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二公民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一部电影敢如此表现社会最敏感的话题。李玉娇、徐昂、韩景龙编著的《十二公民》这个虚掏的故事却如同《新闻联播》般精准地传达出时下老百姓的看法与观点。每句台词、每个人物都直指观众内心。

话剧《喜剧的忧伤》导演,首部大银幕作品全记录!

一桩发生在中国当代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中国式陪审团”横空出世,十二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一起,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讨案情,讨论结果将决定被告的“生死”。

内容推荐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这部曾经荣获包括奥斯卡、戛纳等多个国际电影大奖的经典之作,在经历了全球多个国家、多个语言的版本改编之后,首次被改编成中国版搬上大银幕。

李玉娇、徐昂、韩景龙编著的《十二公民》是《十二公民》官方唯一权威读本,全方位深度揭秘导演及众主创的创作历程、情节线索、角色阐释、社会背景,并配有完整剧本和大量精美剧照,独家赠送限量版签名藏书票十六张,致敬经典,影迷必收!

目录

上篇 主创手记

 导演手记

 演员手记

 幕后花絮

下篇 电影剧本

 剧情简介

 故事时间轴

 剧本正文

主创表

后记

试读章节

Q 在戏中,您是与儿子有些小问题的父亲,在戏外您与儿子的关系如何?您觉得导演处理的这个父子关系是否带有普遍性?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是怎样的?您又是如何表达父爱的?

A 这个问题我还在探索。像我就直接抱着亲孩子,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我在生活中就是这种方式,我会不停地告诉他“我爱你”。虽然他现在还没进入青春期,介于小孩和少年中间的一种状态,但已经开始对我有排斥了,和他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男孩都喜欢妈,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同性相斥,所以才说为什么女儿都和妈妈打架。你说你不爱你母亲吗?你母亲不爱你吗?当然不是。他现在开始天天气我,用话故意刺我,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有挑战父亲的意思,可能也有想证实我是不是还爱他的意图。比如临睡觉前他对我说:“臭爸爸。”我说:“我在旁边看书,我怎么就臭爸爸了?”我儿子说:“你就是臭。”我问:“那你妈呢?”他马上就说:“好妈妈。”他不会编更多的故事,只会编这么一个简单的剧本。我就看着他,知道自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还是会有一点难过的,是会小心眼的,因为你爱他。可是这时候要知道他在干什么,可能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就像上初中的时候有男孩过来揪你的头发,那不是在欺负你,那是表达爱的方式。他打你一拳,结果你给告老师了,老师骂了他一顿,那他得多伤心啊。所以,我感觉能否正确地善意地理解这个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该拉脸的时候就拉脸。在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上,我是会拉脸的。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早上该上学了,七点二十,他忽然从书包里掏出一个作业本开始写作业。他妈妈问他:“昨天干什么去了?”他说:“我昨天忘了。”他妈妈问:“那你现在呢?”他又说:“我现在想起来了。”这个时间点他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等写完之后送他去念书。回来之后他妈妈就跟我讲了。他妈妈问我,“你说他是在说谎还是真的”,我告诉她,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在说谎,因为不太可能。忘了就是忘了,怎么可能到七点二十才想起来!但是这件事没法查,因为没有证据。于是她让我跟儿子谈谈。接他下学的时候我问他:“首先我问你,你告诉我你是忘了还是说瞎话了。”他说忘了。我说:“我相信你,但是我告诉你,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你说谎了。”他开始据理力争。他毕竟还是小,藏不住。我想到这种谎话自己小的时候也说过,所以我把两件事情平静地告诉他——第一件是我相信他没有说谎,毕竟我没有证据证明他说谎了;但是我同时告诉他,这种行为会使得别人认为他说谎。这时候就应该拉脸了,因为人不能糊弄自己。这种行为不管怎么说就是糊弄自己,你如果真忘了,不如拿着作业本告诉老师,我忘了,天也塌不下来。这叫不糊弄自己!老师顶多问你一句,怎么忘了呢?但是你五分钟飞快地写完,这叫糊弄自己,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白,不要自己糊弄自己。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他的目光是非常认真的。小孩都是非常认真的。

儿子从小到大,我只打过他一回,原因就是在买玩具的时候他坐在地上哭,坐地炮。我当时很生气,因为每位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没辙。我没有当着人打,我告诉他回去之后就解决这件事情,并且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我告诉他,赖子的行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必须通过疼痛让他记住的。打的时候不能瞎打,不能靠着情绪去打。我会告诉他理由,男孩子不能有赖皮的行为。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赖皮过。

有一次他在外面报了一个英语班,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现在的小孩子们都有手机了,他也希望自己有一个。他妈妈答应他,如果比赛胜出的话就奖励一部手机。其实我们知道他是肯定会赢的,没有人能在这方面跟他较量。他现在已经能读完所有原文的《哈利·波特》了,最近又在读《饥饿游戏》。我其实是不太懂英文的,有的时候我问他:“你真的读得懂吗?别糊弄自己。”他说:“真读得懂。”

我们知道他一定能赢,他也这样想。但没想到这是一个很不公平的比赛。明明是“演讲比赛”,但胜出的那位小朋友是把当时中国流行的一部电视剧照着画面翻译成英文在现场一问一答。形式是挺新颖的,但是并不符合演讲比赛的类型和规则。结果是我儿子输了。他妈妈很生气,她说,这是不公平的,然后她和我儿子商量之后,决定不参与领奖。他妈妈领着他出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买了他最想要的那部手机。后来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很多电台邀请他去参加儿童演讲,都被他妈妈一气之下全部拒绝了,因为“公平”这件事他妈妈还是挺介意的。

P97-99

序言

探索、追问与普法教育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辽宁省检察官文联主席 闫建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司法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责任。对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进行精心改编的《十二公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起到了普法、解惑的作用,将这部电影的创作手记和完整剧本出版,更为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参与热情,守法护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国家到个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实施都极为关注。他们希望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与普通群众的愿望发生偏差的情况,群众心中最朴素的正义观在一些案件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他们可能对法律的了解不透彻、对案件信息只是片面掌握,因此对与自己预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困惑、不满、怀疑,甚至愤怒。我们的法律工作者除了公正执法,还有为普通群众普法、解惑的责任。《十二公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张扬正义与公平,应该说,我们的主创人员以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艺术水平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十二公民》试图去探索一种方式,让司法机关能够与普通群众进行平等、顺畅的对话,让群众了解司法体制,让群众明白法治的精神要怎样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同时,也打破由于片面信息所产生的预设偏见,跨越不同人生背景的壁垒,让普通人之间释放出更多的善意。检察官陆刚的质疑与坚守、追问与耐心,充分体现了检察官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公正是驾起普通群众与检察官之间联系的最佳桥梁。 

电影《十二公民》开拓了电影叙事的空间,一场模拟审判,就是一场有灵魂到场的精神活动,在建构情节的基础上,对历史、法律、公平、正义进行了探索与追问,继而进行可能性的救赎,从而达到了对人生命尊严的终极价值的美学化思考。可以说,这部剧作为电影剧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书写范式。一个群体可以从各持己见到达成共识,逐步接近客观真相,这是公平与正义的胜利,也是法律的胜利。影片的节奏安排得也很巧妙,在十分有限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生动地刻画出了每一个人心理改变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原本认定嫌疑人有罪的人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个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也越来越明确与坚定。这是检察官陆刚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的编剧努力的结果。  可以说,对《十二怒汉》的改编是成功的,《十二公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从普法的角度,还是电影与文学的角度,都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力作。该剧保留了原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内核,大胆运用中国元素,剧情贴近本土,运用法律系学生模拟审判的形式,举重若轻地突破了司法程序上的束缚,解决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使原作无法在我国呈现的矛盾,巧妙地运用电影这种通俗易懂又极具文化深意的艺术形式,向广大观众传达了我国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司法机关为了实现公平、正义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体现了法治、公平与正义的创作理念。该剧用普通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为大家讲解法律、传递法治精神,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倡导司法公开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剧既是一部故事精彩、情节紧张、十分好看的类型片,也是一部意义深远、艺术上大胆探索、从细微处向老百姓讲解法律精神的优秀作品。

电影《十二公民》为每一个参与模拟审判的公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可以质疑,可以辩护,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法律的守护神,这部电影拉近了民众与法律的距离,给人提供了方向和价值。广大观众和读者将会同参与模拟审判的十二个普通群众一样,对自己的公民职责和公平与正义有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十二公民》给人以感官的直接的感受,这部书的出版,则给人提供了阅读形式创新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也对这类题材的文艺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这就是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后记

一个检察官和《十二公民》的故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韩大书

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以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困惑。

——埃德加·博登海默(美)

我是一名检察官,从一九九六年的秋天开始。十七年了,在日寸光的消磨中,我已经记不清自己一共办理过多少案件,提讯过多少犯罪嫌疑人,出席过多少法庭,每天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平淡无奇。看卷宗、写报告、讨论案件,提审、讯问、开庭,每个案件都是相同的程序,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有时候真觉得累了、疲了,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下去,尤其是,当你辛苦工作,付出了很多,却被人误解时。

很多年前,我曾经办理过一起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做出存疑不诉决定的故意杀人案件。这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的妻子为了保证他在看守所里的基本生活,徒步行走一个小时到看守所为他投进家中变卖高压锅仅得的五十元钱,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完全是基于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然而,被害人的家属却不这么看。当被害人的父母、兄姐被告知案件不起诉、犯罪嫌疑人将要被释放时,自是难以接受,他们大喊大叫,声称一定要把犯罪嫌疑人告倒,不相信他们家能一手遮天,能把全国的公、检、法机关收买,任我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尤其是被害人的姐姐以一种轻蔑的口吻对我说:“我知道你承受不了上面的压力,而且你也太年轻了,根本无法体会为人父母的滋味,你这么办案,我们不会怪你。”这句话对当时已有四个月身孕的我无疑是最大的讽刺,面对自己的工作被人如此误解,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之后的十多年岁月里,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在一次次的纠缠、对抗、谈判,甚至侮辱谩骂中,我逐渐成长起来了。如今的我已能坦然面对各种情况,不会再轻易落泪。

我相信,绝大多数检察官都有过类似经历。

所以,当我第一次与徐昂导演见面,听他说,他的野心是通过这部电影与十三亿中国人做一场理智对话,为司法机关与老百姓找到一扇沟通的大门时,作为一名检察官,我被触动了,也完全被吸引了。

我虽然喜欢看电影,但是,对电影这门艺术可是一窍不通,我的工作、生活更是与电影创作相去甚远,能够参与一部电影的策划,对于我,绝对是一次可以称得上奇异的经历。而这一切皆是缘于我向“聚本传媒”推荐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李玉娇的电视剧剧本。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玉娇主任的剧本主题好,真实展现了检察官的风采。这样好的东西应该拍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检察官。但是,我没有想到我推荐的剧本会被搬上大银幕,更想不到我还会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讨论中。

二〇一二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居然和电影有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而且,在这一年里,我选择背起书包,在工作十六年后,重新坐进教室继续学习法律。也正是在这次学习中,在《刑事诉讼法》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法律电影,这其中就有《十二怒汉》。就在我把这部经典的法律电影的几个版本都看完后不久,我接到了“聚本传媒”编剧韩景龙的电话,他在电话中问我能不能把玉娇主任的检察官故事与《十二怒汉》结合起来?我当即反对,说这根本不可能,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他接着说,刚刚联系到《喜剧的忧伤》的导演徐昂,徐导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因为对我国法律制度与美国法律制度的区别不大了解,希望能向我咨询与检察官的工作有关的事情。于是,我们便有了这次会面。

那天晚上,以最坦诚的态度,检察官与制片人、导演、编剧之间进行了’一场极为朴实却十分深刻的对话。虽然我们的学科专业、背景经历完全不同,但是,在交谈中,我们却提出了一连串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司法缺乏公信力?为什么在一些案件发生时,司法机关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司法工作人员很认真、很积极地做事,他们付出了很多,却被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误解?在中国的十三亿人口中,又有多少人能分清执法与司法的区别,能真正明白检察官是做什么的呢?

其实,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国家到个人,对法律的实施都极为关注。普通群众越来越希望能够了解法律,希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依法办事,希望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都能得到公平对待。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犯罪现象,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司法工作人员能够手持正义之剑惩恶扬善。然而,经常会出现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与普通群众的愿望发生偏差的情况,群众心中最朴素的正义观在一些案件中受到了强烈的撞击,由于对法律不甚了解、对案件信息片面掌握,感觉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了困惑、不满、怀疑,甚至愤怒,他们找不到向司法机关表达不满的途径,于是,网络成为人们问责与发表不同看法的最便捷平台。慢慢地,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愤怒侵染了我们的真实生活,极端事件频发,无论是司法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我们都深深感到不安。

这是为什么?

各种“不公正”的现象,应是这诸多愤怒的来源。而沟通乏力,恰恰是司法机关与普通群众无法达成共识的症结所在。

试图通过电影去探索一种方式,让司法机关能够与普通群众进行平等、顺畅的对话,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能用一种如此充满艺术美感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我们的司法体制,让群众明白法治精神是怎样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的,身为检察官的我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想要沟通、对话,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让大家都关注的点,“公正”便是驾起普通群众与司法机关之间联系的最佳桥梁,“公正”可以让所有人产生共Ⅱ乌,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展现出“公平和正义”的力量所在,是我们通过整晚畅谈所达成的共识,它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旨内涵。

这之后,为了搭建起检察官与陪审团之间的桥梁,几经辗转反复,剧本数度易稿后,电影的主创人员最终决定把故事主线设计为“富二代”故意杀人由检察院做出存疑不起诉的案件,还天马行空地想象出了一场模拟的陪审团审判。对于不起诉,多数人是陌生的,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不仅有权决定提出公诉,也有权力决定不起诉。设计这样一个案件主要是为了展示检察院的起诉裁量权,并重点突出检察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要恪守客观公正的义务。

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是杀人犯的人,却被检察院放了,为什么?群众的不满与愤怒,检察官要如何解决?案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能够把《十二怒汉》的故事放到中国的法律背景下,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是一名检察官,所以我很贪心。我希望在一部电影里看到我想看到的全部内容。我不懂电影,却对电影故事有着一些极为个人化的设想:

开场一定要有一段庭审戏,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我国庭审的过程,并全面介绍公诉人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功能,展示公诉人如何进行讯问、询问,如何出示证据,如何与辩护人进行法庭辩论,等等。最好能设计一个案件,使得庭审中可以涉及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内容,比如非法证据的调查,侦查人员、鉴定人员的出庭。我觉得,模拟的陪审团审判中应该存在三对主要的矛盾冲突:第一对冲突是专业的检察官和普通群众之间对案件不同看法的冲突。第二对冲突则是真实案件情况与模拟法庭案件情况的冲突。主人公在意外进入这个以真实案件为背景的模拟法庭后,作为一名检察官,他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经受了严重的考验。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渴望与群众沟通,想让其他人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想让他们支持检察机关的决定,但他又不能告诉他们案件的真实证据情况,不讲真实证据,仅以网络中拼接片面证据来说服十一个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三对冲突是虚拟法庭要尽量以一种极为不专业的夸张的形式与现实中检察官审查案件的严肃认真来对应。我最中意的结尾,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双人辩论,完成检察官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不同场景中,却完全相同的对正义的追求。

我太想这部电影可以向人们展现出一名优秀检察官的所有风采。

因为,我知道,一名优秀检察官的成长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这种成长是一种漫长的付出和持久的等待,是一个人站在无人喝彩的舞台上,在庄严国徽的注视下,信守着内心的正义和良知,日复一日用一件一件的案件堆彻起自己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在一成不变的诉讼程序中运用法律去正确办理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

我是一名检察官,我不懂电影,我不会去考虑电影的投资金额、艺术创作、商业效果、市场运作;等等。我只是期待能看到一部真正的法律电影,在这部电影里能有一个我想看到的真实的、丰满的检察官形象。

说实话,当第一次看到《十二公民》最终确定的剧本后,我有些许的失望,它并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属于检察官的电影,我也更担心它拍摄出来的效果,因为美国版的《十二怒汉》实在太经典,与之比较,《十二公民》会不会太逊色?

我确实是不懂电影,当我最终看到样片时,我不由惊叹这光影世界的神奇,更加为十二位老师的表演所深深打动。

我知道,他们参与这部电影的动力不在检察官,他们的一腔热血是为了《十二公民》,而这却正应了《十二公民》与检察官之间得以在这部电影中连接的核心点,无论你是一名职业的检察官,还是一名法律外行人,我们心中都有一杆秤:要让有罪的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要让无罪的人不被冤枉。虽然作为检察官的我与作为演员的十二位老师在面对这部电影时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但是最终感动我们的却是相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最朴素的正义感。

作为检察官,我是一个职业的法律人,但是,对于电影和表演,我却是个外行人,我不会用专业的眼光去评判电影的好坏、演员演技的高低,我只能用一名检察官的眼睛去审视电影中的检察官。我看过何冰老师的许多戏,多年前他饰演过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在监督办案的职能上与检察官有着相似之处,在我心里何冰老师一直就是最适合的检察官人选:朴素、真诚、实干,没有出众的形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一个承受着工作与生活中多重压力的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把所有青春都交付给自己最热爱的事业的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何冰老师站在那里,看起来就是现实中一名与我一起工作的普普通通的检察官。

我期待,这个不一样的检察官的故事,真的可以扣动每位观众的心弦,真的可以完成一次最为成功的对话,传达出充满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理念。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作品。本片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

——威尼斯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前任主席,罗马电影节现任主席 马克·穆勒

《十二公民》不仅是故事上的一次完美移植,将非中国式的、西方法庭中的陪审团制度植入一个中国式法律故事,精彩故事下还是中西法律的一次完美碰撞。

——电影中国CHlNA—CINEMA创始人、罗马国际电影节选片入 陈挚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二公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玉娇//徐昂//韩景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7508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2014171391
中图分类号 I235.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