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官得旨,分讨各处贼兵,谁知皆不能取胜,都带些残兵败甲回来。顺帝见了,日夜忧闷。一日设朝,对文武群臣商议说:“目今盗贼蜂生,各处征讨的官兵,没一个奏凯。卿等何策剿除,为朕分忧?”脱脱叩头奏说:“今者群奸扰乱,震恐朝廷,黎庶不安,灾伤时见。臣等不能为国除患,心实耻之。臣愿竭驽骀①之力,肃清江、淮,以报皇恩。”顺帝闻奏,降座语脱脱道:“丞相若能为朕扫除贼寇,奏凯还日,朕当裂土,以酬心膂②;但中书省是政事根本,不可一日离左右,贤卿若去,朕将谁依?”脱脱又叩头说:“尽忠报国,乃臣子之责,岂敢忘恩!但微臣此去,全望陛下亲贤远佞③,以调天和,以安黎庶。”顺帝便敕脱脱为总兵大元帅,以龚伯遂为先锋,哈喇答为副将,也先帖木儿为行台御史,节制兵马,大小官军俱听脱脱指挥,便宜行事。脱脱拜辞,即日领兵望南进发,竞到孟津。宋将毛贵率本部五千人纳降。脱脱便驱兵渡黄河,从虎牢关至汴梁正北安营。宋韩林的探子报知,便集众商议,只见杜遵道说:“水来土掩,兵至将迎,殿下勿忧,臣当领众迎敌。”宋主即令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三将,急带领五万人马与元军对敌。遵道勒马横枪,高叫道:“送死的出来!”脱脱大怒说:“反国贼子,敢出大言。”就纵马横刀,直取遵道。二将交马,战上五十余合。遵道力怯,拨马便回,脱脱赶上一刀,斩于马下。元兵阵上,催兵奋杀,宋兵溃乱,生擒一千四百余人,斩首一万七千余级。罗文素等,领兵入城,坚守不出。龚伯遂请道:“乘此势攻城,料可必破。”脱脱笑说:“我兵千里而来,劳力过多,还当息养,不宜仓促。倘贼兵计穷,冒死血战,不可支矣。”众将唯唯。时韩林见杀了杜遵道,心甚惊恐,决策于福通。福通说:“脱脱智勇足备,锋不可当,不若且避,再图恢复。”韩林依计,乘夜弃城而走。次早,元兵到城搦战,只见城门大开,城中老幼,俱顶香迎接,备言贼兵惧威,引兵逃去等情。脱脱大喜,入城抚民。一宿,明日倍道径抵徐州西门外十里安营。打下战书与芝麻李说,明日交战。脱脱到酉刻时候,密唤诸将受计,如此如此。各各依令去讫。
且说芝麻李对众说:“元兵远来疲乏,今夜必无准备。我当前行劫寨,尔众随后即来,两下夹攻,必获全胜。”二更时分,果然引兵出城,兵衔枚①,马勒辔,直抵元营,悄然无声。芝麻李暗喜,领兵并力杀人,细看更无一人,心下大惊,速令退兵。忽闻炮响一声,四面伏兵尽起,把芝麻李团团围住,兵卒也不十分来斗,只是没个隙路可逃,贼兵自相残害,约折去大半。及至天明,只见一将传令说:“你们可松一条路,放他逃去。”芝麻李听着,又惊又喜,心内暗道:“我且杀开一路回城,再作计议亦可。”只见元兵果然放开一条路,让芝麻李回城,将到城边,急叫城上:“我被元兵混杀一夜,至今方得逃回,快开门,如迟,恐又赶来也。”正叫之时,举头一望,看见兄弟李通的头,悬挂在城,敌楼边,立着一员大将,紫袍金甲,大喝道:“你这贼子,我元丞相已取得此城了,你还不认得?”芝麻李惊得魂飞九霄云外,抱头鼠窜,径往沔阳去了。天色大明,各将论功行赏,因问:“元帅为何晓得要来劫寨,预先吩咐埋伏,又离了中军,独去取城?”脱脱笑说:“此是乘虚搏将之法:昔日裴令公元宵夜,大张华灯,设宴待客,匹马擒吴元济,正是此样机关,反看便是。他今日以我兵远来,料来疲困,必带雄兵劫寨,城中不过老弱守门耳。我令尔辈四下伏住,等他来时,便围绕混杀一夜,此时我领精兵,乘虚攻取城门,自然唾手可得。”众将又问:“围住之时,元帅吩咐不可厮杀为何?”脱脱说:“黑夜谁知彼此,我兵只密围数层,虚声叫喊,任他自相残杀,这又是以逸待劳。”众将齐声称说:“元帅神机,非我等所及。”脱脱抚恤人民,一面遣牙将奏捷,不提。P14-15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中期是通俗小说创作日渐兴起的一个特殊时期。受风靡一时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清代,先后诞生了大量的以歌颂英雄、演绎历史为主题的通俗小说。这些小说,大都是为了迎合当时市井文化和平民百姓的需要,沿袭了传统小说虚构混搭史实的创作手法,既依托历史资料,又结合民间传说,诞生了一大批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内容通俗生动精彩、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学作品。其中,《英烈传》和《续英烈传》便是当时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
《英烈传》的作者,过去曾有郭勋和徐渭、徐渭和空谷道人等多种说法,但据很多学者考证,这些说法难以令人信服,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很有可能因为此书在屡遭禁毁中多有改动,先后有多人参与编次梳序。所以,此书的真正作者始终是个谜,今人大多认为是明代无名氏。《英烈传》是由当时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又名《皇明英烈传》、《洪武全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属章回体小说。其中,《英烈传》中描写的是元顺帝荒淫失政,各地起义兴兵反元。青年朱元璋结交天下英雄,加入义军后在众豪杰的辅佐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自称太祖皇帝。小说围绕朱兀璋的人生经历,用大量夸张虚构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批英雄贤士的形象。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沐英、刘伯温、郭英、汤和、邓愈、朱亮祖等人物,作者文采斐然,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深入人心。至今广为流行的评书、鼓书、评话等曲艺作品,以及在舞台上屡演不衰的系列戏剧,都是根据《英烈传》加工改编所成。
《续英烈传》描写的是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登基,引起诸王不满,其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逼走建文帝,篡位为帝。后建文帝人寺为僧。30多年后,至明英宗登基后,方被迎回宫内。
《英烈传》的情节架构来自演义小说,细节描写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书中为吸引读者,夹杂了不少迷信和神怪的内容,但全书的主要情节还是依据历史事实架构而成的。这部书,在清代时因被视为邪端异说、含有反清复明内容而遭禁,当时凡写明代的史书,无论正野稗奇,通通严加禁止,一经发现即被销毁。《英烈传》能在这一背景下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同时,这部小说宣扬了一种天人感应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很多神话传说的铺垫,使全书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虽然《英烈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不高,但在民间因迎合了市井平民的口味却颇为流行,尤其是对后世的戏曲、曲艺影响颇大。
由于前人对此书不太重视,原书中各种版本出入很大,疏漏较多,这次修订出版经过对各种版本的整理甄别,尽量保持原书风貌,对原书原来缺字的地方用口表示了出来,以使读者更顺畅的阅读。
编者
2014年3月
《英烈传》的情节架构来自演义小说,细节描写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书中为吸引读者,夹杂了不少迷信和神怪的内容,但全书的主要情节还是依据历史事实架构而成的。这部书,在清代时因被视为邪端异说、含有反清复明内容而遭禁,当时凡写明代的史书,无论正野稗奇,通通严加禁止,一经发现即被销毁。《英烈传》能在这一背景下流传至今,实属不易。佚名编著的《正续英烈传》集合了《英烈传》和《续英烈传》2部经典小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中期是通俗小说创作日渐兴起的一个特殊时期。受风靡一时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清代,先后诞生了大量的以歌颂英雄、演绎历史为主题的通俗小说。这些小说,大都是为了迎合当时市井文化和平民百姓的需要,沿袭了传统小说虚构混搭史实的创作手法,既依托历史资料,又结合民间传说,诞生了一大批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内容通俗生动精彩、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学作品。其中,《英烈传》和《续英烈传》便是当时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佚名编著的《正续英烈传》集合了《英烈传》和《续英烈传》2部经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