学习习惯;二、中学阶段宏观地了解人类已知文明;三、大学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向人类未知文明挑战的精神。

今天凌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落下了帷幕。看了几场球我有了一点心得,我问儿子可不可以在网上帮我开一个“博客”,儿子说那太容易了,分秒搞定。  我想给中国足球支个招儿:那就是打“几何足球”,我看了那些赢球儿的场次都有个共同的技术特点,就是尽量不“盘带”,球走三角形,到脚就传,不仅速度快,失球少受伤也少,中国足球需要学习这种打法。原因有两个,第一,球员挣钱多了,最怕受伤,惧怕拿球,不站高风险的拿球位置,所以前场几乎没戏,有了三角快传,不怕人铲球,中国足球有救了。第二,中国人的应试教育造就了数学好,几何足球可以模拟、精算、纸上谈兵,我看应试教育和中国足球真有不解之缘J

一辈子阅读别人写的书,议论别人写的文章,能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儿子写的书,我没有一点儿把握,儿子与他的校友塞林格相隔着一个世纪,塞林格在麦田里守望着悬崖,企图拉住那些不看方向的孩子。儿子自称为“麦田行者”,从男孩子内心亲历的角度,记述自己的成长过程,他的依赖到自觉,他的软弱到强壮,他的消极到积极,和他对未来的期待,如果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对家长们有一点启发,对教育的方法有点儿另类的思考就好。

总之。如果孩子不快活何必要生他?

你的老妈

二○一○年七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中国男孩能喜欢这本书,男孩就变成男子汉了。若是中国妈妈也能赞赏这本书,男孩女孩都有福了。

——作家 张抗抗

一部父母和孩子都应一读的成长史和教育诗。关于快乐、责任、爱,关于如何成为男人。在塞林格的麦田里,一个中国孩子找到了方向。

——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21岁的“高级军官”,我感觉就是把一个师长给他。他也会当仁不让!

——军事专家 藏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一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0815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