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思想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思想体系,专门研究“玄之又玄”或“形而上”的思辨哲学。《道德经》讲的“道”是非经验的,即“形而上”的对象。但不像黑格尔哲学那样只是概念的逻辑推演,而是将“道”的理念用来认识世界和指导统治者管理国家,指导我们的身心活动。《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天、地、人,是我们思考宇宙的四大范畴。世界的本体是“道”,“道”在天地中的表现是“德”,“道”在人身上的表现是人性。人组成社会,社会在发展变化;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性也会发生变异,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了摆脱危机,人类必须认真修养。按照《道德经》这样的内在逻辑,将其全部内容分为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修养论等加以整理,就会顺畅通达,人们也容易学习和掌握。我们把《道德经》作为思想体系,首先对整部著作进行一些必要的说明,因此,“五论”前面还应当有一个绪论。所以,张尚仁和子愚编著的《众妙之门》按绪论、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修养论六章对《道德经》的全部内容重新整理安排,以此来更好地认识《道德经》作为一部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的整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