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民村官沈浩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内容推荐

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目录

引言

上篇 初到小岗

 一、上任

 二、口碑

 三、修路

 四、官司

 五、挨打

 六、让地

中篇 奉献小岗

 七、学习

 八、扶助

 九、大棚

 十、规划

 十一、办厂

 十二、留任

 十三、招商

 十四、奔波

 十五、至孝

 十六、至爱

 十七、至仁

 十八、娘家

 十九、过年

 二十、动力

下篇 长留小岗

 二十一、遗愿

 二十二、怀念

附录

 附录一:

沈浩日记摘编

 附录二:

纪念沈浩,就要把女儿培养成才

爸爸,我想对你说

给爸爸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信

 附录三:

追寻沈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2004年2月16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三十九岁的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从省财政厅前往凤阳小岗村,担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安徽有两万六千五百四十五个行政村,省委希望通过村干部的选派,以点带面,改变基层的政治生态和落后面貌。

车子在起伏跌宕的丘陵间穿行,风一点一点硬起来了。一丝久违的情愫,在沈浩的心中复苏。沈浩的家乡萧县,地处安徽省北部的黄河故道之上,风沙粗粝,平畴万里,赋予他开阔的内心和坚强的性格。这时的沈浩,对于下去以后该怎么干,还没有明确的想法,只能是先干起来再说。

他是主动要求下派到村的,对此,他爱人王晓勤十分不解。他们刚刚买了一套二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装修得不说多豪华,但至少舒适、精致。“你沈浩农村生、农村长,好不容易从农村逃了出来,躲还躲不及呢,为什么又自己找上门去?这不是傻,是什么?!”

沈浩知道,这样的责问还将继续,不过他已经做好了长期应战的思想准备。正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才对农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牵挂,希望通过到农村任职,了解农民的生活,改变农村的面貌。传说中的凤阳鼓楼渐渐临近了,门楼上朱元璋亲笔书写的“万世根本”几个石绿大字,触动了沈浩。什么是中国的“万世根本”呢?他想,自己这三年,又能为小岗做些什么?

凤阳地处淮河南岸,江淮丘陵地带。寻常年景,非旱即涝,十日不雨,禾田焦黄;三日大雨,又洪水肆虐。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虽然在明一代,凤阳沐浴着皇恩,享受着种种特殊的优惠,但仍然逃脱不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灾害的侵扰。仅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黄河就向南溃决了十一次,而在明中叶至晚清的几百年间,淮河更是多次泛滥,帝乡凤阳田地荒芜,人烟断绝。“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随着花鼓女的足迹,“说风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花鼓小调传遍四方,凤阳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全国最贫穷的地方。

而沈浩要去的小岗村,更是计划经济时代全县有名的“三靠村”和“要饭村”。1981年2月18日,在小岗采访的温跃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以前小岗队有三十四户,一百七十五人。1960年只剩下十户三十九人,饿死六十人,死绝六户,七十六人背井离乡,寻找活路。

“文革”十年中,二十户人家,家家当过干部,“算盘响,换队长”,台上捣台下的,台下捣台上的。捣来斗去,人心斗散了,集体斗空了,除去一户未出门外,家家外流,户户讨饭。社员严金昌,全家七口人,1975年在家前屋后种了二三分生姜,一二分辣椒、大葱,祖父传下的一二十棵柿子树看管得好,未让小孩子乱摘,秋后烘一烘到集上卖了并喂了两口肥猪,收入八九百元到小市场买点黑市粮养家糊口,免得寒冬腊月拖儿带女到江浙一带去讨饭。结果,被当做资产阶级“暴发户”批判了三四场,连当时的报纸都登了。小岗终于成了一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三靠”队。

因为连续三年大旱,1978年的小岗村,又是一年颗粒无收。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被逼无奈,和他的堂弟、副队长严宏昌私下里商量,干脆把地分了,包产到户。这在当时,不是杀头也是坐牢的罪,所以头脑灵活的严宏昌,就提出立一张生死状,参加秘密聚会的每一个人,都按下自己的红手印,以保证永不反悔,永不泄露。

这是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地点选在严立华家的小屋。严立华的爷爷严凤伦,当年在粮行里当过“斗把子”,白花花的大米,曾经从他的手中流水一般地流过。在1960年的大饥荒中,他把孩娃们从食堂里打来的“浪打浪”的米汤推开,一口都不喝。他是要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孙,但严立华的父亲严国恩,还是饿死了。接着,严立华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也相继死去,所以侥幸活过来的严立华,对饥饿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因为严立华会打土墙的手艺,全村只有他家有前后两进草屋,所以秘密会议选在他家前屋召开。

屋外北风呼啸,屋内烟雾缭绕,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中,昏黄如豆的灯火下面,汉子们一个一个,郑重地伸出手来,按下自己的手印。

那一刻,引起中国大地强烈的震动。P008-010

序言

2009年11月5日上午,远在福州机场的温跃渊,接到了沈浩从凤阳小岗打来的电话。温跃渊是安徽省报告文学作家,三十年来,一直在写小岗。打从六年前,沈浩以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的身份,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以来,温跃渊就一直关注着他。后来,应《农民日报》记者夏树之约,温跃渊写了一篇《小岗的新“村官”》,在沈浩的小屋里住了一周,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此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很快就要登机了,温跃渊不想多说,而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不想接这个漫游电话。但很难打断沈浩的话头,好几次打断了,又让他接上了。沈浩那天一上午接待了三批客商,因此很累很兴奋,絮絮叨叨讲了很多,仍然不肯放下电话。温跃渊急了,他说:“这是漫游,漫游哎兄弟!晚上再打好不好?晚上往我家里打!”

放下电话,温跃渊看了看时间,是上午10点39分。

一切都一如既往,没有任何不祥的预兆。

温跃渊经常接到沈浩的电话,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有时在本地,有时在外地,俩人一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

两个多小时后,温跃渊回到了合肥,心里却一直记挂着沈浩的电话。晚饭后,沈浩的电话没有打过来,这有些反常。温跃渊开始着急,又等了一会儿,实在等不下去,就主动打过去了。没有人接,响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人接。温跃渊一边放下电话一边想:这都晚上8点多了,干什么去了,也不接我电话?!

整个晚上,温跃渊都在看有关小岗的资料。半夜里,他突然醒了,想着那个没有接通的电话,有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

此时的沈浩,或许还在弥留之际,或许已经走了。

没有人知道沈浩死亡的确切时间。

2009年11月6日一大早,“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的妻子杜永兰,径直推开沈浩的房门,想找他借点钱给老伴看病,这才发现他已经不知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没有人知道,沈浩曾有过怎样痛苦的挣扎。让温跃渊无比懊悔的是,他当时为什么不把电话打到任何一个熟人的家里,让他过去看一看沈浩为什么没接电话。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接到沈浩去世的短信和电话,是11月6日的下午,这时的合肥,已经没有开往小岗的汽车了。

坐在渐渐暗下来的书房里,温跃渊泪如雨下。

这间小小的书房,沈浩来过多次。在这里,俩人脸对脸坐着,也沟通,也争论;有理解,有不解,好几次沈浩说着说着,竟然流泪了。他说,温老你别笑话我,我也只有在你这里,可以说说心里话。对温跃渊,他一直尊称“温老”,有时回到省城,连家都不回,就直接到他这里来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多年以来,小岗村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聚焦的热点,并被不断地放大。沈浩的压力很大,顾虑很大,也就是这一年多吧,心情才渐渐好起来了。就在十几天前,2009年10月19日,俩人还在这问小屋里,一起憧憬小岗的未来。当时沈浩俯下身子,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劝他道:“温老,你干脆也别在城里待了,到我们小岗去,我给你盖幢别墅,留你养老!”

温跃渊笑笑,没有说话。

沈浩认真了,脸红脖子粗地说:“真的,你别不信。温老,小岗上市指日可待,你怀疑什么?!”

一切都如在眼前,只是,沈浩不在了。

温跃渊是11月7日下午,由省文联派专车从小岗辗转赶到凤阳县城的,到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他一个人来到灵堂,看着放大了的沈浩遗像,感到揪心般的疼痛。灵堂很空阔,在缭绕的哀乐声中,温跃渊走上前去,轻声说:“兄弟,老哥哥看你来了……”

身后传来压抑的哭声,是不知从什么地方赶来的群众。

比温跃渊早一天来到灵堂的,是中国“十大名村”的当家人。2009年11月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滁州盛大开幕,本来应该出席开幕式的沈浩,意外地没有出现在会场,随后就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中国“十大名村”当家人强忍着悲痛,于当天夜里赶到凤阳,向沈浩作最后的告别。

沈浩的追悼会,于2009年11月8日上午举行。一大清早,高大的凤阳鼓楼下面就开始人潮涌动。很多干部群众,自发地从很远很远的乡镇赶来,为沈浩送行。那一天的凤阳县城,人山人海,遍地缟素,笼罩在巨大的悲伤与哀痛之中。温跃渊很震惊,他没想到沈浩的死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而沈浩的追悼会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在凤阳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县委书记马占文在致悼词时,数度哽咽。省内外上百家媒体云集,《农民日报》记者夏树当场发回了题为《凤阳万人送沈浩》的长篇报道。

这时候的马占文还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胡锦涛总书记“沉痛悼念沈浩同志”的批示,正以电文的形式飞往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声势更加浩大的学习和悼念沈浩活动,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整天,人们都恍惚如梦,大家不相信沈浩已经走了,他是那样地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天很快黑下来了,因为沈浩的离去,古老的凤阳县城,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走出灵堂的人们,再一次受到震撼,只见沿街人家的门前,无一例外,都燃起了一堆火。火焰在寒风中摇摇曳曳,连成长长的一线,向着无边的暗夜蔓延。当地风俗,亲人死去之后,连续三天夜里,要给亡灵送明火,指引他回家的路。

此时,温跃渊站住了,热泪再次夺眶而出。

无数的记忆瞬间被点燃,无数的往事被泪水浸润,几年来与沈浩交往的点点滴滴,重新在他的眼前呈现,灿若天上的繁星。

后记

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本书作为创作出版重点项目,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组稿,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安徽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审读了书稿。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作家协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学院为该书悉心筹划、上下沟通,付出了大量心血。

感谢安徽省财政厅、滁州市、凤阳县以及小岗村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为本书的创作提供的真实素材和珍贵图片。

感谢沈浩爱人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提供的沈浩日记和相关信件。

感谢在本书创作、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热心支持的各界朋友。

编者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民村官沈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跃渊//潘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3930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2
出版地 安徽
230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24:41