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
内容
试读章节

胡博·华士:洋画家眼中的中国

引子

2011年,我的工作单位首都博物馆展出了六幅晚清人物肖像。这批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名重一时的大人物——李鸿章、袁世凯、奕劻——而他的作者,则是一位已经无法在西方艺术史中找到名字的画家:胡博·华士。一位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画家,他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究竟有何魔力,竟然能进入一个王朝的最高层,为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庆亲王等权贵画画?他眼里的晚清帝国最高层,究竟有着怎样隐秘的世界?

在历史的记录与重构中,我们到底记忆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其中的参与者之一,竟是一位今天已经被美术史排除在外的画家。

名气超过梵·高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胡博·华士绝对是个陌生的名字。要是你知道,这位出生于荷兰的画家,一生曾为荷兰女皇、慈禧太后、朝鲜国王、俄国驻英大使等多国权贵画过肖像,那么你或许会对他产生兴趣。其实,围绕在这位画家身上的诸多谜团,至今仍令后人津津乐道。

毫不夸张地说,胡博·华士的早期经历就是一个标准的励志小说范本。1855年,他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上面有两个哥哥,父亲是一名旅行推销员。不过华士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反倒酷爱美术,希望成为一名画家。然而,父亲的过早离世几乎打碎了华士的梦想,因为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为了赚钱,他做过印刷工、出版人和书商。尽管日子艰辛,他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终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考上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了画家让·波塔尔的真传。

不久,华士从布鲁塞尔前往巴黎深造,求学于法国著名历史画画家费尔南德·柯尔蒙。那时,柯尔蒙创办了一个工作室,劳特累克、布莱特纳、马蒂斯与梵·高等画坛牛人都在此学习过。据一本梵·高传记记载,梵·高在柯尔蒙工作室工作时,完全没有引起大师的关注,他一心学习肖像画,却始终没有得到柯尔蒙的青睐。在那本传记中,记录了梵·高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三四个月来,我一直在柯尔蒙画室里,但是并没有找到我期望的东西。”而他的同门师兄华士在这里却如鱼得水。1887年,华士参加阿姆斯特丹的当代大师作品展销,其中两幅作品获得金质奖章,而这是梵·高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的荣誉。

从华士现存的作品看,与梵·高旋转的笔触、浓重的色彩、鲜明的个人风格不同,华士的作品体现了19世纪学院派肖像画的特点。即肖像是照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家在作品中不体现个人的特点和画家本人的感情。这一特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画家口中,被概括为现实主义。或许,正是其主流的学院派风格,一方面,在当时为华士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当他过世时,他的作品被淹没在美术史的尘埃中,没有特点,成为他难以被后人记起的理由。

华士生平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代表荷兰参加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1893年的美国,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大陆。美国的一切感染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在这里,他也收获了夏威夷公主的爱情。也许是这份远道而来的爱情带给荷兰画家重生的力量,婚后的1895年,华士开始过起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记录他所不知道的大陆原生态的肖像与生活。他先后到过夏威夷、香港、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然后取道澳门来到中国大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未知大陆的探索是美国知识界的主题。在芝加哥博览会后,美国有了第一个人类学博物馆,而这个博物馆的意义,在博物馆的创办人看来,就是在挽救正在消亡的文化和手工艺品。美国的人类学家说:“社会的进步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所有的人类群体也许都将最终达到文明的境地,成就自己的历史,但这样一来,他们也将失去自己的文化,最终败给科学。”而他们认为,中国,就是一块即将败给科学的处女地。胡博·华士来华,显然与人类学家这个多少有些猎奇的目的吻合了。当然,他笔下的中国,首先是上层的中国,作为一个由出版商转道而来的画家,他需要自己的作品用最快的速度得到现实的回报。

P1-5

后记

北京十年(代跋)

2003年,9月,怀揣着一张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紧握着一张K263的卧铺票,穿着一套北京11月份才用得着的大毛衣,我进京了。一觉醒来,已是京华。上课、下课、吃饭、郊游、发呆……轻飘飘的日子里,我常常倚在老师们身边,听他们讲起半个世纪前的故事。老故事,漫天的飞絮,校园里时时传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校园广播,日子被各种色彩涂抹的很不真实,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不真实地生活下去,也不错。

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突然有一天,我被硬硬地摔到了地面,忙乱的日子琐碎到不忍描述。那些听过的老故事,沉沉地埋在心底,上面,是一层层无法拭去的尘埃。很久,不会再有人提起那些事了。

在博物馆待得久了,常听老同志说起北京史。什么是北京史?顾名思义,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很宏大的概念,却总觉得少了几分人情。于是,我想起了那些老故事,那些曾经在我身边生活过,在我脑海浮现过的,鲜活的面容。我想写写那些老故事了,那些曾经把血脉融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于是,有了这本书。写得很慢,摇摇晃晃,写写停停。今天,终于停笔,回看京华岁月,已是十年。就把这本书作为京城十年的纪念吧,把它送给那些喜欢老故事的师长,把它送给记录城市变迁的同事,把它送给支持我写完这本书的亲人和朋友,把它送给十年后的自己……

寥寥数语,是以为记。

目录

胡博·华士:洋画家眼中的中国

吴雷川:燕京大学的老校长

胡先骕:被遗忘的博物馆人

李蒸:身为校长

包贵思:燕京大学女教师的背影

刘之莱:历史转弯处的北京女孩

张次溪:齐如山之外的京戏与旧北平

金受申:北京,北京

陈墨香:荀慧生的御用编剧

杨晦:英雄曾经不那么沉默

赵清阁:老舍的视野之外

刘乃和:与他人有关或无关的一生

张开济与张永和:从民国到后现代

北京十年(代跋)

序言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序:书与人的相遇

记得某个出版社的广告语里有一句:“为了书与人的相遇”,就因为这句广告,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幻想会有机会到这家出版社工作。后来,终于还是错过了。于是,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书,关于人,关于通过书认识的人,以及,因为一些人,才去读的那些书。

这本书中的人物,全是通过读书才得以结识的。他们离我们那么远,跨越了近百年的光阴;他们离我们那么近,他们就活在我们桌子上那些发黄的书页里。他们不是名人,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在众人面前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一多半人会一愣:这个人是谁?他们不是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在类似大事年表的文件里,多半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他们,只是在北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过的一些人。他们读了很多书,做了一些事,也写了一些书。只是,因为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他们被遗忘了,他们活在了时间之下。这其中,有的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有的,是历史的无奈与悲凉——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被遗忘的。哪怕他曾经功高盖世,哪怕他曾经富甲一方,总有一天,他会被遗忘。人类在前行,身后是不断选择性的记忆和遗忘。

在博物馆工作久了,养成了一点点考据癖。对被遗忘的人和事有种超出寻常的兴趣。于是,读书识故人,成了习惯。书中写到的人,全部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作品中的自己,多半与历史教科书中的种种评价不同,当然,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没有机会进入历史教科书。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也不再是教科书中那个冷冰冰的概念,甚至,其中多半的表述,与教科书找不到任何的联系。于是,在一本本的文字和图片里,我迷失了,我能做的,只是记录。用一个个的故事,连缀起一个个鲜活的却又被遗忘的人生。

对书中记录的每一个人生,我都充满了敬意。我不愿说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因为任何定性的文字,都意味着对其中细节的忽略。我只是尽可能忠实地描述了那样一些人,在一百年前的北京,有的勇敢地接受了与以往经历过的不同的生活,并把这种新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有的则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固守着城市的温情,让我们看到了兵荒马乱之外的生活的温度;还有的,多半是一些女子吧,在大多数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代里,选择了不嫁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不嫁,是因为她们守护着不可能瓜熟蒂落的爱情;她们不嫁,是因为她们守护着人生的希望。

我写下这些文字,怯怯地描述自己关于一本书的蓝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读书,不过是与逝者心交的方式之一。在匆匆相遇的路上,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却是一生知己。为这些没有机会谋面的知己留下一段文字,留下他们的故事,是理想,也是必须。故事,即将开始,我们一起期待。

内容推荐

在中国近现代史被反复书写与解读的今日,我们所谓的老北京,到底还有多少是当时的容颜?吉光的这本《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刻意回避今日历史教科书中的大人物,而是钩沉出民国时期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批读书人的思想、生活、事业与爱情,以窥民国之一斑。不是大人物,所以更接地气。经历很传奇,所以颇有情趣。在普遍患有健忘症的今日,找到一点老人的故事,以此表达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敬意。

编辑推荐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作者吉光写下这些文字,怯怯地描述自己关于一本书的蓝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读书,不过是与逝者心交的方式之一。在匆匆相遇的路上,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却是一生知己。为这些没有机会谋面的知己留下一段文字,留下他们的故事,是理想,也是必须。故事,即将开始,我们一起期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吉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11320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2014181578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