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士人脉象
内容
编辑推荐

通读郭守先编著的《士人脉象》,我们发现,郭守先的文字“真”得逼人。论乌衣的精神血统,他先是总结乌衣逆风好古、填词作赋,承继了古代汉语凝练典雅之长,熟悉中国历史典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伤时忧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由、追求正义、兼爱非攻等优秀的思想资源,紧接着大笔锋一转,直指其“硬伤”:“沉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清醒的批判意识”,“文化思想偏倾东土,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学涉足不深,对卢梭、孟德斯鸠、爱默生等著述视而不见,没有依靠现代思想激活传统文化中休眠的优秀基因的自觉,以至于其中前期诗文,一直走不出儒、道、墨三家前贤绘制的文化版图”。他评说摩罗《中国站起来》及其相关言论,直指摩罗之谬——“把解决社会图式的现代性启蒙立场与应对世界图式的国家民族主义立场对立了起来”;“高估了现代性启蒙者的影响,对中国当下的社会图式评估不足”;“借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史和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的政治经济问题,执意要否定西方先进的普世文明”。文笔纵横,真意灌注,泼辣爽利,排山倒海,不讲任何隐瞒,不留任何情面,确乎无愧于青海文坛“第一快刀手”之美誉!

内容推荐

郭守先编著的《士人脉象》有一半文字乍一看是文学批评,但文学评论乃是其解剖刀的切入点,内核是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其渊源大致可追溯到“五四”一代及20世纪80年代学者的批评,特别是汲取鲁迅、柏杨、李敖杂文的营养更多,其精神根基则在于对国家、民族、人的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常年遨游于东西方思想家的卷帙之中,他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鉴照,渐次生成了个人独立思想的汇聚和溢散,加之对文字的历练和把握,使他能够率性一吐块垒,随意张扬自我,倾心表达对于人类、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度思考,而这样独特的思想识见和精神骨相不是填充在刻板的文学理论网格中,而是以粲然绽放的诗性来表达。他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外来思潮的主动承接,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赋予这部《士人脉象》震撼人心的思想魅力。

目录

第一辑 故里风流

导演

对柳湾文学方阵的批评与误读

李明华:领头羊的乡土挽歌与自我期许

周存云:梦中的白马与低头吃草的羊

茹孝宏:教育人生的退守与突围

周尚俊:体制内知识分子的麻木与惊醒

许常绿:流放归来的回归与体悟

蓟荣孝:逃离生活现场的风吟与涂抹

许正大:麻雀诗人的真爱与坚守

索南才旦:高大陆上的行走与哭泣

秀禾:锁在深闺中的爱情故事与爱欲密码

相关链接

文学梦的“直播”与“转播”

谁是青海高原的“文化大县”?

——与湟源《日月》杂志主编陈有仓先生商榷

与非议“海东市府临盆乐都”者言

第二辑 西海惊鸿

诗人何为:兼评税旅诗人方有春及其诗歌

归去来兮:网络作家九雅弃官的考察分析

瓮中创痛:税旅作家丁永峰及其诗文印象

都市镜像:对雪归小说现代性体验的批评

河湟旅梦:铁缨先生文学活动回顾与扫描

士人脉象:乌衣诗文精神血统的梳理与点评

未冕诗神:主人及其诗歌的思考与判断

超我光焰:原上草的抗争、迷茫与回归

此在人话:马非的口语诗与下半身写作

五荤乡土:李成虎及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良医心境:在寒冬的阴霾中品读“阳光”

暖色油画:杨廷成精神返乡的智慧与遗憾

第三辑 高地视野

现实警报:刷新民族精神势在必行

拷问历史:男人是怎样变成太监的?

再品经典:我读楚王不“明烛”治罪

超越自我: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重庆风云:帝王演员的华丽转身

摩罗反戈:对《中国站起来》及其相关言论的批评

曹谁逃亡:从巴别塔尖的民主到昆仑地宫的权杖

和而不同:与海南李少君北外论“剑”

花蕊甲虫:给新疆作家朱广世泼凉水

大诗主义:欧亚大陆上的冥想与抒情

命题诗卷:妄评《青稞与酒的歌谣》

初十争锋:麻袋里的锥子还是锥子吗?

第四辑 思想吻痕

人生尴尬:“实话”遭遇“巴掌”

角色冲突:大家都爱抢吃“鸡头”

话说打铁:诗人说让我们打会铁吧!

民刊价值:面对现实谈《河湟》

——在《河湟》创刊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我的演讲:掀起中央党校的“红盖头”

——中央党校青海乐都辅导站2003级开学典礼欢迎词

东方救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人本困境:国民人本意识之现状

怀才不遇:“誓将去汝”的三个理由

悲壮离程:围城的墙有多高多厚?

遗憾之旅:与文朋诗友夏游七里寺

人文三题:情欲民主演讲

大人谎言:面对大地的忏悔

醒者之痛: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残酒说酒:请还天堂的清泉以本真

风云际会:冬天,与美女去青岛看海

——全国第三届专家博客笔会日记

写作魅力: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

鲁院诘问:我们为什么写作?

——在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青年作家的责任

使命与困境”文学沙龙上的发言

附录

诗人、战士与公民的人文情怀

高大陆擎举启蒙火炬的身影

时代命题与青海声浪

试读章节

周存云是文人伙里的官员,官员堆里的文人,因之在柳湾文学方阵里他光彩夺目、势掩群芳,在基层政坛上他口若悬河、英气逼人。这就是活在人们追逐和羡慕目光中的周存云,但我更喜欢去探究那些被白马、山峰、树木、鸟儿、吉他、羊、冬天、船只、消息等诗歌文本意象所隐匿的周存云,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更具人性化的周存云。翻阅周存云的诗文,他的心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白马”“羊”“骑手”三个时段,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骄傲的骑手”,但笔者念念不忘的却是“梦中的白马”,因为“梦中的白马”属于精神和历史,他是需要我们仰视的,而“骄傲的骑手”是物质和形而下的,他可能导致无数人的拥聚,但他与远峰坚守者的信仰无关。

在“白马”时段,周存云还是一名象牙塔内的学子。那时候,他希望自己是雄鹰,能在狂风洗劫的悬崖上划出豪情腾空的闪电,他希望自己是西部大陆的林木,能装扮成高地的风景,他希望自己是西部的河流,能划出向西向西再向西的走向。那时候,他希望世界让他做一个小小的诗人,能自由地凝视世界亲切的面容,唱星星的话语,唱出人们寂静背后沉默的心。那时候,他敢于通过砍断自己的指头来证明自己。那时候,他甚至已经上路,在路上立成一株寒树,面对一截倾斜的路碑暗泣碧血。那时候的周存云何其悲壮和豪迈,大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勇猛。那时候,他是年轻的歌手,他的心中有一匹白马,他不忍无边的大水淹没人们的嘴唇,吞没人们瘦小的身躯,为了听见马啸,他愿忍受贫穷,孤独地高举飘摇的烛火,让心中的白马飞过非现实的土地,抵达精神的高地,并愿以一支桨叶的形式,插人大河的腹地,轻轻摇动众生静睡的夜晚。那时候周存云的诗歌壮怀激烈,富有阳刚之气,但这样的诗歌和时日不多。一走出象牙之塔,踏上现实的土地,他很快被氧化,他“理想的白马”不久就变成了一只“低头吃草的羊”,他开始学会在双手揉搓中寻找温暖,并沿着灵魂逡巡的小路挥别西风,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那父亲额头沉重的汗珠,那先人的祝福和爱人的希望,都成了他追寻现实幸福、学会生存的根据和理由。这不仅出乎远峰坚守者的意料,连他自己也感到分外吃惊和失望,在第二个本命年来临时,他突然发现,远处的声音只是一只羊的走动,站在他面前或者说出现在生活中的只是一只历经坎坷、带着残雪痕迹的羊,而不是能载他到彼岸的船,也不是能拖他到理想境地的鸟。此刻令远峰坚守者大失所望的是他已从“梦中的白马”变成了“现实的羊”,令追随者惊诧的是,他很快和解并认同了这只羊,并发现其羊如“一位深思的哲人”,它坚韧的目光使他确信前方会有美丽的草地。直到第三个本命年来临时,周存云已坚定地认为不低头吃草的马只是一个例外,更多的生灵包括人类自己和羊,活着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为了前方美丽的草地,他已经什么都消化了,包括俯首和弯腰。“世界啊,如果你是连绵的草地,我愿做那小小的羔羊,一路追随你到天涯”,《看羊低头吃草》中的这段引文,与“白马”时段《唱给生活的歌》中反复咏叹的“世界啊,让我做你小小的诗人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时的周存云已非彼时的周存云,他已经学会了用花朵装饰清冷的露珠,他的诗歌也已经从阳刚之气蜕变为阴柔之美。但笔者固执地认为他的摇摆与弯曲,他的坠落与逆转,与其说是源于那场风暴,不如说是人性脆弱的必然表现。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20世纪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血腥与离乱,所以当代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想通过激进的变革实现跨越,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渐进的改革得到更新。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无云的天空下度过每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年轮,不希望云朵的阴影突然降临头顶,不希望正直的树木弯曲成狂风的意志,不希望脚下的道路突然变得泥泞。周存云仅仅是我们中间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歌手,他既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也不是义无反顾的大英雄,所以他的通变是每一个热爱生命者的通变,他后来创作的《无云的天空》也基本上契合了自己和人们的这种期盼。即便是远峰坚守者,也会对他继星空下不断离去者的离去,及在夏日阳光里随众大规模的撤离表示理解和宽容,智慧女神不会对无奈的众生提出太多苛刻的要求。P9-10

序言

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读完郭守先的评论随笔集《士人脉象》,那你似乎确凿是一个“成熟”的人了,只有熟透了的果子,才会心绵皮软,气定神闲,静待春光秋风,冷观夏阳冬雪……不得不承认,当下多少人,成为所谓“成熟”的人,既没有了青春,亦失却了热血。热血,贯通血脉的血,贲张精神的血,凝聚起来是激越的呐喊,发射出去乃诛杀的箭镞。面对民族劣根性和陋习恶俗,人们习惯了低头臣服,习惯了谀辞谄媚,习惯了逆来顺受,当习惯固化为一种文化,几千年的文化劣根仍然在那里枝干盘虬、根须深扎,以致我们一代代走不出这棵大树冠盖下的暗影,除了无奈你又能怎样呢?暗影如黑夜一样的沉重,仿佛怎么去捅,也难以迎迓漫天的星光,开启神性的黎明。

不,总有热血斗士,赤足擎举起一把启蒙的火炬,决绝地告别畏缩在一起取暖的人群,去推走寒夜,来挑战愚蒙。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了。这样尖锐,这样犀利,这样急切,这样沸腾。独立的思想、自由的表达、纯真的情怀,贯通着“五四”的血脉,凸显出真正知识分子的精魂。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引言》中指出:“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还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历经“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均已具备这样的身份特征和价值认同。但从文学百年流变的历程考察,随着三四十年代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抗战文学”,文学的社会政治功利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作家个人的精神诉求逐渐被要求融入集体主义大潮。以自我人格表现为基本运思方式,以张扬文学独立自由精神为美学追求,建构文化创造精神的意志受到诘伺甚至抨击,以独立个性与人格展示作为价值抉择的精神性文学只能如涌动潜流,滚滚不歇。所幸改革开放年代的来临,使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性”得以重新焕发,公共意识得以张扬腾升。郭守先确乎具备了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长久修炼的文化自觉使他不停地反思和比较人类的文化母本,犀利地解剖社会痼疾,敏锐地审视现实的文化缺憾。他在《现实警报:刷新民族精神势在必行》中倡导镜破不改光的献身精神,崇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赞颂清心直道的法治精神,呼唤特立独行的自由精神,在他心目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在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的终极诉求上赋予现代意义,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现代性、批判性、建构性、担当性炉熔一体,如此宏大的精神自命于此或见一斑。郭守先的文章充满对于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事实上,整部《士人脉象》的字里行间贯通穿透的就是独立自由的光柱。他在《拷问历史:男人是怎样变成太监的?》一文中,从国人对权力的过分痴迷、对富贵的变态追求、极权专制的摧残、阴性文化的泛滥几方面深刻分析了我们生存的文化土壤和人文生态。在他心目中,“男人就是有力气耕田种地的犍牛,有职守看田护院的藏獒,有脊梁顶天立地的丈夫”;而“太监就是没有生殖能力,没有思想意识,没有独立人格,缺乏生存技能,依附强势活着的行尸走肉”。他激越的论说掷地有声——“在我们这个‘唯物’的时代做太监实在容易,只需要失去思想和尊严便可,但做男人就非常艰难,除非你不怕折断犄角和肋骨,所以昌耀的诗文里只给我们留下了100头雄牛,我不知道那低垂的睾丸,那布满天宇的睾丸,能否让雄性的荷尔蒙浸透大地”。在文评《蓟荣孝:逃离生活现场的风吟与涂抹》一文中,他不留情面,善意讥诮作家,“逃避现实的主要方式是‘伤怀历史’‘反刍家园’‘浸泡网络’‘品味风物’”,核心是“忽视了先哲黑格尔及其门徒大力倡导的‘精神说’”。他论说个体精神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文字是能工巧匠雕琢的珠玑,那么‘个体精神’就是串联这些珠玑的链条,缺少了链条,珠玑就只能让困在深闺中的女儿,包藏在锦缎中观赏,而不能像一串耀眼的项链,跟随少妇在节日的烛火里闪烁;如果说文字是一群受压迫的黑奴,个体精神就是促使黑奴觉醒和抗争的力量,如果没有‘个体精神’来做支撑,黑奴们就会悄悄僵死在谋生的格子和路途中。”看得出来,郭守先坚守的是文学的独立性、自由性、个人性。在他心目中,人的自由独立状态本身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只有舒张人的个性和思想,才能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解放,文学由此成为“人的文学”,这从本质上确立了文学的品格。事实证明,“独立自由”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诗性”,它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非物质领域中,滋养人类的灵魂,唤醒人的觉悟,促使人类在生存中撇离外部社会的限制,保持对现实的警觉和反抗,寻找生命的根本价值和意义。自由的而不是桎梏的、个体的而不是群体的、关注生命的而不是见物不见人的、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把握、体验和垂询的生成,意味着文学主体性的生发,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独立自由”为价值设定,通过眷注人生而非载道的言志,避免文学沦为工具,使得郭守先得以写出焕发着启蒙色彩、独特思想和精神魅力的佳作。其心可鉴,其情可感,其意可见,其文亦奇,其意义自远在那些世俗的文字之上。

阅读郭守先的文章,我们很难不被他的真诚、率真所震撼、所感染。文学本是真情流露,古人最重“真”字价值,晚明唐顺之的天地间须有“一段真精神”,李贽的“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都是对“真”恰切的诠释。鲁迅也曾说:“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新文化运动先声,其中所提“八事”中“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等,都是强调“真挚之感情”和“高远之思想”。狄德罗的名言更是一针见血,“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通读《士人脉象》,我们发现,郭守先的文字“真”得逼人。论乌衣的精神血统,他先是总结乌衣逆风好古、填词作赋,承继了古代汉语凝练典雅之长,熟悉中国历史典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伤时忧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由、追求正义、兼爱非攻等优秀的思想资源,紧接着大笔锋一转,直指其“硬伤”:“沉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清醒的批判意识”,“文化思想偏倾东土,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学涉足不深,对卢梭、孟德斯鸠、爱默生等著述视而不见,没有依靠现代思想激活传统文化中休眠的优秀基因的自觉,以至于其中前期诗文,一直走不出儒、道、墨三家前贤绘制的文化版图”。他评说摩罗《中国站起来》及其相关言论,直指摩罗之谬——“把解决社会图式的现代性启蒙立场与应对世界图式的国家民族主义立场对立了起来”;“高估了现代性启蒙者的影响,对中国当下的社会图式评估不足”;“借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史和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的政治经济问题,执意要否定西方先进的普世文明”。文笔纵横,真意灌注,泼辣爽利,排山倒海,不讲任何隐瞒,不留任何情面,确乎无愧于青海文坛“第一快刀手”之美誉!

《士人脉象》有一半文字乍一看是文学批评,但文学评论乃是其解剖刀的切入点,内核是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其渊源大致可追溯到“五四”一代及20世纪80年代学者的批评,特别是汲取鲁迅、柏杨、李敖杂文的营养更多,其精神根基则在于对国家、民族、人的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常年遨游于东西方思想家的卷帙之中,他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鉴照,渐次生成了个人独立思想的汇聚和溢散,加之对文字的历练和把握,使他能够率性一吐块垒,随意张扬自我,倾心表达对于人类、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度思考,而这样独特的思想识见和精神骨相不是填充在刻板的文学理论网格中,而是以粲然绽放的诗性来表达。他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外来思潮的主动承接,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赋予这部《士人脉象》震撼人心的思想魅力。

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精神。

我们的文坛期待这样血性的文字。

就让我们葆有这样的热血吧,为现实,为未来。

2013年12月于鲁迅文学院

后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文化决定论、制度先行论等鲁迅、胡适那一代知识分子思考过的问题,重又成了学界渐热的话题。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个体人格构建群体人格,以自由精神重塑忧患意识,以个体责任再造社会责任,成为当下很多知识分子思考的时代命题,但在经济欠发达的青海,这样的思考并不多见。由于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很多学人还一直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为己任,还有一部分逃离乡村不久的作家,一边喝着“城市的咖啡”,一边构建着自己的“乡村乌托邦”,或者依靠知识和技巧写一些不知所云的“神谕”,他们的写作只有“意象”没有“意志”,他们的写作只有“沉痛”没有“沉思”,他们的写作不要说“普世梦”,甚至连“中国梦”都没有,实在有负这片被无数“右派”咯血浸染过的土地。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社会是自发演进的结果,中国现代社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直接从封建王朝的废墟上脱胎降生的,不仅如此,“五四”和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不幸又很快被接踵而至的“救亡”和“商潮”所淹没,但从90年代内地作家王小波、余杰、摩罗,到当下的林贤治、朱大可、熊培云等学者型作家,现代性启蒙从未终止过。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历史长河之中,从研读到认同,从认同到精神自觉,这是每一个学人研修的必然结果,笔者也概莫能外。在先贤们思想精神的鼓舞下,笔者在《青海税报》锦绣广场副刊曾冒着被领导指责和遣返的危险刊发了许多使同仁们大惊失色的“广场语录”,进入不惑之后还“老夫聊发少年狂”,呼朋引伴,高举“v”旗,创办《高大陆》综合季刊,构筑“思想前沿”,自不量力,企图鼓动风潮,完成与时代的合奏。这本“守五四先哲启蒙立场、宿八。墨人自由精神”的评论随笔集就写于期间,笔者认为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长河中不能没有青海的声浪。

这本书的呕心之作在于文学评论和思想随笔,关于评论笔者认同刘再复先生的观点,他说“批评家能以作品为媒介,通过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使自己超越作家的眼界和感觉,超越了作家的意识范围和作品提供的现实限度,也超越了自身的种种一般感觉而达到对美的冲动性的神秘的体验,以至发现作家未发现的东西,感悟到了宇宙人生潜在真理。此时,批评就不再仅仅是科学,而是变成了一种艺术,批评家再也不是批评‘匠’,而是真正悟道的批评‘家’,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关于思想随笔笔者认同林贤治先生的观点,他说:“思想的性质是以偏概全。战斗的思想者几乎全数偏激,偏激之极……学术要纯,要平正通达,要不偏不倚;这样,思想便死掉了。”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的批评和写作可能很难完全中被批评者的意,也不乏偏激之处。为了表达的需要,批评有借题发挥、剑走偏锋的倾向,有时还顺手捡起书案上的“牛刀”追杀无辜雏鸡,在此笔者为误人“刀下”为笔者的意志而做出牺牲的朋友们致敬,并表示深深的歉意。在作品结集出版之际,笔者想总结性地告诉被批评的朋友和读者“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或者说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因为我们同生一片黄土,渗透骨质的文化基因是相同的,我们头顶同样一轮烈日,接受的太阳黑子的辐射也一样多,表现在生态中我们的精神骨相和文化肤色有无法识辨的同质性,所以说“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并不是言不由衷的遁词,而是感同身受的体认。

尽管这本评论随笔集中一些作品在主流媒体刊发时,没有摆脱被“抽调骨头”的宿命,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们在网络和民刊上发表时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厚爱和褒扬,并满足了笔者庸常未褪的虚荣,其中一些让同仁惊怵的篇目,还被中国文联理论处、《文艺报》、《视野》、《群文天地》、《青海湖》、《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坛嘹望》等选编和刊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刘晓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郭艳等先生的肯定和奖掖,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当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即将来临,谨以此书献给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劳的编辑、校对。残酒有礼了,祝大家全生!

2014年6月4日作者于西宁

书评(媒体评论)

欣赏郭守先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发人之未发、敢于批评的精神。郭守先对近代思想史、民族精神走向、中华文化人格的思考,比较犀利,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我从未听说的青海文学人物,我出生西部,对这感兴趣。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

《士人脉象》一半文字乍一看是史学批评,但文学评论乃是其解剖刀的切入点,内核是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其渊源大致可追溯到“五四”一代及20世纪80年代学者的批评,特别是汲取鲁迅、柏杨、李放杂文的营养更多,其精神根基则在于对国家、民族、人的命运的贵仟感与使命意识。……而这样独特的思想识见和精神骨相不是填充在刻板的文学理论网格中,而是以粲然绽放的诗性来表达。

【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一鸣】

在郭守先谈古论今涉及诸如民族精神的再造、文化守成主义背景下的“国学热”、传统文化如何阉割人的精神等话题的随笔中,处处可见裹挟着知识分子质疑与批评精神的激越情感,他要往人云亦云中发出独立的声音,要存司空见惯中察出谬误,要在浮华世相中发现苍凉的底予,这既是对独立、自由、理性的启蒙知识分子言说方式的恪守,又是作为诗人的他蓬勃激情的自然流露,使得他的文字具备了一种刺破帷幕、见出真实血肉的力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青海师大教授刘晓林】

守先先生被称为“青海第一快刀手”,他提们锐语写作,大声疾呼理性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这个评论随笔集处处可见热力贲张的激愤感言,斯人在当下无疑是独特的。往一个失语沉默甘于平庸生存的语境中,守先先生理性启蒙感召下刚健清新的论述,呈现出一个学者的现实担当和人文关怀。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评委、文学博士后郭艳】

往郭守先的文学评沦文章里,到处嵌入了对东西方先诉思想的比较分析,以历史为镜鉴观照现实,进而对文化流弊施予无情的鞭笞。放置于全国文化思想界的背景里,具有类似思想价值追求的作家也许不乏其人,但是在偏远落后的青海一隅,就显得尖利、孤单和另类。尽管如此,郭守先源于东西方哲的思想支撑使他看起来坚定而强大,并显得义无反顾。

【《高大陆》综合季刊副总编、诗人书法家谢彭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士人脉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守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1045166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416958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