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石老人自述/北京画院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次溪创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为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本书讲述了更真实的齐白石,作为权威性的研究资料,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内容推荐

张次溪创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为中国画大家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齐白石是一位大画家,其实,细分起来,他还是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真正做到了中国古时候对一流艺术家的要求:诗、书、画、印均有极高造诣。1933年,齐白石先生71岁时,曾请吴江金松岑为他写传。由其自述生平,门人张次溪笔录后寄给金氏,作为写传记的材料。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书中还配有部分小插图,将白石老人早、中、晚各时期的绘画作品聚于一书进行比较,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目录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从识字到上学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从雕花匠到画匠

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五出五归

定居北京

避世时期

试读章节

同治九年,我八岁。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里,磕了几个头,再向外祖父面前拜了三拜,说是先拜至圣先师,再拜受业老师,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将来才能当上相公。

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当然不收我束惰。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我上学之后,外祖父教我先读了一本《四言杂字》,随后又读了《三字经》、《百家姓》,我在家里本已识得三百来个字了,读起这些书来,一点不觉得费力,就读得烂熟了。在许多同学中间,我算是读得最好的一个。外祖父挺喜欢我,常对我祖父说: “这孩子,真不错!”祖父也翘起了花白胡子,张开着嘴,笑嘻嘻地乐了。外祖父又教我读《千家诗》,我一上口,就觉得读起来很顺溜,音调也挺好听,越读越起劲。我们家乡,把只读不写,也不讲解的书,叫作“白口子”书。我在家里识字的时候,知道一些字的意义,进了蒙馆,虽说读的都是白口子书,我用一知半解的见识,琢磨了书里头的意思,大致可以懂得一半。尤其是《千家诗》,因为读着顺口,就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有几首我认为最好的诗,更是常在嘴里哼着,简直成了个小诗迷了。后来我到了二十多岁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做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干家诗》打好的根基。那时,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外祖父教我写的,是那时通行的描红纸,纸上用木板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横地描着去写,这是我拿毛笔蘸墨写字的第一次,比用松树枝在地面上画着,有意思得多了。

为了我写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给了我。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预备他自己记账所用,平日轻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宝”的另一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给我买了一支新笔。描红纸家里没有旧存的,也是买了新的。我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齐全,这门子的高兴,可不用提啦!有了这整套的工具,手边真觉方便。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

恰巧,住在我隔壁的同学,他婶娘生了个孩子。我们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照例挂一幅雷公神像,据说是镇压妖魔鬼怪用的。这种神像,画得笔意很粗糙,是乡里的画匠,用朱笔在黄表纸上画的。我在五岁时,母亲生我二弟,我家房门上也挂过这种画,是早已见过的,觉得很好玩。这一次在邻居家又见到了,越看越有趣,很想摹仿着画它几张。我跟同学商量好,放了晚学,取出我的笔墨砚台,对着他们家的房门,在写字本的描红纸上,画了起来。可是画了半天,画得总不太好。雷公的嘴脸,怪模怪样,谁都不知雷公究竟在哪儿,他长的究竟是怎样的相貌,我只依着神像上面的尖嘴薄腮,画来画去,画成了一只鹦鹉似的怪乌脸了。自己看着,也不满意,改又改不合适。雷公像挂得挺高,取不下来,我想了一个方法,搬了一只高脚木凳,蹬了上去。只因描红纸质地太厚,在同学那边找到了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在画像上面,用笔勾影了出来。画好了一看,这回画得真不错,和原像简直是一般无二,同学叫我另画一张给他,我也照画了。从此我对于画画,感觉着莫大的兴趣。

同学到蒙馆里一宣传,别的同学也都来请我画了。我就常常撕了写字本,裁开了,半张纸半张纸地画,最先画的是星斗塘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头,画了多少遍,把他面貌身形,都画得很像。接着又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蜒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得也就最多。雷公像那一类从来没人见过真的,我觉得有点靠不住。那年,我母亲生了我三弟,取名纯藻,号叫晓林,我家房门上,又挂了雷公神像,我就不再去画了。我专给同学们画眼门前的东西,越画越多,写字本的描红纸,却越撕越少。往往刚换上新的一本,不到几天,又撕完了。P22-24

序言

2014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作为全世界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美术机构——北京画院也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如举办“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纪念展,出版《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齐白石研究》(第一辑)、《自家造稿——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画稿》等学术研究书籍,摄制发行大型艺术文献纪录片《齐白石》,举行“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等。此次再版的《白石老人自述》,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这部具有珍贵史料及历史价值的著作,以此作为对老人最好的纪念。《白石老人自述》以口述的方式,将齐白石自1863年出生之日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学艺探索、人生感悟等,尽情尽兴地展示给专家学者及普罗大众,是了解、研究齐白石的重要材料。本次出版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方面,本书将白石老人的口述文字配合精心遴选的插图,尤其是北京画院收藏的珍贵藏品。齐白石去世后,家属遵照老人的遗愿,将家藏作品和遗物捐献给国家,因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荣誉院长,这批作品和遗物后划归北京画院收藏。多年来,北京画院一直将齐白石艺术的研究与推广作为自身的使命与职责。不仅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专设“齐白石纪念馆”,分十个主题举办齐白石专题展览,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十卷)等出版物,还成功举办“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修复并开放“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本次再版《白石老人自述》,便从北京画院珍藏的二干余件齐白石绘画、书法、篆刻、日记、信札、照片、遗物、收藏中,精心遴选出最能契合其人生历程、展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同时广采博纳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的齐白石精品,多方位展现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本书还侧重于对白石老人师友圈的展现。在齐白石学艺求索的道路上,与同时代学人、艺术家的密切交往对其影响深厚,如王闾运、樊樊山、陈师曾、徐悲鸿等人。这种多元互动的联系,不仅通过老人本人的口述文字,而且配合画作、印章、信札、日记等,全方位加以展现。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平实而充满情感的自传,阅读它,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迪,从普通的木匠到艺术巨匠,齐白石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其艺术天才与勤奋自立。齐白石通过自学不断成长,从早年的师法古人,到晚期的“衰年变法”,不断锤炼自身的艺术修养,终于“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将世俗情趣与文人雅趣融为一格,将普通生活融入艺术情思,成为超越时代的一代巨匠。另一方面也源于外在机缘。同时代画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非常重要。比如齐白石晚年迁居北京后,与陈师曾结为至交,二人不断交流艺术,共同成长,达到了“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境界。

《白石老人自述》不仅是一本提供珍贵材料与研究视角的专业著作,更是一本具有趣味性与普及性的图文并茂的大家小书。读者可以在白石老人平实的自述文字中,感受老人心态的平和、成功的节点,探索其真情实感、毫无造作的艺术追求,体悟其“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天然之趣,追寻并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与深入研究的书。

王明明

甲午年夏日于潜心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石老人自述/北京画院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次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412020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2014215657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60
18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